张炜: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 | 纯粹新书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今天要谈到一部杰作,出自俄罗斯,它是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这部作品翻译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组织翻译的内部参考资料。它的老版本是上、下两册,纸张和装订技术都似乎不如现在“先进”,但翻阅起来那么舒服。我有一个朋友就说,他最不愿看现在的出版物,一股化纤味,封面花哨,华而不实。他最爱读以前出版的鲁迅作品选,那么朴素自然。过去是铅字印刷,仔细看书上的字都是有力度的,稍稍压进了纸里。后来电脑排版告别了“铅与火”,印在纸上的字只是浅浅的一层,字体也不好看,感觉是轻浮的,很长时间难以习惯。
2021年版《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平面图
2021年版《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护封展开图
2021年版《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腰封展开图
书中的某一章这样写北极星:长长的夜晚,学者和老猎人一块儿烤火聊天。篝火里的木柴不时发出炸响。老猎人是万物有灵论者,他把一切都说成“人”:这炸响的木柴是“坏人”,正常燃烧的木柴是“好人”。他们仰望北方的天空,老人指着北极星说:“那是一个最大的人。”北极星看上去只是一个不甚清晰的亮点,渺小而微弱,但它恒定不动,是用来指引方向的,所以老人说它是“最大的人”。
1977年版《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滋味更绵长、更丰富从容,也更激动人心。这部作品冷静而激越,实在难以超越。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文学写作,认为杰作只会出于职业作者之手,只会是一门娴熟机巧的“专业”。最好的文学很可能不是文学家写就的,而是另一些不以文学为志业的人,他们以非专业的心态、非文学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文字,却能踞于最高的地位。这样的作品因为特别纯粹的气质,往往是那些匠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选自《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序言》,作者:张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延伸阅读
老虎的袭击
自然界一点一点地恢复了秩序。某种其他力量制伏了暴风,迫使它安静下来。不过,根据古松的摇晃可以看出,天空中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
我没等喝茶,就把睡袋向火堆又挪近了些,钻进去接着睡着了。我觉得睡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个沉重的东西压到我胸上,同时听见狗的尖叫声和德尔苏绝望的叫喊声:
“快,快!”
我急速掀开睡袋的面罩,雪和枯叶落了我一脸。在这一刹那,我看见好像一个长长的黑影斜着朝森林里蹿去。我的胸脯上趴着的是阿利帕。
篝火差不多完全熄了,只有两根木柴头上还亮着红火。风刮着火炭,把火星刮到雪地上。德尔苏坐在地上,两脚伸进雪里。他用左手捂住前胸,似乎想止住心跳。鞑子老头儿趴在雪地上,一动也不动。
暴风雪,西蒙 绘
有一瞬间我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办。我好不容易把狗从身上推下去,钻出睡袋,走到德尔苏跟前。
“出什么事了?”我摇着他的肩膀问道。
“阿姆巴,阿姆巴!”他惊慌失措地喊道,“老虎到我们宿营地的来!一条狗的叼走了。”
这时我才发现,鞑子的狗没了。
德尔苏从地上站起来,开始拨弄篝火。
火刚着起来,鞑子也清醒了;他惊魂未定地东张西望,那神情和疯子一样。如果是在另一种场合,他的样子一定会引人发笑。
这一次,我比他们都保持了镇静。这是因为我睡着了,没有看到方才发生的事。但是,很快我们的角色就变了:德尔苏镇静下来,我却害怕了。谁能担保老虎不会再到宿营地来袭击人呢?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谁也没开枪呢?
原来,第一个醒来的是德尔苏,他被狗叫惊醒了。这两只狗围着火堆一直乱跑,一会儿跳到这边,一会儿跑到那边。阿利帕直接跳到了德尔苏的头上。德尔苏睡眼蒙眬地推开了它,这时才看到老虎就在眼前。那可怕的猛兽抓住鞑子的狗,叼着它,不慌不忙地往森林里慢慢走去,它就知道没有人能阻拦它带着战利品回到森林去。阿利帕被德尔苏一推吓坏了,一下子蹿过火堆,跌到我的胸上。就在这时,我听到了德尔苏的叫喊声。
我本能地抓起枪,但不知道应该往哪里打。突然,在我身后的灌木丛中响起了一阵簌簌声。
“在这儿!”鞑子用手指着松树的右边,悄声地说。
“不对,那边。”德尔苏回答说,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这时又响起一阵簌簌声,不过这次两边同时都有声响。风刮得树梢哗啦啦直响,听不清楚。有时我觉得好像真的听到了树枝折断的咔嚓声,甚至看到了老虎,然而很快就明白,根本不是老虎:那是一根倒木或是一棵小云杉树。
莽林,西蒙 绘
周围的树林如此茂密,就是白天也无法透过它看清什么。
“德尔苏,”我对赫哲人说,“上树吧。你在树上会看得很清楚。”
“不行,”他回答说,“我的不行。我的老了,现在的上树——根本明白的没有。”
鞑子老头儿也不肯上树。于是我决定自己爬到松树上去。这棵松树树干笔直光滑,迎风那面落了一层雪。我费了很大劲才爬了不到3 米高。我的手很快就冻僵了,只好从树上下来。
“别爬了。”德尔苏望着天空说,“很快黑夜的完了。”
他拿起枪,朝空中打了一枪。恰好这时刮来一阵大风,枪声在近处就消失了。
我们点起一个大火堆烧茶。阿利帕不是挤在我身边,就是挨着德尔苏,只要有一点儿动静,就吓得发抖,惊慌不安地向四下张望。
我们在火堆旁边又坐了40 分钟光景,彼此讲述自己的感受。
天终于亮了。空气里充满了朦胧的阴影,星星渐渐暗淡,好像躲进了深邃的天空里。又过了一会儿——血红的朝霞出现在东方。风很快就静止了,天气则更加寒冷。这时,德尔苏和奇真布向灌木丛走去。他们根据踪迹断定,有9 只野猪从我们宿营地旁边走过,而那只老虎又大又老,在宿营地附近转悠了好久,直到篝火完全熄灭的时候,才把狗叼走了。
我向德尔苏提议,把东西放在宿营地,我们去跟踪老虎。我以为他一定会拒绝,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德尔苏竟然同意去夺回被老虎叼走的那条狗。
黑桦林,西蒙 绘
赫哲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老虎在大森林里有的是吃的东西,不许它袭击人。这只老虎本来是要追踪野猪,可是途中看见了人,就袭击了我们的宿营地,还偷走了狗。
“这样的阿姆巴可以打,罪的没有。”他结束了他的长篇大论。
我们急急忙忙吃了点凉肉,喝了热茶,然后绑上滑雪板,就去追踪老虎。
暴风几乎完全平静了。古老的云杉和红松脱去了白色的外衣,然而地面上却堆起了许多大雪堆。阳光照在雪堆上,森林里显得格外明亮,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那只老虎离开我们的宿营地,顺着它来时的脚印往回走,把我们引到一堆风倒木前。老虎的脚印径直走进了倒木底下。
“别着急,长官。”德尔苏对我说,“径直走的不要,要绕着走,好好看看。”
我们从风倒木旁边绕了过去。
“跑了!”德尔苏突然喊道,并急忙向新脚印奔去。
在这里看得很清楚了,老虎在一个地方蹲了半天,把身子底下的雪都坐化了。它把狗放在面前,仔细倾听有没有人赶来。然后又叼着狗,继续往前走。
我们就这样又走了3 个小时。
老虎不是走直线,而是选择雪少、林密和倒木多的地方走。有一个地方,它爬到一棵倒树上站了好久,突然不知被什么东西吓着了,于是跳到地上,用肚子贴地爬了几米。它时不时就停下来听一听。当我们走近时,它先跳了几跳,然后迈开大步逃走了。
最后,德尔苏站下来,和鞑子老头儿商议。他的意见是应该返回去,因为老虎没有受伤,雪也不够深,这样追赶是白白浪费时间。
我感到奇怪,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老虎不吃掉那只狗,而是一个劲儿叼着它走。德尔苏好像在回答我的疑问,他说,这只虎不是公虎,而是一只母虎,它有虎崽子;它是要把狗送给虎崽子吃。这只母虎绝对不会把我们领到它的洞穴去,而是领着我们在山上转来转去,直到把我们甩掉为止。我不得不同意他的这些判断。
白桦林,西蒙 绘
当我们决定返回宿营地的时候,德尔苏转身朝着老虎逃走的方向喊道:
“阿姆巴!你的脸的没有。你是小偷,比狗还坏。我的不怕你。下次你的看到——我的就开枪。”
喊完之后,他点着了烟袋,沿着滑雪板的印迹动身往回走。
马上就到宿营地的时候,不知怎么搞的,我走在最前面,把鞑子和德尔苏落在后面了。当我登上山口时,好像看到有什么东西从我们的宿营地往山下跑。几分钟后,我们到了宿营地前。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被撕得稀烂,扔得遍地都是。我的睡袋只剩下一片片碎布。从雪地上的踪迹看,这是两只貂熊干的坏事。快到宿营地时我看见的东西,大概就是貂熊。
我们把凡是能收拾的东西都收拾起来,然后急速走下山口,返回考察队的驻地。
下山是十分轻快的,因为有旧滑雪道,虽说又落了一层雪,但毕竟硬实而光滑。我们不是走,简直是飞奔,傍晚就回到了考察队。
(节选自《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第二十二章》,作者: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纯粹新书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隐秘经典”。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到哪一部荒野之诗比《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更美,滋味更绵长、更丰富从容,也更激动人心。这部作品冷静而激越,实在难以超越。
——张炜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作者: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西蒙
出版时间: 2021-8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其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精彩的自然主义文学力作。
这是一部有着很高知名度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既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文学经典。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西蒙推出此中文版翻译力作,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精彩可期的自然主义文学阅读盛宴。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苏联远东考察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作家。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担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他开创了俄国文艺科普地方志流派的先河,曾发表六十余部作品,最为著名的即是堪与梭罗《瓦尔登湖》相媲美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西蒙,原名郑建新,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自1989年长期旅居俄罗斯,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著有《俄罗斯证人——目击历史漩涡20年》《在历史祭坛上:戈尔巴乔夫的命运》《多面普京》等及译作《达·芬奇传》。
#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添加纯粹小编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丨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丨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丨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丨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丨于赓哲·唐开国丨朱夏妮·新来的人丨新九叶集丨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丨聂晓华·生别离丨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丨汉声·松阳传家丨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丨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