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城市展/为城市战|BLOOM绽▽战|2017/18 - 2021/22

EXTITUTE 院外 2023-12-25


EXTITUTE|BLOOM绽|为城市展/为城市战

▼ 绽  ▼ 展  ▽ 战  ▽ 栈  ▽ 㠭

BLOOM绽|倡导不同学科背景的参与者以展示、策动作为支撑,联结起建筑、艺术、社会运动等等诸多面向。工作团队的核心议题是“都市状况”,是各种社会关系在空间与地理结构中的一种外在的显现,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情境,也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条件。团队未来的工作方法与路径:穿越学科的边界,批判实践的同一性强制,面对共通的对象,展开“重新论述”,激发出摆脱教条认知的议题,从不同领域实践者的感知能力出发,通过由各种案例与评论共构的“田野”的调查、研究、提炼、加工,甚至加入虚构、想象,主动创造出一个个尚未存在的案例。


战|建筑学和建筑物之间的遮蔽界限,已经反向在建筑师自身的内部形成了一条内在的裂缝。一旦产品/作品的具体的外部影响经由生产过程的历史转变进入了建筑师的内部,建筑师则完全有可能更加直接地针对这个中介的“现场”进行创作。建筑批评如果还试图要针对此种关系下的产品/作品与建筑师的生产机制的核心,那么,在为了适应这种“跃迁”而不得不做出阐释视域的调整时,唯有重申并充分地运用对产品/作品在不同视域中的“可能性条件”的技术分析,方能在面对大量的两难处境的现象时,继续保持其有效性。因为,“现场”已不再仅仅是建筑师所熟悉的空间,更不用说是“场所”意义上的现场。

▓ 根|主题文章    ▓ 径|活动记录    ▓ 络|延伸阅读

根|主题文章

作为政治本能的建造|社会更新圆桌导言

建造不仅是人权,更应当是已经在消费时代逐渐被忘却了的人的政治本能!

BLOOM绽的主策展组现场考察了谢英俊及其团队在台湾的几乎所有的重点项目以及在内地的工地和工厂,采样分析了1999年至2013年期间公共与专业媒体中关于协力造屋的各类报道,并在展出前将这些素材提供给参与活动的人员,先后在杭州、日月潭、雅安、重庆、成都、西安、贵阳、上海等地策划和参与了多次论坛、讲座、对话等活动,以期来自各领域的评论者能够事先对评论对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评论者相互之间展开充分的论域交织与调整,最终促成了展出开幕九个多小时的讲座和对话和闭幕五个小时左右的回应。让我们回到评论展的开端,2011年与评论展同题的“社会更新”圆桌的导言。持续四天的圆桌议题推进,起于对共识的否定、承接破除神化之后的反转、由建筑转向社会生产、由设计转向社会意识、合于对职业化主体的自我批判。 

将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放在整体的社会部署中……任何社会实践都涉及到展示。

文|王家浩/责编|绽//2011

从“自然/自由”到“时代/永恒”

追根溯源由康德提出来的“自然/自由”这组概念:所谓的自然世界,明确的定义其实应当是“他然”、是“依他而然”;另外还有一种世界,是不能被物理学的方式掌握的,就是“自由的”世界。康德看到了接下来几百年的发展,整个西方的思考停留在自然之上,再也难以看到自由了。回顾二十世纪初,包豪斯其实知道他们要面对的同样也是风格派提出来的问题,要照顾私我跟大公的平衡,这是最高的理想。所以之后他们才能面对时代最困难的问题,如何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制造方法以调整新的生活方式,最后达到这个理想。总之,面对“自然”是应该的,面对“时代”是应该的,对于技术与现实的研究处理也是应该的。所谓的现代化其实是某种失神,就是失礼的意思。失去了对于万事万物进行“观念掌握”、“本质掌握”的这个部分。一个观念的理想的世界要透过非常高强度的技术……需要透过自然的部分,透过时代的部分,需要透过各种的技术方法,需要透过各个不同的时空、拟定不同的技术,这个技术可能包括法律技术、立法技术,包括各种实质的市场机制的设定等等。由夏隆主持设计的达姆施塔特国民学校,从古人的眼光看到的是现在看不到的东西,在一系列的设计中被重新地找回来。切换他们的眼光,看到的是这种所谓非实质的部分。

上|面对“自然”是应该的,面对“时代”是应该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状况、所在的位置使我们忘记了永恒、忘记了自由。

中|透过自然的部分,时代的部分,透过各种的技术方法,各个不同的时空、拟定不同的技术,包括法律技术、立法技术……

下|我们的存在本身,或者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其实都是具有两个不同的层面,遗失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上|每个人心中在事实之外都能找到一个所谓的理想或者观念或者本质……“礼失”就是……失去了对于万事万物进行“观念掌握”、“本质掌握”的这个部分。

下|观念的理想世界要透过非常非常高强度的技术,在自然的层面在时代的部分加以具体化,加以解决才有实现的可能……他们有各自的任务,要彼此合作。

文|汪文琦/整理|BLOOM绽/责编|PLUS//2011

人民的建筑

以谢英俊及其团队近十年来的实践为发端,梳理台湾社会都市状况及现代建筑运动以来的脉络,指出谢英俊的工作不只是建筑计划,而应以“社会性建筑”的视角将其理解为空间生产计划,进而详实剖析其应对方法与隐含却强劲的哲学基础,期待建筑师仍能保有追寻社会统合之希望。借助当代政治学为研讨基底,结合建造、展示、社会等多重维度,倡言“没有建筑的建筑师”之预设,将是从其特定行动模式的起因、持续参与到相应的后果中显现的主体化过程。由此,建筑正成为社会运动经由在地建造的副产品,规划正成为城市展示经由媒介传播而来的群劳作。切近谢英俊之“开放体系”技术改造之核心,正是凭借其技术专业的“质”,以新的建造系统推动设计组织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应对真正的社会化“量”产,意即大众自身之建造能力。

上|关系到70%人类居所的实践与探索|这不是良心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如果没有方法,踩不进去,想做都没有办法做。

下|让“大妈”都能盖房子|大妈的力量怎么样加到设计领域里来?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解开这个结的一个重要观念。

面对可持续的挑战,文明都得重构。既然要讲“人民的建筑”这么大的议题,就得在这个框架下来思考。

很多问题不是设计师的问题,单向思考是不能解决的,必须靠居民自己去解决……同样的观念是,我们在城市里怎么看这件事情?

附录|简化、开放体系、原型、互为主体|建立开放性的架构、简化构法、居民能参与、发挥创意灵活调动……

透过传统的号子,把现在的建筑语汇跟传统结合起来,让我们能进入70%的人类居所的建造活动。

文|谢英俊/责编|PLUS//2011

在黄昏中浮现的社会建筑师

离开现代建筑论述所支配的前卫建筑师的形式主义乌托邦陷阱……不被已为新保守主义所俘虏的后现代建筑所惑。

512之于大陆的建筑师群体的意义,或许与921之于谢英俊及其团队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不止于两者间社会脉络的差异,不止于灾后重建的乡村,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落于这两个日期之下的所谓灾难?又应当如何在比此前更为诡异的处境中,从濒临灭绝中站起?由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夏铸九教授写于2003年的批评,历史地分析了谢英俊及其团队抵抗的建筑话语脉络以及对台湾社会的意义。这一回应并不止于对70年代建筑话语范式转变之后具体到社区设计参与的重申以及给出异地移植这一明确的答案。

如何能让技术与文化有机会在人类发展更高的阶梯上重归于好?

文|夏铸九/责编|PLUS//2003

建筑构筑的自信与建筑师的自我|玛家农场与津梅栈道的设计现场调查

使用者与地方居民有发言的权利,是一种公共领域,一种公共空间的再现,它可以改变封闭的建筑论述与建筑师的惯行……

“用后评估”,这是社会学领域首次对建筑专业领域的干预,有助于专业社群逐渐获取更为可靠的知识。从创作者的许诺与使用者的回馈之间介入,瓦解建筑史学的审美预设在话语上的正当性,为学科所依赖的体制带去结构性的变化,以期在面对各种社会条件的变化时能够给出针对性的回应。这不仅需要在建筑批评中穿透影像与现场,将即刻的体验转化为持续的积累,从设计主体的单一措辞,扩展到多方位的对话,而且还应当籍此逐渐形成一系列更为灵活可变的实践!因此,实地考察的必要性是为了从更为广泛的得与失出发,连接起空间与社会的现场,贯通设计的生成机制与建成环境,突破即有的建筑话语体系。

实地考评确有必要。如能访谈地方实际使用者、业主或赞助者,做到有用后评估意义的实地考评,效果更好。

文|夏铸九/责编|BLOOM绽//2010

就让我们继续这样相信吧

看似第三世界的落后行为,其实在批判的就是第一世界高度工业化的文明。

“协力造屋推动的绿建筑,在地生产自给自足的用材,以及因应地方(如原住民文化/地方材质)特色的呈现,就像屋顶上的石斛兰和居民和大自然间的关系,故名之”。以下是2003年初版的阮庆岳与谢英俊书信对话集(共12封书信往来)的最后一篇。信中建筑评论人观察到的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间的对望与回应,建筑师投身的切近经验,都将人们的思索引向了更为悠远的残响。规划理念、建筑专业作为,应当去往何处?是超超玄著?还是百日筑基?抑或作为消失中的中介?

所有的规划理念、建筑专业作为,也渐渐消融在族人的生活里,消融在仪式进行中……

文|阮庆岳×谢英俊责编|绽//2003

自然地更新|有关“人民的建筑”展览的感言

他的工作与发展是一种自然地更新,而不是有针对性或者标靶的抗辩……需要有更智慧、 更建设性的想法。

谢英俊先生工作的此时呈现,对国内建筑师和年轻一代有着重要启示:从社会理想出发,发展新认识,探索更可持续建筑的可能性,去服务更广大的、有迫切需要的民众……来自中国大陆的建筑师同行,之后也从事着相关领域的研发,因此“自然地更新”所涉及的并不止于对谢英俊及其团队工作态度上的认同,更是希望以维护系统的技术分析,提出以进一步的标准化去适应更大范围的应用目标,从而“将‘可能持续’带向‘可以持续’的境地”……无论各自工作的取径或有不同,无论未来的成果又会怎样,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统筹整合发展产品,目的不是用它来加强权力,也不是分割这个世界……

文|朱竞翔/责编|PLUS//2011

兼容二元|中国县镇乡发展的基本判断与路径选择初探

积极主动迎接产业的空间转移是县、镇、乡发展的必然路径……对于城市而言,县、镇、乡的二元性就是它们巨大的优势。

针对谢英俊及其团队在大陆的实践,从规划及经济层面提供的关于中国城乡发展现况的背景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对于县、镇、乡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更大数量和更基层的县城、镇等的发展,将城市资本与数量众多的县、镇、乡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集合起来,才能够进一步生产和扩大市场,维持社会稳定。结合城乡关系过程的政治经济分析和历史讨论,县镇乡兼容二元的发展路径,不仅仅与市场有关,也不仅仅是被整合入全球经济生产链的问题。它们的开放或内生性发展对于地方的文化发展、大地景观、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环境状况等都将有巨大影响。

上|美好愿望的前提是,必须产生新的空间收纳和转变多余的巨量农业劳动力,否则就是一个空想。

下|从县、镇、乡自身的角度出发,整合入上一个层级的生产链是必须的路径,却并非是完全的路径。

文|杨宇振/责编|PLUS//2015

三种脉络,三个方法|谈谢英俊建筑与台湾空间生产之辩诘

评断其建筑工作的逻辑构成以及实践方法,将之置放在一个脉络性的理解架构中,认真对待其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对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所召唤的内容作政治分析,无论是批评与赞赏,都必须历史地以及社会地理解,并且将之连结到台湾空间生产,视其工作为当前的政治计划,往前推进。

上|“灾区的问题不是解决灾后的问题,而是解决过去的积累。”这是一个空间生产计划,而非仅是建筑计划。

下|在当下的条件中,企图透过建筑去响应他直觉所感受的部份。这是他建筑工作最重要的当代性,最具有意义的“社会性”。


文|黄孙权/责编|BLOOM//2014

重新论述、感知度、未存在的案例|穿越学科的共同工作

主动创造出案例,一个并不存在的案例,一个从现实中升华、抽离出来的案例,或许更容易带有强列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回顾BLOOM绽策划评论展的来龙去脉之外,以此为例提出集体策展团队未来的工作方法与路径:穿越学科的边界,批判实践的同一性强制,面对共通的对象,展开“重新论述”,激发出摆脱教条认知的议题,从不同实践者的感知能力出发,通过由各种案例与评论共构的“田野”的调查、研究、提炼、加工,甚至加入虚构、想象,主动创造出一个个尚未存在的案例。这项极具挑战而颇有意义的行动,将带强列的多面性和矛盾性,不断卷入不同领域的异质者,历练共同工作的联合性技术。

对积极性的集体强迫症……凡是不想只在自己学科内部进行讨论的人,都应当尽量连接起来。

整理|宋轶\BLOOM绽/校订责编|PLUS//2016

没有建筑的建筑师|群劳作与副产品

在谢英俊及其团队提出的为70%的人盖房子的口号下面,包含着一个值得关注的与现实操作路径相关的议题:在建造、展示、社会被隔离的现况下,如何联合起在地、媒介、运动,共同推进并突破全球化的政治秩序?将建筑视作社会运动经由在地建造而来的副产品,将规划视作为展示经由媒介传播而来的群劳作,我们才得以重新审视“在地建造”这一概念及其中蕴含的潜能。从在地的重构出发,将消费的商品转化为生产的产品,将产品转化为生命形式的副产品。将资本体系中的工作转化为劳作,将劳作转化为共同的群劳作。建筑不是商品,而是经由产品从生产变成生命形式。城市规划不是安排工作、生活、娱乐、居住等等的工具,而是经由总体的、不可分解的劳作,共同地打开建筑世界,向社会世界开敞。

上|考察历史的过量与不足,从被现有的社会系统塑造成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建造的行为本身的裂缝中,找到建筑(师)的政治的新条件。

中|对建筑师而言,将一栋建筑称为“作品”,只是一次作者的而不是权威的签署……只是把自己卷入到整个时代命运中的一道机关而已。

下|运动-建造-建筑,展示-媒介-规划。在地建造不再被看作是与建筑相关的议题,而是一个在全球-历史视野中的特定地点上的政治议题。

文|王家浩责编|BLOOM//2014

为无为|谢英俊建筑实践价值观念

在厘正所谓人道主义的误解,澄清所谓乡愁中的潜能之后,将是对未来的假定:后宜家时期的设计生态应如何转向?知识产权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最终回到建筑师在社会更新中的政治主体的位置为何?“展览并不只是为了当下的展示及表达,更是检视了过去,评估现在到了哪里,以及将来的可能在哪里。”展览包含以“为”呈现谢英俊团队特殊的设计操作,如何以低限的作为与他者,使用者、营建参与者做最有效的协作;“无为”则呈现他者参与后无限衍伸的状态。

“为.无为”,建筑师实际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观念和具体的方法间要有一个逻辑可以连结到历史和未来,才可以在团队间一起看向同一方向并且发展……

文|谢英俊\常民建筑/责编|王家浩//2018

展场|

寻向所志

结构、组件、增补,这三项配置重叠在这个线性的箱体空间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以看作是三组实施步骤的互相交织与渗透。结构——从2014年的博物馆星球·连锁(王家浩),回溯1983年的拉维莱特公园竞标案(OMA),到分隔作品与文献的区间装置。组件——从2015年的城中村研究游戏模拟器(蜗牛工作室),到激活建筑构件的临建模块。增补——从2013年与监视器设备相关的两次展出(李巨川)到返身投射观看者的实时视像……当代建筑师从展示机制中的泛艺术家角色,转而重又成为基础情境的构作者。

以原初的空间为出发点,以此前的创作为基准线,将参展作品再次嵌入这一嵌入社区住宅楼的美术馆“地形”。

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责编PLUS//2017

展场|

从游戏到展厅|三重虚设的“城中村”研究

这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的展示过程:不是作为艺术家参展,也不是为艺术家设计展场,而是重塑“建筑师”之于展示的作用。其中的建筑师团队之一,蜗牛工作室,2015年开始做城中村研究,基于临时搭建的形态开发出了一个游戏模拟器。在此次展出中,将游戏应用中已经抽象和提炼出的城中村临时搭建,转换为展场搭建中的建筑构件模块。把城中村里居住、访友、观看的行为,间接地挪移为展厅里观看、停驻、交谈的身体经验——再次嵌入这一原已嵌入住宅楼的时代美术馆的“地形”,使建筑师自身的工作转化为基础情境的构作者。

展场里的装置不仅是将游戏插件直接还原,而是展现了从研究到游戏的思考中这种系统的关系。

访谈|Q:王家浩__A:蜗牛工作室/责编|绽//2017

展场|

岗位“保岗护位”倡议书|POSITION

冇岗,边有位,冇位,边有人,冇人,边有嘢做,唔做嘢,边有钱?

冇岗,边有位,冇位,边有人,冇人,怀念D乜,唔怀念,边有赏?

创作|王家浩//2017

展场|

“发明”|INTERMEDIARY INVENTION

三幕合成剧场

INTERMEDIARY INVENTION

没有人文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的对峙/也没有/后人类主义者用狂欢为人文主义唱最后的挽歌

没有更迭的建筑/没有自足的场所/只有/处于过渡状态的身体/空间和历史/在具体情境当中/对可能性条件的重新发明

视频|

创作|周诗岩\BAU学社//2017

径|活动记录

乡、公共、熟人、陌生人

在现代城市的陌生与传统乡村的亲密之间达至更舒适的平衡……公共事物、公共讨论都将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支柱。

从“乡”的字源出发概述了熟人与陌生人社会之间的差别,以及由此引发的公共领域与公共体之间的辩证关联,公共体是动态的系统,而非静态的机构。公共体生成、扩大、合并、离散,偶尔也会转化成社会风暴,而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必须依赖想象来支撑起我们对社会的信任。在新技术网络带来的挑战中,公共事物、公共讨论仍将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支柱,人际联结依然是乡之所在。

与理论相比,社会想象通常并不结晶为理性论述,而是以粗糙的意象和情感紧密相连,城市对我们的想象力提出了空前的要求。

文|郑波责编|PLUS//2014

生基及补记

陈公宏泽舍现世之房,以最终的归宿─生基─展现其主体性。年事既高,别无他求,便视死如归。

纪录片《生基》从2013年7月至次年2月摄于地震灾区雅安,其背景为壹基金与谢英俊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的以“协力造屋,自主营建”为核心的援建项目,该项目首批选择雅安碧峰峡镇七老村和柏树村的15户“特困”农户作为项目示范。导演用平静的镜头讲述了援建对象之一陈洪泽老人的故事。陈老先生为援建对象之一,但他对援建工作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不想理会,直到一日,他带着导演到了一个地方,才发现……老人在此时所经历的一切,是在与外来者彼此失语的状态下,各自产生的所作所为。正如中国每个乡村,自然灾害只不过是触发这里长久累积问题的一个缘由,而这些问题构成了乡村生活的一些特质,以及乡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多日的阴霾似乎让这个村庄多了几分魔幻,但此刻,阳光洒落了一切的真实,一个活着的人为自己祭扫墓园……

文|李沛峰、空空责编|绽//2013

工作坊|

建筑现代性包豪斯的暗面与塔夫里的临界点

包豪斯的暗面与新;批判谱系之塔夫里的临界点

包豪斯研究计划纲要|2011|设计史?艺术史?走向思想史!

更为具体的历史研究策略与方法的转换框架,将围绕着汉语中的三组同音词“事件-实践-时间”一一展开。

始于误解|费宁格的《大教堂》与《包豪斯宣言》

在艺术中,格罗皮乌斯看到的是手工艺,而我看到的是精神。

BAU学社访谈|舞台!行动的草图

包豪斯舞台,尤其是施莱默的实验,让我们开始重新反思BAUHAUS一词当中BAU的意味。

BAU学社访谈|社会地型中的“星丛”

回溯性地从发生的社会地型中重新看待设计之于社会的极限与作用……这才是当下包豪斯情境之所在。

包豪斯建校之初的课程教学方案

某种程度上讲,巴特宁曾把包豪斯看做自己教育理念的试验田。

包豪斯之于今天

只有将包豪斯的理念转译到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在完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贯通。

包豪斯国际象棋设计中的构成主义与“本质研究”

一件物品是由它的本质来定义……功能并非功用,而是一种新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到设计物的外形。

BAU学社访谈|教学的“中介”作用

共同性是由你们来做的,并不是单方面去达成的……更重要的是共通,而不是想通,要有不同的层级分布。

联合所有的艺术|伊顿的初步课程

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解放并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

包豪斯的悖论|一份被撤销的宣言

在带有强烈建构意图的目标和抵达目标的手段之间,包豪斯为自己设计了极其迂回的路线。

生产者的对峙|剧场之于格罗皮乌斯

只有将建筑史看作是革命史……这意味着,只有在革命失败后,在社会的尽头,才有建筑的历史。

为社会主义城市做设计

真正集体的生活方式应当由从事工业的劳动者共同去形成……休闲娱乐的时间也要放在居住综合体里。

先锋之殇与建筑的死去活来

导言|紧贴着世界体系周期的追踪,并时时保持着一位理论工作者应当有的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下的紧张关系。

一|一部自我批判的历史|这本书指向了现代建筑隐含的前提以及再神话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可以称之为一部必须进行自我批判的历史。

二|时代错乱的设计幻像|在建筑学范围内放眼望去,我们确实看不到任何其他办法的可能性,看不到某种工人阶级的技术的希望。

三|基进话语的路线斗争|这一批判构型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突破塔夫里基于的建筑历史,反观由不同的现实构成的论述。

四|计划的社会现场重述|塔夫里对计划的考察并非决然地否定,而是意味着将计划不断地放回到社会现场中去一一重述。

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前言

意识形态批判的工作一旦完成,剩下的问题就是要决定什么样的知识工具对于政治斗争有最立竿见影的效果。

塔夫里《计划与乌托邦》|结语:并非结论,问题多多

认清楚当前的局势,建筑学所处的社会政治地形……建筑师应当怎么办?必须清除已有的“设计”神话。

主讲|王家浩//2018

工作坊|

阿比·瓦尔堡的难题

很长一段时间,阿比·瓦尔堡被公认为现代图像学的开创者,他的工作方法不仅给予恩斯特·卡西尔、潘诺夫斯基、埃德加·温德和贡布里希等二十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以巨大的启发,更是在本雅明、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中产生回响。但同时,或许因其历史观念和图像方法不寻常的复杂性,瓦尔堡的思想总好像必须经过多次转译才能到达我们。曾经一度,他的学说通过一种明显属于1950年代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的方式被复述出来,现在,它正在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发端于1970年代的法国后结构主义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在近十来年艺术界与思想界的新一轮蜜月期里,“瓦尔堡式方法”逐渐同一种仿佛关涉到未来艺术理念的展示形式联系在一起。在此具体的语境下,这次讲座将通过瓦尔堡本人撰写的三个文本,介绍贯穿他整个生涯的总问题和他尝试推进的解决方案,以及为什么后世学者对瓦尔堡的引用,往往不可避免地在相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向度上展开。

通过瓦尔堡本人撰写的三个文本,介绍贯穿他整个生涯的总问题和他尝试推进的解决方案……

主讲|周诗岩//2018

工作坊|

建筑师与空间斗争

透过重述我们可以把塔夫里的批判结构拉回到当下,重新看待塔夫里试图将阶级斗争引入建筑学的坚持。或许存在着两种转化,第一,承认作为主要矛盾的阶级斗争仍在,但已经不能只依靠对它的直接解决,同样也不能只依靠次级矛盾的重构便可化解,而是次要矛盾,例如性别、种族、地域、空间等等,必须以主要矛盾的必然性与不可调和为前提,才可能得到暂且的妥协方案。第二,塔夫里的将“阶级斗争”引入历史,同样体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各种斗争关系中,所以历史上已经完成了的作为“斗争”的妥协方案的一部分,建筑——按卡斯特的看法,建筑是失败了的或者说迂回的社会运动的后果——作为某种构成性策略与视域的回归,这一历史激情可以返还当下,与新涌现的矛盾与社会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由此震动作为建筑历史与建筑客体投射而成的“建筑师”这一职业因领域囿困的“界限”。

具体地来看,我们周遭现实中的这类案例尽管并不多见,但仍可以发现这样两种路径。以我这几年在工作中持续关注的研讨对象为例,其一,由建造的技术出发统合生产关系的技术,尽可能地提供最大化的社会想象,例如谢英俊及其团队;其二,将建筑学科已有的技术力,结合并运用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例如东湖计划之后将会转向的工作坊等等。还有一处可能的斗争场域——建筑的社会性展示的辩证运用。看上去,展示或许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中的退却,但同时它也获得了比塔夫里所处时代更为实质性的社会条件的支持。展示作为媒介的“潜能”事实上已经蕴含在塔夫里所研究的对象与启示之中,正像我在其他地方提到过的那样,任何社会实践都涉及到展示。在“崇高的无用”(对新先锋的批判)与“否定-批判的历史”(塔夫里的理论实践)这两厢对立之下,建筑的展示之有用性同样可以回溯到这一学科的开端,塔夫里为此划定的“超现代”周期的开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共同“展示”。

与新涌现的矛盾与社会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由此震动作为建筑历史和建筑客体投射而成的“建筑师”这一职业领域囿“界限”

主讲|李巨川、王家浩、张思锐、李佳//2018

络|延伸阅读

田野|

与朗西埃一起远行

或许在未来某一年,《孤独星球》会推荐一款旅游套餐项目:到中国,欣赏资本主义剥削现场。

2013年5月朗西埃第一次来到中国。从一个与阿尔都塞共著《阅读资本论》的年轻学徒,到今天这样一位不断受到各大三双年展、国际策展人邀请的哲学家,他过去五十年的知识轨迹可谓多样。政治、美学、观众的解放、智识的平等……在他讨论过的诸多主题中,究竟哪些才最能与中国当下的语境擦出火花?我们对想象多多少少都会有记忆。旅行,就是身体力行地去回应这个想象。

与朗西埃一起远行……在充满了各种现实、需求和理想的征途上,一同尝试着恢复对于视觉政治的历史感。

文|宋轶/责编|BLOOM绽//2013

田野|

朗西埃2013中国行

在他讨论过的诸多主题中,究竟哪些才最能与中国语境擦出火花?第一次来访中国的朗西埃本人也仍在感受和摸索当中。在旅行最初,一切都还没有答案,隐约有种古怪的气氛弥散其间,他的到来似乎酝酿已久,但又事出突然,兴师动众,却又不为人知。正如文中所问:此行将成为又一过期的新闻?还是历史的时刻?而朗西埃的回答或许是:他的理论被用作知识筹码的时候,那就是危险的。

平等不是目标,是方法|朗西埃从远方的到来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解决了什么我们的问题,反而像是试金石一样,让原本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异感,各种虚构的混合|政治和美学存在联系……建构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刷新共同世界的“感知分配”,可言、可见、可行间的关系网络。

文|艺术眼责编|BLOOM//2013

建筑,或者建筑|

建筑师与知识分子

并非倡导建筑师能够同时成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发言和进行干预的知识分子,而是应该去开辟自己新的专业实践方式。超越较为传统也缺乏想象力的思路,以更有活力的建筑实践方式出现。这些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实践方式与新的建筑师主体,将突破了职业与领域的限制,在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之中产生作用。因此,更具挑战性的是如何成为这样一种新的建筑师主体,让自己的专业活动本身产生一种批判性。

当经典建筑师死去的时候,一些更有活力的建筑实践方式出现了,或者说,一种新的建筑师主体正在产生……

文|李巨川/责编|PLUS//2002

建筑,或者建筑

网络时代的艺术与建筑

当前,无论是怎样的建筑作品,一旦被放置到扩散与包容的信息循环系统之中,都有可能成为一页无足轻重的插图。由此也造成了某种实践上的转移,即从物质生产到图像生产,从图像生产到信息消费,从信息消费落入到图与文之间。换言之,展示系统和建造从机制上重新关联在了一起。更为广义地来看,建造的系统正在被展示系统所占据。因此,将“没有建筑的建筑师”放置到展示系统中,正是在执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项任务,从看似只不过是(物质-图像-信息消费)偶然性的事物中,发现其潜在的必然性,重新探讨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中的社会冲突的想象性解决方案,这将是一种新的决断的政治场域。

网络时代,可思的空间将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拓展人的思想范围……实体与虚拟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概念将进一步的交织在一起。

文|X+N+W/责编|BLOOM//2000

建筑,或者建筑

先锋派实践给未来的一堂课

在谈到包豪斯未竟的事业和未实现的愿景时,论及三个连接当代条件的问题:其一,由于时间错位,所谓包豪斯产品和作品至今的成功,反而遮蔽了包豪斯在当初历史情境中的对抗性构成;其二,地点转换,是因更是果,现代民族国家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的诸多力量通过地域政治,在创造者那里留下痕迹;其三,先锋派内部的冲突,在当时,主要关涉未来社会可替代方案的种种总体想象,并不纠缠于如今热议的身份政治,直到冷战结束及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局部的身份政治才取代社会总体想象成为仿佛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不把所谓创作事件置入特定的历史地理极限条件中,就既无法重估历史先锋派的观念和方法,也无法定位当前有待历史化的种种实验计划。

在共鸣的间隙中形成建造的共通体。从这个视域去看包豪斯教学法……有些历史性的时刻之所以值得回溯,就在于它自身被化用的潜能够巨大。

文|周诗岩/责编|BLOOM绽//2020

如果你相信他真的叫作Xiao Shenyang|那么,之后呢?

以“可能性”的面貌出现具有了将要成为“合理”的合法性……对可能性条件的质疑反倒变成了对合法性的质疑。

不只围绕着建筑学科内部的转化,而是以此作为社会发展模式变化中的征兆之一:IMAGE+ARUP是正在全球盛行的建筑图像生产中的普遍现象,并非特定个例。恰恰相反,正是在建筑的“山寨”生产中,这一个例“以一种更为直截了当的方式,一系列的外在的图像形式”将这一模式的问题充分地显露出来。因此人们应当相信的并不是其自身的合理性,只有将形式的可能性条件放到社会现实的可能性中去考察,才能从案例与个体本身的不充分“消化”或正在“养成”的实操性的功利得失判断中摆脱出来,引向更为总体的批判视域。

MAD不可小觑的价值正在于,以一系列的外在形式让“IMAGE+ARUP”模式的问题充分地显露出来。

文|王家浩责编|PLUS//2009

空间生产、社会变动与视觉表征

建筑学知识传播体系和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产生的中介才是跟艺术展出的结果可以等同起来的。

这种权力的关系并非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只是直接针对空间的,而是在媒介空间和物理空间、在建筑学系统和建筑物之间、在业主和建筑师之间发生着不断的转移。由此在批判当前中国城市和建筑的问题时,不仅要面对建成的环境,而更要看到直接针对个体职业身份的业主和社会的权力,以及知识体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经验总结而来的正当性,这两种在建筑师群体的内部始终存在的权力构成的界限及其作用与影响。
考察同一个空间,权力的分布是不断交错、重叠和衍生的……除了建筑学的介入,还有媒介空间的介入。

文|王家浩责编|PLUS//2008

制造城市景观的双重力量

没有被赋予意义的虚幻空间和防卫性的私人空间的巫幻之城,这两者可能是同一个特定的场地不同阶段的表述并相互转化。

随着城市的加速发展,相似的剧目正在不断重演。尽管巴迪欧曾经以戏剧为例说过“每一次重演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重演就一定会带来可能性。在结构性的限制条件中,每一次所谓的可能性也许只是一次次的重演,或者说,愈演愈烈。只有曾经想不到的,没有现实中实现不了的,各种城市的社会行动在近年来会越来越多,或许正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向内陆、向二三线城市推进,人们已经对此前发生在大城市的发展及其后果不再抱有更多的期许,而是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不仅如此,只要剧本没有调整,那么新的一轮转移正在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带回大都市的核心地带。

一种专业技术的职业被置入发展社会的总体语境中,建筑师的职责是能否理解这一本质,至于解决方式……

文|王家浩责编|PLUS//2003

公共世界的形象工程与内在构造|博物馆星球

在经历了现代性转型、全球地形重组、消费场景涌现、以及非物质性的技术再现等等诸多挑战之后,公共世界将如何得以重新想象?甚至于如何重新构造?在此之前,博物馆只不过是一种特定的空间对象,除了将其归结为建筑师向社会展示其个人成就,确认这一大写建筑世界的标准秩序之外,我们还应当切入这一形象化的建筑和品牌化的建筑师世界中,去探测博物馆中所蕴含的“技术与物质介入”及其内在构造的不同面向。

博物馆……这些面向公共生活的建筑物,大量的建筑产品,以不同的形象或者风格,构建起来一个公共世界的形象工程。

切入形象化的建筑和品牌化的建筑师世界中,去探测博物馆中所蕴含的“技术与物质介入”及其内在构造的不同面向。

文|王家浩责编|XQ2014

栈|  

微机|

皮村,早晚见|“新工人影像小组”概述

在目前的体制压力下,无论什么样形式的联合,无论多长时间的联合,都比个体抗争有效。我们实在是太缺乏如何走向团结的经验了。

BLOOM绽决定以“在地-运动”论坛的方式第一次在上海延展讨论时,就以“都市状况”为话题背景,把在皮村的实践和1999年至2004年一群年轻艺术家在上海的策展实验连接了起来。从艺术实践者的角度,介绍“工友之家”和“新工人影像小组”发展历程。打工人群是中国人数最多,个体之间复杂度最高,遭到同质化叙述最严重的边缘群体之一。它并不与精英世界构成简单的对立;而且他们基本不会因为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而轻易改变。对于实践者而言,面对这样庞大且结构复杂的一个人群,开展任何工作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在打工者的实践中存在着和当代艺术同等激进、同等实验和具有同等表现力的工作——在感知上建立两者的平等。

文|宋轶/责编|BLOOM//2018

微机|

方形西瓜不是伪生态|瓜化城市系列报道与访谈

2002年对“瓜化城市”这一构想的报道与访谈记录。报道介绍了以方形西瓜为专利技术的生态建筑和地方性材料运用的计划,但是很快便遭到了外界对此的质疑。为此,肚皮社成员特地采访了方形西瓜的创始人方西太郎,澄清了整个事件的原委,批驳了“伪生态”的指责,并展望了未来跨领域合作的前景。

它是时代造就的东西,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把人的激情激发出来之后,才能出现伟大的建筑材料。

整理|肚皮社责编|BLOOM//2002

微机|

还展于城,还展于市,还展于众,或与众共弃之!

围绕2013年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展出体制,探讨现实中的城市展的目的与方法。从主旨和写作的时间来看,它更像是对未来的预言。作为一种再现着某个社会阶层或动力的体制本身,已经没有能力去改变自身的偏见。只有这些连主办方自己都无法相信和兑现的表面说辞,以及那些依旧停留在愿望中的“程序”,才可以将其自身正当化、合法化。建筑学界在遭遇权力组织与公众参与时究竟是呛声?还是失声?很多双年展嘉年华式的展示活动如果真有可愿的话,却事与愿违地从推进理念、批判与实践的排头兵,沦为了新一轮城市文化开发的推土机。针对展示体制的历史叙述而言,真正值得关切的并不是每一次的自我创新,而是可持续的自我批判。

上|将“城市展”设定为都市社会运动的一种创造性的组织架构,迫使现有的规划体制从根源上发生变化,才可能把它当做一种契机。

下|以就手之方式办城市展!立即动手去展示城市!在这一无中心的网络社会中……联合起来,去创建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组织关系。

文|G.U.N/责编|BLOOM//2013

XX国际|

皇袍加身,铜像落地|巴黎公社艺术家联合会宣言

1871年4月15日,来自巴黎各地的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装饰艺术家们汇集在一起。他们讨论并提出可能的方法,一系列的提案直截了当的表明:艺术和文化是一种权利,艺术家们自己管理艺术。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质疑艺术为什么几乎只有国家和富人才能享受。由这些艺术家们成立的联合会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在美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它不仅意味着要彻底重构我们与艺术的关系,而且还包括我们与劳动、社会关系、自然和生活环境的关系...... 它意味着艺术和美去私有化,完完全全地融入到日常生活,而不是藏在私人沙龙里,或集中体现在邪荡的民族主义纪念碑上。

艺术要自由发展,不受任何政府和任何特权的监管……联合会所有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由艺术家们普选产生一个委员会,保护每位艺术家的独立与尊严。

编译|PLUS/责编|星丛//1871

XX国际|

五一节不会停止

劳动者反对资本的伟大斗争使各国工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为了捍卫自己过上美好生活和享有真正自由的权利已经流了太多的血。那些为工人事业而斗争的人遭到政府的严重迫害。但是不管怎样的迫害,全世界工人的联合还是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工人们日益紧密地团结起来在社会主义的政党中,社会主义政党的支持者已经数以百万计,他们正一步一步、勇往直前地向着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剥削者阶级的目标前进。

只要工人反对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斗争还在继续,只要一切要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五一节就是每年一次表达这些要求的日子。

编译|PLUS/责编|绽//1894,1904,1931

XX国际|

卡普政变

由于1919年中社会党内否决了与独立社会民主党恢复和平的提案,导致工人群体大量退出社会民主党阵营。由于政府无法摆脱旧有的制度留下来的弊端,应对并解决《凡尔赛条约》给国内事务带来的影响,中产阶级也公开表示反对共和。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和平,让共和党派将战争的罪责放在了一边,也将民族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国家内部联合等问题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反对革命的右翼政党。中产阶级普遍希望能够通过新的选举推翻当时的魏玛政权,而右翼的中产阶级利用武装力量阴谋策动了推翻共和政府的军事行动,这就是卡普-吕特维茨的政变。尽管这场政变只维持了几天而已,但是造成的后果没能充分利用总罢工的时机,将各党派重组成一个全新的由社会主义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政体。

上|在战争罪责问题上,共和党人把他们拿来对付旧制度的强大武器搁在一边弃之不用。同时,他们也把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反革命的势力……

下|旧模式下的新联合政府并没有新的力量支持,总体上一切都和以前一样……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没有能力在政治上重建德国,因此卡普政变最终并不是军队的失败,而是工人阶级的失败。

文|阿瑟·罗森博格/译|PLUS/责编|星丛//1936

XX国际|

俄罗斯真的没有大规模抗议吗?

各种西方的左翼媒体大多对有可能会发生的战争难以置信,但是一旦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后,出现了令人颇为沮丧的局势。在国际的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撕裂的阵营对抗,不同的人纷纷挂上了分属战局两边的国旗。这不禁让我们回想起一百多年前,卡尔-李卜克内西在制定出激进的“革命失败主义”理论时曾经写道:“主要的敌人在国内。”2月24日并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但是按照受访人的看法,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日子。这一天意味着两次大战之后一整个时代的结束……

如果你能采取有原则的立场,不辜负道德的挑战,不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或者你无能为力,但明白你所处的局势是巨大的道德挑战,每个人都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能只当个过客。

访谈|斯韦特兰娜·赖特×格里高利·尤丁/译|BLOOM责编|绽//2022

201718 - 2021/22|

院外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已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开端,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贯通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纪事|2017/18- 2021/22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联络院外|

extitute@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