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汉学 || 卫三畏和他的《汉英韵府》

2017-08-03 Fang 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世界汉学家Sinologist”微信平台按: 卫三畏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的先驱,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过报纸,当过翻译,可谓“中国通”。卫氏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代办,是美国第一位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有美国 “汉学之父”之誉。其代表作是《中国总论》。本平台将会专门请专家介绍。


在这里本文选择了署名“Fang”的作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76d2c0102eyba.html,但我们无法和作者取得联系。作者若能看到我们的转发,希望与我们联系(rendayuan@china.com)。我们的微信平台属于公益性质,但我们还是要感谢Fang,也希望继续看到他关于汉学家的大作。


 

近年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名字,在中国,至少是在学术界,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他的生平传记与书信,他的巨著《中国总论》,这几年相继在国内翻译出版,也引起了多方面读者的兴趣。还记得,差不多十年以前,我开始对《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感兴趣时,就注意到卫三畏其人,当时有关卫三畏的中文资料真是少得可怜,颇生喟叹。曾几何时,他最主要的著作,他的书信,由他儿子写的他的传记,先后进入了中文读者的视野。对于这个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的卫三畏,大家总算有较多了解了。


《中国总论》书影(大象出版社)


19世纪的汉学家,多半对汉语做过专门研究,不少人也编过影响甚大的词典和语言读本之类的书。比如翟理斯,比如雷慕莎,比如威妥玛,又比如卫三畏。卫三畏编过《汉英韵府》,同治甲戌年(1874)初刊于上海(Shanghai: American Mission Press),光绪丙午年(1906)再版。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初版本,不巧送去修补了,要到明年开春才能送回来。我看到的是1909年的版本,屈指也有将近一百年了。内封是中英对照的,不仅是双语,而且是两种文化形式的,有点意思。请看下图:



中文书名在前,那就先看中文的。最有意思的是编者署名,“美卫三畏廉士甫编译”。说实话,“三畏”这个中文名起得不错。一方面,这是他的英文名 Samuel Wells 的音译,两词合成一词;另一方面,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音义谐合,看似天成偶得,恐怕当日也费了一些心思,谈何容易。不知是他本人还是别人的主意,总之,一个字:高!至于他的姓,明显是Williams(“威(卫)廉士”)的简省音译,其“闲置”的后半部分,顺手拿来做了字,有“三畏”的君子,自然是“廉洁之士”。斯人也,而有斯姓,有斯名,有斯字,跟中国士人交接起来,当无多隔碍了。至少,自我介绍完,接下来便有话说了。


据1909年版看来,本书第二版是由华北公理会委办重订,也就是说,其内容经过修订。如果不是封面上标明了中文,真不知道North China Mission of the American Board应该这样中译。同样,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Tung Chou, Near Peking, China,也很不容易确定应该对译为“北通州协和书院”。在早期汉学史上,包括早期中西交通史上,一些在中国的人名、书名、机构名,原本都有专用的汉名称法,仓促之间,有时很难找到原来的汉名。


从初、二两版都在中国出版来看,这本书主要服务对象是在华英美人,商人、传教士、外交使节等。所以,不仅编者名字、封面编排格式,而且书名,都入乡随俗,采用了中国格式。书名中“韵府”二字,显然是仿照《佩文韵府》——在19世纪西方汉学家眼里,《佩文韵府》也是一部字典,和《康熙字典》一样赫赫有名。


虽然取名“韵府”,这本字典实际上并不是按中国传统韵部排列,而是按威妥码拼法,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这一点,英文封面已作了说明,书名“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从封面及前言说明可知,这部字典的语音是根据“The Wu-Fang Yuan Yin”,即明清之际人樊腾凤编的《五方元音》,此书在清末似乎颇为流行。1874年的版本中,每个汉字之下,还标有北京、上海、厦门、广东等地的方音,1909年版似乎没有了。这可能是华北公理会修订的内容之一。


卫三畏编撰的《英华韵府历阶》,1844年在澳门出版


书中一些字下,收有别体、俗体字,如“拯”字下,有俗体“抍”。“赤”字下,有俗体字,上“大”下“火”;我怀疑应该(或也可以)写作“灻”。钱”字下面,有俗体字,写法象“不”字少了上面一横。又如,“集”字之下,有“亼”。我上初中的时候,正好第三批简化字方案出来,其中就有这个“亼”字,当时觉得此字的简化很巧妙,也很果敢,以为是当代人的创新,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写法其实蛮有来历的。那一批简化字,当时习闻强记,没多久便被废止,大多数都忘了,惟独这个字还记得,可见它的可爱,颇有一点“深入我心”;也说明这种写法的出现和承传,是颇有些群众基础的。这一类例子,词典中还有不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词典也可以当成一部查考俗字的工具书来使用。


严格地说,这部字典应该称为词典,每字之下收有词条,与翟理斯的《英华词典》一样,有一些还是挺有意思的。看他收了哪些词,收哪些俗语,可以回窥当时那些词语正在使用或流行。每次碰到这一类比较有历史的字(词)典和语言学习教材,我都对这一点特别有兴趣。


来源:公众号“世界汉学家Sinologist”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关键词 | 中国文学走出去 | 汉学网课 | 《中国述评》:当代印度中国研究的一面镜子 | 莫言外译 | 《世界简史》 | 为什么孔子的英文名叫 Confucius | 《红楼梦》外译研究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研究 | 从汤显祖到莎士比亚 | 《论语》英译研究 | 走入世界经典的中国文学 | 《中庸》科学思想之初探 |  | 《牡丹亭》的英译及传播 | 什么是汉学主义? | 哈佛燕京学社  

学人 | 曹顺庆 | 张隆溪 | 顾明栋 | 汪榕培 | 李清良 |  张晓红 | 李伟荣 | 陈晓明 |  张西平 | 周宁 | 周云龙 | 李祁 |张冰 | 夏志清 | 毛崇杰 | 李泽厚 | 葛浩文 | 杜维明 | 汪曾祺 | 王赓武 | 楼宇烈 | 陆建德 | 孟庆波 | 黎昌抱 | 杨乃乔 | 汪洪章 | 汪宝荣 | 任运忠 | 龚刚 | 李玉良 | 方汉文 | 王祥兵 | 赵毅衡 | 王治国 

荷兰 | 柯雷专题(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佛克马 | 浮出历史的地表 | 重续前缘 | 外交官的那些事儿 | 俄罗斯 萧统《文选》的文学体裁观 | 俄译中国古代艳情小说中的性民俗与性文化解读 | 俄罗斯学者看中国 | 俄罗斯1990 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化研究 | 

美国 傅高义和他的东亚研究 | 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理路 | 三十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兼及明清史的概况 | 与学科理论对话,还是与中国研究对话 | Ilza Veith对中医典籍的研究及其贡献 | 《哈佛中国史》 |美国中国史专家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 

法国 《史记》在法国 | “法国的中国诗人”谢阁兰的《碑》中诗 | 瑞典 林西莉的中国人生 | 斯洛伐克 马立安·高利克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 | 加拿大 加華文學的拓荒與發展 | 加拿大中国史家卜正民 | 英国 | 邦斯尔神父《红楼梦》英译文底本考证 | 汉学家闵福德与《易经》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