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韩贤强:半山腰里的炭窑与岭上的杉木

韩贤强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韩贤强,高三六六届毕业生,1968年在泾县汀溪公社大坑大队马家岭生产队插队七年,1975年招工芜湖市搬运公司汽车队,1978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兼行政管理。


原题

知青的刀耕火种:

半山腰里的炭窑




作者:韩贤强

 

耕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活动,舍此,其它都是扯淡!人类用智慧和血汗与大自然交换,赖以生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股政治狂潮,将一群不谙世事的知识青年,抛洒在蛮荒的大山里,体验着刀耕火种的乐趣和艰辛

老祖宗传下来的刀耕火种,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今天的“现代的”“先进的”耕作方式,是无奈、无知的选择,已饱受诟病、深受其害 


摄影:一亩地

 

山里人用“几道河”表示路程。到没到?数河道!

 

1968年冬季的一天,我们到汀溪公社后,被安排到大坑大队。当天下午,大坑大队马家岭生产队来了几个年轻人,帮我们挑行李。
 
进山的小路沉在很深很深的山谷底,一般晒不到太阳,沿着一条溪水,逆流而上。走在进山的小路上,感到阴森、孤独、压抑和一丝恐惧。
 
溪水水流越来越小,过河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两边的山越来越高,山离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山遮挡着路弯拐得越来越急,能看得见的路越来越短,天空越来越窄,人越来越小。
 
山路上,风吹树叶哗哗响,伴随着潺潺溪水声。远远一个人,挑着一付担子,急冲冲迎面而来。忽而看得见,忽而又被山遮住。
 
走近,是个卖炭翁:两个竹篓,裝了百十斤炭。虽说是冬季,头顶上腾起一层热气,因擦汗,脸颊上留下道道黑痕,让人想起白居易《买炭翁》中的句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来。
 
有事无事找话搭讪,就问个路吧,卖炭翁答:“再过十道河,就到”,山里人不说“几里路”,距离都用“几道河”,“到没到,数河道”。其实也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反反复复地过而已。
 
最后到一个很陡,但不大的小岭前,走两个来回的“之”字路,就上了顶,这个岭叫马家岭,过了这个岭就是马家岭生产队了。
 
马家岭生产队有近20户人家,沿溪水而居,从外到里,绵延一里多路,是个狭长狭长的村子。传说历史上这里出了个“马知县”,因而得名。
 
大山里的夜晚,除了黑,还是黑

 

大山里,天黑得早。到马家岭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马家岭不通电,没有电灯,家里照明靠煤油灯、蜡烛,或是松枝。
 
马家岭人没有夜生活,上山干活回家,吃饭、洗脚、睡觉。夜晚的马家岭,除了茶季,都淹没在黑暗里。
 
到马家岭的那一晚,是一个很黑很黑的夜晚,迎面就是黑糊糊的山影,什么也看不清,感觉山离我们很近。淙淙的水声,不知道来源于何处。此外,就再无其它印象。
 
头一晚,睡在队屋里,虽然人很疲劳,但是怎么睡,也睡不着。耳朵里灌满了屋前溪水的叮咚声,不敢想象今后的生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阵惆怅,涌上心来。
 
早上起来,看得清楚了,满眼的树影,满耳的水声,山高天窄,天空只是一条蓝色的带子。
 
生产队队屋建在临水砌起的一个两丈高的大石坝上。门前一小块平地,一条小路穿过;坝下一条溪,隔溪一座山;山坡从溪水边一直延伸到天边,天边飘着几朵云;山上有一条覆盖着积雪的弯弯曲曲的小路,半山腰里有一座炭窑。

 

一群人,掌心对着火,一动不动,像一座群雕

 

那年的雪,异乎寻常地大,史称“六八年的雪”。
 
即便是在冬天,马家岭人穿衣也不多。尤其是裤子很有特点。黑裤白腰,腰有半尺多宽,腰大,打个折,掖起来,再系根白色的、很长的宽布带。腰里的这根裤带,又称“绅”,历史悠久。
 
《论语·卫灵公》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子张问“行”于孔子,孔子回答说,说话忠诚而信实,行为笃实而恭谨,而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自能通行天下。子张随即将这句话,记在腰部的大带扎束后剩余下垂的部分即“绅”上。
 
马家岭人系裤子的带子,就是“绅”,是从孔子的弟子那里传下来的。
 
裤短,像是八分裤,半截紫铜色的腿杆子露在外面。腿杆子,厚厚的一层皮,包裹着坚硬的小腿骨,对寒冷反应迟钝。脚上套一双很厚很大的棉鞋。
 
生产队里开大会,三十多个人围着四大盆炭火,个个张着皮肤粗糙、关节粗大的手,伸直手臂,掌心对着火,脸上的表情凝固着,一动不动,像是群雕,画面很壮观。
 
炭火的温度从掌心,通过手臂,传向全身。
 
说是火,其实是烟。炭盆里的炭,没一根好炭,和来马家岭途中遇到的卖炭翁挑的炭,根根乌黑油亮,天壤之别。好炭要留着烘茶叶用,烤火只能用没烧透的炭头子,半截子还是木头。
 
满屋子的烟,对面看不见人,呛得眼泪鼻涕直流,时不时地有咳嗽声。咳嗽有传染性,一人咳,众人跟着咳,咳成一片,打断了队长的话,队长也附和着咳两声。
 
“朱队长,生产队没好炭吗?”我忍不住问队长。朱队长用眼角瞟瞟我,声音拖得很长,说:“有啊”。
 
他推开队屋门,一股寒气立即便进了屋。朱队长指着门前山坡上埋在雪堆里隆起的隐约可见的一个炭窑,说:“里面还有不少炭,去吗?”我不假思索,自告奋勇地说:“去!”队长瞪着眼,惊愕地看着我。大雪漫山,居然敢上山挑炭,这是朱队长完全没有想到的。
 
朱队长只是想吓唬一下我,没想到这个初生牛犊当了真。朱队长让我尽量少挑,山陡路滑,挑不了,空手下来,不丢人!这样的天气,山里人也是轻易不上山的。

 

烧炭是重活,出窋是苦活


 
木炭是木材经过不完全燃烧,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热解后,残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体燃料。马家岭是用泥土筑窑,满装木材,从窑门点火燃烧,使木材在窑内炭化,挥发物逸出而剩余木炭。
 
烧炭要选一个树木多的地方,速生树如杉树,木质松,烧不了炭,要用木质紧的杂树,水青冈、桦、麻栎、苦槠、榆、槭等。整理出一块平地,用泥土、砖搭一个炭窑。
 
就在炭窑周围砍树,碗口粗细,截成一米五长短,活的杂树段,都不轻,重的一般有百十斤,有些水桶粗的树段,重量可达两百多斤。
 
有些树段落在炭窑的下面,要用肩膀扛上去。先把树段竖起来,跪在树段下方,迸住气,借着斧头柄撑地的力,顺着山势,吼一声,才能将树段挪到肩上,再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将树段竖起来,一根紧靠着一根,码在炭窑里,装满了,点火烧,然后用砖土封住窑门。
 
窑顶上的洞开始冒烟,先是又浓又黑的烟,两天下来,窑顶上冒的烟,颜色逐渐变淡。
 
马家岭烧炭,用的是闷窑熄火的方法。封窑顶洞,也就是窑顶上唯一通气的口,堵上。封窑时机是关键,封早了,树段没烧透,半截还是木头;封迟了,黑炭烧得全变成了白灰,炭没了。
 
封窑后,还要等几天,让窑内的火星灭尽,还要让窑身慢慢降温。
 
出窑时,要准备一桶凉水。打开窑洞门的封口,不能太急,窑里热得很,只要有一个小火星,立即就要用水扑灭,不然会使木炭复燃,整个一窑炭,将化为乌有。
 
出窑是个危险的苦差事,窑门只有半人高,要爬着进去,弓着腰,半蹲着出炭。窑里温度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例高,感到头昏,不行了,赶紧出来,如果是扒在窑里,动动脚,外面的人就会将你拖出来。
 
出一次窑,满嘴满鼻子灰,流的汗,全都是黑色的。这使我想起当年的张思德。

 

挑了一趟炭,让山里人对我刮目相看


 

扛着一根扁担,两只麻布袋,踩着山坡和队屋之间一条小河上的四五块大石块,我利索地过了河。
 
仰头往山坡上看,阴天,山上的雪,并不发亮,显得暗,暗白色。离山近,坡度显得更加陡,头有些晕。此时,我已经没有退路。
 
山坡上的路面,朝山下方倾斜,又积满了雪,一个脚印都没有,只有一串梅花状的小脚印,应该是兔子吧。还没有人走过,只有隐隐约约的路的痕迹,有的地方还上了冻,有点滑。
 
我手脚并用,一只脚踩实了,把住了滑,手拽牢了路旁灌木丛的枝条,才敢挪动另一只脚,一步一步往山上爬。
 
到炭窑了,找块石头,顾不得石头凉不凉,先坐下来喘口气,“上山不打坐,土地老爷不发货”。解开棉袄的扣子,敞开衣领,冒出来的汗,很快变成白色的雾气。
 
我双手扒开积雪,手指冻得像胡萝卜,身上却热得冒出了汗。我将炭一根根装进麻布袋里,坐着,又喘了口气。一阵微风,很冷,拂过我滚烫的面颊。
 
我定了定神,深一脚、浅一脚,挑着两麻袋炭,晃晃悠悠地下山。
 
快到队屋时,发现队屋里开会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全挤在队屋门口,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朝山上看,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和担忧。
 
我挑着炭,歪歪倒倒地往下走。山势虽陡,好在两旁没有深渊。
 
快到山脚时,朱队长已经跑过河来了,往山上爬了一大截。接过我的担子,踩着小河上的大石块,将炭挑到了队屋里。
 
人群一下子围拢过来,有人拿来一杆秤,一称,两袋炭一共七十斤!朱队长用他那双大手将我的肩膀拍得生痛,大声称赞道:“好小伙子!”牛刀小试,初战告捷。
 
我被马家岭山民认为是“自己人”了,也基本上决定了我的劳动力等级。那年,我19岁。

 


马家岭也生产檀皮,制作宣纸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檀皮树不像乔木,也不像灌木,一棵一丈多高,一人合抱的树桩上,抽出十几根、几十根枝条。枝条长到一两丈长,大酒杯粗细,要两年吧,就砍下来,捆成捆,放在特制的木桶里蒸,蒸熟了,拖到水边浸泡,剥皮,檀树皮扎成一把把的,晒干,卖给乌溪宣纸厂。木炭、檀皮都不是马家岭的主要物产,赖以生存的主要物产,是茶叶、木材和玉米。
 

2016.08.04初稿

2020.01.15定稿


摄影:一亩地

 

外一篇

知青的刀耕火种:

杉木连接着山和水



 

杉木是马家岭仅次于茶叶的出产。
 
杉木,亦为老天所赐

 
祖祖辈辈的马家岭人,从来没有种过树,没有“植树造林”一说,山里的树,都是老天所赐,马家岭人不过是从老天手里接过来,略加管理而已。
 
马家岭有不少树种,总的分两类:杉树或称杉木和杂树或称杂木。
 
杂树包括多种,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主要有檫树、练树和朱树。这三种树都能长到两三人合抱那么粗。
 
檫树、练树锯成板,板子上的纹路,也就是年轮吧,特别好看,一圈圈不规则的封闭图形,一浓一淡相间,十分清晰。这两种树,木质粗,显得很脆。有用檫树板做板凳面子的,几年下来,有纹路的地方,会划破裤子。朱树的木质细一些,显得不那么脆,可以做砧板。
 
山里人说,做砧板,最好的是皂角树,本质硬,而且细,在上面剁肉,没有木削子。
 
山里人打家具、装修房子都不用这三种树,其实这三种树的价格也不高,一块钱一尺围,在一米高的地方,量一下树干的粗,粗有几尺,就卖几块钱,卖粗不卖高,一棵大树不值几个钱。值钱的是杉树。
 
杉树一根主干笔直上去,枝丫少、主干慢慢变细,上下粗细差別不大,杉树的质量就好,叫通梢。
 
杉树被砍掉后,根部会自动长出多根小杉木树苗,将弱小的砍掉,留下一根粗壮的,三五年后,又是一棵好杉树。杉树是速生树种,长得快,木质较疏松,可塑性强。

 

砍杉树的诀窍在开口大小

 

上山砍杉树,要穿长衣、长裤、山袜,腰里插把斧子、背后别把砍刀,肩背一个大茶水筒和中饭袋。还可以再带一张圆型兽皮,挂在屁股上,是休息时,坐在石头上嫌凉气大,垫屁股用的。我第一次武装整齐地装束好,准备上山砍树,汤大伯看我有模有样,笑着说我:“腰里别个死老鼠,冒充打猎的。”打猎的人的屁股上,都要挂一块圆型的鹿皮。
 
砍杉树是单兵作战,相互间要有一棵杉树的大致距离,以免杉树倒下时,伤到人。
 
砍杉树是个技术活,树桩要低,开口宽度要适当。树桩不要超过一尺,树桩太高,费树。杉树都长在山坡上,站在树的下方时,因为有较大的坡度,即便是不到一尺高的树桩,腰还是能够伸得直的。
 
开口宽度要适当,开口宽度小了,一圈砍完,中间还连着,杉树推不倒;开口宽度大了,砍过了中心,杉树倒的方向不好控制。如果一棵杉树倒在另一棵杉树上,枝枝丫丫缠在一起,是怎么也拉不动的,这棵杉树就算白砍了。
 
开口宽度要刚刚好,一圈砍过来,中间有一点点还连着,看准方向,一推,刚好在两棵树的中间倒在地上。推树的时候,要大声喊“顺山倒”,或“迎山倒”,以便引起你下方或上方的人注意,防止树倒下时伤了人。砍过的杉树桩呈碗底状,可以放一碗水。
 
出草峰、过腰峰、淌山沟,将杉树弄到一片开阔地的边沿

 
杉树砍倒,将杉树枝剔净,就是一段数丈长的杉木了,将这根杉木弄到一片开阔地上,要经过出草峰、过腰峰和淌山沟。
 
出草峰,就是把砍倒剔净的杉木弄出树林子。先要将杉木周围的荆棘、杂树砍掉,让人有一个施展手脚的空间。
 
出草峰主要靠拖。用一根拇指粗的铁钉,钉在杉木头上,钉子连着一根长绳子,就利用这根绳子,或拉,或背,将杉木弄出树林子。
 
杉木出了树林子,拖就不行了,要用肩扛,可能还要在山上横着走一段,这叫过腰峰。
 
过腰峰时,眼睛要前后看,杉木有一两百斤重,三四丈长,这么重,这么长一根杉木,一旦什么地方碰到山岩,那个撞击力是相当大的,甚至会将人带树推下山崖。
 
遇到一个大山沟,拖不行,扛也不行,要从上面往下摔,这叫淌山沟,使杉木像水一样,从山沟里“淌”下去。
 
只听见杉木在山沟里往下滑时,发出隆隆的声响,跑下去一看,可能杉木会断成几截,因此,从哪个地方往下摔杉木,是很有讲究的。
 
杉木掉下去,会有一定的运动轨迹,不能让一根长杉木的中部受力。从哪个地方往下摔,山里人都知道,他们有经验,都是付出过代价的。
 
经过出草峰和过腰峰,又经过淌山沟,将三五棵杉木,运到一片开阔地的边上,再继续往下拖。
 
到了开阔地的边上,都赖着,谁都不愿第一个走

 
这时,要休息一下,等候大家到齐。抽烟的抽烟,不抽烟的用树技挑土玩,都坐了好一会了,反正谁也不会先走。因为开阔地里有很多小树桩,三五根杉木往下拖,只要一根杉木抵在树桩上,你就再也拖不动了。
 
歇好了,朱队长将旱烟杆在脚底板上敲敲,往腰里一别,说:“大家客气,那我就先走了。”
 
只见他,吐口唾沫在手心里,两手一搓,将几根粗绳子往宽厚的背上一搭,弓着腰,人向前倾,顺着山势,锚足了劲,将几根杉木拖得飞快。
 
速度快、动能大,就是力量。开阔地上的小树桩,都被拖得翻过来,像个小拖拉机一样,留下一道深深的槽。一群人,随其后,拖着自己的杉木,伴随着吆喝声,顺槽而下,一遛烟到了山脚下。这就是朱队长为什么在马家岭有撼不动的权威的根本原因。
 
经过出草峰、过腰峰、淌山沟、遛荒坡,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几天,杉木最后都弄到了山脚下的溪水边。溪水,可能还仅仅是刚刚漫过脚背的涓涓细流。将杉木六七根一组,用竹片扎紧,编成排,用石头支好,就等山水了。
 
“立春”之后,山水“奔春”了

 
“立春”之后,阳气上升,漫山遍野累聚了整整一个冬季的积雪,开始融化,溪水发出哗哗的声响。到“雨水”节气,雪融的水加上淅淅沥沥的春雨,溪水开始汹涌,泛起小浪花,山水“奔春”了。这时,山里没有其它什么活,正好借助这股山水,把杉木送到山外。
 
山里是“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雨水”节气也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赤脚下到溪水里,彻骨地冰,腿上汗毛孔都冻成一个个小紫点子。撑排的竹竿从水里拿出来,溪水顺着杆子往下流,一会就结成了薄冰。
 
放排不能穿长裤,也不能穿单裤,就穿早春放排的专用裤:棉短裤。劳动出智慧,这种时装,你做梦也想不出来。
 
人在水里时间不能呆长,遇到人家,赶快上岸休息一下,家家户户还在过年,现成的花生、瓜子端出来招待。牙齿冻得咯咯响,上牙不停地打着下牙,吃不了。坐下半天,才慢慢回过气来,麦芽糖热量高,拿一块吧,道谢的话也说不清楚,只能给主人一个僵硬的笑。
 
一个人负责一块木排,从马家岭出发,顺流而下,经大坑、小坑、猫耳岭、平坑,十几里水路到汀溪大河。
 
从马家岭到平坑这一段,河道弯弯曲曲,水中常有大石头,形成一个又一个旋涡,站在木排上,看着水流的变化,撑排的竹竿,左一下、右一下,力气都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是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技术。
 
我们这些生手,木排会被不定方向的水流冲歪,横在水中,卡在石头上。这时,要跳到水中,撑排的竹竿派不上用场了,得用手将木排搬正。这时放排老手会一边说着“还是手灵活”的风凉话,一边过来帮忙。
 
有的地方,平时水小的时候,下面是一个水宕,上面的水像小瀑布似的流下来,此时水大,水直冲下去,水速快,形成特别大的水流落差,过这样的险境,也立刻区别出是放排老手,还是放排新手。
 
可以唱唱“小小竹排江中游”了

 
水到猫耳岭,汇集了从战岭下来的另一股水,水面宽了一倍,水流还是很急,大意不得。左撑一杆,右撑一杆,经过平坑,很快就到了汀溪街。
 
从汀溪河往下,水面宽阔,水流稳定,可将木排连接起来,多少不限,多的可将近十多个木排连到一块。一个长木排上,至多只要两个人,其他人返回马家岭。
 
继续放排的人,得意洋洋,肩上背个包袱,里面有衣服等日用品,一趟来回有好几天呢,这是马家岭人因生产出差的唯一机会,令人羡慕。
 
长木排从汀溪河出发,经琴溪河、赤滩,河水变得平缓缓、悠悠然,长木排在碧波中,顺流而下。这个时候,可以唱唱“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了。到南陵县清弋江,那里有个木材集散地,到了木排的终点站。 

 

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放排竟然成了一个旅游项目,取名“漂流”,让人感慨万千!

摄影:一亩地


我对梯田也有相同的感觉:没有一丝荫凉可以遮蔽毒辣的太阳,豆大的汗珠从晒得黝黑的背脊上滚落下来,眼睛浸在汗水里,睁不开,看不清东西,燥热得喘不过气,浑身汗臭……地方小,牛转不过身的地要用锄头挖,土壤贫瘠,不耐旱,产量低。应当对劳动表示敬畏,尤其是要敬畏那些艰苦的劳动。如今,梯田也交了好运,荣幸地成为有闲人的欣赏对象。

 

2016.08.04初稿

2020.01.17定稿


韩贤强读本
韩贤强:饥饿,令人永世难忘!
我被当年的自己感动了
辛酸苦涩的乡村爱情往事
我考入电影决裂里的劳动大学
非常时期的非常求学之路
纪念初中班主任郑嘉瑾老师
韩贤强:弟弟之死
外婆不在了,外公再也无心恋战
姨娘:在婚姻的狂涛中沉浮
徽皖山村里的舅舅
石柜村传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知青阅览室

黄忠晶:背着书包出工,生产队长暴怒

曹钦白:想你的时候,点点滴滴在味蕾……

彭长生:奋战水利工程,乡亲们却没有受益

罗敏:拿到录取通知,我还回知青点劳动半月

杨春新:苦乐年华忆插队

回莎莉:瑞金红土地的八年青涩岁月

黄亚琳:大山深处的木子树

郑克强:“东北土匪”

李谦:见证贫困

李谦:伐木民工的故事

嵇伟:另类知青,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

沈美琴:淮北岁月,我像熬干的小油灯

1978年,31岁曹景行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南京知青之歌》作者任毅:

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石明诚:上海知青在延边的历史记忆

李薇薇:一次半道截车引发的血案

王永刚:拉兹之歌伴我浪荡江湖

刘培明:竹子开花了,"一打三反"在商南

1967年六千长沙知青大逃亡始末

叶志杰:我可能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知青

女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记

常露莎:知青年代的“春运”往事

两个女知青的艰难回京之旅

李泽骏:从延安到北京奔波跋涉的探亲之旅

孙维真:春节前我被派回南京城里"偷粪"

龚凤乾:和林格尔,我心中永远的第二故乡

张立生:“难以克隆”的知青婚礼

石伟波:一波三折的招工返城

王虹:插队的日子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