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 | 余祥明:到处都是厕所?学英语闹出的笑话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4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余祥明,1953年生于四川。初中69级毕业,1971年插队落户。1973年入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英语,1977年留校任教。先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学习。一直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退休。现居广州。
原题

"恁么漂亮的小区,

啷个到处都是厕所啊?"

——80年代中期以前
学习英语闹出的笑话




作者:余祥明



80年代中期以来,大、中、小学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各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水涨船高。
我听过小学二年级学生演讲的英语,语言语调正确,表达顺畅流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语调正确,顺畅流利,且用词恰当;作文也切题,恰当,准确,除了个别拼写错误;高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我转发在朋友圈,被人选做大学泛读教材(经我联系作者母亲,征得其同意)。校友做剑桥少儿英语考级评委,评论10来岁孩子们的英语了得!
也许,这些都是少数,或者个案。但是小、中学的英语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学习已经正常衔接。考生报考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成绩是最主要参考科目之一。入学后,大学一年级的英语课本已经相当难了。
90年代以前,中国派出国工作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不懂英语,翻译是必配的岗位,相当于外交大臣。90中期以来,出国工作的国企、民企领导和工作人员,很多是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英语水平应付工作和日常生活、对外交流,基本上都没有问题。很多企业外派人员中,几乎没有翻译的岗位了。
反观50年代,闭关锁国,外交一边倒,全民学俄语,很少人学英语。改革开放初期,对外交流多了,人们学英语的热情高涨。但苦于条件有限,方法不当,闹出很多笑话。在此将我经历的、听说的、读到的一些笑话,与大家分享。
1. 不懂装懂说英语,“剥了壳壳吃米米”
文革中我们刚进初中就停课,喜欢读书的几个好同学,书也不容易弄到,经常玩耍侃大山。我们明明不懂英语,也要附庸风雅,故意拿腔拿调地说,英语里帽子就是“戴起不冷瑟”,衣服是“穿起不冷瑟”,鞋子是“穿起走路的”,花生是“剥了壳壳吃米米”,盘子是“比碗坦些”,还要讲点抑扬顿挫,显得具有异域风味。
2. 汉字标注英语词,爷死奶死不可思
改革开放初期,中学开英语课,有些地方师资缺乏,或者老师水平有限,无法教学生学习音标。学习单词,只能老师带读,学生跟读模仿。学生经常发音不准,单词读不正确,记忆有困难。不少学生根据读音用中文标注单词。一些标注让人忍俊不禁,例如:
英国的女婿(English)、三克油( thank you )、耗儿油(how are you )、不可思(books)、靠(cow)、杜(do)、挡(down)、扶牢儿(flower)、 路克(look)、死喽(slow)、死喽(snow)、哇洗(wash)、 豌豆儿(wonder)、豌豆儿粉(wonderful )、兔子不拉屎(toothbrush)、奈思吐米球( Nice to meet you)......
最近微信传的笑话,这些标注更是让人笑破肚皮:
yes- 爷死,nice-奶死,bus-爸死,mouth-妈死,jeeps-姐不死,girls-哥儿死,was-我死,最后是kiss-气死。
3. 茅司不雅改厕所,老师同学笑掉牙
用汉字标注英语单词,还有比较极端的笑话。mouth(嘴),张同学想标注“茅司/斯”(四川土话,厕所),但是觉得太土气,大不雅,不宜写在书本上。怎么办,灵机一动,何不用厕所代替?反正,书我个人看,我个人晓得这其中奥妙,晓得啷个读就行了。谁知第二天英语课老师课堂检测,抽同学们读出黑板上的单词。抽到张同学,老师用教鞭指到 mouth,他斜眼一览英语课本,胸有成竹,随口读出“厕所”!顿时,教室一片肃静,师生目光一起投向张同学,然后突然哄堂大笑,他自己先目瞪口呆,瞬间恍然大悟,继而面红耳赤,赶快低头不语!
4. “我要买它(公鸡)的妻子”
80年代初期有留学生去英国学习。一天想喝老母鸡汤了。进肉店到柜台,想不起母鸡 hen 这个单词,就对店主说要一只 chicken。店主随手拿出一只鸡准备过秤。留学生连忙说,no,no。店主不解其意,看他要什么。留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母鸡这个单词,越急越想不起,眼看后面顾客沉默,虽然没有抱怨,但显然不太高兴他一人占用大家的时间。突然他灵光一闪,连忙说,“I don't want this one. I want his wife.” (我不要这个。我要他的妻子。)店主先是大吃一惊,脸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找出一只母鸡来,说“You want a hen?" 留学生连忙说,“Yes,yes! "后面的顾客悄悄地捂住嘴笑。不管怎么说,还是买到母鸡了!
5. 恁么漂亮的小区,啷个到处都是厕所啊?
改革开放初期,一旅游团到英国旅游。团员都不懂英语,按例配备一个导游兼翻译。20-30人的团,任何事都找翻译,不太可能,那就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吃喝拉撒,拉撒最重要,特别在公共场合,内急不饶人,先找厕所。所以导游特别教大家认识男、女的英语单词,万一记不住单词,就看厕所门的人像,分清男、女卫生间。
这都没问题,关键是厕所不一定就在旁边。一般的餐厅、走廊有指示:Toilet 加箭头到厕所。那好办,导游就只教大家厕所这个单词。不难,大家很快就认识,且记住了。
一天,参观一个环境优美,繁花似锦的小区,都是不大的独栋,或连体别墅。住户不多,挺安静。房子之间,隔不远房前立一块木牌,上面有英语单词。参观了一会,一位看起来很有文化,很有教养的中年男士指着木牌问导游,这个小区环境优美,住户不多,怎么这么多厕所?好漂亮啊!房子里面没有厕所吗?
导游一看,差点喷饭:这不是厕所,这是房屋出租的广告!To let。厕所是一个单词Toilet,待出租是两个单词 To let,看起来相似,对不会英语的人来说,更是分辨不出区别!
6. 中国式英语造成的误会、尴尬
有些人说,我们用汉字按照英语语法组成英语句子,外国人能听懂的。例如,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外国人都能听懂,而且还收进了英语字典。
是的,此句话外国人能听懂,也确实收入了英语字典。但是首先,此句话是否是华人造的洋泾浜英语,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早期印第安人讲的英语。那么可以放置不顾。
网络上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按照汉语习惯生造的英语,外国人听不懂。
例1 某人刚到加拿大,问一个小哥电话号码,How many is your phone number? 小哥一副黑人疑惑脸,然后说,Ten. (加拿大号码是十位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What is your phone number?
例2 纽约,两个中国游客想去看自由女神像,不知自由女神怎么说,于是想当然地造一个Free(自由)Woman(女人)。于是问路人,Free Woman 在哪儿。谁知,问了几个路人,人家都听不懂,不知他们说的是谁。原来自由女神像有个固定的名称 The Statue of Liberty。
所以,人山人海翻译成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别人还猜得出是人多的意思,那么像下面这些词语,逐字和英语单词对应,可能就行不通了。
三心二意 there hearts two meanings
朝三暮四 morning three evening four
五讲四美三热爱 five talks four beauties three loves
七上八下 seven ups eight downs

外国人听了,可能觉得云里雾里,不知你所云。
7. 一个励志的故事——I am 对 I is
这是一个在外语届流传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70年代末期刚刚恢复高考,学生年龄相差极大,16-35岁之间,大多数人没有学过英语,学过的人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老师上课从字母教起。几周以后,学到句型“我是......;你是……;他是……”。老师教完后,让同学们反复联系后,造句“我是工人……;我是学生……”之类。
一个年龄较大,显得老成的同学站起来,操着带汉语腔调的英语,慢慢开口 “ I is……”。英语老师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性子较急,心想这么简单的句型,练了好一会儿,怎么还记不住?他提示同学,“I am” 。同学脸一红,说得更慢了 “I,is……" 。老师又提示 “I am……"。如此几个回合,同学急了,用汉语说,老师,你让我说完。然后他又结结巴巴地用英语说 “I is,is the eighth,eighth letter,in the English,alphabet." 老师静下心来,终于听懂了。同学说的是" I 是英语字母表的第8个字母。I is the eighth letter in the English alphabet."
原来该同学当知青时一直自学英语,单词记得不少,语法知识也掌握很多,只是由于没有老师、没有录音机跟学,发音不准,口语也不行。了解情况后,老师对该同学刮目相看,课后给予很多学习资料和辅导。该同学也不负老师厚望,英语学得很棒。
如果说以上都是属于英语水平不高的问题,那么将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误认为是名不见经传的野鸡大学,翻译成“屁坑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学)翻译成“双鸭山大学”,Chiang Kai-shek (蔣介石)翻译成 “常凯申”,就属于比较大一点的问题了:要么历史知识欠缺,要么对民国时期所用的威妥玛氏拼音法、邮政拼音法和根据粤语发音的拼音法毫无所知,或者是做学问的态度不严谨。这牵涉到做学问,与本文无关了。
所以要改革开放,要对外交流,就要认真学好外语,尤其是英语,因为英语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你会英语,你基本上可以与世界各国的人无障碍交流,因为各国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会讲英语。
初学英语,英语发音要正确,不要标注汉字,多记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这样英语才地道,别人才能听得懂。
幸好,那样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余祥明专列
余祥明:英文一字不识,
我被大学英语专业录取
高校“青椒”几经周折的留学路
高校中青年老师的困窘生活
一件短袖衬衣,半个月的工资
三次在英国买二手书的经历
我们曾经用竹片刮屁屁
这么快就忘了?
超龄生,小学66级的特殊群体

余祥明:推荐上大学

我遭同队知青诬告

余祥明:从两毛旅店到星级宾馆
我们这一代的消费升级
余祥明:这些段子“空了吹”啊
“新三届”或“新三级”哪个更恰当?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外语讲习所

左禹:做过几十套托福模拟题,

考研时英语成绩最高

陈建平:外语“英法联军“,

一直陪伴我三十年

特木热夫:坐在“慢慢班”教室,
英语是我最凶恶“敌人”
崔清明:评职称考外语,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张亦峥:我跟右派老王头学日语
朱新地:学俄语的“英语白丁”,
到中学教英语
刘亿:我与“朦胧情人”
英格丽诗的一世情缘
陈启直:俄语班那个带“CЯ”的女生
葛有彦:外语考场两老师监考我一人
曹小莉:教外语曾是高危行业
吴限:从英语“文盲”到新闻集团高管
徐惠风:收音机学英语被诬“听敌台”
舒顺林:纠结半辈子的蹩脚外语
明若水:大半辈子三番五次学外语,
最终空空如也
 邓志端:我的英文辅导先生
孟永华:女保安笑得前俯后仰,
这个乡下人会讲英语
毕冰宾:考俄语被招进英语专业,
我竟然是一个试验品?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孟国庆:偷听《英语900句》的日子
李天林:英语单科成绩列居辽宁榜首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金弢:北外第一次德语晚会,
我登场讲一个故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