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土丨罗维开:​“双抢”期间,咬牙使出洪荒之力

澧水之水 新三届 2023-12-1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罗维开,1950年出生,曾务农十年。1977年考入宁波师专中文专业,1984年起又专修浙师大政教专业。在职任教33年,历任过班主任、教导主任,中学校长,教师进修学校教务主任。退休后写有系列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纪实作品。
原题

“双 抢” 

(外一篇)



作者:罗维开
上世纪我务农的十年,正处于我国坚持“以粮为纲”,规定南方水稻区必须都种连作稻,即当年五月初种下的稻七月底收割,割完后马上再种水稻,到十一月再收割。七月份熟的叫早稻,十一月份熟的叫晚稻。七月底八月初二十天内完成既收又种,称为“双抢”。所谓“抢”,就是与老天抢时间,因为一旦过了立秋,种下去的晚稻产量就极低极低了。
“双抢”期间,天未亮,公社接到各村(那时称大队)的广播先响了起来,先播报各生产大队的“双抢”进度,然后是“双抢”中的好人好事。那时候各村都有高音喇叭,声音响彻全村,在旷野里传得很远:“毛主席教导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抓革命,促生产。邬隘公社广播站,今天先播报本公社的双抢进度……”
听到广播响起,我疲惫的身躯会从床上条件反射似地弹起,匆忙吃好早饭,当时男女老少凡能劳动的,都在生产队长的出工哨声中,揉着眼睛出工了。连日高强度的劳动,每天上午五点出工,睡眠不足,体能严重的透支的我,只能机械地迈着步移向田间……
清晨的露水倒有几分清凉,走到稻田边上,队长一声令下,先是全体人“嗖嗖嗖“地割。割倒的稻,一排排放在水田里。随后,生产队长分派完任务,我已是成熟男劳力,被分派打谷,打稻机踩动声也随之响起。晨曦中,一天的“双抢”又开始了。
妇女和孩子继续割,脱粒(打稻),出谷、结草和挑谷到晒场也是男人们的活。仓库晒场上,头披毛巾的晒谷妇女也已经摊开簟,准备好了谷筛、簸簊、摊谷耙,正等着湿谷进场……

“妇女能顶半边天”,一点不假。她们娴熟的割稻(包括插秧)技巧,是胜过男人的。妇女们弯着腰,随着手起镰(沙尖,南方割稻的工具)响,大批的稻,纷纷倒下……
田间,“嗖嗖”的割稻声,打稻机滚动脱粒的''隆隆''声和“沙沙“声,人们劳动中的协作呼喊声,交织在一起。这情景,如果允许我雅兴给我纸笔,我立马能挥就出一首好诗,但“双抢”中疲惫不堪的人们,需要的只是进度,诗,离人们太远了。
电力没有进入农村时,脱粒机靠的是人力,打稻者用脚蹬踏板通过齿轮传动,使脱粒滾筒快速转动,蹬板者手捧稻束放在转动的滾筒上,把谷粒打下来。这个过程自蹬自打,腿蹬得越猛,脱粒筒转得越快,打谷的效率就越高。要快速脱粒,腿必须使出吃奶之力。人们凭打稻机转动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打谷者是否在使猛力。
一般打稻机都是双人式的,即两个人同时蹬,同时脱粒,如其中一个人腿力不行或偷懒,脱粒滾筒马上就会减速,甚至转不动了,另一个人会更累。于是,偷懒或腿力不济者会被大家白眼,且被别人有意无意地避开同时打稻。这种人连平时都会被看不起,认为是个力气小或偷懒耍滑之人,作为农民,这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我必须拚尽全力,也不肯丢这面子。但蹬打稻机打谷之累,唯有农民自知。它需每个人的腿力既有爆发力又有耐力,每一脚蹬下去,几乎是憋着气猛踏出万钧之力。一天十几个小时,咬紧牙关必须坚持。  
打稻谷时,有一个人专在打稻机后把打下的湿谷,趴在稻桶里用簸箕扒出来,装入箩筐,俗称“出谷”。我有时也会被分派到,滚筒弹下来的谷,有时像雨点般打在我的手背上,疼痛难忍。随着打稻机往前移,一担担湿谷就出现在机后的水田中央。  
结稻草也是一项累活。打谷的男人中,有一人负责结草,即把打下谷的稻草,扎成一束一束,成排立在稻田里。结草者手疾眼快,凡打下谷摊放在水田里的稻草,瞬间在他手中成排站立起来,用一小绺稻草结扎一大把稻草,且结扎处没有''结'',堪称艺术,我真想为农民去申请一个专利。半天下来,田里的稻草,像等待检阅的千军万马。
抬移打稻机最需要人使出浑身力气。当打稻机前十几米的稻打光后,机子须前移。移动时一人一边把打稻机前部抬离泥淖,然后喊声“一、二、三”,屏住气用力向前拖(或推)十几米。移动中一方如力量爆发得不够,打谷机就马上向自己偏过来,这时对方会瞥来看不起的目光,怀疑自己力气小或偷懒,所以两个人用力必须一样大一样猛。所以,每当抬(或推)着打稻机走完相应的距离,我就往往喘不过气,大腿在不由自主地抽筋,但怕失面子,还得装出很轻松的样子。其实任何一方都一样,在憋着劲拚极限……
所有人都以最快的节奏,完成着自己的分工。割稻的妇女们,唯恐身后的打稻机追上自己,“嗖嗖嗖,嗖嗖嗖”,憋着劲不抬头。打谷的男人,唯恐妇女们屁股后稻子堆得多了被笑话,追着妇女不给她们直腰的机会。出谷的,唯恐动作慢了耽误打谷。结草的,手脚麻利,“嚓嚓嚓”,决不让结草的速度跟不上……
南方的七八月份,早晨尚清凉,但一过上午八九点钟,气温就骤然升高,临近中午近四十度是常态。农民们在这样的烈日下“双抢”,已习以为常,我身上的汗,往往结出白白的盐花。好几次到放在树荫下的茶桶前,但早已被人们喝空……
中午收工了,男人们拿起扁担,先必须把散放于水田里的谷挑到晒谷场上去。也许已经劳累了半天,早已饥肠辘辘,大家在半小腿深的泥淖里,挑起两百多斤谷担,一步步艰难地往田埂边移,有的喘息着,有的腿发着抖,有的咬着牙,连脸上的肌肉也扭曲着,神情很痛苦,步履踉跄。我挑着谷担,好不容易趔趄到田边,迈上田埂时,先蓄力少许,喘息了一会,然后像举重运动员拼极限,咬牙使出洪荒之力,终于迈上了田埂。——在水田里把湿谷挑上田埂,这在农村叫作“跋谷箩头”,是一个合格农民必须做到的,跋不上谷箩头,会被人看不起。
把湿谷挑到晒谷场后,农民们还须马上返回刚刚收割完稻谷的田里,因为生产队会计已经把脱完粒的稻草,分给了各家各户,每户人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这些“千军万马”(稻草)拖出水田,以供下午耕耙。我们一家六口人的稻草,少说也有几百节(梱),每节(梱)十几(或二十多)斤,要把这数千斤湿稻草从烂泥田里拖(或背)出,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在毒辣的太阳高温和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我和妹妹、弟弟,在父亲的指挥下,拖(背)完稻草,泥水,汗水,人几乎湿透了。人口多劳力少的,更是夠呛。
于是,早已饿得肚子咕咕叫的人们,汗流浃背,呼儿唤女,一趟一趟地向田边或河堤上背(或拖)自家的稻草。有的人还把稻草往河堤树杆上架。——河边的树,主要是桕树或柳树,树上有很多被称为“痒辣“的毒虫(象毛毛虫,色艳丽,身上长有毒毛),人一触到它,皮肤会被火灼似的疼,一大块一大块肿起来,一天一夜不消褪,我也曾被辣到过好几次,火辣辣疼了好几天,所以如今仍''谈虎色变''。尽管人们很怕这种虫,但晒稻草的地方有限,还是有人会往树上披,于是有人被毒到了,河边发出“哇!哇!”痛苦的尖叫……
人们忙完集体的,再忙完自家的,才能回家吃饭。有的人家人口多劳力少因拖(背)稻草耽误了吃饭的,饭没吃完,下午出工的哨声就响起来了,于是只得拿起扁担、沙尖,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心里咒骂着队长在催命,只得又走出家门 ……
午后天气更热,田水被晒得滾烫滾烫的,我一迈下水田,被烫得跳起来,脚踝上被蚂蝗叮破的溃烂处,不但疼痛,而且奇痒,难受得呲牙咧嘴。但不管如何,谁都不敢有午歇的奢望,连那些中暑者都准时出工了,我还能怎样,只能咬着牙,重新迈入滚烫的水田……
割稻,打稻、出谷、结草、推移打稻机,身上的汗从来没有干过。树荫下的茶桶,又被喝空了几次,补了好几次。太阳下山了,夜幕开始降临,东边的下弦月也渐渐升了起来,太家感到稍微凉快了一点,但蚊子“嗡嗡嗡”,叫声如锣,开始向人们进攻了。
生产队长估了一下当天收割的进度,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终于大声地向大家喊:“收工吧,明晨两点抜早秧,不要迟到哦!”
打稻机声顿时静寂了下来,我又拿起扁担,走向分布在水田里的谷担,重演着中午“跋谷箩头”和搬运稻草的一幕。大家都一样。
“双抢”期间的拔早秧,是为了第二天保证完成抢种计划,往往凌晨二点开始。  
于是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回家扒了些晚饭,胡乱冲了个澡,就累瘫似地钻入蚊帐睡去,我也一样。——睡得最酣畅的时候,生产队长通知抜早秧令人惊悸的哨声又骤然响起,父母亲也撩起了我的蚊帐:
''起来起来,抜早秧了!''
于是,近乎累瘫的我,再次从床板上顽强地强撑起来,跟着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在黑黝黝的夜色中走向田间。
拔早秧最怕蚊子和蚂蝗。
田间的蚊子身上有花纹,又多又凶。农民拔早秧,它们哼哼着,在拔秧人身上尽情地享用着一年一度的饕餮大餐。被咬怕了的人们,只得穿上厚衣服。
防得了蚊子,却防不了蚂蝗。拔秧须要洗秧根,因为拨起的秧,只有把根部的泥在水中洗去,才能扎成一把把秧束,装担挑到待种的水田里去。洗秧泥需要秧田里有足够的水,这给蚂蝗叮人提供了方便,只要哪里水响有人洗秧,它就知道有人,于是像游泳比赛似地成排游过来,悄悄地叮住人的脚。因为是在夜里,谁都看不清自己脚上有没有蚂蝗,只能用手摸,摸到滑腻腻东西,判定是蚂蝗,抓下来随手往远处一扔。远处刚好别人在拔秧,于是蚂蝗像赴宴者换了酒桌,反正秧田里人很多,叮你叮他都一样。
我睡意朦胧,似睡非睡,一边下意识地抜着秧,一边时不时地摸自己浸没在水田里的双脚,摸到滑腻腻的东西,也只能凭判断往别外甩……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并慢慢转为微红色。当秧田里的人们互相能辨认谁是谁的时候,秧田里也已经聚满了已拨好的秧束,生产队长就下令大家回家吃早饭,并关照吃完饭马上出工。
当人们离开秧田回家吃饭时,公社的广播又响了起来,新一天的“双抢”又开始了……
外一篇
我的第一次''卖夜谷''  



“双抢”季节,农民白天忙于抢收抢种,大多数生产队就只能夜里去缴公粮,宁波称之为“卖夜谷”。   
那天太阳已下山,社员们还没有收工,晒谷场上又有一批已经晒干的稻谷,队长就派我和另一个搭档去“卖夜谷”。
经过连续几天早出晚归高强度劳动,体能已被严重透支,连走路都双腿发软,每天劳动靠强撑着,这时候领受这任务,心里不是滋味。
但队长派我去,还是看得起我:凡被队长派到的,都是队里最成熟的十级劳力农民。数千斤粮食,由你俩装船、摇船,送到国家粮库,十里水路,须避开浅滩和水下暗桩,保证船行安全;到粮库又要接受检验、过磅;然后又须把谷挑上如山高的谷堆;缴完公粮须签字确认,带回回执。这个复杂的过程,只有队长信得过的人,才会被委派。队长今天派我去“卖夜谷”,等于公开向大家宣告了我十级劳力资格,我应理解并感谢才是。
尽管已经很累很累,我和搭档(卖夜谷一般两个人,一条船)连吃饭都不顾,马上拿起扁担,直奔晒谷场。三千斤黄灿灿的谷,散发着白天太阳的温热,已经被晒谷妇女装入三十只箩筐。每天傍晚,晒谷场上都会有一批经晒谷妇女扬净晒干的谷子,作为公粮被送出,直到征购任务全部完成。
我们生产队距国家粮库约十里水路,每次是摇着船去,每船可装30箩,一个多小时就能到(后来公社也建起粮库,水路近了一半)。从晒谷场到河埠头约三百米。虽饥肠辘辘,但两人咬住牙,三十箩谷,一担一担挑到河埠头,再装好船,然后支起橹,满满的一船谷,荡悠悠离开了河埠头,向十里外的国家粮库摇去。——至于晚饭还未下肚,回来再说。
紧赶慢赶,到了粮库。一看,吓了一跳,河埠头的“卖夜谷”船,密密匝匝,人们正在上谷(把谷挑上河埠头),我们无法靠拢,只能耐着性子,在河心排着队等待。搭档安慰我,这样的情况是常态,他已卖了五年夜谷,年年如此,不急。 
偌大的粮库灯火通明。因为“双抢”期间,粮库知道白天农民很忙,夜里才会来缴公粮,因此每天晚上都挑灯收谷。工作人员白天休息,晚上正常工作,年年如此。
明亮的汽油灯下(当时还没有电),有车拉肩挑从陆路来的,也有吱呀吱呀摇着船从水路来的,都在粮库门口和河埠头排起队。大门内外放满着谷,河埠头放满了谷,河中的船里也是谷,人们满脸疲惫,浑身散发着臭汗,衣服上沾满着干透发白的泥巴,他们白天在田里“战斗”了一天,趁着天气好,想尽快完成缴公粮任务。
验粮员汗流满面,穿梭于人群中,手里拿着铁戳子,一家一家地验。燥度合格的,通过,“卖谷”者喜形于色,挑起谷子飞快地过磅,进仓。也有不合格的,送粮人只能苦着脸与验谷员磨嘴皮,说得油汗满面,口干舌燥,求放一马。但结果往往是谷不必装回去了,粮库提供一块晒场,明天派几个晒谷妇女来复晒,合格后再进仓。
我们等啊等,由于极度的疲乏和睡眠不足,一旦静下来,睏意倦怠就开始袭来,感到恍恍惚惚起来。好在船在河心,蚊子倒不多,两个人轮流眯着眼打盹,为等会挑谷上岸,养起了精神……
迷迷糊糊中,终于等到河埠头空出一个泊位。赶紧靠拢,架好跳板,开始往上挑谷。奇怪,两百来斤谷担,压在肩上,仿佛比平时重了一倍,上跳板时,居然头重脚轻起来,眼里冒出金星,脚有点飘,晃晃悠悠的,好几次差点栽到河里去,吓出我一身冷汗。
搭档叫我慢慢来,说这叫“脱软”,是过度疲劳引起的,叫我反复用河水洗脸。我照做了,甚至使劲往自己脸上打巴掌,“啪!啪!”脸上火辣地疼起来,精神才稍微清醒起来。
身体“脱软”现象,其实是人疲劳到了极点:连续拔早秧,每天才睡四小时,又加上还饿着肚子,到了下半夜,身体的生物钟紊乱起来,体能罢工了,重体力劳动会力不从心。 
好不容易把船上的谷全部挑到粮库大门口,耀眼的汽油灯''吱吱''地响,照得人睁不开眼,各种虫绕着灯乱飞,我拚命揉着眼睛,抵抗着灯光刺激,浑身就一个感觉:累。——这个时间里,“卖夜谷”的,谁的感觉不是这样?
验谷员终于过来了,我们强打起精神,不由自主得近乎谄笑着,说“辛苦!辛苦!”实在是言不由衷。
验谷员神色严肃,对我们的“谄谀”并不予理会,把铁戳子任意戳进谷箩内,抓了一把样粒,送到嘴里“嘣嘣”地咬了起来,眉头一会皱,一会舒。
我们的心,被他的表情弄得七上八下,一会儿冰一会儿火的……终于他的嘴里嘣出两个字:“合格!”
谢天谢地!验谷员万岁!我恨不得当场喊出来。
接着是过磅,进库。两百斤的担子,似乎没有刚才重了,也许是因为胜利在望,兴奋了,体能复苏了。第一担过完磅,兴匆匆挑进库门,又吓了一跳:库内的谷,已经堆得象小山,谷堆上弯弯斜斜垫着十几块跳板,通向顶部,足有几十米高。一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指挥,说谷一定要挑到最高处才能倒,否则,不予开单。
几个原先正在挑上去的,累得呲牙咧嘴,口中骂骂咧咧。但情绪归情绪,谷还得挑上去……
沿着谷堆上之字形的跳板,我们两个虽疲惫到了极点,也只能挑着谷,一步一步趔趔趄趄往上攀。当挑上最后一担谷后,我累瘫在谷堆上,眯着眼睛足足喘息了好几分钟——身下的谷堆,还散发着白天太阳的余温……
相信当年中国南方水稻区农村所有的国家粮库内,夜夜都发生着这样的故事。
罗维开专栏
40年前大专生,
挺起您的胸膛来
有钞票没粮票,你就饿肚子吧
14岁辍学的“右派”子弟,
背诵“老三篇”出了名

浙江农村“扫四旧”见闻录

全能型壮劳力是这样''炼''出来的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乡土中国周代申:“双抢”过后,男女都害疖子长毒疮
叶晓芳:“双抢”成噩梦,被晒晕的事时有发生操风琴:双抢啊,双抢刘克阳:村里的年轻人,
“我们太穷了,什么也买不起”张复熙:鸡屁股银行,换来农民的油盐酱醋

马岭:1977年的广西农村缩影,
一个知青的社会调查
卜新民:千年古镇松口
桥:乡情何处存放,
最遥远的过去最美丽
吴晔:我的乡愁:童年愁温饱,
少年愁无书,青年愁不公
梁勤星:川中少年的家园记忆
夏玉和:红剁椒,
满满的童年和永远的妈妈
吕贡呈:安置百年之后的灵魂
杨盛龙:我家今昔,已是两个“星球”
龚国庆:县城男孩成长实录
刘惠君:文革时期的县城中学岁月

操风琴:人间烟火最温暖
葛有彦:故乡旧事
葛有彦:从小看戏着了迷
张维迎:辛庄村的特朗普
冯印谱: 工分,工分
社员的命根
冯印谱:父亲的旱烟袋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谢长顺:东北乡下杀年猪
佟振国:心底深处的小山沟
田平疆:水井之缘
冯印谱:贫管会和工宣队
冯印谱: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冯印谱:“大锅饭”与“土皇帝”
冯印谱:自留地是命根子
冯印谱:村庄革委会诞生记

不想与您失联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