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谈外交 | 软实力与硬道理(上)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我在荷兰当大使时,荷兰最大的银行ING请我去参观他们新建的总部。这个大楼是当时阿姆斯特丹最高的建筑,建筑风格很有特色。银行的主要负责人在陪同我参观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在修建大楼时,最注重的是什么地方吗?我说是总裁办公室,他说不对;是董事会会议室,他说也不是;与顾客谈生意的会议室,他说也不对。我说猜不出来了。他告诉我,是洗手间。
他说公司里的员工工作很紧张,洗手间是人们进行心理调节的地方。跟顾客进行了一场紧张激烈的谈判,上一趟洗手间,可以看看自己的形象。谈判时最费脑子,血往头上涌,脸红了,如果这个时候嗓门再大一点,眼睛再一瞪,可能给人家一种太凶了的印象。洗手间的灯光也很重要,不能太强,太强使人烦躁,但也不能太弱,光线要柔和,使人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形象才行。
这些细小的地方,一般人是想不到的,但确实非常重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人际交流中也是如此。你请人家吃饭,饭菜很好,谈的话题也很好。但是,客人一进门,说要去洗个手,一进洗手间,一股臭味,洗手的肥皂水湿淋淋的,烘干机也坏了,地上都是水,脏兮兮的。这会给他什么印象?我想,他可能想到这个地方脏,脏就会引发其他一些思考,你做的菜干净吗?吃了会不会拉肚子?一个小小的洗手间问题,就可能对你整个安排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喜欢注意大的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不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小事情也很重要,细节上一丝不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穿衣吃饭不是小事?
人和人接触,外形打扮决定着第一印象。服装很重要,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兴趣爱好。
有些场合,比如说联合国这种公众场合,如果女士们穿得太暴露,会给人“印象不好”或“品位不高”的感觉。如果一个外交官不注意自己的服装,不但对你不好,而且也会对你所代表的国家带来不好的印象。
从我个人来说,如果是公共场合,我以穿西装为主,但我也比较喜欢中山装。比如,希拉克总统给我授勋的时候,我特意穿上了唐装。唐装有它的优越性。它不用打领带,节省时间,显得随意和亲切。希拉克总统说唐装很漂亮。
一个女孩子,穿衣比较合身,颜色搭配跟她的皮肤、季节、当前流行的款式都比较协调,就会给人赏心悦目的印象。但是也有的女孩子品位不是很高。比如,一个皮肤比较黑的人,又穿浅色衣服,更加衬出了黑;一个比较胖的人,如果穿横条衣服,会更加显得胖。
也有一些人,不修边幅。我在国外工作期间,与使馆领事部的一位官员一起出席一次侨界的活动。他是新到使馆的,从非洲过来。侨界请我吃饭,衣服都很讲究。而他呢,衣着很随便,胡子也没刮,我一看就有些不顺眼,但也没说什么。过了几天,又一次侨界活动,这位年轻同事也参加了,衣着还是不讲究,胡子比前两天还长了一点。我对他不修边幅的印象就加深了。
这位同事可能觉得,侨界活动都是中国人参加,无所谓,但他不知道,侨界活动也会对侨领们产生影响。他这一身衣着,胡子拉碴,给人印象不好,他的身价就可能掉分。后来,我请领事部主任找他谈了一次,提醒他注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接触,有些行动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人坐在那里,腿喜欢抖。这个形象不好,给人家的印象是你很随便,满不在乎。有的人站没站相,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或是斜着站,既不美观,也缺乏精气神。
中国人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三条讲得很有道理。走路要稳健、敏捷,步履轻盈。如果步履蹒跚,会给人家一种老态的印象。步伐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心情。有的人走路,一看就感到这个人走得比较轻松、自然,有的人则让人感觉很紧张。
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说,一进会场,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向你。此时你走路的样子,可以让大家觉得你很自信、很有风度,也可以带来相反的印象。
走路并非每个人都走得好,可能需要一些训练。也不能学时装模特的步子,那是专门为了显示时装的美而设计的。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条:走路时,颈部、肩部的肌肉要放松。这两个部位肌肉紧张,走路肯定不自然。
知己与知彼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很有道理,知人是指认识和了解他人,准确知道他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自知者明”,在老子看来,“明”比“智”还要高一筹。所以人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所以比较难,是因为这要克服一些不必要的虚荣,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生活中,人们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但很多人对此浑然不觉。比如去看电影,电影院有一种推拉门,有人只管自己,不看后面,门就容易弹回来,碰到别人。住旅馆时有人喜欢把房门大开,几个人在里面聊天,哇啦哇啦,影响了临近房间人的休息。吃饭的时候,有人烟瘾发作,掏出就抽,旁边有女士,也不问别人是否介意,有些对香烟过敏的人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与人交往时,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强项要避免炫耀,对于自己的弱项不要去掩盖,要向人家好好学习。
有人脑子很快,在辩论中能快速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反击,陷对方于被动;有人说理能力很强,但不善于回答问题。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沟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对自己不熟悉的谈话主题和领域,讲话要谨慎,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闹笑话。又如,你的历史知识不够,人们在谈到历史话题时,你要注意听,提问也要注意,不可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弄不好,提问也会出洋相。
有一次,我陪同中方官员听贝多芬的演唱会。国外的习惯,一个作品演奏告一个段落后再鼓掌,在过程中是不能鼓掌的。你如果音乐知识很好,懂得演奏完了,你先鼓掌,大家也鼓掌,没有任何问题。就怕没演奏完,在间隙时就鼓掌。我们一位同志这样做了,鼓了几声,我马上叫他停住,这就露怯了。
摸准对方的敏感神经
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如果说对“知己”还有一点了解的话,“知彼”做得就相对不够了。我在法国时,见到国内有的省市领导去法国访问,竟然带的是英语翻译。可能在他们看来,英语、法语差不多,都能说得通。殊不知,法国人不太讲英文,英文好的人就更不多了。靠讲英语跟法国人沟通,外交部、经济财政工业部的官员和跨国公司老板还可以,同其他人就比较困难了。
知彼,就是要了解对方。有的人跟人接触,不大了解对方,不管人家接受不接受,不管人家喜欢不喜欢,硬灌。他来和你谈,这个人是哪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如何?有什么特点?他来谈什么事?我怎么能跟他谈好?这都需要动脑筋。我在对外接触时,看到有些人对张三、李四等不同的人都讲同样一番话,这是有问题的。
知彼,还要同你通过交流所要达到的目的联系起来。必须清楚对方思想上有什么障碍,你的哪些观点容易被接受,他会提出什么样的反驳意见,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说服他。
人有很多根神经,而最敏感的神经却没有几根。要达到交流的目的,一定要摸清楚对方的敏感神经在哪里,懂得对方的心理状态,找到他的兴奋点。这样你讲的道理别人才容易听得进去,事半功倍;否则,讲了半天人家无动于衷,瞎子点灯白费蜡。
1994年9月28日,吴建民在荷兰递交国书。
我在荷兰当大使时,我国的劳动部副部长要到荷兰访问。使馆的主管同志刚开始与对方联系时,人家反应冷淡,要求我们这个代表团去荷兰全部自费,而且见不到荷兰社会事务大臣,连社会事务部的二把手秘书长也见不到。主管的同志觉得很难办,不好交代,就向我汇报,问我事情怎么办。我说社会事务大臣我认识,近期我出面请他吃顿饭,他从未去过中国,对中国发生的事情一定有兴趣。
两周之后,我把这位大臣请来,在吃饭过程中介绍中国的劳动部是干什么的,同荷兰的社会事务部有何相似之处。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改革就要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要裁员就会引起社会问题。我们这位副部长来荷兰,就是听了使馆的介绍,知道荷兰社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在西欧国家中,荷兰罢工率是最低的,很少出现社会风潮。我们的副部长来访,就是想了解荷兰的做法,有些什么经验可以学习,有些什么教训可以汲取。
荷兰是一个小国,1600万人口,面积41000平方公里。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位大臣一听中国对荷兰的经验感兴趣,要来考察,这是荷兰的荣誉,顿时变得积极起来。他表示欢迎中国副部长来访问,愿意见她,并请她吃饭,要亲自介绍荷兰的情况。
库尔豪斯大酒店(“海牙李鸿章大酒店”)
关于费用问题,我告诉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全部自费;一种是国际旅费自理,在荷兰由荷方招待。如果今后社会大臣去访问中国时,也照此办理。社会大臣听了我的介绍,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兴趣,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所以,他当即表示,这位部长来,在荷兰的费用由荷方负担。原来说一毛不拔,全部由中方自理,后来荷方把这位女部长安排在海牙最好的饭店,即中国人俗称的“李鸿章大酒店”(1896年,李鸿章去欧洲考察,曾在该酒店下榻过,贵宾簿上至今还能找到他的留言)。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61
幽默的力量
62
要有人情味
会说,还要善听
第九章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63
交流需要设计
64
举止易丢分
眼睛会说话
文化有差异
65
短板在哪里?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66
五大感官发挥合力
好厨师是大使的“秘密武器”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