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周报

其他

父母消极教养易导致儿童的睡眠问题 | “家庭教育”系列文摘

掌上邮局轻松订▶报社订购:(两期一发报)户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账号:9558850200000825674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父母不经意的数落有多伤孩子 | “家庭教育”系列文摘

◎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研究表明,孩子的自尊心从3岁开始萌芽,越大自尊心越强烈。而父母经常性的、不经意的数落,会大大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研究表明,自尊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抑制不良言行的精神力量。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父母影响孩子焦虑的路径 | “家庭教育”系列文摘

掌上邮局轻松订▶报社订购:(两期一发报)户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账号:9558850200000825674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亲子学业沟通不当可能加重学业不良问题 | “家庭教育”系列文摘

掌上邮局轻松订▶报社订购:(两期一发报)户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账号:9558850200000825674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中国家庭的“红脸、白脸”模式不利于孩子成长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十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继续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在中国的家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教养模式,即“红脸白脸”,大家所熟悉的“严慈相济”“严父慈母”,便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近来更有“虎妈猫爸”的现象。“红脸白脸”的实质,是中国家庭在对孩子的教养中的一种相互协作模式——在教养孩子中,一个家长扮演“严厉”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另外一名家长则扮演“慈爱”的角色,在管教孩子时给予更多的妥协和保护。合作程度高的协同教养才对儿童有益。在确定了中国家庭协同教养包含了三个主要维度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家庭协同教养的不同维度对于儿童的各方面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我们发现,协同教养中的合作行为越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越多,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友好互动程度越高,儿童表现的合作行为也越多。这种表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儿童对大人之间互动行为的观察模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一些已有的观点,即在家庭内部,成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强于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教养行为。而冲突行为、红脸白脸行为,都与儿童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及多动(除了妈妈外婆组的冲突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养者之间冲突越多,红脸白脸的行为越多,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等问题就越突出。家长的冲突行为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密切联系,也揭示了身教重于言传这一规律。在协同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尽力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否则会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红脸白脸的行为并不是积极的教养方式。(全文见《文汇报》2016年12月20日)文章来源
2020年4月10日
其他

家庭建设要在“三个注重”上下功夫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九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继续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注重家庭:构建和谐家庭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
2020年4月9日
其他

最好的生命教育是营造家庭幸福感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八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继续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生命教育从父母的自省开始孩子对生命的漠视与家庭幸福感的缺失紧密相关。2016年,一名高考完便自杀的18岁少年,在QQ空间留下了一封很长的遗书,里面控诉了父亲对他的严厉:“从小就是学霸,但考98分也会被骂;夹菜姿势不对一耳光;吃饭打嗝一耳光……”他还说:“小时候看世界,从来没觉得什么风景好美……可能是我情商太低,我感受不到爱……”2017年11月14日在家喝农药自杀的10岁女孩,在视频的最后嘱咐父母:“爸爸妈妈,你们要好好的,不要吵架,不然我走得不安心。”几乎每个走上自杀的孩子,都可以窥见其家庭幸福感的缺失。他们的父母,要么不那么相爱,喜欢争吵;要么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总之,这些父母自己都不知道活着有多么美好,更不知道家庭幸福感为何物,又如何能教会孩子珍惜和感恩生命?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这样的父母还停留在,只要能给孩子足够的吃穿便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陈默教授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吃少穿,他们什么道理都懂,但他们的内心更孤独了。而这种孤独,正源于父母对他们情感需求的漠视。”孩子需要通过学习来成长,而父母亦是如此。当父母都漠视自己的生命,得过且过,心情不好就拿家人出气,梦想没有实现就怨天尤人,没有给孩子积极、阳光、正面的生活面貌时,那孩子又如何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家中有爱,会让孩子对生命满怀希望最好的生命教育是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幸福。因为,一个有爱的家庭,才会让孩子对生命满怀希望。父母相爱是家庭幸福的关键。父母相爱,会极大增加他们对于抚养共同后代的欲望,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后代提供更多的资源、时间、精力,从而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无所不谈,从而使得父母能够了解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帮助孩子及时疏解心理上的问题,使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经常吵架的父母,是没心情去关心孩子的成长的。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耐心,打骂成了他们常使用的手段。这会造成孩子对家庭幸福感的全面瓦解,使得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认可,容易使用激烈的手段获取他人的关注。有些感情不好的夫妻会发现,他们的孩子变得特别“懂事”。其实这种“懂事”跟生病一样,是非常可怕的,背后交织着孩子的沉默、恐惧、隐忍和讨好。孩子发现父母关系恶劣,或让自己变乖一点,让父母更开心一些;或叛逆捣蛋,让父母更关注自己。所以,如果不爱,请为了孩子,要么尝试修复感情,要么选择离婚。单身家庭并不可怕,只要你懂得如何营造家庭幸福的氛围:不把工作情绪带回家,回家就要尽情享受家庭生活;尽可能每天与孩子共进晚餐,让孩子在饭桌上感受到家人的浓情蜜意;家人之间遇到矛盾,请理性讨论问题,而不是相互贬斥,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家人之间不要每天为了小事拌嘴,否则会让孩子的情绪长时间处在紧张与焦虑中;每周组织一次家庭情感交流会,让家人在缓和的音乐氛围中,说出这周以来各自的快乐或烦恼。带孩子一起去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妙家人之间有爱,并对生活有热情,孩子才有能力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贫瘠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对生活多一些赞美:赞美妈妈的厨艺,赞美舒适的床单,赞美五颜六色的花朵,赞美小鸟清脆的歌唱……学会赞美,才会让生命充满生机。教育硕士凤梨说:“如果可以,带你的孩子去多接触大自然吧,那里是孕育万千生命的伟大场域,让他感受一棵树在绝壁上生长时生命的坚决,让他体味一颗种子随风飘泊下生命的不易,让他感动于每一个微小的生命的存在。”“如果可以,送你的孩子一株植物吧,从种子开始,到破土发芽,到枝繁叶茂。让他在培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到一个生命的存在,需要呵护与耐心。”“如果可以,在你的孩子失去宠物痛苦难过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让他学会如何缅怀逝去的生命,而不是嘲笑他的眼泪和善良,呵斥他的软弱。”“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全文见《家人》2018年第1期)文章来源
2020年4月8日
其他

教育“拼爹” ? 拼的是家风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七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继续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杭州家长为拼抢某培训机构的入学名额而疯狂。笔者所在的城市,各类培训机构同样火爆。教育问题,需要“拼爹”吗?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临学堂而居。受学堂的氛围影响,孟子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子的成功经历,就是“拼母”的过程。如果孟母没有远大格局、没有对孟子的严格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很可能就此少了一位大儒。
2020年4月7日
其他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和谐构建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六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继续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一个孩子是否能够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父母一方的责任,关键是如何发挥各自的优点,这对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发挥好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的作用,可以从孩子成年前的成长阶段来进行分析。一
2020年4月6日
其他

家庭里的“潜规则”会带来伤害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五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喜欢控制这是所有功能失调的,以羞耻感为基础家庭系统的核心准则。一旦你开始控制感受,所有的自发就消失了。控制者实际上严重破坏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决策力。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曾经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对感受和行为的控制。妈妈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可能通过指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别人:“都是你让我这么难过!”同时她也控制着别人的情绪,有的时候就连最简单的行为,比如今天出门穿什么,她也控制。如果我没有穿她指定的衣服出门,她一定会愤怒地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是不是,我只是给你提个建议,你穿那件太丑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一个“必须”被采纳的“建议”,只可能是一种控制。讲究完美主义你做的所有事情都必须是“对的”。这种独裁式的“正确”可以是几代人中被保存下来的任何准则。完美主义的原则永远都有一种强迫的衡量。全家人用保持“完美”,让自己“高人一等”来掩藏内心的羞耻感。恐惧并且避免犯错误也是完美主义家庭的一个组织原则。家庭成员会依据外面的形象生活,然后问自己:“我做得对吗?”他们致力于管理自己的形象并且总是用外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但这些理想化的标准是他们自己在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没有现实中的人真的可以达到。人类本来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不人道的。在有完美主义准则的家庭当中,父母会经常把孩子拿来跟自己“完美主义”的标准或者他们觉得是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主义楷模做对比,所谓“别人家的孩子”。经常责怪责怪是掩饰自己羞耻的另一种方式。他们会把自己的羞耻通过责怪来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所以指责就自动成为一种逃避自我真实感受的一种方式。“都是因为你气我,我才这么愤怒。”“你每次都是这样,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责怪会陷入一种相互指责的死循环,但并没有解决过任何问题。比如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或者很脆弱时,因为在我完美主义的家庭中,犯错和脆弱是很让人羞耻的,所以我不能犯错,不能脆弱,我就只能去责怪别人:“我之所以没有好好复习,是因为你没有早点叫我起床!”否认“五个自由”“5个自由”指的是在家庭之中,每个家庭成员被容许去自由地感觉、思考、感受、想象和为自己的目标冒险。但是在功能失调的家庭当中,这样的自由是不被容许的。我们总能听到很多的“应该”或者“不应该”。比如“你应该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很感激我们为你做的一些;应该想着多听我们的话;应该为我们的情绪考虑……”不公开交流“不要公开讨论任何让这个家庭不安的情绪、想法或者经历。”这个规则是上一个规则的延伸。“爸爸,为什么妈妈看起来那么生气?你们吵架了吗?”“没有啊,妈妈没有生气,你看错了。”但你明明看到妈妈撅着嘴,眉头紧锁,在一旁不理你和爸爸,这时候留给你的,就只有独自承受和困惑。从童年起,有的孩子就有很多的东西不能跟父母探讨。家中的不良关系,比如不良的夫妻关系、不良的婆媳关系,以及不良的父子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成了功能失调家庭中的禁忌。因为父母会用威胁、否认、呵斥或者逃避的方式拒绝跟孩子探讨可能会让家庭关系有压力的话题。不能倾听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没有人在真正聆听。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如此的自我防卫,所以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力去倾听对方此刻在说什么。为了保证自己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们时刻都在想着自己下一句该说什么,而不是去倾听对方说了什么。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实不存在真正的交流。“你能不能早点回家?”如果我们不那么自我防卫,不时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许我们可以问问对方:“为什么要我早点回家呢?”也许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最近上班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想找你聊聊天,求安慰求拥抱。”交流难以完成在功能失调的家庭当中,同样的争执和争吵可能持续数年。这个原则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长期争执却没有任何结果。另一种是表面和平,维持彼此的意见不合。不管是哪种形式,对话仍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家庭成员仍旧感到沮丧和困惑。不可靠原则“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样你就不会失望”是经常出现在功能失调家庭中的准则。因为父母本身都还是“巨婴”,所以他们自己的需要还一直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他们需要来满足父母的需要,所以每个家庭成员的需要都没有被满足,每个人都是不可靠的。“妈妈,能不能买这个玩具给我?”“乖,宝贝,前面还有更好的玩具,我们先不买,前面有!”结果你发现前面并没有妈妈所说的玩具,她只是因为不想买给你而说了谎,这个时候你便开始意识到:妈妈并不可信。其实妈妈不想买玩具给你的原因有很多,但她选择了用欺骗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就是在功能失调家庭中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并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家庭中继续延续着这样的方式。只有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意识到自己内心强大的生长的力量,拿出长期的勇气和坚持,让“潜规则”透明化。(原文见《中华家教》2017年第4期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专制家庭扭曲孩子的人格探秘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四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一、“不打不成器”的后果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经常带有“封建家长式教育”色彩,有“不打不成器”的说法。然而心理学上的研究却发现,专制权威甚至暴力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同样的专制权威和暴力倾向,要么就是懦弱自卑抬不起头来。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对强者是懦弱自卑,对家庭中的弱者则以专制暴力以作情绪发泄及获得自尊补偿(最普遍的是打孩子)。✔
2020年3月12日
其他

健康的家庭什么样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三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爸爸妈妈相爱,是健康家庭的基石一个被信奉了很久的伪命题是:父母不相爱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在孩子面前维持“表面”的和谐,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的生活就不会受到他们夫妻关系的影响。可是我们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们看不出来吗?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妻关系健康,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一个健康的关系会建立在两个平等的个体中,两个平等的自我实现着的灵性生命在最真实的层面彼此连接。他们彼此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彼此因为对另一个人的爱而成长。健康的关系是成熟的,也就是说,它是平等、对自己负责并且相互支持的。爸爸妈妈是孩子的“人生模板”当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决定为人父母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自律和自爱的榜样。他们会把孕育孩子当成是他们人生最负责的选择。他们会尽全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当这样良好的父母关系形成了家庭的基石后,每个在家庭中的孩子就有了适应他们年龄需要的安全保障。适应年龄的需要是指孩子在某一个具体年龄时的需要。每个孩子还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来实验他们的独特性。事实上,父母的关系越稳定和安全,孩子越可以发展自己的不同。健康的父母还会为孩子们做出成熟和自主的榜样。随着他们构建了强烈的自我认同,他们就在解决他们自己童年未解决伤痛的过程之中了。所以孩子不会继承父母潜意识里的未解决的冲突。在健康的父母那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自由地成长,运用认知、爱、感受、决策和想象的能力去完他们个人的自我实现。孩子们不会经常被评判,也不会被家长的沮丧和焦虑干预。他们不会成为父母在原生家庭中未竟事件的受害者。知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孩子们会有五种自由。1.看到和聆听到此时此刻的东西的自由,而不是过去、将来或者是“应该”的那些东西。2.能够思考我们的思考的自由,而不是思考那些“应该”被思考的东西。3.能够感受我们的感受的自由,而不是感受那些“应该”被感受到的。4.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的自由,而不是等待着被容许。5.自愿为了自己冒险的自由,而不是选择安全并且永远谨慎。这些自由基本等同于完整的自尊和自我整合。这些自由会为我们释放无穷无尽的能量。一个人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自由地向外流动,适应世界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健康的家庭通常都基于一种不平等,一种类似于主仆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权威不容动摇,家长仅仅因为他们是家长就值得尊敬,家长永远是对的并且永远应该被听从。在这样的家庭中,评判是一种日常和必需。生活在健康家庭的感受我经常听人这么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就希望可以生个孩子,全心全意地帮助他(她)长大,然后让他(她)有更好的人生。”我们其实就是这样毁了孩子的,我们不去面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和期待施加在孩子身上,请问他们到底是在完成自己,还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自己?一个健康的家庭,说到底需要我们完成自己。这种完成包括我们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包括我们的独立和为自己负责,包括我们的自律和自爱,包括我们去处理自己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矛盾和未完成事件,包括我们选择去爱我们的伴侣,包括我们和伴侣之间独立、平等又相互支持的关系……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安全、自由并且勇敢。安全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关系很好,并且他们的自我完成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生长和探索;自由是因为孩子的感受、情绪、想法、追求和为自己负责的冒险都可以被充分表达;勇敢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是谁”,有很高的自我认同,所以他们并不害怕去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并不害怕别人的评价(因为父母已经教会他们不去评判自己)。也许我们都没有那么幸运地出生在这样“稀有”的健康家庭里,但我们完全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可能,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家庭中的父母。也许我们尽最大努力,也还是会让孩子在家庭中受伤。但我们就是孩子们的人生模板,当孩子们看到我们如此努力地面对自己,如此热情地生活并且自我实现着,如此认真地学习爱与被爱,如此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就给了他们人生最好的礼物:他们会明白,在家庭中的创伤和未解决的问题,他们有责任自己去修复和完成,就像我们一样。(全文见《中国妇女报》2017年4月17日
2020年3月11日
其他

人生底色源自家庭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二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三岁看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而后来渐渐被人遗忘的话,道出了早期的家庭影响在个体终身发展中有微妙而神奇的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儿童心理学家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在三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被吸收,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责无旁贷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怎样,取决于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打了什么样的“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但若家庭教育不当,天才之花也会结出庸才之果。为了证明家庭对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大影响,美国一位学者作了这样的研究:他与他的团队在全美选出在各自行业中获得卓越成就的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请他们谈谈家庭特别是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们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封来自监狱。他们谈的都是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事。那位监狱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异。我一眼就看中那个大的。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我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可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异。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这就是家庭和母亲的影响力!孩子说的第一句谎话,或成为一个诚实又力争上游的人的努力,都从这里开始。好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孩子太小,教育为时尚早;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因此许多父母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还有父母以为,家庭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至于教育,那是幼儿园、学校的事。持有这种看法的父母误以为教育只是学习知识,殊不知,教育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引发学习的兴趣。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之功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因为孩子的幼年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的一切;又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没有一种教育具有家庭那样全天候的特点;还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没有比家庭成员更密切的陪伴者。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理解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关于为人,关于做事,关于爱和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区别只在于,这些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实,公众历来是把孩子的表现与家庭的教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像有些家长无形中教孩子小家子气,占小便宜,教孩子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这对孩子的伤害比营养不良更厉害。讲究艺术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生打底更是艺术。父母要承担好这份责任,得讲究教育的艺术,还得做个有心人,认真学习。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心理到养育方式,从习惯、兴趣的培养到知识的学习、人格的成长,是一门大学问。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做父母的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能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是没必要的。尽管现在的父母大部分都有驾照,但比开车复杂得多的对孩子的教育,却一直处在无证驾驶状态,而且即使这样,也没有人会受到处罚。只有当孩子问题成堆的时候,做父母的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为给孩子的人生打好“底”,学习做一名合格父母是必须的。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懂孩子,虽然我们天天陪伴孩子,但我们未必了解孩子。所谓“知子莫若父”,但有几个父亲有这个自信说我对孩子是了解的?而且这些大人以为的了解或许就是建立在狭隘经验基础上的想当然。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前人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总结的规律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比如,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针对性的教育,他学习起来就既快又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有的放矢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在“人生打底”中也很重要。家长要懂得退后,让孩子承担起生活中的各种责任。首先,要明确家中每个成员承担的家务,不要做孩子该做的事。即使在孩子生病或外出等情况下,也要让孩子知道,今天是谁帮你做了你该做的事情,比如整理小床,把散乱的玩具放回原处等。其次,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要显得比孩子更担心他们的工作。因为大人的担心除了给孩子增加压力外,往往导致越俎代庖。好多坚持不下去的事情,常常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应对不当。当你为孩子做他们该承担的工作时,你就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责任。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做精皆艺术。家庭教育更是如此。若想孩子天天向上,父母就得好好学习。润物无声家庭教育虽然具有为孩子的人生“打底”的功能,但却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来实施。家庭教育不是家长对孩子的“另加”,它是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无痕的,是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中的。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家长,首先要确定家庭文化是积极的、愉悦的和能给予支持的。其实,家庭文化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当夫妻进入婚姻时就开始形成了,夫妻的个性特征和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如果夫妻相处和睦,互相尊重,也会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位丈夫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无法真正尊重他的母亲。家庭文化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家风。曾国藩非常看重家风对于子女的影响。他曾说,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其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其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其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因为人不学,不知义。积极的家风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尊老爱幼、家务分工、和睦相处;父母亲都努力于自己的事业;生活有计划、有期待;餐桌上长幼有序、知性交流;有健康的业余生活,有藏书,有阅读;再忙也会抽时间陪伴孩子。为了确保“润物无声”的有效,父母的榜样尤为重要。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全文见《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第9期)文章来源
2020年3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卢勤: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 | 家庭建设系列文摘之一

编者按:家庭环境、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如何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期以此话题为中心,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一起品读。▼作为家长,你能不能给孩子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怎么才能跟孩子有一个好的关系?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一、怎么让孩子喜欢你一个小孩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写了一篇文章《一生的战役》,其中一句话“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这个“你”就是她的父亲。一天深夜,她的父亲看到这句话很感动,留下了一句话,“深受感动,深为身边有你这样的小草而骄傲。”三毛泪流满面,她写到:“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亲口说出来,才抹杀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与心虚。”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打了100分,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别人家的孩子读了清华北大……今天的孩子生下来就被比较,这种比较让孩子失去了自我价值。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个子不高,才华横溢。在一次记者会上,一个记者调侃说:“我对您的才华很佩服,长相不敢恭维。”他说:“我妈妈不这么认为。”一个个子不高的人当了部长,这是妈妈的满意带来的。我一生很自信,因为我妈妈一直对几个孩子很满意。今天,如果你要让孩子喜欢你,没有别的办法,请你欣赏他、肯定他、对他满意。二、怎么让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怎么让孩子把心里话告诉你?坐下来听孩子说,把他的话听到你心里,这是孩子最重要的一种需求。有时候沉默胜过千言万语,什么都不需要你说,你只要听就够了。作为知心姐姐,更多是听孩子说,所以孩子会给你打电话,告诉你他的秘密。你想让孩子愿意把话告诉你吗?坐下来听孩子说吧。三、怎么看懂孩子的行为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很多年前,台湾一位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说了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我带着三四岁的女孩去商场买东西,孩子一直哭,我低头一看,原来是鞋带松了。我蹲下来给她系,顺着目光往前一看,都是大人可怕的大腿和大手,不时打着孩子的脑袋,这个世界太可怕了。我立刻把孩子扛上肩头,对孩子说,我们马上回家。可是孩子笑了,不回家,她看到了玩具。我忽然被震撼,我们没有用孩子的视觉来看这个世界。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你要蹲下来和他交流。四、怎么让孩子心里有你在分享中长大的孩子爱人爱己,在独享中长大的孩子自私冷漠。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感受到你那么爱的孩子,长大后对你非常冷漠。为什么?他没有感受过分享的快乐。你和孩子相处永远不对等,有分还有享。做妈妈的要去享,享受分的过程。家庭教孩子分享并不难,一句话就够了。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分享,用一句话“给妈咬一口”。我妈有六个孩子,买六根冰棍,没给自己买,要求所有孩子给她咬一口。哥哥姐姐最主动,我排行老五,每次躲在后面,希望妈妈咬一小口,她每次都狠劲咬一大口。慢慢习惯了,妈妈不咬一口就没法吃了。五、怎么让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他的提问感兴趣。孩子爱不爱学习,不是你告诉他成绩重要,而是对他提的问题感兴趣。我儿子小的时候从幼儿园回来,我说:“妈妈今天坐飞机回来的。”他问我:“妈妈,你在天上看到太阳了吗?”我说“看到了”,“他好吗?”“好”,我回答。“老师带我们去颐和园玩,回来我看太阳掉下去了,真怕他掉进湖里淹死。后来一看他掉路上了,没掉湖里,我放心了。”多好的儿童文学!我从那时候开始记录孩子的语言。什么是童话?孩子才是童话大王,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绝对出人意料。所以为了保持你的年轻,多和孩子聊天。更重要的要让孩子自己提问。六、怎么让孩子理解你要学会从小和他商量。1978年,我到《中国少年报》工作,儿子一岁零八个月,就送幼儿园全托了。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说:“妈妈我跟你说一个事,你能不能给我送到一个每天回家的幼儿园?”我说:“孩子,我多想每天见到你,但是妈妈刚到报社工作,姥姥年纪大了,每天送你坐汽车,如果上下车出了问题,妈妈会很着急。”儿子就说:“那我就在幼儿园待着吧。”孩子慢慢懂事了,能够和我商量事情。我的原则是:只要商量就让你成功。我记得他上小学时,来和我商量要春游了,能不能给他五块钱。我说可以,他说能不能多给两块钱,我说可以,他刚想说还要买汽水,我说:“我给你十块钱,节约归己。结果孩子只花了三块钱,他告诉老师说:“节约归己”,当是属于他自己的钱的时候就珍惜了。我陪孩子的时间真的很少,孩子至今都在理解我,所以和孩子商量是让孩子理解你最重要的方法。七、怎么让孩子有自信让他体验成功,成功的感受是自己体验来的,不是你给他的。有人问:“你怎么当上知心姐姐的?”
2020年3月9日
其他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艺术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十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一、提高自身素质,起好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孩子有极强的效仿意识和模仿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虽有这种意识但认识不够深入,总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自己只需要管好学生的生活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影响人,环境同样改变人。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人不正,做事不端,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时时注意自身形象,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二、多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与孩子交谈。交谈不同于训斥,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促膝谈心。交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话题应让孩子感兴趣。交谈前,家长应想办法消除孩子的拘束心理,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然后适时地把自己的“高见”分享给孩子。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话题的把握上。一般来说,在家长和孩子情绪不佳时最好不要交谈;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时不要盲目交谈;在有外人的时候不要进行批评性的交谈;在孩子吃饭或将要休息时不要交谈。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要以真正见到实效为要义,以孩子易于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也不应单一,而应灵活多样。一般情况下,漫谈式谈话效果较好,比较受孩子欢迎。三、与孩子共同活动,增进情感交流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教成功的重要因素。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氛围不和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法很多,而跟孩子一起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共同去野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回家长对孩提时代的回忆,距离自然就会拉近,教育的内容便可随时渗透;可以一起做些游戏,搞点文娱活动,让家庭充满欢乐气氛,增添生活情趣,代沟自然变浅,
2020年2月21日
其他

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融洽的亲子关系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九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一、积极面对孩子的顽皮【案例】丁丁从小就精力旺盛,不能安静下来,打骂都没有效果。孩子说“我只是想看看爸爸的手机放在浴缸里能不能浮起来”,“妈妈总是说不可以这样,
2020年2月20日
其他

用游戏与孩子对话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八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要做好游戏前的心理准备。与孩子一起游戏要做好三个忘记:忘记性别、忘记年龄、忘记身份,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一起游戏。要选取合适的游戏。游戏有想象式游戏、说故事游戏、艺术式游戏、规则式游戏、玩偶游戏、团体游戏等。想象式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维、走进孩子的童话世界。说故事游戏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思考和反思,这是家长们最擅长的方式,但要注意,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参与度与效果是成正比的。规则式游戏能够让孩子懂得规则、了解规则,从而发现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团体游戏能够增加孩子与整个家庭的互动,可以从不同家人的视角去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多元的沟通。游戏的选择取决于你与孩子游戏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取不同的游戏,或者根据你的特殊需求,自己设定“专属”于你与孩子的亲子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家长们要把握好游戏的过程,在过程中多互动、多倾听、多接纳、多鼓励。分享游戏的乐趣。在游戏结束后要与孩子一同回顾和分享游戏的过程,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家长们可以采取“4F”分享法与孩子进行分享。第一个F是Fact
2020年2月19日
其他

父母的话术,关乎孩子的情商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第七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如今家庭教育被空前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又是家长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应该说,影响孩子情商的家庭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家庭环境。家教专家认为,家庭环境往往决定孩子的情商高低。而决定家庭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家长的“话术”——沟通方式的好坏与沟通技巧的高低。通常情况下,3~12岁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会观察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的行为,有样学样。这就要求广大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都要注意分寸。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情商,与家人相处时缺乏沟通意识,不懂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加以模仿。试想,一个说话不讲分寸,遇事就火冒三丈,不懂得通过沟通、协商化解矛盾的人,情商会如何?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受人欢迎,也不会被团队接纳,其成功的概率自然也会大打折扣。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情商培养?居家生活中,父母又该以怎样的话术为孩子树立榜样呢?沟通水平的高低,决定人际关系的好坏公园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滑梯,孩子们大都七八岁,只有一个小女孩年龄小,四五岁的样子。女孩胆子小,动作慢,滑滑梯时手抓着旁边的扶手,只敢慢慢往下滑。她身后是个胖男孩,大声催促她:“快点滑,不然我要撞到你了。”女孩回头看了看,脸上有惊恐之色。这时,另一个男孩挺身而出,一边安慰小女孩不要怕,一边对胖男孩说:“小妹妹胆子小,你让她慢慢滑,别催她。”说着,从旁边爬上滑梯,挡在了小女孩和胖男孩之间,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小女孩的神色立即缓和了,放心地慢慢往下滑……这一幕被小女孩的母亲看在眼里,她赞许地对那个男孩竖起了大拇指。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幕,虽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打打闹闹很正常,但不同的处事方法与沟通方式,决定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就像那个胖男孩,在面对小女孩的胆怯时没有体谅,而是施以威胁和恐吓,虽然他不一定真的会撞她,却让小女孩感到害怕,也让周围的人对他的“霸道”心生反感。这样的孩子,在集体中是不受欢迎的,也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那个挺身而出的男孩则恰好相反,他在游戏过程中能留心观察周围的情况,注意到陷入困境的小朋友并及时施以援手,这样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沟通水平和能力,决定着他的人际关系好坏。嘉琳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年级女生,被老师委以重任,担任班长,协助老师收发作业、管理自习纪律等。可班里的同学都不太服她,经常与她发生争执。她向老师报告过,老师也曾出面干预,但效果不佳。嘉琳很不理解,有的同学上自习的时候故意捣乱,她管他们,也是为他们好,他们为何不听呢?嘉琳很苦恼,回家后经常哭。一开始父母并未在意,以为嘉琳只是在学校与同学闹了不愉快,是孩子之间的小事,但后来他们发现,嘉琳的情绪越来越差,于是他们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嘉琳不太善于和同学们沟通,做事比较情绪化,说话方式简单直白,不懂得回旋,而现在的孩子都较为敏感,与人相处时对沟通方式要求也高,太生硬的方式往往得不到认同。而嘉琳班上有个叫张子恒的男生,情况与她恰恰相反。张子恒特别调皮,经常在班里“惹是生非”,让家长、老师都哭笑不得,但即便如此,老师依然很喜欢他,因为他常常会把老师“气笑”。在同学们中间,张子恒也很受欢迎,班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喜欢和他玩。究其原因,同学们都说他说话幽默,善于沟通,不仅常常逗得大家捧腹,还喜欢帮助别人,遇到事情总能想出解决办法。因此,只要有他的地方,就有轻松的氛围和欢快的笑声。也因为人际关系好,张子恒整天快快乐乐,是个不折不扣的阳光少年。孩子的沟通方式,与家长的话术密切相关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发现:一个班或一群孩子中,总有一些孩子很受大家欢迎,他们说的话小朋友爱听,他们建议的事情大家都会支持,他们人际关系好,在伙伴中威信高。反之,也有一些孩子不受大家欢迎,甚至会受到同伴刻意的排斥。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往往就是沟通方式不一样。受欢迎的孩子往往善于观察,愿意合作,能够适度妥协、调整,这样的孩子大都自信、开朗、豁达,有较好的沟通技巧;而不受欢迎的孩子则相反,他们往往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在集体活动中过分强调自我,不善于沟通,说话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容易得罪人,缺少和同伴互动的能力与技巧,久而久之便会被边缘化,成为可有可无甚至被排斥的对象。不受同伴欢迎,孩子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失落、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低情商”。曾有人就“影响工作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世界500强企业员工进行大规模调查,结论令人惊讶:不论什么行业,情商和智商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成就都有影响,而其影响力的比例为2比1。而且,员工级别越高,情商的影响力越突出,甚至能达到智商影响力的6倍。由此可见情商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情商,但是往往忽略一些影响孩子情商的重要因素,比如自己的言行方式。家长的说话方式往往比所说的内容会更加直接地对孩子的情商产生影响,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习惯和处事方法都来自于对家长的学习与模仿。前面提到的嘉琳同学,父母都是急脾气,遇事易冲动,夫妻之间也缺乏沟通的艺术,经常在嘉琳面前吵得面红耳赤。他们对嘉琳学习方面抓得紧,其他方面的关注比较少。虽然嘉琳学习成绩一向很好,人也乖巧可爱,但父母很少夸奖她,甚至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指责、呵斥她。经常受打击,很少得到鼓励的孩子会产生自己能力不足的心理暗示。嘉琳虽然学习成绩好,当了班长,但内心其实缺乏安全感,是个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父母在她遇到问题时,不但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给她提供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还粗暴地指责、打击她。其实,嘉琳在行使班长职责时,明显地模仿了父母的方式——简单粗暴、以势压人、独断专行,不听大家的意见,不和大家协商,常以命令甚至呵斥的口吻跟同学讲话,这样的方式自然不会被同学们接受。说到底,嘉琳的问题,根源在于父母。而张子恒的好人缘,其实也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喜欢模仿,而父母往往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的说话方式、情商水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进而影响孩子的情商高低。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情商方面有问题,要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父母提高话术,孩子的情商水涨船高嘉琳的情况渐渐引起了父母的重视,他们查资料,找专家,很快搞清楚了问题的根源:女儿之所以在班上不受欢迎,处处碰壁,与他们的言行方式有很大关系。于是,夫妻俩进行了深刻反省,并做出决定:改变女儿,先从改变自身做起。他们开始注意在女儿面前说话的语气与方式,日常生活中沟通时尽量语气温和,有不同意见时也不像以前那样在嘉琳面前肆无忌惮地争吵;对嘉琳也不再只关注学习,而是更注重她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引导,并一改往日只会批评指责的方式,经常及时肯定与赞赏嘉琳。改变的第一步,夫妻俩是从餐桌开始的。嘉琳一直不喜欢吃鱼,每当家里做鱼时,父母都是硬塞给嘉琳让她吃,嘉琳不敢违抗父母,只好硬着头皮吃,但心里非常排斥。嘉琳喜欢糖醋口味,一个周末,嘉琳的母亲决定做糖醋鱼。父亲去课外班接她时告诉她,妈妈为她精心做了糖醋味的菜。嘉琳听了很高兴,问父亲做的什么菜,父亲卖了个关子,说:“回家你就知道了,你肯定会喜欢。”嘉琳的胃口被父亲吊得足足的,满怀期待地回到家,一看竟然是糖醋鱼,她自然有些失望。这次父母没有像往常一样逼她吃,而是告诉她,鱼肉对人的健康非常好,并把主动权交给她,说:“你尝一尝,觉得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真的?”父母的开明让嘉琳很惊讶。看到父母都认真地点头,嘉琳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愉快,她夹了一块鱼放进嘴里仔细品尝后,由衷地说:“真的好吃啊!”那顿饭,没有逼迫与强制,嘉琳主动吃了不少鱼。初战告捷,夫妻俩体会到以尊重的方式与女儿沟通效果良好,便再接再厉,又从提高自己的话术入手,进一步影响女儿。他们的方法是,尽量以幽默的方式为家庭增添温馨和谐的气氛。随着父母的改变,嘉琳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变化,她变得更加自信开朗,遇事不再偏激、强势,学会了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同时提高了抗压能力,对负面情绪的干扰也能够很快化解。同学们对她的印象渐渐有了转变。一次大扫除,班里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想偷懒,要出去打球,劳动委员让男生把垃圾扔了再走,男生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嘉琳及时介入,对几名男生说:“这样吧,你们可以出去打球,卫生我们来做。”几个男生自然高兴,嘉琳适时补充道:“能不能请你们顺便把垃圾拎出去呢?”男生们一听,立刻调皮地立正、敬礼,然后欢快地拎起垃圾跑了出去。最近班干部改选,嘉琳几乎获得全票,再次当上了班长。嘉琳的可喜变化让父母十分欣慰,他们庆幸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问题,并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方式引领女儿提升情商,跳出了原来的恶性循环,成为一个受同学们欢迎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只有20%依赖于智力因素,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而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部分。情商越高,越容易保持冷静、乐观、热情、开朗的积极心态,也越能忍受挫折,承受压力,意志也越坚强,这样的人,自然成功的机会更多。(全文见《现代家长》2018年第1期)文章来源
2020年2月18日
其他

亲子关系中的“情绪感染”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六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学习好、成绩高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其实,越是淘气的孩子往往创造力也越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孩子,学习成绩更不应该是评判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孩子在学习上有时会松懈,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个人的体力、智力和情绪都是具有周期性的,逢低谷期时往往就会出现松懈的状态。只要这个状态不影响大局,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学习松懈的时候。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掌握好度,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暴跳如雷,不但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导致他今后也容易产生简单、粗暴的行为。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个人对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情绪具有感染性,压力过大会使人产生负性情绪,当然,负性情绪也会感染。正如一个朋友向你倾吐不快,你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一样。而孩子对于各种情绪会比成年人更加敏感。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情绪稳定而愉快,孩子会受到好的感染,时常处于愉快而积极的稳定状态中,有利于成长。相反,家长如果经常发火、情绪不稳定,就会给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养儿育女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睡好、不生病就可以的,孩子的良好情绪和人格是需要父母培养的。以简单、粗暴地发脾气去应对孩子问题,只能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家长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战压力,既然自己改变不了现状,那么就应该把标准“降低”,不要过于追求工作和家庭都能照顾得面面俱到。要允许自己“偷懒”,也宽容孩子的“懈怠”。要学会爱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听一首歌、喝一杯茶,享受当下的平静。假日可以带儿子亲近大自然,不仅放松自己的身心,还能促进亲子感情。面对压力要学会控制情绪,给孩子提供一个愉悦的成长环境。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比如向爱人或朋友倾诉压力,做运动,到空旷的地方把负面情绪大喊出来。另一方面,当意识到自己要在孩子面前发火时,应先做深呼吸,使自己暂时放松下来,然后告诉孩子“妈妈不舒服”,回避孩子之后,处理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再去跟孩子相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父母亦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当我们面对养儿育女的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先看看自己。“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错误的家长”,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同样要参与学习。为人父母也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用积极的、健康的正向情绪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全文见《现代世界警察》2016年第6期)文章来源
2020年2月17日
其他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课程构建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七

编者按本期继续关注“课堂革命”主题,呈现steam教育、PBL项目式教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以及学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学习参考。为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方式的改进,推进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北京市在2015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部分学科课程要拿出10%的学时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这给学校学科课程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压缩现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时间,重新研发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计划要求的回应,还是立足现有课程内容,引入实践活动来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建构,就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明确定义,追问课程本质。项目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从学习内容选择上应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学习方式上应体现研究性与探究性;从学习结果上应有明确的成果指向。项目式学习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其一致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这种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也逐渐被更多的学校纳入其课程研发之中。课程开发,立足学科基础。课程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现象为基础,应用科技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及好奇心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科学、技术、人文的视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符合科技生活课程特性的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提供策略,定位学习目标。主题课程的实施强调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学进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的目的,因此在实施中需要遵循“桥接人文与科技、联通历史与未来、从实证迈向思辨”的策略。关注过程,提供评价依据。教师可依据不同主题,创设研究情境,引导学生按照“自主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进行研讨→得出结论→创新应用”等流程展开。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提供评价依据,如学习记录单、乐器制作作品评价等,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总之,“人文·科技·生活”项目式主题课程创设根植于三大课程建构领域,课程内容在选取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并通过课程的完整实施,帮助他们对于直接经验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深层次的理性思维;通过人文与科技的连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双向影响,人文认识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基础性的知识和视角,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改造世界的现实方法和手段;以高位理解复杂生活情境为旨归,以生活视域为资源,助推学生理解科技与人文精神内核。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和知识运用视野扩展到生活领域,打破科技与人文课程设置相对封闭的弊端。(全文见《中国教师报》2019年9月18日)文章来源
2020年2月14日
其他

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六

编者按本期继续关注“课堂革命”主题,呈现steam教育、PBL项目式教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以及学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学习参考。大学课堂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但学生的投入度和获得感会因课堂中教师表现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促使学生从知识掌握到行动学习,是PBL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其要点包括:一、关注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PBL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基于此,在开展PBL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自己去寻找、筛选、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由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逻辑思考、反思判断等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特征,并在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利用这些特征,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协作、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等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设计PBL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探究,从而为其就业储备知识和经验。项目完成后的作业作品也可以作为实践案例,为就业单位的选拔提供参考。
2020年2月13日
其他

中美合作 STEAM 课程的教学魅力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五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12日
其他

STEAM 课程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与本土化建议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四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11日
其他

STEM 到STEAM:科学、艺术与创新教育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三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10日
其他

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五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7日
其他

创建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 实现高中育人模式根本转型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四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6日
其他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建设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三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5日
其他

应对新高考 : 校长需要有战略思维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二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4日
其他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一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2月3日
其他

怎样跟孩子聊天更有效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五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问“小”不问“大”抽象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很难回答。家长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
2020年1月31日
其他

现代父母应把握的教育分寸探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四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一
2020年1月30日
其他

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真正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三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过多的规矩会使孩子偏执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有位高学历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每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她的孩子刚五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他就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一个年仅五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应该从两个方面教育孩子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只是想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去批评孩子,那么他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越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乏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听从家长的决定,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全文见《37°女人》2018年第2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29日
其他

帮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二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独立思考能力孩子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特别是家庭环境。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在于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要想孩子爱思考,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孩子是否爱问问题,取决于他的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反馈:是被认真对待了,还是被敷衍搪塞了;是招惹来了更多说教,还是引发了有趣的谈话;是让他感到自豪、被认可了,还是让他感到难堪出丑了。因此,认真、真诚、饶有兴致、充满热情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是对孩子提问最好的鼓励。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尝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当家里的电视突然没有影像和声音时,爸爸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看看是电源的问题,还是电视机自身的问题。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积累了经验,当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时,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父母还可以通过把大问题简化成多个小问题,把难度降低,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甚至教给孩子简单的分析推理过程。孩子开始会说话后就是个小小“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启发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读绘本故事的时候,妈妈可以针对书中的基本信息提问。例如:“小红帽住在哪里?”可以让孩子在理解了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例如:“为什么小红帽要穿过森林?”如果孩子再大一些,还可以“进化”出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的,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这个层面提问的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这个场景,并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挑选出重要的信息来得出自己的结论。独立决策能力一般人认为,独立决策是成人才有的能力,孩子只要听话就够了。而事实上,我们忽略了,这种能力不会在孩子16岁或20岁的时候突然就具备了,因此,让孩子逐渐学习决定自己的事是很重要的。较年幼的孩子能通过日常生活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做决定。“你想穿红色T恤还是蓝色的?”你把两件衣服都展示给孩子让他仔细考虑。多数孩子能够做这些最初的决定。小学生们已开始能在更多领域决定自己的事情,例如食物、着装,以及娱乐活动。在这些领域,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如“麦片还是吐司面包?”“你想先干什么,做作业还是刷碗?”“你想现在打扫你的房间还是午饭后?”通过日常活动给孩子各种选择,你能够帮他学到在行动前如何审慎地思考。此时他练习得越多,在将来的人生中做出更大更重要的决定就更加容易。一些我们认为是想当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都需要学习。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听大人们讲述做决定的过程,能够让孩子受益。例如孩子问:“我们今晚能出去吃饭吗?”妈妈可能会回答:“我们昨天中午才出去吃过饭,而且我买的汉堡包就放在冰箱。如果今晚我们还出去吃,汉堡可能就会坏了,这样很浪费。但我想如果把汉堡放在冷冻层,那么到周四也还能吃。但是周四我们邀请了外婆来吃晚饭,汉堡会不够吃。或许我们今晚出去吃,回来时再多买些食物。好,那今晚我们出去吃吧。”你会发现,这样看起来的长篇独白,比起父母简单地回答“是”或“否”,能让孩子学到更多有关决策的知识。孩子最终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我们的任务是在他年幼时抓住每个机会教他如何做出好的决定,帮孩子建立内心的准则,引导他们成为更有能力、更负责的人,这是所有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人,除了思考能力和决断能力以外,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关键的一环。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不如别人。因此,父母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孩子的信心,从而使其相信自己的力量。(全文见《中国妇女报》2017年2月5日)文章来源
2020年1月28日
其他

读懂孩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一

编者按:和谐的亲子沟通关系的建立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难题,由于亲子沟通不畅所带来的家庭冲突让父母和子女均感到困惑。亲子沟通不畅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形成不良的亲子沟通模式而影响到以后的家庭亲子关系,影响家庭生活幸福感。本期以亲子关系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共享,供读者学习借鉴。要读懂孩子,第一,父母得建立一个意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某一个人的复制品,他就是他自己,他可以与爸爸妈妈或某个人有相似之处,但他是独立的。一些父母总是带着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说话,也是没有这个意识。换句话说,建立了这个意识,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对孩子多一些平等的沟通和商量,少一些命令和指责。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就是好的,而是说,要先弄清楚,父母要让孩子听的是什么话,父母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否尊重孩子。六岁之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敏感期最为集中的阶段。第二,读懂孩子,要知道0至18岁是一个人一生之中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从时间维度看,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速度是有快慢之分的,而发展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减弱的。0至18岁这个阶段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中,0至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也是视觉、口腔、动作、感觉、语言、自主意识等敏感期最为集中的阶段。“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懂孩子,要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要,父母要给孩子所需要的——而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个相同的需要,那就是爱。一岁之前的孩子还是婴儿,他们需要的爱是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一个人有了安全感才会有自信和自尊,才会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积极地发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多抱抱这个时期的孩子,尽可能地去满足其一切需求。有的年轻父母一定听说过“孩子不能抱多了”的说法,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一定要多抱抱婴儿,通过肌肤的接触、气味的传递、言语的陪伴,他们才会体会到更多的被关注,从而建立安全感。六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的爱是陪伴与玩耍。正如成年人有不同的工作,孩子,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们的“工作”就是玩,从玩中获得快乐和成长体验。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从自然中获得自由、获得快乐。父母可以陪他们玩,在玩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智慧优势和劣势。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所给的爱是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1世纪教育提出的新理念,即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21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我认为,小学阶段应主要养成这三个习惯: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和学习的习惯。可以说,做人的习惯是好人生的基础,其核心是爱,主要行为指标可以包括以诚待人、自信自强、学会尊重与宽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的人以为,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被爱得太多,以致于已不懂得付出爱。实际上,孩子天生愿意付出爱,只是在后天教育中,由于父母不太注意培养或在无意中拒绝孩子的付出,从而伤害了他们付出的爱心,慢慢地,孩子便不再习惯付出爱了。做事的习惯核心是规则,即按规则办事,主要行为指标可以包括遵守规则、讲效率、合作友善、合理消费。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具体实践中体验规则与结果的关系;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来体验集中注意力与高效率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奋斗与成功的关系;引导孩子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些分工合作的机会,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体会合作的必要性;教孩子如何合理支配零用钱,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美国有一个研究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实验,是关于母亲的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影响。实验人员从监狱中找出50个人,又从社会中找来50个成功人士,让他们分别回忆妈妈对他们的教育。其中有一对家庭非常相似,他们都是三兄弟的家庭。犯罪者回忆小时候分苹果时,他和弟弟都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但弟弟却抢先说想要最好的。妈妈责备了弟弟。他看着妈妈的表情,则试探地说:“我要最小最青的那个。”没想到,妈妈不仅表扬了他,还把最大最红的苹果给了他。他就此认为,要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不能说真话。另一个成功者回忆的也是小时候分苹果的事。当时,她的妈妈说:“我知道你们仨都想要最好的那个。但是,最好的只有一个。我建议你们现在先去整理院子后面的草坪,谁整理得又快又好,这个大苹果就给谁。”最终,是这个成功者得到了那个苹果。他就此明白:要想得到想要的东西,就要靠努力和奋斗。要让孩子体会“成功是要靠奋斗得来的”。学习习惯的核心是创新。其主要行为指标包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和总结反思。具体的培养建议,我认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孩子善于利用学习工具;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学会欣赏孩子的“傻问题”;留给孩子专属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些情景以培养孩子的应用智慧,比如买家具,可以让孩子量量具体尺寸,算算窗帘的面积等;启发孩子善于思考,思考是创造的前提,引导孩子学会反思。青春期的叛逆是在表达自我,是一种成长12岁之后进入青春期,他们需要的爱是父母能与他们平等地沟通,互相尊重。青春期孩子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已慢慢成熟,但心理上却尚未成熟,这种矛盾会让他们产生很多困惑。可以说,每个人的青春期都会有些叛逆,只是个体表现不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叛逆是在表达自我,是一种成长。父母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很多父母感到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父母总是拿出一家之长的态度——“你是孩子,就得听我的”,如果是这样的前提,沟通效果多数会不太好。有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往往忽略了“先听”,而总是“先说”。不先听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就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孩子,未必是孩子所需要的。现实生活中,在不了解孩子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就以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孩子行为的父母是存在的。17至18岁的孩子,重在引导其立志17至18岁,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表现在具体地帮助他规划未来的生涯,也就是引导孩子立志,要懂得担当,今后奉献社会。关于对职业的认知,在孩子幼儿期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感知教育。一般来说,对孩子的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六岁以前,是感知阶段,可以让孩子通过绘本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身边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的工作又是什么,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明白这些不同的工作都是社会的需要,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比如,爸爸是警察,是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安全卫士;小红的妈妈是环卫工人,如果没有她的劳动,我们生活的城市将脏乱不堪。第二阶段是6至12岁,是幻想阶段(多变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一会儿想当飞行员,一会儿想当科学家。第三个阶段是中学阶段,这时的孩子自己会基本确立一个或几个理想生涯目标,这其中多数是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和固定下来的想法。比如,有的爸爸是警察,孩子也会憧憬警服;有的妈妈是护士,孩子也想成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支持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鼓励他们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因此,这个阶段,父母要从培养孩子的兴趣进而升级为培养孩子的志趣。志趣就是为今后生涯规划所做的准备。第四个阶段,就是17至18岁,这时,父母要把握的是大方向。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得到大人的表扬,因此,父母要多一些鼓励和善意的批评;他们喜欢合群,未上幼儿园,可以在社区与邻居多接触,这也是为今后的合作交流能力做启蒙教育。读懂孩子尤其要读懂当代的孩子,互联网时代的孩子,特点是知识面广但呈碎片化,自主意识比较强,强调平等、民主和自由,父母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要对其进行适时引导。(全文见《现代世界警察》2017年第9期
2020年1月27日
其他

时代精神与教育理念​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五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一◆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
2020年1月24日
其他

5G之教育应用 : 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四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1月23日
其他

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三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1月22日
其他

用技术赋能情境学习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二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1月21日
其他

技术整合 :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新视角​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一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2020年1月20日
其他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一

良善生活是一种良序的生活。在多元化背景下,良序的学校生活需要一种主体间的共识。没有共识,学校生活就会陷入一种由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造成的无序、混乱之中。多元主体公共地、审慎地、理性地协商讨论是良善制度形成的前提与基础。良善制度的形成既不能仅仅依靠某些先验性的规则,亦不能建立在某一个人或集团的价值独断的基础上,而是需要多元主体以理性与无私的态度平等地进行协商讨论。离开了协商,学校生活或陷入独断,或陷入混乱,二者必居其一。学校生活中的各项制度安排与设计应该是一种主体间理性协商的结果,而不能是习惯性的规范与个别化的想法。正义制度的形成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性精神,允许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制度安排与设计中来。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和主体间理性的协商是良善制度形成的前提。协商是一种公共理性的对话,而不是个体化的意见表达。在对话的过程中,协商主体彼此敞开心灵,为共同的公共生活而妥协。“公共性的协商是一种合作性的互动,它要求的是多元的而非集体性的或个人性的主体。……联合性的活动只能由多元的主体来进行。同做游戏非常相似,公共协商中的多元主体通过回应和影响别人来进行合作。”学校生活中的多元主体(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要以一种理性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姿态进行协商,在协商的过程中把“自我”与“他者”尽量靠近,多思考“我们”如何行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协商与其说是一种对话或辩论形式,不如说是一种共同的合作性活动。”良善制度建基于学校生活中的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性活动。哈贝马斯认为:“在道德商谈中,一个特定集体的种族中心视角扩展为一个无限交往共同体的无所不包视角,这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每一个成员的处境、世界观和自我理解之中,共同实践一种理想的角色承当。”在这种“我”与“你”相互尊重、理解、宽容的协商语境中,学校制度才能是多元主体所能接受的,才能体现一种正义的精神。首先,协商过程的形式是一种论辩,是不同主体关于行动理由的交换;其次,协商过程是包容的、公共的,它尊重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再次,协商过程是非强制性的,它排除了外在性、权威性强制与有损于参与者之平等的内在强制。这样的商谈结果,也会被认为是正当的,会被大家认可并遵守。“民主程序通过运用各种交往形式而在商谈和谈判过程中被建制化,而那些交往形式则许诺所有按照该程序而得到的结果是合理的。”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到理性协商中来,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各项活动安排与制度设计的认同度,还可以培育学生的理性生活能力。它能够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教会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如何参与公共生活,发展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一个自由的制度,若没有一个习惯于自由的民众的主动性的话,就会分崩离析。”学生正是在参与学校的各种协商过程中,知道了何谓平等、何谓民主、何谓尊重、何为宽容等,也在这种氛围之中知道了如何进行社会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校治理离不开良善制度的支撑。没有一种良善的制度,学校生活将陷入一种麦当劳化的非人控制之中。良善制度首先是呵护人性的制度,它要为人性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样,呵护人性的制度应该是合乎正义的,只有在一个正义的制度中,多样化的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制度的正义性来自多样化社会主体平等的理性协商。在良善制度的支撑下,学校治理才会趋向一种善治。(全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2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17日
其他

正确理解和适用校方责任险​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二

校方责任险推广实施以来,对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依法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均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校方责任险同时涉及保险、合同、侵权、教育等多个法律部门和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对校方责任险的适用范围和制度功能上,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有待进一步矫正和厘清。正确认识校方责任险的适用前提有人认为,只要学校投保了校方责任险,学生在受到伤害后都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以致有些学校在事故发生后,认为有保险公司为其做后盾,就对事故责任进行大包大揽,对受伤害学生及其家长任意作出各种赔偿承诺或约定。这种观点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校方责任险解决的是学校的责任赔偿,前提是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过错并应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学校对事故的发生没有过错和责任,而是因为受伤害学生自身或学校以外单位(人员)的过错,或者是由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不可归责于学校的原因给学生造成人身损害的,既不属于学校侵权责任的范畴,也不属于校方责任险的赔付范围,而只能由受伤害学生自己或其他有关当事人依法承担相应的损害后果和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不得自行对受伤害学生及其家长作出任何关于赔偿的承诺或约定,以防事后保险公司不认可该赔偿承诺或约定而使学校陷于被动。正确理解校方责任险的赔偿范围有人认为,只要学校负有侵权赔偿责任,保险公司就会代替学校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全额赔偿。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通常会在保险合同中规定某些免赔情形,比如,对因学校教职工体罚或殴打学生给学生造成人身损害,以及学校应当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和间接损失等,保险公司一般都不予赔偿,这些除外责任条款使得学校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有可能会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不足以弥补受伤害学生的损失,以及对超出保险合同规定的赔偿限额的损失,其差额部分也须由学校自行负责赔偿。由此可见,即使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校责任事故,也不意味着保险公司会代替学校进行全额赔偿,学校仍有可能会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实践中,有的学校为救治受伤害学生,会主动或应学生家长要求,先行垫付救治受伤害学生所需的前期费用,但学校一定要注意垫付的额度,因为事故的责任归属、学校责任的大小以及保险公司最终能赔付多少都尚未有定论,过多垫付会导致学校在事后理赔时陷入被动。正确看待校方责任险的制度功能有人认为,有了校方责任险,学校在学生安全的问题上就可以放松警惕了。这样的想法是极其有害的。首先,学生的安全和健康事关重大,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的法定职责,这一责任并不会因为民事赔偿义务的转移而减轻或消失。其次,鉴于保险合同中通常存在着保险公司限额赔偿和免于赔偿的规定,因此,在发生学校责任事故后,学校仍有可能要自行承担部分甚至全部赔偿责任。第三,即使受伤害学生的损失全部由保险公司予以理赔,解决的也只是对受伤害学生的民事赔偿问题,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学校及有关责任人可能要承担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由此可见,过分高估校方责任险的作用,甚至把其当作“免死金牌”的观念是极其有害的。总之,校方责任险虽然为分散学校办学风险、增强学校赔付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在安全管理上拖沓、懈怠。学校应正确看待自身所肩负的安全管理责任和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保护义务,即便是在全面推行校方责任险的背景下,学校的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和安全措施非但不应放松和弱化,反而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学校在依法、规范办学和正确履行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方面仍然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才能更好地履行学校的公共教育职能,才能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全文见《山西教育(管理)》2018年第8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17日
其他

学校安全事故中的刑事责任探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

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在学校安全事故中,因学校负责人、教职员工不依法履行职责,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给学生造成严重人身损害,并因此而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司法机关依据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我国《刑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来看,学校安全事故中可能涉及的犯罪有十几种之多,除了虐待被看护人罪外,比较常见的还有因教师体罚学生而构成的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教师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而构成的侮辱罪,因教师实施性侵害行为而构成的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因学校管理者不作为或不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而构成的玩忽职守罪,因学校教学设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构成的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因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而构成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等等。典型案例在陕西省绥德县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一次英语竞赛中,马某为监考老师。在临开考马某强调考场纪律时,考生景某突然发笑。马某随即将该生叫上讲台,在问其笑因及名字未果的情况下,马某一怒之下打了景某几个耳光。马某发完试卷后,又将景某带至办公室并继续施暴。考试结束后,景某感觉病情严重,遂到医院治疗,经法医鉴定为左耳鼓膜外伤性穿孔。法院经过审理,以马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并由马某及其所在学校赔偿景某各种费用近4万元。法理分析所谓故意伤害,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34条的规定,犯故意伤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实践中,因教师体罚、殴打学生或者唆使他人殴打学生,并导致受伤害学生轻伤以上伤害后果发生的,通常会构成故意伤害罪。对此,《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马某因学生景某违反课堂纪律、不服管教而对其大打出手,给景某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根据《刑法》《教师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有关启示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肉体施加暴力,或者以其他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行为,如踢踹、掐肉、打手掌、扇耳光、拧耳朵、扯头发、拳打脚踢等。作为一种管教学生的“方法”,体罚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很多教师对体罚存在模糊认识,以“严师出高徒”或者维护学校(班级)教学秩序为名,误认为体罚合理合法乃至形成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殊不知自己已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因为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否则即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体罚学生的危害极大,不但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使学生产生自卑、怯懦、抑郁和暴力心理,严重的还会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甚至会使学校承担巨额经济赔偿。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体罚学生情节严重并给学生造成严重伤害后果的,肇事教师本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以说,将体罚作为惩戒和管理学生的手段,从根本上来讲只能是饮鸩止渴,正如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所言,“体罚近乎无能”。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政教工作人员)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法治意识,正确履行职责,坚决摒弃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其他有辱学生人格尊严、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陈旧思维和管教方式。(全文见《山西教育(管理)》2019年第2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17日
其他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九

校长、校园安保、总务后勤、制度规范和信息平台共同构成校园安全内部治理结构,在校长的领导和带动下完善校园安全治理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首先,制定详细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明确在校教职工的责任和义务。校长要充分发挥好在学校组织中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作用,领导师生依据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本校的校园安全治理规范,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使校园安全治理有据可循。其次,加强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的遴选和培训,塑造一支规范、训练有素的安保队伍。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安保人员大多为退休返聘人员,他们在年龄、力量、专业素养等方面欠佳,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因而,加强学校安保人员的遴选和培训至关重要。学校安保人员最好为青壮年,并应具有一定的保安资质或从业经验,按照一定的学生数量配置(一般参考值为500∶1),并配备相应的防护器械;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安保人员进行消防、突发事件的专题培训,增强安保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学校安保人员的职责在于把好学校安全的第一道门,对来访人员进行登记和核查,定时、定点对校园进行巡查。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的校园警察制度或派驻模式。美国的校园警察隶属于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由校长和董事会直接领导,校园警察具有依法行使执法权、打击违法犯罪、案件侦破和维护校园秩序等职能。我国也应将校园警察纳入校园安全治理机制中,从而增强学校安全治理能力。再次,学校的总务后勤部门要定期对学校校舍、校车、监控设备、教学设备等进行维护。校园安全不仅要通过制度和技术来保障,还要降低和排除客观物质环境可能对师生造成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对学校的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各种设备性能良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后,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平台和舆情监控系统,让信息技术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校园安全的工作机制涉及五个重要的环节:‘安全预防、危机预警、问题应对、事件干预、善后工作’,其中最关键、影响面最大的则是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危机预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学校和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保障学生安全,因此,学校要尝试建立学生身心和行为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跟进不同学生的成长状况,了解和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通过及时的教育和引导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学校要在各个年级建立不同层次的安全和危机干预监控系统,由于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行为表现,因此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危机干预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舆情调研与预警系统,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工作人员、社会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建议与想法,给予他们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使校园安全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全文见《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16日
其他

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研究​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八

随着学校办学从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原来在小规模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机制,都不能无条件地移植到大规模学校中来,除了在大规模学校的校内团队建设中还需要借鉴这些管理经验和治理机制外,更重要的任务依然是重新探索大规模学校的治理机制及其实施条件。“学校规模的扩大要求学校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上发生变革,以此来适应组织的复杂性及其与外界环境的融合,保障学校整体优势的持续发展,依据大规模学校的特点和现代组织管理理念,及时调整组织结构及管理的价值取向和技术路径。目前,大规模学校出现管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学校的组织管理变革滞后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大规模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学校教师人数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紧密程度下降了,这就意味着原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互关心与关注,以及个人基于道德的内在约束变得不再那么有效,重新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制度关系,以及基于个人意志与利益回报的工作机制变得非常有必要。尽管这种新型的制度关系与工作关系并不急于完全取代小规模学校形成的人际关系与道德机制,但在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的框架搭建上这应该成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在珍惜利他主义美德基础上尊重良性利己动机,据此建设大规模学校治理的动力机制。大规模学校最大的治理问题就是个体的贡献与缺位都变得不再那么直接与明显,从而导致个体愿意向学校贡献自己努力的意愿相应下降。而成立大规模学校的目的就是希望发挥教师集体的协作力量,这又是以单个教师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并乐意在其中做出贡献为前提,因此寻找在大规模学校中教师愿意做出自己努力的动机何在就成为首要的问题。“构成组织力量的人的努力的贡献是由诱因引起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满足的利己动机是支配的力量。整个来讲,组织只有满足这些动机才能存在,除非它能够改变这些动机。”之所以在小规模学校治理中,以爱、团结和人文关怀等形成的利他主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因此就否定了利已动机,而是因为小规模群体中信息更透明,由于爱、团结、人文关怀等形成的回报机制(并不是指回报的就一定是具体的利益,也可以是爱回报的是爱、人文关怀回报的是人文关怀,当然也不反对爱回报的就是利益)周期比较短。大规模学校中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对称,依靠爱、团结、人文关怀形成的回报机制依然存在,但周期越来越长,长到足够挑战人的耐心与信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学校校内团队建设中继续保持这种小规模治理机制以外,还需要在大规模学校治理中,在将各种信息变得更透明化的基础上重建行为回报机制,通过缩短行为回报过程,将长远的回报转变成可以期待的收益,将抽象的追求转变成具象的要求,从而达成实现学校组织长程目标的目的。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采集、流通和使用渠道,形成学校信息的公共甄别与分享机制。这样的信息共管共享机制有利于清晰教师个体在组织中的定位及贡献,同时保证信息本身的透明程度和使用效率。学校规模变大后,必然导致信息传递过程延长,这就容易导致信息衰减和信息走样,甚至导致许多至关重要的信息被遮蔽。在大规模学校组织建构过程中,学校内设部门获得的权利和决策空间会更大,于是他们在使用学校信息以及在输入和输出信息过程中,会根据部门利益进行截留或者有选择性地输出,当这种情况变得普遍时,在学校官方渠道流通的信息就变得不再可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反而更容易被大家采信。于是每位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就变得模糊起来,本来大规模学校就稀释了教师个体的地位和作用,再加上学校官方信息的浊化和走样,就不只是稀释教师个体地位,更有可能误导教师个体定位。由于教师个体不清楚学校层面会采信哪方面的信息,他们就会因此放弃各方面的努力;如果他们认为学校会采信某些负面人物或者负面信息,这就更会误导他们的努力方向。因此,越是规模大的学校,就越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学校信息流通机制,把信息的可靠程度与信息流通过程的透明程度相关联;与此同时,吸引并邀请相关各方主体参与信息的采集、流通和使用。尽管受各个职权和职责的约束,相关各方对学校相关信息的使用程度不同,但尽可能增加大家对信息的知情权在大规模学校治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学校层面绩效标准和考核机制,为学校长远发展建立可预期、有反馈的工作路径。作为一所大规模学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所学校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情怀和理念。在小规模学校里,由于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层级很短,教师很自然地觉得学校的理想就是自己的理想、学校的追求就是自己的追求,所以很容易将学校的理想和追求转变成教师的情怀和理念。而且,如果有部分教师的行为或者努力方向与学校确定下来的理想和追求不相一致,学校很容易观察到并予以及时纠正,同时同事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促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不一致行为,从而回到大家接受的行为模式之中来。可是,在大规模学校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拉开,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很难影响到教师个体,更难以让教师将学校的理想和追求转变成自己的情怀和行为。因此,在学校层面,理想和追求是肯定需要的,但要让学校的理想和追求落地,成为教师的情怀和行为,还需要一个将理想和追求转变成对教师个体或者团队而言可预期、有反馈的绩效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既能感受到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又能够看到学校的理想和追求对自己所在部门或本人提出来的具体要求。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只是在学校层面设置绩效标准和考核机制,其意图是为大规模学校设置一个清晰的办学目标,从而有效凝聚学校各部门和所有教师的人心与力量去共同克服过程中的困难并达成目标,这个绩效标准和考核机制是对学校组织而言的,并不是用来考核教师个体的工作标准。推动二级部门实体化进程,加强校内工作团队建设,形成多责任主体的学校治理模式。学校办学规模大了,很自然地会增加学校管理层级,否则就会出现被管理边缘化或者管理盲点的地带。而且,即使在不增加层级的情况下,也会让学校从原来一级决策机制转变成二级甚至更多层决策机制,从而把原来只有执行权利的二级部门做实为具有一定决策权利的实体部门。其实,所谓的通过扁平化管理来消解层级化带来的科层管理,虽然没有明确增加管理层级,但却是通过给予原来子部门更大范围的决策和执行权来实现的。在办学规模扩张后,很多学校并没有增加管理层级,而是在已有管理部门中增加了管理职数,希望让更多的人来承担管理事务和责任,但在管理部门定位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再多的管理职数都只是在分担管理部门的责任,而不会逾越所属管理部门的定位去承担部门外的职责。此外,除了推动学校二级部门建设,还有必要针对学校的具体业务和教育需要加强项目化工作团队建设,由此分担原本集中到学校层面的工作压力,当然学校也要根据具体项目的情况,给予工作团队应有的资源保障和工作报酬。学校二级部门建设旨在分担常规性和长期由于规模化办学而增大的学校层面的治理压力,工作团队建设旨在分担阶段性或者专项工作为学校带来的治理压力。在二级部门和工作团队建设中,由于二级部门和工作团队往往规模不大,所以具体的治理模式又可以借鉴小规模学校办学取得的经验,比如提倡大家通过议事来集中智慧解决问题,比如更主张通过爱、团结等人文关怀来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对大家的管理也可以依赖于小团体内部的舆论和道德机制。与学校层面推行绩效考核和评价标准相反,二级部门和工作团队建设对具体绩效的考评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专业追求和专业成就感,如果在二级部门和工作团队建设中采用绩效评价和考核,那么二级部门、工作团队及其具体工作人员,就会只应对绩效评价和考核,反而失去教育情怀和自身的教育使命感。大规模学校的存在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从小规模学校的回忆中走出来,正视大规模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探索的课题,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治理机制的转换。要发挥大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使受益群体扩大,就要意识到规模变化对学校治理逻辑转换的要求,原本靠爱、团结等利他主义工作动机以及人际间信息互享与道德自律在大规模学校中收效甚微。根据大规模学校的运行特征,综合激发教师的利他主义精神和良性利己动机,在学校建立透明的信息采集和使用机制,在学校层面形成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绩效标准,强化学校二级部门和校内工作团队建设,是推动大规模学校有效运营和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与漫长的小规模学校办学历史相比,大规模学校治理和发展还只是一个开始,对它们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对大规模学校治理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和向往。(全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
2020年1月16日
其他

我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三十余年来的文献分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六

每个地域的表现形式、表现程度、问题的症结与改善的策略均有所不同。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是一个深植于教育实践中的研究问题,以“区域”为分析单位展开对于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的实证研究,
2020年1月15日
其他

多措并举增强学校民主管理​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七

推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实践证明,增强学校民主管理可以尝试以下举措。一是让个体获得真实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是激发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根源。民主管理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人,
2020年1月15日
其他

教育惩戒合法性困境论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五

一教育惩戒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难以证成1.停滞在理论层面的教师惩戒权教育惩戒制度的合法性困境在于教师惩戒权的特殊性,即教师惩戒权的确立必须依赖于现行法制的明确赋权。教师基于教育惩戒形成的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其权属、性质、后果的模糊性而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学者认为,在“应试教育”“竞争教育”模式下,学校和教师面临着升学压力、考核压力和业绩压力,这一教育模式导致“隐性暴力强制”的强化。如果可采取的教育惩戒手段受到极大限制,教师实施教育惩戒需要承担巨大风险,那么教师很可能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对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2.教育惩戒制度违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均规定,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从规范分析角度看,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是该条款的立法目的。有研究认为可对该条款立法目的进行推导,即教育惩戒并非侮辱人格之行为,但此扩张解释显然背离了立法原意。“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明确的禁令,是对义务人施加的最基本的禁止性要求,该条款所施与的义务内容是切实的。尽管立法者并没有阐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含义,包括其他公权力机关在下位法、规范性文件、行政解释中都未尝试就“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内涵进行阐释,这并非存在疏失。在本世纪头十年之前,教育惩戒的正当性尚未获得充分论证,要求立法者预见到今日教育实践对教育惩戒的迫切需求亦非现实。由于法律依据的缺失,何种行为属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范畴,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主观判断。尽管从理论上说,可以根据该行为之动机、目的、方式、程度等因素进行判断,但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却难以承担判断失误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二教育惩戒法制化的可能建构路径1.西方国家实践中的教育惩戒制度实为合法化体罚关于变相体罚,在西方国家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变相体罚也称之为管教或纪律处分。西方国家通常采用司法裁判的方式对学校采取的变相体罚措施进行审查,基于学校自治原则一般赋予学校自行制定管教或纪律规则的权力,其形式通常包括罚站、检讨、劳动、留校、停学等。尽管我国主张教育惩戒的学者大多并没阐明可以采取何种具体的教育惩戒措施,但从其论据和论证逻辑来看,应当从原则上不排斥采取以上管教或纪律规则。2.形异实同: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的内在一致性教育界所认可的教育惩戒,其绝大部分形式都属于间接体罚,也即变相体罚范围。允许教师实施一定程度的变相体罚,应当属于我国教育学界所肯定的教育惩戒的范畴。何谓“变相”,修辞学上并未获得具体阐释。“变相”针对于“正相”,变相体罚也即无直接体罚之形,而有直接体罚之实——所谓实,即这一行为所引发的不适、痛苦以及后果与直接体罚并无二致。惩戒毕竟是一种纪律规范,限制性和规约性是其根本特征。惩罚与体罚必然存在交集。(全文见《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9期)文章来源
2020年1月14日
其他

我国教育惩戒的错误转向及其规正​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四

近年来,师生之间暴力冲突频发。社会各界对此有广泛关注和热烈探讨。在2019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向两会提出了修改《教师法》的议案,认为应明确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惩戒逐渐异化,丧失了教育惩戒的本真。一教育惩戒错误转向的三种表现1.将教育惩戒等同于惩罚或体罚:只惩不戒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惩戒、惩罚和体罚等同起来,认为惩戒就是对学生施以或轻或重的惩罚,这种错误观念往往使教育惩戒在实践中处于被抨击的地位,使用惩戒的教育者也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同时,观念主导着行为,很多实例告诉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惩戒时只顾惩不顾戒,将惩戒视为独裁的资本,认为惩罚即惩戒。2.将教育惩戒等同于基本的教育教学权利:滥用惩戒滥用惩戒包括过度惩戒和随意惩戒。我国《教育法》《教师法》都赋予了教师管理学生的自然权利,隐含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然而,有些教师将教育惩戒权等同于基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利,认为自己有权对学生的不端行为做出处置,模糊了教育惩戒的本质,从而导致过度惩戒的发生。3.将教育惩戒等同于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不敢惩戒我国法律明文禁止教师体罚学生,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网络上爆出多起教师侵权行为,使人们对教师惩戒手段的使用表示怀疑和反对。在惩戒学生时,教师不能侵犯到学生的权利,加之社会各界对惩戒的关注度日益升高,使部分教师不敢惩戒学生。二教育惩戒的规正1.推崇严慈相济,多种教育方式并存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惩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痛苦,而是要通过惩戒手段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警示。惩戒永远不是教育的最后一环,为了促生学生的内化行为,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惩戒应与其他方式,如赏识教育、鼓励教育、愉快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惩戒时必须保持爱的底线,应该让孩子了解到严格也是一种爱,让孩子们心中有敬畏,这才是教师给予学生最完整的教育。2.重新解读惩戒职责,培养科学的惩戒观念教育惩戒是一门科学,它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惩罚学生,让学生望而生畏。我们要区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把握惩戒中的教育性。教育惩戒是一门艺术。通过惩戒,促使学生的自省是关键,这要求教育者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惩戒观念。3.呼吁教育惩戒立法,保障师生双主体惩戒权我国现行法律对教育者
2020年1月14日
其他

“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三

教育惩戒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行立法中缺乏明确的“教育惩戒”概念和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导致“老师们批评教育学生时处于拿捏不准的处境”。老师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造成学生管理手段弱化,从而引发社会担忧。“教育惩戒”是学校或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依法对学生违法违规的失范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既包括纪律性处罚,也包括学业性处罚。凡依照法律或校规规定之种类、程序而实施的惩戒行为,都不是体罚。凡体罚皆属违法行为。“教育惩戒”概念还不是我国教育立法中通用的法律概念,在学术研究和未来立法中,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出现混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在分析“教育惩戒”概念的内部要素之后,有必要研究此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一、“教育惩戒”与“管教”概念的区别“管教”的字面意思就是管理和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包括奖励、惩罚两种措施。有学者在研究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管教”的规定后得出结论:“法律上的管教既包括对学生的正向对待,也包括对学生的负面对待。”
2020年1月14日
其他

新中国70年教育法治的回顾与前瞻​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一

孟思杨◆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
2020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