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五

石中英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编者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本期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为主题,摘编系列文章,与读者分享。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新时代我国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重点内容、条件与组织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五育的内涵现在比较明确,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它们共同构成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中的每一育都有相对明确和独立的任务,指向人的发展的不同领域。

德育指向人的发展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领域,智育指向人的认知、思维和智慧建构领域,体育指向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领域,美育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表现领域,劳动教育指向人的劳动态度、观点、技能和价值观等领域。各育的规律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各育之间的任务不能相互代替。

在尊重五育各自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还必须高度重视五育的整体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认识上和实践上促进它们彼此之间的互联和融通,防止它们之间的相互封闭、排斥乃至冲突。


二、综合素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具体表述,它包括“学业水平”但远远超出“学业水平”,它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关键素质但也超出这些关键素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独特表现,是借助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教学活动来加以实现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综合素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是既不相同又彼此关联的三个概念,是从不同层次对“培养什么人”的解读,具有不同层次的规定性和指导作用,总体上共同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的内涵最丰富、外延也最大,是对全面发展的具体解读,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视角对综合素质的进一步筛选和凝练,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着力实现的重点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综合素质培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价值的特定态度、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是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对象。


三、推进选课走班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关系
《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课程与教学层面,要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指导意见》对于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等。基于以往有的地区和学校在推进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这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推进选课走班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全文见《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9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45期
责任编辑 | 吴晓燕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创建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 实现高中育人模式根本转型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四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建设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三应对新高考 : 校长需要有战略思维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二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一怎样跟孩子聊天更有效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五现代父母应把握的教育分寸探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四
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真正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三帮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二读懂孩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一时代精神与教育理念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五5G之教育应用 : 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四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三用技术赋能情境学习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二技术整合 :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新视角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一正确理解和适用校方责任险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二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一学校安全事故中的刑事责任探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九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研究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八
多措并举增强学校民主管理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七我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三十余年来的文献分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六教育惩戒合法性困境论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五我国教育惩戒的错误转向及其规正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四“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三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二新中国70年教育法治的回顾与前瞻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一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五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四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三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二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兼论对我国“金课”建设的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一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九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课程的人性放逐与归复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八中美本科课程学习期望与学生学习投入度比较研究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七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六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五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四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三何谓好的大学教学?——30年来国外大学卓越教学研究的回顾、特点及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二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一设计思维 :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