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BL项目式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六

董艳 和静宇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编者按

本期继续关注“课堂革命”主题,呈现steam教育、PBL项目式教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以及学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学习参考。

大学课堂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但学生的投入度和获得感会因课堂中教师表现的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促使学生从知识掌握到行动学习,是PBL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环节,其要点包括:

一、关注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


PBL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基于此,在开展PBL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自己去寻找、筛选、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由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逻辑思考、反思判断等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把握大学生的特征,并在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利用这些特征,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协作、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等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设计PBL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并进行相关的调查和探究,从而为其就业储备知识和经验。项目完成后的作业作品也可以作为实践案例,为就业单位的选拔提供参考。 


二、关注学生创新设计的过程


作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PBL项目式学习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性思考,而思考来自于问题的激发或多样化情境的触动——PBL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的便是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PBL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识记;关注学生以基本知识为根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除了知识本身的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等的过程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等多种能力。此外,PBL项目式学习还关注学生如何针对项目自主设计解决措施、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完成作品的创造,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并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关注学生合作探究和学科融合的过程

PBL项目式学习应关注学生与教师、同学、网络的社会交互,分享争论、共享理解。目前,PBL项目式学习大都围绕个别专业或某门课程展开,较少涉及学科交叉。但不同学科、不同主题的内容分享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先前所学知识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在PBL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所需的条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应在课后预留出时间,询问各项目团队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应及时要求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或汇报,保证项目在既定时间内达到既定目标。


四、关注学生作品的生成和报告过程


21世纪的学习者应具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为此,学校要搭建合适的在线平台来支持小组更加便利地进行项目协作,并提供多样化的技术应用来展示团队项目的成果,如香港大学应用PBworks和Google Site支持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课堂之外的教师、专家交流,寻求意见,并在实践过程中,灵活使用思维导图、电子简报、模型制作、数字故事等技术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制作海报宣传或策划专题展览,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或分享,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关注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过程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正式汇报的环境和氛围。项目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关注项目产品的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可以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助教评价和公众评价等。“以终为始”是PBL项目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提前告知学生项目的评价标准,并从项目开始就鼓励学生明确目标,朝着项目的终点努力。

PBL项目式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评价,而是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与完善得到更好的产品,即“以评价促改进”。(全文见《现代教育技术》2019年第9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47期
责任编辑 | 张北北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中美合作 STEAM 课程的教学魅力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五STEAM 课程的发展历程、价值取向与本土化建议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四STEM 到STEAM:科学、艺术与创新教育 | 课堂革命系列文摘之十三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五创建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 实现高中育人模式根本转型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四新高考背景下学校课程制度建设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三应对新高考 : 校长需要有战略思维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二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 | 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系列文摘之一怎样跟孩子聊天更有效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五现代父母应把握的教育分寸探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四
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真正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三帮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二读懂孩子 | 亲子沟通系列文摘之一时代精神与教育理念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五5G之教育应用 : 内涵探解与场景创新——兼论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生态的新思考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四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三用技术赋能情境学习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二技术整合 :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的新视角 | 技术赋能系列文摘之一正确理解和适用校方责任险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二
现代学校治理的制度之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一学校安全事故中的刑事责任探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建构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九大规模学校治理机制研究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八
多措并举增强学校民主管理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七我国中小学办学自主权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三十余年来的文献分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六教育惩戒合法性困境论析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五我国教育惩戒的错误转向及其规正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四“教育惩戒”的概念界定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三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二新中国70年教育法治的回顾与前瞻 | 学校治理系列文摘之一关注学习效果:建设全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五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五什么是优质课堂:学生如是说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四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三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二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兼论对我国“金课”建设的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一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十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九现代化进程中高校课程的人性放逐与归复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八中美本科课程学习期望与学生学习投入度比较研究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七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先属性与基本架构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六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五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四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三何谓好的大学教学?——30年来国外大学卓越教学研究的回顾、特点及启示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二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一设计思维 :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