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国家烈士纪念日在国庆日前一天

文汇学人 2024-01-27

今天是我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一起来了解一下国家烈士纪念日的由来。

201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国家“烈士纪念日”,清晰地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理念: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勿忘历史,缅怀先烈,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烈士纪念日,指的是纪念和缅怀国家英雄烈士的法定纪念日。世界上许多国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纪念日,如俄罗斯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英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等。这些国家,每年都要在法定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以此纪念为国家牺牲的民族英雄。

我国“烈士纪念日”的设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2004年以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将每年清明节定为“革命烈士节”,在全国各地开展纪念活动;有政协委员建议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以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有人大代表提出将每年的3月4日确定为“国家烈士纪念日”,组织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公祭活动;还有人提出设立“牺牲军人纪念日”,建立国家军人公墓,建议全国人大以法律的形式,将清明节前一天或者国庆节前一天设为牺牲军人纪念日,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建议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为设立烈士纪念日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人民网在对设立烈士纪念日进行网上民意调查时发现,70%的网友表示支持。之后,在新华网发起的投票调查中,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支持率则高达92.84%。

近代以来,无数英雄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过各方面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期盼已久、众望所归的“烈士纪念日”即将产生。

200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上午9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图为首都各界代表在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2014年8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提请审议《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的议案。草案规定,每年9月30日为国家烈士纪念日。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国家“烈士纪念日”,并在每年的9月30日以国家的名义隆重举行纪念烈士的活动。至此,一个伟大的纪念日诞生了。

9月30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1949年9月30日,在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外,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时隔65个春秋,全国人大会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将9月30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设定为国家烈士纪念日,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1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代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的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礼兵抬着花篮迈上纪念碑月台。

2013年10月1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的仪式在蒙蒙细雨中举行。饱含深情的9个大型花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字排开,花篮缎带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

在我国,历史上的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10月1日是新中国的国庆日。将烈士纪念日定在国庆日的前一天,不言而喻,有着追溯历史的深刻含义。在国庆日的前一天开展纪念烈士的活动,既充分体现了“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又突出了国家褒扬烈士的主题。这意味着,纪念先烈和欢度国庆日是一脉相承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这两个日子,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2015年9月30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图为参加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的解放军战士向人民英雄献上手中的鲜花。

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在国庆前一天纪念烈士,是对2000多万英烈最好的告慰。烈士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这种与世长存的功绩,需要国家用一种形式来不断地重温,不断地回忆。设立烈士纪念日,如同建立一座无形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将会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2016年9月30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的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参加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的少数民族代表走向纪念碑。
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种庄严的形式,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意志。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崇敬英雄、褒扬烈士的社会风气,将会把烈士的牺牲精神,化作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动员令、宣言书。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设立烈士纪念日很有必要。这对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尊重英烈,这个民族是没有出息、没有希望的,也很难再出英雄,更难造就英雄辈出的局面。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结,这种崇拜是对追寻正义、反抗压迫侵略、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追求。据统计,我国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许多先烈没有留下姓名。大家普遍认为,设立烈士纪念日,是以国家的最高礼仪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可以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凛然英雄气,激荡天地间。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有了烈士纪念日,人民就有了表达哀思的平台,这对于继承烈士遗志,弘扬英雄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缅怀先烈、崇尚英雄的社会风气。那么,为什么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缅怀烈士、崇敬英雄会显得如此重要呢?近些年,有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滑坡、道德意识偏移、价值观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纪念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烈士精神,可以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蓬勃发展。
烈士纪念日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树起我们心中“英雄的丰碑”,凝聚亿万人追慕先贤、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中华民族将会更加伟大,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可爱。“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以国家的名义缅怀英烈,用烈士的精神启迪公民,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才能充满希望。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设立烈士纪念日是一个国家对烈士最大的尊重,是一代人对牺牲最深刻的理解,是一个民族对忠魂最深沉的告慰,是一个社会对英雄价值最深刻的表达,也是所有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理应获得的崇高礼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崇尚英雄、褒扬烈士,实际上是在凝聚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今天和未来的态度。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英雄的引领,很多个体就无法凝聚力量,就无法判断出国家前进的方向。所以,烈士纪念日让大家不断重温英雄的事迹,在崇尚英烈的过程中找到应有的精神力量。
据民政部门统计,从中国民主革命到现在,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有2000多万,经评定确认的只有196万。由于战争环境、历史条件所限,大多数英烈都未能留下姓名,现在也无从考证。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许看不到这些英烈的名字,但是他们对国家的那份情怀、面对牺牲的大义凛然,我们无不缅怀、无不牢记。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捍卫英雄就是在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在守望国家的未来。一切铭记历史的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英雄身上有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我们纪念烈士、致敬英雄,正是要根据英雄的精神,凝聚复兴的能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以共和国的名义纪念英雄,是为了让世世代代永不忘却烈士的功勋和英雄的精神。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一次纪念,就是一次记忆的唤醒;一次缅怀,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激励。勿忘牺牲,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更能激励后来者奋力前行。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符号,他们身上的光辉气质是共和国的精神象征,深深地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滋润着伟大的中华大地。
饮水思源,不忘来路。自2014年设立烈士纪念日以来,每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首都北京都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的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老战士、老同志代表,烈士亲属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出席。这种仪式,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当人们迎来欢乐的“十一”长假的时候,用这种国家礼仪的方式,向这些给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烈士们、英雄们,表达我们最深沉的敬意,再一次确立和表达我们对英雄烈士们的崇高敬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些为国家牺牲、为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要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没有他们的奋斗、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没有过去多年来这些英雄的奋斗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所以,这样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唤醒,需要我们用庄严神圣的仪式,去一次次地确立和宣示。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在致敬英雄、缅怀先烈的同时,要学习、继承他们大无畏的崇高精神,用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再创一番伟大的事业。

摘选自:
书名:天安门的共和国记忆
作者:贾英廷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23
更多相关阅读


关于大马士革玫瑰的点点滴滴
东海上的一串珍珠:马祖列岛的历史变迁
不一样的陶渊明: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东方美人:拥有最多名号的台湾茶
马百亮 | 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印度之名
张新璐|不再作为“小大人”的儿童
延雨 | 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一瞥
一见歌德误终生
裘陈江 |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林长华 | 我国古建筑的“物谜”文化
尹敏志 | “勿长时间看而不买”:日本的其中堂书店
王丁 | “皇马”还是“王马”
红其拉甫在哪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
受伤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坚净翁——启功先生杂忆 | 韩天衡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也来说说孔阳先生 | 王振复
王荣华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于漪、曹鹏?当督陶官唐英面对剧烈的审美转折
英国的古老习俗——“告诉蜜蜂” | 赵秀荣
“曼哈顿计划”女物理学家和她的中国养牛生涯
谁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从美国来中国的美国人
印尼 | 寻找梭罗河的足迹
金克木 |诗的年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为何衰落了
周恩来和尼克松在国宴上怎样喝茅台
殷人的酒文化
杨振宁如何加入了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研究院
沈从文晚年书法中的童心 | 刘媛
芯片和彼此依存的世界
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为何是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来新夏 | 什么是龙鳞装
宋代文坛顶流的天价稿酬
大英博物馆如何错误地“打开”了《女史箴图》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谈《本草纲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探访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坎特伯雷博物馆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为何国家烈士纪念日在国庆日前一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