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屏晚钟禅意浓 高僧驻锡名四方——杭州净慈寺

文汇学人 2024-01-27


杭州南屏山山峰耸秀,怪石玲珑,棱壁横坡,宛若屏障。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其北麓“南屏晚钟”之景称胜西湖之上,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山旧时山麓多佛寺,名曰“佛国山”。此处有史迹十余处,其中有五山十刹之一的净慈寺。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曲折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寺前偏东,西湖中一小山丘上坐落着雷峰塔,“雷峰夕照”也是西湖十景之一,可见净慈寺风光之美。


净慈寺渊源


《七修类稿》记载:余杭径山,钱塘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阿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24)净慈寺是禅院五山之一,后周显德元年(954)由吴越王钱弘俶创建,最早被称为慧日永明院。宋太宗赐额寿宁禅院,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改今额,中间曾毁。孝宗赐金又建成。嘉泰四年(1204),又毁,继续赐金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建成。明洪武年间,僧法净建。正统年间又毁,僧宗妙建。寺内永明室、圆照楼、丛玉轩、一湖轩废弃。铁锅重数千斤,附款:“梁(后梁)贞明二年(916)铸。”寺的北面有四眼井。后有文昌阁,由葛寅亮创建,又由钱塘县令吴广义建成,在西湖中堪称名胜。宋绍定四年(1231),僧法薰于佛殿前凿双井。淳祐十年(1250),建千佛阁,理宗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八字。景定五年(1264),增赐田地,寺有慧日阁、五百罗汉堂。历史上净慈寺屡经兴废,清代康乾时期,皇帝对净慈寺发展极为重视,大力建设。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仁皇帝南巡来寺,御制《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诗,又赐“净慈寺”额,并“西峰”二字,又御题一联,又赐御书《金刚经》一卷。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再次来寺,净慈寺奉旨重修,获御赐《重修净慈寺碑记》,立于寺中。雍正八年(1730),建御碑亭于山顶,重建“湖南佛国”、“震旦灵山”二坊,疏浚万工池,建造庆芳桥。十二年(1734),奉旨重修,并修永明塔院。《南巡盛典》记载:乾隆九年奉敕重建;十六年(1738),乾隆帝圣驾临幸,御题匾额“正法眼藏”。净慈寺门外门,额题“敕建净慈禅寺”。门临大街,东通长桥,西达赤山埠。跨街左右二坊,对寺为南屏晚钟亭,面亭为万工池。池北倚雷峰塔,池西为庆芳桥。1949年后,净慈寺进行过大修,改革开放后,净慈寺被列为汉传佛教的重点寺院。现在净慈寺门前南山路的开辟,把原寺院的格局南屏晚钟亭和万工池一分为二。因临近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添上如画的美景,加之交通方便,节假日时游人如织。


寺院现状


净慈寺现存清代重修后的基本格局。整座寺院在南屏山北坡砌成阶梯形的地基上,坐南朝北,中轴线上自北至南包括照壁、放生池和三进建筑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天王殿、大殿及东西两侧钟鼓楼,第二进院落包括三圣殿和东西辅助用房,第三进院落为舍利殿。正殿之西为客堂,入内有观音殿。客堂西面为重凿的运木古井,寺东侧有斋堂、僧寮、禅堂。在净慈寺内设有如净禅师墓。因近代南山路的开辟,其天王殿临路而立,上额“敕建净慈禅寺”。天王殿左右各有碑亭,一曰“南屏晚钟”;另一为乾隆皇帝御题碑铭,上书:“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乾隆辛未春御题。”隔着南山路有照壁和万工池(放生池),是香客游人休息游玩之处,为近年来重建。万工池周围以狮柱石栏,池中堆砌大型盆景,布置模型,象征着美好的西方净土世界。池南入口的石坊上书写对联:“广生慈心于万物,鱼乐人亦乐;普发宏愿济大才,放生救众生。”


著名的“南屏晚钟”钟楼就在寺门口处,南屏晚钟始于南宋,历经演变。明代洪武年间,住持夷简禅师因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二万余斤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当晚钟敲响时,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晓钟”。乾隆南巡时又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钦点御题,并立碑亭定型。民国二十二年(1933),碑亭移至寺院山门前,形成今日之格局。清朝末年,钟声在连年战乱中悄然消失,沉寂近百年。现净慈寺所挂的大梵钟是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贯首捐资重铸的,高3米,直径2.3米,重量为二万零一百四十二斤,比原明代洪武铜钟稍大。在钟体内外,铸有《妙法莲华经》7卷及铭文6.8万余字,铭文由赵朴初书写。赵朴初曾访问过净慈寺,题《十月十三日访净慈寺礼如净禅塔登钟楼》中云:“为寻渡水看花意,来听南屏七杵钟。”钟声象征着年年如意,岁岁平安。每年新年之夜,千万人聚集在净慈寺,举行撞钟仪式,上彻天堂,下彻地府。钟声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净慈寺附近寺院香火在明代曾达到极盛,每年正月初六的“定光诞辰”那天,杭城男女倾城出游并举行“赛爆竹”,游人取道净慈寺至法相寺进香,沿途多以爆竹斗放。每年除夕,官府设筵于寺中,燃放烟火,全城百姓观者摩肩接踵。随着世事变迁,南山的香火逐渐衰落,但人们在除夕之夜来到净慈寺守夜鸣钟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有净慈寺双井。据《净慈寺志》记载,绍定四年(1134),住持石田法薰以锡杖叩殿前地,出泉二派,甃为双井。在开凿双井之前,寺僧饮濯用水必须到湖边挑运。住持法薰便决定在院内掘泉出水,以解寺众挑运之艰。某日,召集大众于大殿前,并以锡杖叩地,祝曰“井于斯,泉于斯”。众人在住持指点下便进行开凿,不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25)此双井之水非假道于江,而借资于湖也。碧绿清澈,旱涝无增减,一年四季始终保持一个水位,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雄宝殿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信解,普贤菩萨代表行愿力行,毗卢遮那佛代表清净法身,表示人们通过信解行证而圆满佛果。华严三圣后供奉著名的道济禅师,即济公活佛。净慈寺每年定期举行华严共修法会,信众在法师带领下诵读《大方广佛华严经》。按华严宗教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演说的无上根本大乘法,是佛教的“经中之圣”,涵盖一切经法内容,为历代祖师大德推崇。


大雄宝殿旁厢房为观音阁,上额“慈航普渡”,内供奉白衣观音。大雄宝殿后为三圣殿,三圣殿后为新建高大的舍利殿。


在净慈寺一处别院中,有若干石头柱,为济公殿楹联石柱。有专文介绍:“净慈,敕建之名寺也。高僧颇多,秀与其间者,宋之道济也,俗亦称济公。因其运乔木于古井而修净慈,负新娘于灵隐而救众生……道高而行远,后人建殿宇以供奉之。世时更替,兴废几多。及民国壬申(1932)之秋,桂兰之殿尽付一炬。有大德钦亮大和尚,欲重建之。后逢乱世,未可随心。仅以十五根石柱现存,每柱皆刻楹联。联之书法或浑厚雄壮,或苍劲矍铄,或优雅清丽,各具神态,有署名者孙肇圻、余绍舜、邓散木皆世之名士。且石柱径盈尺五而纵过丈八,整石细做,方正规圆,雄列巍然,气势夺人,唯此一隅可见当年盛况。今喜托盛世,佛道振兴,济公殿修复在即,昔日没于尘土之石柱可重展芳华。呜呼,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此道济禅师于净慈寺圆寂时之偈语正应验矣!”在济公殿石柱前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运木古井,现盖有一新亭。


名寺高僧


净慈寺旧名源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大师,即慧日永明院。永明延寿大师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称为“曹溪后第一人”。永明禅师谨持戒律,修禅念佛,持颂秘咒,把本属于不同宗派的法门集于一身,在理论上把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折中融合于禅宗法眼一门。延寿大师的佛学思想强调“万法唯心”,主张修学以心为宗,以悟为则,有偈语:“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池水;日照光明在,风来波浪起。”延寿主张禅净合一、禅净双修,提倡净土念佛法门,著有《万善同归集》。他认为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第一,能排睡眠;第二,天魔惊怖;第三,声遍十方;第四,三涂息苦;第五,外声不入;第六,令心不散;第七,勇猛精进;第八,诸佛欢喜;第九,三昧观前;第十,生于净土。并引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延寿本人身体力行,每日做一百零八件佛事,其中主要有受持神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行道、诵经。


永明禅师在院15年间,度化了1700多名弟子,著有禅宗经典《宗镜录》百卷,八十余万言。钱弘俶为《宗镜录》作序,序中提出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思想。延寿在《宗镜录》中广征博引,说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论证禅教一致的原理,他认为禅教一致的基础是它们都“立心为宗”、“以心为本”。(26)《宗镜录》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师语录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等等,共三百余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献,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宗镜录》定稿于净慈寺演法堂,故演法堂更名为“宗镜堂”。


《宗镜录》著作完成初期就已传到高丽。高丽国王光宗(949—975)看了这套书后非常感动,派使者带国书去行弟子礼,同时送一套用金丝编的袈裟、几颗紫水晶以及一个澡罐。延寿推崇法眼宗始祖文益禅师并拜其为师,受文益法师影响,延寿著述《宗镜录》多反映法眼宗的法理。《宗镜录》传到高丽,意味着法眼宗的大旨也传到高丽。法眼宗是禅宗的南宗“五家七宗”之一,创立于五代时期,比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和云门宗创立时代较晚,开山祖师是青原行思的第八代法嗣清凉文益。他的《宗门十规论》主张“学习应当像云门宗那样简明,像曹洞宗那样细密,禅宗的衲子也要通教理”,这与禅宗的“不立文字”不同。延寿大师发展了文益的思想,在一百卷的《宗镜录》中,引用各个经律论三藏和禅语录,以证明“一切由心造”的正确性。法眼宗开山祖师文益和延寿门下都有高丽的学生,他们是智宗、慧炬、灵鉴和慧洪等36人。


其中的智宗通过海路来到中国吴越国后,跟随永明延寿禅师学禅。刚见面时,延寿禅师问他:“为了法来的?还是为事来的?”智宗回答说:“我为了法来的。”延寿禅师又问:“独一无二的法在满天下无所不有,为什么辛苦地过海来到这儿?”智宗回答说:“既然独一无二的法满天下无所不有,我来这儿有什么不对?”对智宗的对答很满意的延寿禅师愉快地接受了智宗,向其讲授法华经,传心印。智宗在延寿门下学了两年的禅法,觉悟了天地万象融为一体的道理。


永明延寿大师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临终时劝谕吴越国忠懿王“纳土归宋,舍别归总”,钱弘俶接受了他的建议,归降宋朝,使吴越国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延寿禅师受到朝廷赞赏,被追谥为“宗照师”。杭州城流行最久的佛教习俗“放生会”也由延寿禅师发起提倡。北宋天禧四年(1020)王钦若守杭时,奏请于每年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日为西湖放生日,杭州许多百姓来西湖放生,多则数万人。明末时,在莲池大师倡导下,净慈寺万工池改为放生池,并在西湖养殖荷花,开展放生活动,放生已成为杭城盛行的风俗。清代雍正帝又加封延寿禅师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并把《宗镜录》列入《御选语录》,列为“禅学要典”。雍正皇帝称永明延寿诸书,其“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他下令杭州地方官修葺净慈寺,庄严法相,并访延寿的支流传人,择人承接法脉。雍正称赞延寿是六祖慧能之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乾隆十六年(1751)清帝弘历南巡,亲临净慈寺手书“正法眼藏”四字。由于历代帝王的赞扬,净慈寺曾被誉为杭城第一丛林。


净慈寺也因道济和尚而名闻天下。道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济公,俗名李心远,台州(浙江临海)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李茂春,母亲王氏。相传李家世代礼佛,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其子。济公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熏染。父母双亡后,从灵隐寺住持瞎堂慧远禅师座下出家,十八岁受具足戒。据说他言行有类于癫狂,“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裈、形媟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反而作诗:“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寺众认为如此之僧不许同住。瞎堂禅师即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自此,寺内执事让他常住。人们称他“非俗非僧,非凡非仙”。瞎堂禅师圆寂后,灵隐寺不让道济居住,道济就迁往南屏净慈寺并长期在这里修行,最后也在净慈寺圆寂。济公虽被称作“济癫”,但能文会偈,常做好事,帮助贫苦百姓,戏弄官府财主,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动人传说。人们都认为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故在罗汉殿中塑像供奉。曾传说净慈寺住持为重建大殿,请济公去北方山中募化巨木。济公一口答应,并说三日内保证将木头运到寺中。说定之后,济公白天喝得酩酊大醉,晚上就在禅堂内呼呼大睡,早把木头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眼看三天时间即到,全寺上下议论纷纷,都怪住持相信济公的疯癫诳语,还有人要看济公的笑话。谁知第三天一早济公忽然大喊:“木头到了,快到井边去取!”众人听到喊声,跑到井边一看,一根大木头果然从水中冒了出来。原来,济公暗中入定,请动龙王将木头沿地下水系运到净慈寺的古井中。济公让工匠把木头从井中一根根捞出。捞到最后一根时,因工匠说了声“够了”,木头便不再出来。这就是现在净慈寺中一处景观“运木古井”的由来传说。


从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可得知净慈寺之美。一曲悠扬的老歌《南屏晚钟》随风飘送,一幅雷峰夕照胜景衬托出净慈寺处在风光旖旎的西湖之中。净慈寺曾以“闳胜甲于湖山”列为禅宗五山之一。延寿大师在净慈寺完成巨著《宗镜录》,奠定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济公活佛于净慈寺长期修行,并在净慈寺圆寂,留下了“运木古井”旧迹,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如今的净慈寺成为杭城百姓熟知的除夕夜辞旧迎新的场所。每到除夕之夜,来净慈寺守岁聆听撞钟的人们挤满了寺院,当钟声敲响108下时,新的一年开始,人们相互祝福新年平安吉祥。


题额“敕建净慈禅寺”的天王殿,临南山路而立
“南屏晚钟”碑亭
隔着南山路的净慈寺万工池
大雄宝殿
传说中关于济公活佛的“运木古井”

摘选自:

书名:浙江佛寺文化
作者:司开国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31

更多相关阅读


关于大马士革玫瑰的点点滴滴
东海上的一串珍珠:马祖列岛的历史变迁
不一样的陶渊明: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东方美人:拥有最多名号的台湾茶
马百亮 | 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印度之名
张新璐|不再作为“小大人”的儿童
延雨 | 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一瞥
一见歌德误终生
裘陈江 |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林长华 | 我国古建筑的“物谜”文化
尹敏志 | “勿长时间看而不买”:日本的其中堂书店
王丁 | “皇马”还是“王马”
红其拉甫在哪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
受伤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坚净翁——启功先生杂忆 | 韩天衡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也来说说孔阳先生 | 王振复
王荣华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于漪、曹鹏?当督陶官唐英面对剧烈的审美转折
英国的古老习俗——“告诉蜜蜂” | 赵秀荣
“曼哈顿计划”女物理学家和她的中国养牛生涯
谁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从美国来中国的美国人
印尼 | 寻找梭罗河的足迹
金克木 |诗的年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为何衰落了
周恩来和尼克松在国宴上怎样喝茅台
殷人的酒文化
杨振宁如何加入了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研究院
沈从文晚年书法中的童心 | 刘媛
芯片和彼此依存的世界
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为何是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来新夏 | 什么是龙鳞装
宋代文坛顶流的天价稿酬
大英博物馆如何错误地“打开”了《女史箴图》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谈《本草纲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探访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坎特伯雷博物馆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屏晚钟禅意浓 高僧驻锡名四方——杭州净慈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