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达晨肖冰解读:非常时期优秀企业家的非常特质

吾人 融中财经 2022-05-14



导 读


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它具备了成功的全部必备因素。而失败的企业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具备其中一条就会失败。

本文共5511字,约7.5分钟
作者 | 吾人



四年前,在达晨2016年经济论坛上,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用睿智、深刻且不乏幽默的方式总结了达晨眼中,创业企业的成败密码,一时纸贵。


“成功的企业家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肖冰说,这句话到现在依然适用。不言而喻,成功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它具备了成功的全部必备因素。而失败的企业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具备其中一条就会失败。“所以成功是一个特别小概率的事件。也就是说,对于企业家来说,失败很容易。”


肖冰当时总结了成功企业家一些共性,现在肯定还是适用的。


第一 ,唐僧式,此类特质总结为四个词:意志坚强、目标远大、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第二,刘邦式,特质为:善于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伙人队伍;

第三,长期成功看人品:低调而谦逊、诚信(做的比说的好)、热爱家人、家庭幸福、身体好;

第四,情绪平稳、气定神闲、心胸宽广。


四年后,正值达晨加冠之年,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黑天鹅频出的一年,处在这样的宏观环境、行业背景下企业家这些特质有没有变?这些特质会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肖冰表示,此次疫情,对于企业家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缓,最近这几年多种因素叠加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下行趋势,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五年前更加残酷,更加复杂,企业的压力更大。企业在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时,表现得不太一样。同一行业的优秀企业家和一般企业家的表现和结果差异比较大。所以在这个时间点上,要更加强调造就优秀企业家的一些因素。


在现在的环境下,肖冰认为更加需要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抗压能力。同时需要企业增强因势利导,因势而变的能力,以及一直以来不被企业重视的管理能力。


(以下为肖冰精彩观点)


韧劲、抗压能力和坚持最后5分钟的勇气

企业家精神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抗压能力,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能不能顶得住?能不能坚持下去?尤其是在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内外部环境最困难的情况下。


5年前,企业家对于外部客观压力的感受远没有现今这么深刻,因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增速还比较高,整个宏观经济虽然增速放慢,但是没有如此糟糕。现在这种形势特别考验企业家的精神——韧劲、抗压能力和坚持最后5分钟的勇气,大部分企业实际上都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考验。


所以在这个时候,更要强调企业家精神,更要强调抗压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你战胜了自己消极的一面你就扛过去了。在疫情最严重的那两三个月里,我们有个别企业就没能扛过去,但是同样有企业最后顶住压力,坚持下来。所以我觉得这时候要进一步强调企业家精神,告诫自己坚持最后能够顶住的勇气。

 

因势利导、因势而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在极端环境下,要强调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以及灵活变化的能力。外部环境已经变了,企业是不是能够迅速地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这是对企业的特别考验。


这次事件中有的企业抓住了疫情中的很多商机。像我们有一家做服装的被投企业,利用原有的厂房设备和劳动力迅速转产做防护服和口罩,不仅没有受到什么负面影响反而获益了。


还有一些企业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包括资金、口罩、消毒水等物资。所以疫情刚消散它就能立刻复工。企业及早的控制自己的现金流,做了积极应对的准备,所以活得比别人会长一些。


不管是此次疫情,还是可以想象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变,以及未来不断出现的黑天鹅,各种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怎么及时反应和自我变化。这些都对企业增强因势利导,因势而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比拼到最后比的是管理能力


科学管理的能力,是我比较看中的企业家能力。实际上企业比拼到最后比的是能不能科学管理,能不能够精细化管理,能不能够用数据来管理企业,也就是数字化管理的能力。其实我们大多数企业现在还是粗放式的管理。属于机遇型成长,就是抓住某种机遇而发展起来 ,这里面管理的漏洞很大,管理的水分也很大,可挤的水分也很多。


在整个经济不好的时候谁的管理能力强,谁就能比别人活得更长久。很多企业原来更多的是讲理想,讲情怀,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把每个细节做好,这堂管理能力课如果不补上的话,往往在这个时候就特别吃亏,也暴露出了很大的风险。

 

草根创业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


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中国创业的环境会比以前艰难很多,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比以前要小很多。以前有部分企业是靠机遇,靠胆子大而成功,现在类似于这种草根创业成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而对企业家综合能力的要求则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以后的创业更多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去选择。现在达晨投资的创业者们,大多数学历比较高,而且毕业的学校比较好,这样投资成功的概率会高一点。


以前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现在看来创业不是胆子大就能成功。现在对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对早期项目而言,对团队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


达晨在疫情期间跟踪了几百个公司,通过和这几百个公司的接触,也让我有了这些体会。

 

非常时期是容易筛选出优秀企业家的时候


疫情期间依然表现好的企业肯定是真正的好企业。达晨这个时候敢于出手,而且出手很快,是因为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有些企业还能够实现正增长,那么这种企业就非常难得,所以这也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筛选出优秀企业家的时候。


大浪淘沙,危机时刻是最能看出来谁行谁不行的,也更容易辨别哪些是真正的好公司。而在以前整个市场行情高涨的时候,大家的表现都差不多。所以疫情不光是考验企业家,也是考验机构胆识决断的一个时候。


疫情期间,达晨投资的企业总体表现我还是满意的,出现巨大风险的企业很少。我们的整个投资组合很安全。特别是还有一部分逆势增长的公司,实际上它能够对冲掉部分风险资产,所以整体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不成功的创业者的误区在哪里


创业是一场反人性的修炼之旅,成功的企业家是真正的男人。成功的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情绪都是比较稳定的,男人的心是被委屈撑大的,人都有七情六欲,普通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内心是不断波动的,想哭的时候想哭,想笑的时候想笑,这才符合正常的人性。


但是企业家是反人性的,首先他不能哭。资金链断了,哪怕明天发不出工资了,他也得表现得很镇静,这多反人性。所以说创业就是把女人变成男人,男人变成真正的男人,必须是真正的男人才能成功。


作为一个企业家,是不能够随心所欲的。就像最近当当网的创始人,顺着自己的性子,摔杯子对骂揭短,这完全不是一个成熟企业家的表现。


所以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做着做着就不行了,就是因为企业家在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比较容易情绪化,让跟随他的人无所适从。


与此同时,企业家也不能过于个性化或者过于凸显个人英雄主义,因为这样无法形成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企业家一旦过于彰显个性、依赖个人英雄主义,那么他/她所管理的企业就很难形成一个团队一个体系去作战。如果企业家习惯上去依靠他/她个人的能力去管理企业,最后都会导致企业的天花板比较低。

 

企业发展的节奏更重要,很多企业是被撑死的


在经济下行和特别残酷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发展的节奏尤为重要。有些风险暴露的企业,不是因为没有募到资,而是募钱太多撑死的。募资太多就想拼命的扩张,发展速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些融资比较少的公司,或者没融到钱的公司会比较谨慎和保守,反而在这次疫情中出问题的不多。


谨慎多元化。尤其在当下特别要忌讳不相关的多元化扩张,要坚守主业和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坚守最有核心竞争力的细分市场。稳稳的站住了,足够安全了,再考虑相关的多元化。一个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一定是在这样的节奏下发展的。如果盲目多元扩张,失败的可能性特别大。因为,市场让你交学费的机会都没有。


募资方面也要把握节奏。错误的募资节奏是:账上还有钱的时候,它不去募资;或者想要一个很高的估值。等到把钱烧完了再降价去募资,最后募不到就死了。这和天晴的时候修屋顶是一个道理。现在很多企业后悔,为什么在去年没有进行募资,是因为那时候经济形势没那么差,行业也没有大的不利变化,所以还希望可以等到更高的价格,结果就没有把这笔钱募进来,导致现在毁灭性的风险。


疫情最终会过去,作为企业家还是要观察长期趋势,同时要做自己能力范围可控的事情。不要着迷那种短期、投机性的机会,这个要有清醒的认识。


保守主义让你走得更远


可以说,我们谁也没法预测黑天鹅什么时候飞至,但是企业因为危险事件不能预知就不用检讨自己了吗?最起码企业没有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储备。


未雨绸缪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粹,但是企业往往忽略这一点。因为中国的企业往往没有真正经历过周期,都没有体会过这种教训,没有经历过大的考验,所以往往比较激进,有8分的力气,他会干满8分,甚至到9分、10分。他不会说我有8分的力气只干到6分、7分,我留1分来预防最坏的情况出现,没有这种风险防范意识。


只有部分企业账上永远有一部分现金储备,负债率相对控制的比较好,哪怕银行每天上门主动给它贷款它都不要。这样的企业比较有定力相对保守,其实保守主义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一些。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一定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否则他就不可能去创业。同时,他又是一个特别极端的保守主义者,因为他永远会想着失败。


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任正非说,我永远思考的是失败。真正的企业家永远要有危机意识,同时也要有乐观精神,这样的企业家才能够成功。我们大部分企业家没有相对保守的意识,都比较激进,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上激进的企业家好像成功的比较多。

 

奢侈炫耀性消费可能会减弱甚至会部分消失


疫情以后像生物医疗、健康领域这些朝阳行业会更加朝阳。


同时,疫情导致中美关系紧张,技术领域的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行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强化型的投资;大基建领域包括新基建会得到支持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领域的投资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还有一个我觉得长期趋势受益的行业是军工行业,因为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导致紧张的国际关系,所以军工行业投资可能会加强,这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方向。   


疫情以后,社会心理方面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奢侈炫耀性消费和不太健康的消费可能会减弱,甚至会消失,户外运动会更盛行,大家会更加的安静,回归家庭,更加注重内心和自我。那么这可能会对消费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催生相应的商业形态来针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演变。


我自己做不好一个企业家


企业家是事无巨细的,每天都要做很多日常工作,他需要弯下腰去干很具体的事。但投资实质上是决策,投资人最重要的是决策能力,要么投,要么不投。投资人不愿意做很日常的工作,也不愿意去面对千头万绪的细节,更不愿意去和社会上的方方面面打交道。所以我根本就做不了一个企业家,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投资机构和企业家是不同的角色定位,定义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和谐相处,否则肯定会出问题。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主驾驶位上的应该是企业家,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是我们,我们只是提醒该踩油门,或者该踩刹车,左转或者右转,这是我们该干的工作,而不是抢过方向盘自己干。投资机构强势介入的结果都不太好,成功的案例非常少,闹矛盾的案例特别多。

 

什么是好的投资价值观


我觉得一个机构正确的投资价值观应该是投一个好的公司,然后在退出以后这个公司还能够继续成长,能够成为一个特别受人尊重的企业。比如爱尔眼科,达晨退出以后它一直在增长,从600亿变成千亿公司,我们都挺高兴也挺自豪。而不是说我退出了赚钱了,不管你身后洪水滔天,而且还挺得意。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不好的投资文化,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是达晨追求的。

 

创业板注册制最后一次制度性红利


创业板注册制的出台对投资行业是一个重大利好,企业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上市,获得更好的一个发展平台。对机构来说投资回报更有保障,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后一次制度性的红利。中国资本市场经过此次改革以后,不需要什么重大的改革了,已经和成熟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基本接轨。面对这样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达晨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媒体合作:010-84464881

商务合作:010-84467811
转载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
欲入读者群,请加小助手(RZZG2006)

战“疫”系列

 被折叠的投资人

湖北107家上市企业生存唯艰 | 3月上旬疫情或迎拐点

创业者“渡劫”  | 河北小老板们战“疫”实录

战疫之下,影视行业跳崖 | 教育培训产业的蝙蝠效应

VC/PE行业逆行


融中热搜

融中朱闪对话达晨刘昼

2019机构IPO排名关于猪的财富故事 
74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 | 2019私募股权基金TOP30
 中企赴美流血上市 | 美年爱康乱战 | 2019尬人排行榜
创投人学历揭秘 | 科创板 | 美元募资 | 产业资本的春天
 母基金失血2019投资人逃离人工智能 | 蔚来疑云 
那些女性投资人 | 创投圈年轻人的一天京东健康IPO
 GP们的二八分化 | 资本寒冬 | AI退潮


GP观察

华兴资本 | 北极光同创伟业 | 洪泰基金 | CVCA

华平投资 | 高瓴资本 | 百度投资CMC资本 | 博裕资本

创璟资本高榕资本 | 澳银资本 | 景林资产 | 凯联资本

盛世投资 | 顺为资本 | 一村资本 | 腾讯投资 | 毅达资本

元明资本 | 远洋资本盈科资本 | 雷石投资 | 远翼投资

启赋资本 | 温氏投资 | 曦域资本 | 华盖资本 | 华兴资本 

达晨财智红杉中国 | 同创伟业 | 厚德前海 | 首钢基金

险峰旗云 | 基石基金


人物
曹德云| 贾康甘剑平雷军 | 栗浩洋 | 刘燕华唐宁
王忠民 | 吴亚平 | 田源 | 张汉亚  | 俞敏洪


公司

宁德时代 | 三角兽 | 娱人制造 | 云从科技 | 交控科技

笑果文化 | 沃尔德 | 声智科技 | 三只松鼠 | 车通云 | 思必驰

 神策数据 | 小鹅通 | 乂学教育 | 掌门1对1

 碧桂园 | 富时罗素 | 天风天睿 | 旷视科技 | 瑞幸咖啡

华大基因 | 众投邦 | UU跑腿 | 地平线 | 思贝克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