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⑮——取人之道 取善之方

灵隐寺 2024-03-19


往期回顾


阅读 | 《格言联璧》①——读书明理德为先

阅读 | 《格言联璧》②——明理善思惟

阅读 | 《格言联璧》③——涵育以养深

阅读 | 《格言联璧》④——大事难事看担当

阅读 | 《格言联璧》⑤——佛子的脚跟立定处

阅读 | 《格言联璧》⑥——勤学好问 务实耐久

阅读 | 《格言联璧》⑦——闭口藏舌 修行第一方

阅读 | 《格言联璧》⑧——减嗜少欲 戒除烦恼

阅读 | 《格言联璧》⑨——德生卑退 福生清俭

阅读 | 《格言联璧》⑩——敦品励学 持己以正

阅读 | 《格言联璧》⑪——珍惜福报 累积阴德

阅读 | 《格言联璧》⑫——心平气和是修行

阅读 | 《格言联璧》⑬——严于律己  慈心包容

阅读 | 《格言联璧》⑭——责善切戒尽言


听其言,观其行。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

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格言联璧》



我们平时不仅听他的言谈,还必须观察他的行为,这是选人用人的必经之路;师法别人有益的言论,而不必过问别人的品行,这是吸取别人长处的基本方法。


取人当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这样才能寄予信任。取善重善不重人,不管什么人,只要说得对都应该接受,这样才能综合众人的长处为己所用。


这则格言提醒我们:不仅要听一个人怎样说,还要观察他怎样做,这是选用人才的方法;只按他人所说的善法去做,不问他的行为表现如何,这是择善而从的方法。


格言前一句告诉我们,选用人时要“听其言,观其行”,强调为人要言行一致。



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尤为提倡“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即人类本有的道德意识;“行”是指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若能真切笃定地明白道理,必会有相应的行动产生;若能觉察明了当下所做,必是真正了知了其中的道理。



已故著名画家李苦禅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一次,有位老朋友请李苦禅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心中很是不安。随即作画,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题名为“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毀,以此来祭拜老友。


事后,李苦禅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今后再有人要画,及时提醒我,不可失信啊!”由此可见,一位国画大师的高尚人品。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言出必行,诚实守信。佛经中说:“能如说修行,利益诸众生。”这是对菩萨言行如一,能说能行的要求。



佛教中的故事

古印度有位须陀须摩王,精进持戒,从不失信于人。一天,他出城遇到一位婆罗门上前乞讨,他欢喜允诺,回宫后即行供养。没想到被鹿足王捉持而去。


须陀须摩王泪如雨下,非常伤心。鹿足王见了,嘲笑他贪生怕死。须陀须摩王说我不是怕死,而是悔恨对别人失去了信用。我有生以来,从未失信于人。


须陀须摩王把先前答应供养婆罗门的事,讲给了鹿足王听。鹿足王感觉须陀须摩王很诚实,十分难得,便允许他回去供养婆罗门,并要求七天内返回。


须陀须摩王回国后广行布施,并立太子为王。举国人民都劝他不要回去,可他却坚持要言而有信,并说了一首偈:


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

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

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

心无有悔恨。


须陀须摩王如约归来,鹿足王见后十分震撼感佩,发愿要学习他的德行。于是亲自将他送回了国,并释放了先前掳来的九百九十九位小王。



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品格!



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这句的大意是说,对于择善而从的人来讲,不管什么人,只要说得对我们都应该接受,这样才能博采众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孔子有一段家喻户晓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戒,注意改正。


世间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物,只要对我们有益处,对于说话的人是否贤德,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衣着褴褛的人,可能会卖绫罗绸缎;

吃糠咽菜的人,可能会卖精美的饮食,

难道我们会因为人的贫贱,

就鄙弃这精衣美食吗?

因此,对于人也一样,

取其善而去其恶,取其利而去其害。



蕅益大师讲:“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


修道人要以恳切深厚之心对治轻忽怠慢之心。只要一句话对自己的成长有益处,就应该牢牢地记在心里。



作为一个学佛人,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利益众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学习。所谓“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珍惜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人和事,把每个人都尊重为自己的老师,学到值得学习的东西,令自己日日长进。


一句弥陀,言行如一;

学佛学真,不骗自己。

一句弥陀,人人为师;

见贤思齐,不善远离。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 | 杭州灵隐寺药师殿抱柱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学处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学处 | 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
学处 | 依《普门品》建立佛教信仰
学处 | 如何依《普门品》修学学处 | 弘一大师讲药师法门(后附大师拟定之药师法门修持课仪)

☀观照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观照 | 普门精神在工作中的大作用
观照 | 放下与放不下
观照 | 因为无常 才有希望

☀常识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药”
常识 | 为什么寺院的门槛不能踩?
☀素食素食 | 纯素、五辛素、奶蛋素、锅边素,带你一次“素”清楚
素食 | 三德六味好好吃
素食 | 一蔬一果皆是禅
素食 | 植物也有生命,为什么吃素不算杀生素食 | Oh no,不小心吃了荤食怎么办
素食 | 什么是三净肉?

☀分享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分享 | 三支清香
分享 | 我们都是有缘人
分享 | 遇见灵隐
分享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赏析 | 杭州佛学院艺术院学僧香花清供图
赏析 | 灵隐寺祖师契嵩禅师的诗歌意境
赏析 | 杭州佛学院毕业生乾德的工笔画赏析 | 白居易《冷泉亭记》赏析 | 敦煌壁画里的重阳节赏析 | 敦煌莫高窟历代观音菩萨画像

编辑 | 妙莲

摄影 | 一叶等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