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2017-02-27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前期准备


人满六十岁,便走完一个花甲的人生旅程。按照古人的说法,就属于该死的范围了。因此人们便做一些死亡的准备,置办寿材和寿衣,为了求得吉利,民间叫做“冲喜增寿”。


一、做寿材


寿材的质量是由木材的质量、木板的厚度和木板数目决定的。以木材质地而论:首数柏木,其次是松木,取其松柏长寿之意。再次是红杉,最次是杨木。忌用榆木和柳木,因为过去的刑枷是用榆木做的,所以用榆木有给死者戴枷之嫌。又“榆”和“愚”同音,以防后代子孙顽愚痴呆。柳木性苦,以防亡者来世命苦。以木板的厚度而论,过去有六八寸者,即大头处八寸,小头处六寸,今通行的尺寸是大头处二寸半,小头处一寸半。以板块数目而论,最好的是“四块瓦”,即由四块整木板做成,不拼缝;其次是“六头”、“八头”、最次是“十二头”。

保德地区流行的棺材式样呈斜线型,俗称“斜头”,棺材盖呈板瓦形,有葫芦头。长短一般以六尺六寸为宜,所以俗云:“够不够,六尺六”。



棺材结构,用榫铆结构。一般用直榫,上讲究的用勾榫和推榫,并结合掏槽嵌帮技法。忌用铁钉。上讲究的棺材,还附加七星板和覆面板。


棺材做好后,白茬停放,或放于家中,或暂厝庙内,或放石岩下面。也有人将棺材油漆彩画好停放。


二、做寿衣


①寿衣一般在闰月年预备。质地,一般选用绸缎、布料,忌用毛料,民间认为死者穿了毛料衣服,下世会转生成披毛戴角之辈。颜色用红、绿、兰、黄、紫、木兰,忌用黑色。民间认为死者如果穿了黑色衣服,下世会转成乌鸦、八哥一类鸟禽,或毛驴、猪、狗等牲畜。件数以七至九件为宜,不缀钮扣,而用系带结扎。款式,多数仍然采用清朝款式。少数采用现代服饰款式。衣袖要长,不使露手。做工讲究粗制滥造,不宜精工细做。相传人死后,要受一种数针脚的惩罚,如果针脚过密,便会给死者带来不少麻烦。衣服要内衣、单衣、棉衣俱全,棉大褂必不可少。


②头饰 如生前所用。女用头巾、首帕或女帽。男用瓜皮帽或现代便帽。


③铺盖 被褥里要絮棉籽,象征多子多福。褥子如生前所用。唯被子不能太大,只能遮腹,以防卷去儿孙的福份和前程。



三、相墓地


俗言,“福禄出在门里,子孙出在坟里”。保德人迷信风水龙脉之说,选墓地尤为慎重。择墓地,始于晋朝郭璞《葬经》,后被阴阳五行家逐渐神秘化。随之而产生了专操此业的“相士”,再后来“相士”、“阴阳生”融成一家。保德人新建墓地,必经阴阳生选择风水宝地。一般一块墓地可葬五辈,五辈之后,再建新墓地,往往是族辈分支另建。



四、打普佛


极少数人去寺庙作法会,请僧众念经拜佛,为长者消灾延寿。俗称“念活道场”。

(待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