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丨占锦川:梦想成现实,勇辟农业信息化之路

动医类213 刘梦晗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2024-11-04

【校友名片】

占锦川,江西九江人,现居住上海,中共党员,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同等学力博士。1999年12月创立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创立上海菜管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现任江苏农华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2011年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百名优秀创业女性,第五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第二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商,2013-2014年度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15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


在互联网还未曾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没有人能想象到今日信息化惠及千家万户、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的场景。在那个年代,让信息化造福“三农”,这个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却有一群心怀理想的年轻人去做了,占锦川就是这几个青年的领头人。23年过去,从“上海农业网”建设,到“农科热线”运营、“农民一点通”为农综合服务平台落地、世博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的研发,从网上卖花、卖食用菌到创建优质农产品BtoC的电商平台“菜管家”,之后又专注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一直到现在,占锦川和她的企业仍然在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农业的领域中开拓进取,而中国的农业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远见卓识,以梦为马敢尝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波互联网大潮席卷中国。当时的上海走在全国互联网发展的前列,也给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平台。那时很多行业都融入了互联网热潮中,而农业信息化则刚刚起步,占锦川敏感地觉察到这个行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前瞻性地提出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中去,改变农业的生产和商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她从小就喜欢侍弄花草、小菜园,对广袤的土地、对农业有着天然的亲近。于是,她和几个同样心怀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人,怀着对农业和IT的热爱走到了一起,全身心投入到为“三农”服务中去。

在中农南繁基地

“上农信”成立伊始,公司仅有3名员工。当时的第一项任务是开发“上海农业网”这个网站,由此开启了国内农业信息化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先河。当时整个行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很多城市居民都不明白互联网是怎么回事,更不必说农村了。所以,如何将农业信息化推广到农村、推及至农民成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普及互联网知识,占锦川经常要亲自到农村去,挨家挨户讲解宣传。他们为此做了许多尝试,比如给农民送电脑,培训农民上网,发布供求信息等,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果甚微。万事开头难,企业也是如此。占锦川回忆企业刚刚成立那一年,到年底了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2000年~2002年互联网第一次寒冬后,2003年公司开始更加艰难,直到一次转机的出现——承建上海市农委的“上海农科热线”项目,用电话解答、智能语音、专家坐堂、现场诊断等形式为上海乃至全国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建立了一个以呼叫中心加数据中心作为技术支撑的平台,形成了1个管理中心、11家联办单位、8个区分中心、120多位农业专家的服务体系,被亲切地称为“办在家中的农业科技推广站”,后面又率先在全国打造“农民一点通”为农综合智能服务平台,铸就了上海在全国的为农信息服务品牌。这也是上农信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2009年,占锦川将企业业务拓展到电商领域。提及做电商的初衷,她说:“在公司创立没多久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尝试过电子商务了,它就像一颗梦想的种子,埋在我的心中,一旦时机成熟,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做生鲜电商平台其实是非常艰辛的,我们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这个想法萌生于她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生日节日的时候,给远在江西的妈妈送束花?她就想是不是能把全国所有的花店连起来,想送花的时候,让距离最近的花店派送。她大胆尝试,但是由于时间太早、技术及服务的限制,最终没能成功。在做农业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她又发现了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供应之间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海郊区和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优质的农产品,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城市人群千辛万苦也找不到安全优质的放心农产品,且优质不能优价。电子商务将是解决这个问题有力且有效的手段和工具,由此,她再一次勇敢尝试,创立了上海菜管家电子商务平台,打通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从身边的小事中获得灵感,以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问题为初心使命,敢试敢闯、不怕失败,走好选择的路,而非选择好走的路,这是占锦川的创业秘籍。投身农业,把自己热爱的事情作为终生的事业来奋斗,让这份理想信念作为职业发展的能量,她说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而正因如此,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心怀感恩,热心公益报社会

作为一位女性创业者,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占锦川身兼多职,既是企业家、又是女儿、妻子、母亲,熬夜加班、外地出差是她工作的常态。但是,她每周都会尽量抽出两天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做做饭,种种阳台蔬菜,暑假安排一次全家旅行。只要父母有事情需要她,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会义无反顾地赶回去,她对员工也是这么要求的,她说:“孝顺不能等,人一定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家人的支持,感恩同事员工的支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我认为企业家在不懈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还应有所坚持,不忘初心,积极回馈祖国及生养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一个社会的发展目标不仅只是繁荣,还有和谐,让最大多数人感到幸福、尊严。公益不仅是‘捐’,更多的是‘助’和‘创’”,这是占锦川眼中对公益事业的看法,也是她一直践行的道德准则,传递温暖,传递爱。

她为汶川和玉树地震灾民捐过款,并积极参与都江堰援建工作;2010年世博会期间,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荣获“上海世博工作优秀个人”称号;2011年,得知内蒙土豆、江西脐橙滞销卖难,通过上海菜管家电商平台引入销售;2012年,向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捐款,设立奖学金;2013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捐款注入唯爱天使专项基金;并给安徽明光市石坝中心小学捐赠爱心电脑;向云南永胜县的贫困村捐赠“农民一点通”科技设备;给云南文化厅在六德乡设立的学生励志奖学助学基金捐资;2018年认领了云南公益扶贫生态田,帮助解决梯田红米销售;2019年10月发起成立了希望工程“青爱宠信”基金,为边远地区青少年教育、创业、培训提供机会;资助贵州、云南贫困学生等等,公益活动这些年来从未间断。

在采访中,校友和我们分享了其中一段感人的故事。201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旗土豆滞销,她看到这个消息立刻出发。因为地处偏僻,道路条件艰难,途中他们遇到了车辆陷入泥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重困难,历经长途跋涉,最后终于到了村子里。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土豆堆成的小山,一望无际,一行人都被震撼了。村支书就在田埂上等着她,手里拿着一些大小不同的土豆做展示,谁知,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突然下起了雨和冰雹,当她拉着村支书要上车避避时,他却没有离开,而是把手里的土豆收好放回地里,看着他跑去的背影,占锦川校友的泪水“哗”一下流出来,被这个实实在在真心为老百姓的村支书感动。之后,她自付运费从县里调车把土豆运回上海,很多都捐给了上海的一些社区、养老院、寺院,让大家能免费品尝到内蒙的优质土豆。


终生学习,自我提升不停歇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占锦川始终秉持着终生学习的理念,无论处于什么年纪,只要缺乏知识,就立刻去学。她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经常有危机感,觉得你缺乏很多东西,知识水平不够,所以需要不断地去学习。”2005年,她进入上海交大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用两年多的时间弥补了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企业精细化的管理中。

在校内图书馆

谈及进入农大的契机,她说:“其实我不是学农的,但是做农业这么久,觉得自己在数字农业方向需要补补课。”所以,她在“知天命”的年纪再一次踏入大学校园,和同学们一起上下课,在农大只争朝夕的学习氛围感染下,她渐渐适应并乐在其中,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不少。在农大学习期间,朱万斌导师、李自超教授、张传红教授及其他任课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她获益匪浅。农大秋天校园里金黄的银杏路,同学们踏实努力的学习劲头,大家之间互帮互助的善意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校园的这一年里,她既收获了专业知识,更收获了老师与同学们的珍贵友谊。

她认为唯有始终保持“如饥似渴”学习的状态,才能持续获得“一刻不停提高”的效果,而这需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耐得住寂寞。



【校友寄语】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智慧化。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科技要进步,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人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青年强则国家强,农大学子大有可为。我认为农大学生首先要了解农业,热爱农村,脚踩在泥里去厚植“三农”情怀,去感悟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精神和力量;坚定“四个自信”;其次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珍惜在农大的学习机会,同时做到学以致用,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高标做事,低调做人”,做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复合型“新农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播撒属于农大学子的青春汗水。

作者:动医类213 刘梦晗

编辑:荆彦婷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校友故事 | 吴国强: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

校友故事 |  蔡洁玲: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

校友故事丨杨宁:为帮村子摆脱贫困,她不惜卖掉婚房……

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故事丨陈家金: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

校友故事丨谢秋霖:学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校友故事 | 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友故事 | 段春祥:初心不改,从心出发

校友故事丨王武杰: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

校友故事丨张宸溦:做一名优秀的“三门干部”

校友故事丨任卫波:匠心做学术,师心承农情

校友故事 | 王婧婧:心头的诗篇——东区那颗白蜡树

校友故事丨张桂杰: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

校友故事丨李平:草业科研二十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校友故事丨李彦晨:1979 乍暖还寒的母校记忆

校友故事丨张帅:追寻风的方向

校友故事丨樊俊杰:尝试,尝试,再尝试!

校友故事丨贾康乐:情系农大,科技兴农

校友故事丨她们,撑起半边天

校友故事丨王文星:雪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追梦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