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3.03

探索与争鸣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3-08-17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3.03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机”智过人?——ChatGPT与社会发展新变


熊红凯

欲辨真意—— ChatGPT创新的意识思考



喻国明

ChatGPT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重构



邱泽奇

“ChatGPT,你怎么看?”——与ChatGPT探讨AIGC对人类职业的影响



王迁

ChatGPT生成的内容能受著作权法保护吗?



易宪容

ChatGPT对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四种影响



吴小坤

ChatGPT信息“革命”对新闻业的冲击与挑战



顾小清

ChatGPT对教育生态的影响



汤景泰

ChatGPT给谣言治理带来严峻挑战





人文语义学: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


张宝明

人文语义学:一门关乎人类语际书写的知识体系



王中江

近代“自然”语义身世之谜



沈卫荣

“人文语义学”与现代人文科学传统的回归



孙江

以概念为媒



周程

电报技术对汉字词语语义的形塑



潘光哲

从“新名词”到“关键词”



闵祥鹏

人文语义学视角下的历史事实与文本真实



褚金勇

语词、媒介与记忆:人文语义学视野下的“斯人”“是人”之争





特稿



赵汀阳GPT推进哲学问题了吗?


许纪霖

跳出魔盒的精灵:ChatGPT与人类的两难困境

——以沉浸式用户体验为例


争鸣




王静 舒国滢

司法上不承认超越法教义学的“道德审判”

——对“江歌案”相关观点的讨论


·重识中国与世界(三十九)·

刘雪莲 唐新宇

全球治理走向区域治理?

——关于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思考


孙建伟

宅基地三权分置中资格权性质再论

——兼与特殊用益物权论商榷


社会




刘志彪

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什么?如何实现?

——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实践为例


林进龙 穆光宗

生产性老龄化:反思、超越与中国化


范忠信

公序良俗原则确立与《民法典》的人文升华


人文





张立文

境界论


·城与人: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二)·

陈建华

千秋壮观君知否

——青年王国维在上海



Content

圆桌会议 | “机”智过人?

——ChatGPT与社会发展新变

“机”智过人?

——ChatGPT与社会发展新变


2022年11月,美国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一经推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其月活用户仅两个月时间便突破1亿,引起各方关注和拥趸,各界人士对其的讨论亦甚嚣尘上。ChatGPT究竟是什么,其技术核心为何?其颠覆性潜力能否带来颠覆性变革,又将为既有的社会发展格局带来哪些变数?我们该如何看待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尤须思考人类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让新技术为我所用。为此,在2023年2月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举办的相关研讨会的基础上,《探索与争鸣》特邀请各领域专家,策划了“‘机’智过人?——ChatGPT与社会发展新变”圆桌会议,希望全景式呈现ChatGPT对新闻传播、职业发展、经济运行、版权保护、信息治理、教育生态等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熊红凯教授总结了ChatGPT背后的科学思想和核心技术,并进一步回答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下,如何看待知识和真理、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等本质问题。喻国明教授提出,ChatGPT开启了智能互联时代,带来了传播权力的“下沉”、传播核心逻辑的算法化、传媒产业转型以及主流媒介角色的迁移,进而引发了社会和传播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邱泽奇教授与ChatGPT探讨了AIGC对人类职业的影响,总结出ChatGPT目前不具备人类的部分特有能力,因此只能取代人类职业的部分工作,而不能取代人类职业;而驾驭情绪、不断学习和实践,是人类适应职业变化的唯一路径。王迁教授主张,ChatGPT的本质是“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文本分析器+智能洗稿器”,其自主生成的内容不属于“人”的作品,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激励与保护。易宪容教授分析了ChatGPT对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指出ChatGPT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知识及信息生产的重大变革,会形成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新生态,也昭示着更加成熟、公平、创新的大数据时代的开启。吴小坤教授认为,ChatGPT应用于新闻生产环节,消解了新闻生产场域效应,同时对新闻业的资源配置环节造成了巨大冲击,但由于其背后的信息真实性问题和道德问题尚无法解决,因此ChatGPT还无法取代好的新闻业。顾小清教授认为,ChatGPT教育领域的“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产生巨大冲击,要从技术—社会—教育的生态关系视角审视之,同时也要关注智能时代的教育何为这一问题。汤景泰教授指出,ChatGPT的发展与应用带来了谣言生产与传播的智能化,加之ChatGPT难以避免的“幻觉”及翻译问题,这些给智能时代的谣言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主持人 叶祝弟 孙冠豪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人文语义学:

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


人文语义学:跨学科的人文学术实践


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问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张宝明教授主张,人文语义学关注的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化与思想的问题,它期待通过钩沉人类语际交往中语词的冲撞、融合和话语转义过程,提供一种唤醒语际书写和语际理解的视野、一种试图化解语际隔膜和观念紧张的方法、一种介入现实和历史的学术致思方式。王中江教授认为,词汇是人类发明的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也因为人类交相复杂的使用而具有了生命力和生命史,从而成为人文语义学的重点关注领域。他以“自然”为例考察了近代以来语词概念的意义和用法不断传承又不断变化的双重运动。沈卫荣教授指出,人文科学被严格地划分为文、史、哲等学科,这是西方工业化文明带给人文学术的不良影响。人文语义学打破现有的文、史、哲学科的分野,建立一个兼容人文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是促进当下人文科学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势在必行的改革方向。孙江教授认为,人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中,理解彼此的语言无疑是重要的,以概念为媒可以建诸语言的关联也即所属语境间的关联。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世界,歧义乃至对立也在加剧,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无疑有助于增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周程教授认为,从科技的社会影响入手研究人文语义学是有趣的学术进路,电报在中国“扎根”之后,悄悄地改变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很多偏僻字和生难词被弃用,一批汉字词汇被创造,很多词汇的语义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潘光哲教授指出,中国近代出现的“新名词”已然转化为在公众生活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其间来龙去脉、变化传承之场景可以展现的历史图像丰富多彩,可以拓展的历史认知空间亦是广阔无边。闵祥鹏教授指出,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之间的差异关键在于语义理解的偏差。虽然历史事实与文本遗存都是客观存在,但撰述者的书写与解读者的阐释都是主观的思考,由此必然带来部分历史文本难以直接指向或者解释其所对应的历史事实。褚金勇副教授指出,日常生活中的语词争议看似平凡无奇,但现象背后有着深广的知识论域,循着语词争议不断寻绎、挖掘,能够更为深刻地洞察语义表达的人文逻辑,揭示语词记忆的心智密码。


——主持人  张宝明    叶祝弟




特稿


赵汀阳|GPT推进哲学问题了吗?

【内容摘要】当前的人工智能仍然属于图灵机,其采用的是经验主义和进化论原则。GPT是图灵机的一种升级版,其思维方式已经从机械主义转变为经验主义和进化论。要想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突破,需要实现自我意识、反思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必须建立自己的语言,并将“数据作业”转变为“思想作业”——虽然不一定需要先天语法,但需要有先验的逻辑。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尚未突破奇点,但技术文明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制度文明的发展水平,未来这将划时代地全面改变世界。因此,人类需要一个“新启蒙运动”来应对新技术所带来的问题,注重技术发展与制度演化之间的平衡,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福祉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GPT 人工智能 主体性 图灵机 奇点

【作   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


许纪霖|跳出魔盒的精灵:ChatGPT与

人类的两难困境——以沉浸式用户体验为例

【内容摘要】ChatGPT引发了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强烈关注,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基于沉浸式用户体验可以发现,ChatGPT是一流的逻辑、二流的内容、三流的文字。ChatGPT所改变的不仅是人类习得知识的方式,而且会导致古典意义上批判性思考的回归。目前的AI具有逻辑的计算理性,但缺乏高度依赖生活实践的直觉、悟性与想象力,在更复杂的情感层面,同样匮乏细腻的情感。今天出现的ChatGPT,还没有人的自我意识,假如有一天它觉醒了,究竟是福是祸,尚在未知之间。从轴心文明的古希腊哲学、儒家哲学到近代的启蒙哲学,都预设了一条文明的底线:人是主体,整体的人类利益和个人的生命、自由、尊严是至高无上的。AI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有天花板的。

【关键词】ChatGPT 人工智能 计算理性 文明底线 沉浸式用户体验

【作   者】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系教授。



争鸣

王静 舒国滢|司法上不承认

超越法教义学的“道德审判”

——对“江歌案”相关观点的讨论

【内容摘要】“江歌案”一审判决后,桑本谦教授认为,“江歌案”中的刘鑫(刘暖曦)不存在法律上的过错,但引入“过错冗余”“有难同当”的概念可将一审判决合理化。这在理论上值得赞赏,但从道义层面为司法寻求判决理由的观点有待商榷。二审判决虽以“安全保障义务”为基础寻找裁判依据,但在“安全保障关系”“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直接过错”认定方面存在不足。判定刘鑫在法律上存在过错的另一种思路是刘鑫应承担《侵权责任法》第28条规定的“第三人侵权责任”,其教义学原理在于“双重风险损害原则”。刘鑫虽非直接侵权人,但其行为是他人陷入不可预测之风险境地的肇因,且因过错增加了这种风险的发生几率,应对他人的损害承担责任。司法裁判并不反对道德判断,反对的是绕开法条及对法条进行超越法教义学分析的道德审判。

【关键词】第三人侵权责任 双重风险损害原则 过错 道德审判

【作   者】王静,南京晓庄学院讲师,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舒国滢(通讯作者),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中国政法大学二级教授、钱端升A层次讲座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基金项目】2020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数据科技时代法学基本范畴的体系重构”(20ZDA02)


·重识中国与世界(三十九)·

刘雪莲 唐新宇全球治理走向区域治理?

——关于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的冲击之下,全球治理失灵的窘境进一步凸显。一方面,全球层次治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区域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区域治理的长足发展,区域治理在功能和结构上体现其全球治理价值,全球治理出现了区域转向的态势。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来源于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互动性的增强,由于二者间存在治理客体、目标与机制的通联性,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良性互动得以展开并深入发展。区域转向的核心目标是寻求实现全球治理有效性的区域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不意味着完全走向区域治理,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存在着本体差异性与内在矛盾性,二者不能完全重合与互相取代。在区域转向的过程中,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矛盾性也会加剧全球治理的危机,因此需要把握全球治理区域转向的程度与限度,注重这一过程中的法度,保障这一进程不脱离全球治理的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全球治理 区域治理 区域转向 区域路径

【作   者】刘雪莲,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新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地缘战略研究”(16JZD027);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治理创新”


孙建伟|宅基地三权分置中资格权性质再论

——兼与特殊用益物权论商榷

【内容摘要】宅基地三权分置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资格权的特殊性,并将其界定为特殊的用益物权,这种主张看到了问题,但没有看到宅基地资格权特殊性背后更多的法权逻辑。宅基地资格权应界定为土地所有权在封闭社区中的一种实现形式,而这种实现形式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农村社会集体与成员形成的一种新型总有关系。宅基地资格权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在封闭的社区中,只有通过资格权,三权分置后的宅基地使用权才能获得有效的活力及合法性。宅基地所有权作为一种集体公有制的法权,其来源于集体成员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或为保障集体成员生存权、居住权的制度基础。因此,其承载了更多的农村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在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为推动农村社会获得更多的土地财产权收益,推动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宅基地使用权可以进一步财产权化。

【关键词】三权分置 资格权 使用权 新型总有

【作   者】孙建伟,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宅基地资格权入法后三权分置权利构造法理研究”(21BFX193)


社会

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什么?

如何实现?——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

一体化国家战略实践为例

【内容摘要】全国统一大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统一”。全面深刻地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进一步聚焦“统一”的内容和实现这种统一的路径,这也是高标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最重要的实际操作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方向。从理论层面来看,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规则与竞争规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统一的基本规则,确立这两种规则需要突出依法治国和法治调控。从实践层面来看,妨碍自由流动的力量主要有三种:一是地理本性;二是地方政府保护与市场分割;三是企业市场势力尤其是平台模式的垄断。其中,破除地方政府保护与市场分割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实践为例,分析其破除行政区经济、加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的一体化战略,不能从均贫富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在发展差距很大的地区间搞民生的“一样化”“一起化”;二是地区间民生发展水平差距的平抑,要通过很长时期的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和分配调节逐步来实现,对此要有历史的耐心。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 自由流动规则 竞争规则 行政区经济 长三角区域发展

【作   者】刘志彪,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21ZDA007)


林进龙 穆光宗|生产性老龄化:

反思、超越与中国化

【内容摘要】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资本逻辑和人口转变的叠加催生了相对资本过剩的老年人口,加剧了老龄社会的老龄歧视和低生产力焦虑。作为对抗老年人口相对过剩风险的社会诉求,生产性老龄化话语的出场,实际上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资本力量扩张和反向社会保护运动之间斗争的结果。因而可以说,生产性老龄化既是老年人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确证的重要场域,也是消解老龄社会低生产力焦虑的必由之路。然而,这一战略在西方国家的话语表达中强调经济优先和个人责任,事实上是新自由主义体系下福利国家重组的重要工具,其不仅会扭曲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还会不断复制老龄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再生产。对中国来说,应将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老龄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既肯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又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路中将生产性老龄化的范畴、结构、文化和制度之中国特征转变为中国优势。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生产性老龄化 资本逻辑 生活逻辑 生活的生产 中国优势

【作   者】林进龙,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穆光宗(通讯作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商机制研究”(17CKS049)


范忠信|公序良俗原则确立与《民法典》

的人文升华

【内容摘要】《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关键词】民法典 公序良俗 习惯 非正式法 民间社会

【作   者】范忠信,上饶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全国地方旧志民商事习惯的整理注释与法学阐释”(14AFX005)


人文

张立文|境界论

【内容摘要】追寻境界,是追求内心与外物、本质与现象、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意、意中之境与意中之意的融合。这是中国文化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贴近境界的本真的方式。何谓境界,学者各自规定不同,从个人的论述来看,所谓境界,主旨是讲人生境界,是人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它是真善美统一的和合完美境界,是一种自由境界。由于学者学术观点和价值观的差分,因此各家所开出的人生境界各有不同,亦有相似之处。尽管各自所开出的境界既美又华,但缺乏某种理论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便是自由。在自由主客体和合基础上,依据现代社会、自然、人生融突和合需要,可以构建人生生命存在与精神的五大境界,即生命超越境、知行合一境、情景互渗境、圣王一体境和道体自由境。

【关键词】境界 人生生命 精神修养 自由和合

【作   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城与人:城市地理、百年文脉与城市精神(二)·

陈建华|千秋壮观君知否

——青年王国维在上海

【内容摘要】22岁的王国维从外省来到上海,随即被推到时代风潮的前线。近代上海五方杂处、包容多元,从中孕生出一种讲求诚信和实利的精神形态,而青年王国维独钟情于“哲学”,他以《教育世界》为基地,广泛引介其所谓“纯粹哲学”,为上海迎来“形而上学”的高光时刻。可以说上海也因为王国维,在诚信和实利的基础上更产生某种超越性的精神。王国维从叔本华转向康德,即希望中国人放眼世界、正视现实,树立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他以哲学为纲,以美育为目标,从思维方式、学术传统、大学学科、美育普及到国民人格等方面建构了一套制度移植的现代性方案。然而,哲学“可信”而不“可爱”,理性与感情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这是王国维的悲剧所在。沪上十年,青年王国维扮演了输入“理性”之光的角色,然而“理性”却激起他的感情反弹,使他对理性的局限产生警觉,也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之镜。

【关键词】青年王国维 上海 康德 叔本华 理性 现代性 

【作   者】陈建华,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3年各期目录


01

02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