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视时代病症的先驱:马尔库塞与《单向度的人》

葛丁超 群学书院 2021-01-13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也是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注度最高、译著最多的理论家之一。作为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单向度的人》揭示了发达工业社会对人们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压制,奠定了他后期思想的基本轮廓。 时至今日,《单向度的人》依然有着巨大的理论价值。“美学”一词被套用在销售话术之中,以高昂的价格贩卖着既定的生活方式。正在限制我们想象力的除了物质的匮乏,可能还有物质的丰盛。而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带来的可以是赋权也可以是进一步的压迫。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拾否定性的向度进行辩证的思考,暂且放下对于“乌托邦”的怀疑去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2020年12月20日(周日),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邀请青年学者陈硕、宗益祥围绕《单向度的人》展开讨论。本文系论坛纪要,由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志愿者葛丁超整理,已经发言人审阅。



《单向度的人》共读沙龙纪要

文 | 葛丁超

 


马尔库塞一生的思想谱系是极为丰富的,生产与消费、生死与爱欲都是他关注的内容。不同时代的社会情绪也影响了马尔库塞的理论基调,面对变动不拘的形势,批判理论的实践指向性也要求自身不断地做出调整,由此带来的张力让马尔库塞思想体系留下了充分的讨论空间和阐释余地。《单向度的人》对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宰制机制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是不能被简单地概括的,那么我们如何进入这个充满着专业术语的文本,从而获得启发呢?


开场时陈老师首先表示,不同于平日参与课堂教学和学术会议,这是他第一次以主讲人的身份面对大众,颇感荣幸。



随后他开始谈及今天的主角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力干将之一,马尔库塞在晚年成为了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思想家。与霍克海默等同僚后期思想出现一定转向不同,他始终保持着激进的姿态。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和大众文化有着复杂的态度,比如马尔库塞与阿多诺就有着一定的分歧,但他们对于社会的分析有着共同的语境,即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型极权主义。陈老师坦言,这本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多数著作一样,都是比较抽象的,阅读它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今天主要从生平背景、问题框架、核心思想、当代意义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语境以及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马尔库塞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这与阿多诺、本雅明、霍克海默等人十分类似。富裕的出身和左翼思想家的立场看上去有些相悖,但事实上,正是好的家庭出身使他们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水平和更多自由时间来深入解读和介入社会。为了取得在大学哲学系教书的资格,他曾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指导下撰写论文,但后来因其亲纳粹的立场而分道扬镳。随后他加入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先后出版了《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等著作,特别是《爱欲与文明》风靡全球,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马尔库塞这里所称的“爱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性欲——过于强调性欲在他看来乃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操纵,而主要指人追求快乐的本能。《爱欲与文明》鼓励爱欲的释放,带来了爆炸性的解放力量。之后出版的《单向度的人》获得了更大的反响,马尔库塞也凭借这本书成为了六八年运动的三位导师即3M(马尔库塞、马克思、毛泽东)之一。

简要介绍马尔库塞的生平之后,陈老师开始讲解其理论成熟前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0年代,此时的他主要受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的影响。另外,马克思青年时期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在1932年于苏联和德国同时正式出版,展示了一个高扬人的主体性、痛斥异化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形象,这对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个阶段是40年代,这时的马尔库塞主要是吸收了黑格尔的思想资源,他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重新讨论了理性和革命的关系。我们在《单向度的人》中也能看到大量关于辩证逻辑的讨论,这是马尔库塞和黑格尔思想关系的最好证明。50年代开启的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弗洛伊德阶段。他将弗洛伊德的“性欲”改造为了“爱欲”,并且结合早年的感性解放论,认为最大的爱欲是本应快乐的劳动,而现代社会则将劳动降格为标准化、单一化的事情,使得爱欲受到了严重的压抑,革命的重要任务便是实现人的活动的爱欲化,或者说实现爱欲的解放。

 


到了60年代,马尔库塞在博采众长之后终于甩掉了之前的诸多理论“拐棍”,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思想,提出“单向度”的概念来说明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已经写作这本书时,马尔库塞已经66岁了,陈老师不禁感叹,“好饭不怕晚”,有志于学的同志要对自己未来的学术生涯保有期待。


接着,陈老师借助一组图片为大家描述了马尔库塞写作的历史情境。当代美国由于制造业大量转移而进入后工业社会,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雾霾还是其标志性的景观。内部都市化发展迅速与外部殖民主义行径的并存,引起了学生等群体的不满,特别是反对越战成了美国六十年代左翼运动中的重要内容。披头士乐队的兴起和嬉皮士群体的出现等现象彰显着当时大众文化的反抗精神。这可以说是一个富有内部张力的时代。

 


陈老师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共同写就的《启蒙辩证法》这一学派奠基之作,是理解马尔库塞的重要理论参照。以纳粹和极权主义为背景,《启蒙辩证法》思考的是启蒙理性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启蒙理性给进入现代社会的人们以时代会不断进步的幻想,结果在二十世纪却接连两次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这种矛盾的现实被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关注。他们也都开始意识到理性和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问题。正如现代食品工业的屠宰技术,让人在食肉时不再有情感上的包袱,披上中立外衣的技术也可能助长种族灭绝等行为。除此之外,生存、解放、异化等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共享的主题。

 

在简要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之后,陈老师通过一个事件谈起了马尔库塞与阿多诺之间的差别。1967年7月,在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诺和他已经在美国的老战友马尔库塞近乎同时到西柏林自由大学去做讲座。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态度中看到这个鲜明的对比。革命形势都这样如火如荼了,阿多诺还是讲他原定的报告题目《歌德诗剧〈伊菲革涅亚〉中的古典主义》。于是阿多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告厅打了个横幅,极富讽刺意味地写上“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欢迎古典主义者泰迪”。(“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是哈贝马斯对学生们的称呼,阿多诺的名字叫“特奥多”,他的朋友都叫他“泰迪”。)很巧的是,67年7月7号阿多诺做完这个报告之后,7月10号和13号,马尔库塞老师来了。讲座题目一个叫做《乌托邦的终结》,另一个叫做《论反对派的暴力问题》,受到了真正的热烈欢迎,数千学生不断用掌声打断马尔库塞的讲座。

 


“今天的问题是理论太少而实践太多”,阿多诺不希望过多地介入社会,想要通过复杂到让大众难以理解的理论语言保留“火种”。他认为,学生运动更像是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狂欢,最终反而可能加固了现有秩序的合理性。事实上,当学生的行为越过边界时,警察和军队开始了行动,这场运动也逐渐销声匿迹。而马尔库塞和阿多诺不同,他热烈地支持这些运动,是造反者的“明星”。

 

陈老师说,马尔库塞这里的单向度(One Dimensional)主要是指当代技术社会过度强调标准化、一体化、计量化、操作化等内容,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中失去了否定性、辩证性、对立性和矛盾性等元素。就像我们步入商场时会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品牌,在看似多元的选择背后其实是对交换价值的单一服膺。对商品拜物教早有批判的马克思虽不持以人本主义的方法论,但却始终抱有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马尔库塞,关心的是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异化现象、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为何消退、如何走出现代人生存困境而成为真正的人等一系列问题。陈老师提醒大家,在抽象的理论思辨背后,理解马尔库塞鲜明的问题意识对抓住其思想脉络十分重要。

 

陈老师建议,如果对本书理解有困难,可以先跳过中间对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讨论,优先阅读导言、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在导言中,马尔库塞提到了当时核战争的阴云和发达国家安稳舒适的生活并存的现实,指明当代社会用技术的合理性代替了政治的合理性,许多权力的宰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比如西方就出现过将智力缺陷的人强制绝育的现象。利益集团通过技术的方式将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操纵机制,使得批判的力量被剥夺。

 

之后进入第一章《控制的新形式》,一种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被展现出来,社会宣扬个性的释放和需求的满足背后,是实际上的操控和压制。丰富的商品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垄断的寡头,生活用品及其搭建的生活方式被商业体制层层设计,人们并没有真正的选择可能。这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此时资本主义已经由早期的自由竞争阶段,经过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了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上的组织化的、福特制的资本主义阶段。福特汽车式的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大型商品的价格,再加上福利国家的再分配让工人阶级也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生产率在提升人们生活便利性的同时,也让种种控制得以稳步推进。特别是虚假需要和真实需要的对立,在本书中有很多讨论,人们沉溺于广告等影响下形成的虚假需要,而真实的需要却被掩盖与遗忘。至于马尔库塞提到的私人空间被技术侵占和削弱的现象,在互联网、智能手机普遍化的当代社会变得更加严重。

 

在提到书中所讲的内心向度的被削弱和思考的被遗忘时,陈老师举起了自己的例子。他感到为了评职称等功利目的的论文写作和自发的写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当前不少文章实际上是基于一些二手资料之间的循环论证,没有太大的意义。在他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仍然发现自己平均每天有五六个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深入思考的能力被手机频繁的使用和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涌入而减弱。手机使用过度的最大后遗症,或许就是使长期深度的思考与投入变得愈加困难。

 

信息的垄断和控制也早早被马尔库塞敏锐地察觉。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让人们的信息入口被精确地控制。而当代的政客、商人和明星一样热衷于制造自己的“人设”,比如特朗普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呈现,以及两党对其形象不同角度的抓取,都是如此。

 

 在第二章中马尔库塞主要讲述政治领域的封闭。“传统的麻烦之点不是被清除,就是被隔离”。贫民窟的墙壁日渐高耸,以至于在那之外的人们忘记了那里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看不见,就等于不存在。党派之间的差别日益模糊,尤其是西方左翼政党普遍式微,它们光明正大玩起资本主义的政治游戏,认真参与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议会政治之中,而工会也不再完全考虑工人的利益诉求而是学会了替资本考量。福利国家虽然吸收了一些左翼思想,却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的实质,反而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左翼失去了革命性地改造资本主义的可能。

 

第三章转向了文化层面。马尔库塞谈到高雅文化中原本存在的对立性和超越性因素被文化工业的大规模复制所消解。电影等新的大众文化形式运用技术手段将理想图景可视化,在塑造异托邦空间的同时也消解了理想超越性的力量。再比如,在资本逻辑面前,《消费社会》一书由起初激进的批判理论变成了销量领先的商品,书中深刻的词汇变成一种时髦的装饰或者“逼格”。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就有讨论激进的话语是否需要被大众接受的问题,大众都接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激进思想失去了使人震惊的效力。

 

话语领域的封闭是第四章的讨论重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有过一些变迁,原属华约的一些国家先后加入改变了组织的构成,但看上去极为中立的缩略语“NATO”却很容易掩盖它政治上的内部张力。在第五章中马尔库塞谈到,古希腊的理性思想还是一种矛盾的、双向度的思想,内含着对当下生活的否定与超越,然而这些都在现代计量化的技术理性中消失了。他不同意维特根斯坦“对不可言说之物保持沉默”的态度,认为可以言说的仅是事物的表面,事物背后的矛盾需要通过辩证法去发现。

 

在结尾部分,马尔库塞呼吁科学、艺术、哲学之间联系的重新复归。他还提倡集中控制生产资料,对产品进行计划性的分配,让人们能够在最小的必要劳动之余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创造空间。被社会排斥的群体在马尔库塞眼中是社会不合理性的证明,也是社会的希望之存在的证明。在历史的内部形成新的历史形式,是马尔库塞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梳理完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后,陈老师的精彩讲授告一段落。



作为陈老师的同门,本场沙龙的评议人宗老师认为刚刚的内容遵循了师门的学术训练,深刻而通俗地将文本中的细节呈现了出来,可惜因为时间的限制还意犹未尽。以科技进步为中介,资本主义以日趋合理化的方式运作,将政治经济文化同化在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当中,科学成为了衡量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标准,压制了否定的维度,个体和社会陷入缺乏反思性的卢卡奇所言的物化状态。为了探寻走出这样统一性规训的道路,马尔库塞以“大拒绝”为姿态,唤起对乌托邦的追求寻求替代性的可能。思想家总是以群星般的方式出现,宗老师联系到了他主要研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方向,尤其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重新激活阶级意识的问题。

 

战后英国的整个社会由马歇尔计划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而富裕了起来,大多数人都能使用到同样的工业产品,阶级的存在受到了怀疑。1956年,英国工党理论家克罗斯兰出版《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提出战后经济繁荣使得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丧失解释力。针对失去阶级感的问题,出生于底层社会的霍尔在1958年写作《无阶级感》分析这种“真实存在的虚假感”。一方面,无形的共同财产形式使得责任很难定位,工人阶级甚至觉得自己应承担部分责任,“他们‘发现’了对公司本身的一种责任,最后被吸收进大的公司制企业的整个意识形态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工资标准普遍提升,马克思曾经所言的旨在反对剥削的工人运动被“保持公司竞争力”的新阶级意识所替代。随着新技术应用,马克思批判的“异化劳动”看起来似乎变得更“人性化”了,“结果,受到严苛劳动纪律的残酷对待的工人阶级再也意识不到他们的异化本质了,可以说,今天的异化已经内嵌到了公司本身的结构之中了。”

 

再次,消费主义成为工人阶级与雇佣阶级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据此资本主义将整个工人阶级同化进自身结构之中,结果曾经的阶级抵抗意识如今畸变弱化为了一种“销售抵抗”!并且对特定商品的消费还成为了一种“身份价值”的展示,工人阶级通过分期付款形式消费“异己”的商品,进而获得一种虚假的阶级地位提升感。又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架设“向上流动的阶梯”(怀特:《组织人》)将工人阶级共同体瓦解为信奉成功学的个人主义者。“在当代资本主义温和的脸庞背后技巧性地掩盖起来的真实阶级图景,全方位地讲述了米尔斯的《权力精英》所要描述的东西。”

 

最后,霍尔发现威廉斯所言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如今正在原子化/散裂化成不同亚阶级群体的“一系列生活风格”。工人阶级生活正在经历一系列支离破碎的生活模式,“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工人阶级内部的一个悲剧性矛盾,他只能从这种新的更加精细的奴役形式中把自己解放出来。”



在介绍了英国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思想路径和对大众文化不同的态度之后,宗老师向陈老师和大家提出了一些问题。对此,陈老师做了简单的回应,他提到伯明翰学派相比法兰克福学派更为认可大众文化的价值,而后者内部也有差异,比如阿多诺相较马尔库塞对大众文化更为悲观。至于如何看待缺乏组织性的新左派知识分子运动,陈老师认为缺乏组织力会让导致运动的涣散,而组织化的左翼运动需要有不断自我净化的能力来防止内部官僚化的倾向和特权阶层的形成。


在提问环节,有书友问到在当今社会阶级分析是否适用。宗老师的回答是依然使用,但是要认清社会确实存在的问题,切入历史现实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水平的提高,也到来了收入不平等加剧的风险,“Marx is back”马克思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近了,要面对抗争主体多元化等新的语境,关注到可能被忽视的群体,不忘记最初的理想和使命。

 

还有书友对女权主义感兴趣,感到和一些欧洲左翼运动类似,反抗的姿态最为人所知的往往是地位相对优越的群体,而相关理论的艰深也阻碍了更广泛群体的接受。宗老师回应说,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从人本主义的内心向度入手难以撼动政治经济层面的现实。但是文化研究和经济学两种向度之间的撕裂也是一种张力,他们有各自的侧重点,并不影响整体理论研究的有效性。女权主义不应当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城市当中的女性有着更强的意识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诉求,而流水线和乡村女性可能是失语的,她们都应该得到关注。陈老师借助马尔库塞的观点认同女性意识觉醒的价值,不过要注意一些矛盾是源于性别还是阶级的差异。宗老师进一步补充,一些女性被迫带着男性的“面具”生活,压抑了原本的想法。针对女性的不平等尤其是在就业时的歧视在今日依然存在,需要得到正视和改善。

 

接下来有书友表示,也有工人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但是对其的认识与专业研究者是有割裂的,他们没有机会和勇气走入相关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宗老师回应说,马克思身前也先要让自己的理论更为大众化。由于工人文化的消亡等原因而原子化的工人对理论的接受遇到了新的问题。坐而论道很重要,但我们也要离土地更近,才能与真理更近。

 

最后,主持人说到,随着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专业的理论话语开始在社交网络下沉。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学者有待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进一步的回应。而回到生活,通过今天的沙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有否定性的维度之后,也可以经由“否定之否定”发现更多的美和意义。当我们重获对生活的想象,无数的可能性跃然眼前之后,即便依然遵循原有的轨道,我们依然可以确信,自己并非毫无选择,可以告诉自己,你并不是单向度的人,你是自由的。言毕,天色已晚,本场沙龙也就此结束,而思想的火光还在延续,还在发亮。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