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微思诗8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威廉·亨利·戴维斯戴微思William Henry DaviesW.H.Davies,1871年7月3日出生,威尔士蒙茅斯郡纽波特,1940年9月26日逝世,英格兰格洛斯特郡奈尔斯沃斯),英国诗人,他的抒情诗有一种力量和简洁,与大多数格鲁吉亚同时代人的诗不一样。戴维斯在一位画框师当学徒后,徒步穿越美国,多次乘牛船横渡大西洋,在试图跳上开往加拿大克朗代克地区的火车时失去了一只脚,在英国成为一名小贩和街头歌手,经过几年的流浪生活,他出版了第一本书,灵魂的毁灭者和其他诗歌(1905)。那时他住在伦敦。《超级流浪汉自传》(1907年)是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由萧伯纳作序,接着是自然诗和其他作品(1908年)。他的诗歌包括四十首新诗(1918年),诗1930-31(1932年),和最孤独的山(1939年)。第一本收录于1916年。尽管他的作品广受欢迎,戴维斯过着隐士的生活。他的诗集出现在1942年。


Poet and writer William Henry Davies was born in Newport, Wales. His father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and after his mother’s subsequent remarriage, Davies was raised by his grandparents. He attended school until age 14 and then apprenticed with a picture framer while attending night school. At age 22, with a small inheritance, he boarded a ship to New York and spent the following six years train hopping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supporting himself through casual labor and panhandling. After a March 1899 train hopping injury that necessitated the amputation of his right leg below the knee, Davies returned to Wales and then settled in London, where he devoted his time to writing poetry.

 

In his poems, grounded in realism, Davies often engaged themes of hardship, the natural world, and city life. His 20 collections of poetry include The Soul’s Destroyer and Other Poems (1905), Nature Poems and Others (1908), Foliage (1913), and The Bird of Paradise and Other Poems (1914).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oetry is included in Selected Poems (1985, chosen for the Oxford Poets series by Jonathan Barker). His work is also featured in Georgian Poetry, Edward Marsh’s anthology series, and in The Oxford Book of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Verse (1973, edited by Philip Larkin). Davies is the subject of Richard J. Stonesifer’s W.H. Davies: A Critical Biography (1963).

 

Davies wrote two memoirs,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uper-Tramp (1908) and Young Emma (written in 1924, published in 1980) and four novels, which include The True Traveller (1912) and The Adventures of Johnny Walker, Tramp (1926).

 

Davies received an honorary doctor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and is honored by a plaque at the Church House Inn in Newport, Wales. A selection of his papers and manuscripts is held a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Wales.




我眼看雾气渐重

它随即迷了我的视野,

它把孩子变作长人,

把长人变作春霜。


它抱住我的咽喉,我就咳嗽;

头脑空空,什么也没有,

光剩了两颗眼珠,

像一双烧红的铅球。


天色愈来愈黑,

什么地方也认不得。

我失掉了一切距离

和空间的判断力。


不论是路灯或车灯,

朦朦胧胧仍在街上留停,

看起来既不像在地上,

又不像天上的星星。


一个人挨身走过,

我就跟他问路。

他说:朋友,跟我来,

我就跟着他的脚步。


他叩击着前面的石头,

他说:请放心,跟着我走,

我紧跟着像个小孩儿

被一个瞎子带回到家门口。





那妇人差不多已经死了。

她的手脚像沉重的青铅。

她的猫已出去散心,

不到天亮不会回来。


她的丈夫正在小酒店里喝酒,

她的女儿正在与一个兵士调情,

她的儿子正在做得意的游戏——

侮弄一个跛足的老鞋匠。


我要用咬得碎石子的牙齿

啃出她一根颧骨,

当她的丈夫和儿女回来,

他们就知道只有谁耽在家里。




原行


没有一座石屋

为我兴工;

老天的底下——

我是个蜜蜂,


一会儿天气改动

一串子大雨淋淋,

爬出来透气——

我是个蚯蚓,


要是刮起大风,

我也没什么会给吹动,

我是一只船——

只要扯起帆篷,


电光在空中闪耀,

她和我开开玩笑,

我是一株大树——

也不妨略为酬报。


如果雷声大震,

醉汉都会警觉,

当作夜莺巧啭——

我是一只小鸟。



快乐的孩子


今天我看见了盛开的鲜花——

但没有一朵像那孩子所采摘的,


我在绿茵的公园里听见了猎犬群嗥——

但没有一声像那孩子所听到的,


今天我听遍了鸟声千啭——

但没有一只像那孩子所听到的,


我又看见了百来只蝴蝶——

但没有一只飞得像那孩子所看见的,


我看见一大群马在草地上波动——

但没有一匹像那孩子所看见的,


今天我所过的日子算是可爱的了——

但还不如那孩子所看见的日子。




一个又一个


我的朋友并不多,

可全都和气老实,

一个又一个,

我失去了我这几个。


又有一个朋友,

快要离开人世,

一个又一个,

他的手脚冷了。


当那阳光

在离开墙头之前,

一个又一个,

百叶窗都得关上。


我拜访朋友也变了样,

从屋子变作坟墓,

一个又一个,

我的朋友离了家。




玩偶


狄娜还年轻,而我已老了;

她拿起两个坐垫进攻我,

而她的吻闭上了我的眼睛,

她还给我梳理头发,幸而它还是黑的。

啊,我的可怜的孩子,你还没知道

你的活玩偶的心境,

当你上街去买东西的时候,

他就独自个儿静坐思忖。

垫子的战争快要完了,

他快要一个枕头搁他的脑袋;

当他陈尸在床上的时候,亲爱的,

使他闭上眼皮的是你的手指

而不是亲吻。当他的头发

终于白如霜雪,或仅留几茎黑丝,

你再也不能坐在他膝上

笑盈盈地给他梳理。

你给他的青年精神所欺骗了,

遂看不出他行将就木的征象;

我的孩子啊,渐渐地,你的玩偶

会使你变成一个严肃的妇人。




伦敦老屋


想象中我能看见你

又耸立在青翠的原野上;

像久远以前,你幼小的时候,

西区还只是一片可爱的荒郊;

云雀玄鸟四下里飞鸣,

正如现在他们的孩子们

在别处一样的夷由如意。

你像灯塔般高耸着

你的明窗,灯火辉煌,

临照到寥廓而宁静的平芜,

在那儿,丛条密荫之下,

放牧着愉快的马牛羊。

狡黠的溪流,当仁不让地

代替了篱笆,将每一片沃壤

在它们经过处划分为二。

从你的后窗,你可以看见

在圣保罗教堂和你之间,

有那些天鹅及其飞影,还有

那古老寂静的泰晤士河上的游舫。

啊,如果你此刻还依然健在,

那就不必自惭形秽而退避;

如今,代替了那一片平芜,

乃是三百名饥饿的孩子,

衣衫褴褛,面容惨白,

在你门前等候救济。我们已看不到

绿荫的野径,而只有黑暗的陋巷,

在那儿,没有一个不小心走过

唯恐踏着了那些在泥污中乱爬的婴孩。

现在,从你的窗口,

你再也不能望到十码以外,

因为四周都已盖起了高楼大厦;

这些建筑常常只给你一个房间,

叫你一家五口子在里边紧挤,

还只有一个窗洞让你透气。

在你的幼年,你曾听见过鸟鸣,

还看见过美丽的野花,

现在,因为饥饿的儿童及穷人

在你大门口祈求食物和住处,

所以你将遇着忧愁的生活,

而成为一个钝汉。





我的幻想喜欢和那些时时会

改变老天的脸色的云一起玩;

因为在那青色或崖石般的地方,

我有把握获得我的娱乐。


有时它们会在高山上

堆成加倍高的银峰,

随后它们又崩塌下来,像矶屿般

散满在广大的天空。


于是我看见美丽的羊群,

有时,靠近它们的白色的柔毛,

还有些黑色的小绵羊,

旋即隐伏在它母亲身下。


有时,它们又像小鱼似的,

大小平均,逐队游行;

有时却又像一只大帆船

浩荡地行过蔚蓝的天海。


有时候,我又看见朵朵小云

拖着笨重的大云穿过空中——

恰如渺小的蚂蚁,搬走了

比它们大十倍的死飞蛾。


有时,我在清早看见几朵明云,

它们寂静不动,使我为之凝视;

这又仿佛是曾经整夜的训练

才能在那儿端然不动。

施 蛰 存 译




邶 风 · 燕 燕

卫庄公死后,留下夫人庄姜,还有一个叫戴妫的女人。这两个人关系很特殊,要讲一段故事才弄得清楚。
庄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卫庄公求娶庄姜,完全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并不爱她,所以娶过来以后,基本上就让庄姜幽居独处。后来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一个叫戴姒的女子,戴妫是戴姒的妹妹,按当时的风俗陪嫁来到卫国。后来戴姒病故,卫庄公又娶了戴妫,还生了一个儿子,但他很快又移情别恋了。备受冷落的戴妫和庄姜同病相怜,又同时幽居深宫,日久生恋,就有了特殊的关系。卫庄公死后,卫国出现内乱,他有一个叫州吁的私生子,把戴妫和卫庄公生的儿子杀了,自立为君,为消除隐患,强行把戴妫送回陈国。历来的《诗经》研究者,都认定这一首《燕燕》,是“庄姜送归妾之作”。
全诗共四章,结构有点特别,我们慢慢分析:
1.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2.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3.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4.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第一章写的场景,是在春天的原野上,诗人目送自己的爱人出嫁。“爱人嫁人了,丈夫不是我”,诗人当然就很伤感,他站在那里,看着婚车队伍越走越远,又看到雌燕雄燕,成对双飞,触动了心中这一段不幸的爱情,伤心而哭。什么叫“燕燕于飞”?答案很简单,就是两只燕子在飞,一雄一雌,代表着爱情,也说明了季节:每年的阴历三月,燕子要从南方的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飞到黄河流域,在原野里翔舞。这个“于”是虚词,没有具体意思。“差池其羽”是说这两只燕子一前一后地飞。“差池”的“差”读音cī,“差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参差”,这是个双声连绵词,凡是不齐的,都可以叫“参差”。“羽”不是羽毛,而是鸟的量词,比如说一羽、两羽、三羽,就是一只、两只、三只鸟。“之子于归”,就是“那个女子出嫁了”。“远送于野”是送了很远,因为这里的“野”特指远郊之外,所谓“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瞻望”是望向远方;弗者,不也;“及”就是到;“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是说这位满心伤痛的爱人,痴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那支送亲的队伍,一直到它从地平线上消失,看不到了,就像李白所说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但李白没有哭,而这位诗人一直在偷偷地哭,所以叫“泣”。哭是哭,泣是泣,哭而无声谓之“泣”,所以你看哭字上面有两个口,大张着嘴巴,自然就是出了声的;而泣是没有声音的,是无声地哭,只有泪如雨下。
按今天的读音,这几句诗是不押韵的,但“羽”“野”和“雨”古音同在一个韵部。所以《诗经》可以为我们证明,在两千五百年以前,许多字的发音和现在就是不一样的。
第二章,诗人无法再远送他的爱人了,就停下脚步,呆呆伫立,目断天外,那两只一高一低相伴飞行的燕子,又触动了他的感伤:“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颉是低,颃是高;“远于”是“比……还远”的意思,比哪里还远?比诗人能够远眺、能够目送的地平线的那一边还远;“将”就是送,这里只能是目送;“之”作为动词,这里可理解为“到达”。华北平原上,站的地方稍稍高一点,视线就能到达很远很远的地方。说“远于将之”,就等于是说远在天外了,这是在为再次出现的“瞻望弗及”做铺垫。“伫立”是停下来,长久地站立。我们这位诗人只能在那里凝望,心情低沉,止不住眼泪的流淌。
这首诗的第三章,是写燕子此起彼落地对歌、唱和,加重了诗人心中的痛苦:“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个“南”是南郊外的意思;劳者,苦也;“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是”“实在是”。这最后一句是在强调:这样的情形,实在是使我心痛苦。“我”是谁呢?就是这个目送新嫁娘的诗人,到这里他才正式亮相,以“我”现身。这三章在结构上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它在暗示这首诗是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是拿来唱的,每一段都是“燕燕于飞”,从“差池其羽”“颉之颃之”到“下上其音”,是从双飞的身影、飞行的动态,到它们在空中的欢唱,最后是说一只燕子的声音高,一只燕子的声音低,这就叫“下上其音”。
请大家注意,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是说“上下”,由来已久了,只有商朝的时候例外,商朝不说“上下”,说“下上”,这是在甲骨文里面发现的。而邶国这个地方,是商朝都城朝歌的地界,虽然到了周朝了,它的语言形态仍然保留着前一个朝代的特点。你不要以为语言不分朝代,语言往往是打上了时代烙印的。比如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三亿人,都说“全心全意”,但是在中华民国时期,四万万五千人的时候,说的都是“全心全力”,现在再也没有人说“全心全力”了,它就是那个时代的语言特色。在这一章里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南”这个字,古代读音也和今天不同,它和“音”“今”是押韵的。
虽然这首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但它非常美,美在含蓄,不像现在那些口水话一样的流行歌曲,乱七八糟,肤浅得毫无美感,不配叫诗,人家这个才叫作诗。它用了一种很委婉的比喻,既做了很真切、很深沉的表达,又一点都不失自尊,为我们留着很空阔的审美想象空间。现在唱的那些流行情歌,一失恋就捶胸顿足,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哪里还有什么自尊?人家这三段歌一唱起来,你就觉得很同情这一对恋人,尤其要同情这个诗人,觉得他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能克制自己,并没有呼天抢地。由此我们知道,流行歌曲只要写得好,也可以是非常好的诗。现在的这些歌手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这首诗,研究一下能不能做一个现代改编,让它古为今用。我相信,如果改得好,唱起来一定非常感人。
前面这三章,已经是一首完整的、非常好的诗。但这首诗最后还有一章。研究《诗经》的人,都觉得这一章极其不自然,像是安装了一个尾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回到我们一开头说的故事——原来古代也有同性恋,这首诗就是证据。从汉代以来,《诗经》专家们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庄姜把当时邶国的流行情歌拿来,在后面加了一个尾巴:“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仲”是老二,“任”是姓,所以称她是“仲氏任”,“只”是虚词。从前的女子没有名字,就是这样称呼,比如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就是指“姜家大姑娘”:“孟”是老大,“姜”是她的姓。“仲氏任只”就是“任家二妹子呀”。什么叫“其心塞渊”?“塞”字的本义是把一个东西塞满,塞满了它就实在了,所以可以引申为充实,这里是说心地踏实;“渊”是说性情很深沉。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知道确实是那个国君夫人的话了:“这个任家二妹子,她的心又可靠又深沉。”“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是说她既很温和又很贤慧,“终”和“且”连在一起,是“既……又……”的意思,这种句式结构在《诗经》里多次出现。而且,这个二妹子还非常贤淑,非常小心谨慎——只和我两个好,没有去乱谈恋爱。“淑”是贤淑,“慎”是谨慎,这也是庄姜在夸她,说她感情专一。“先君”就是死了的卫庄公,“之思”是“用意”的意思;“以勖”就是帮助;“寡人”在这里就是寡妇,不是君王的自谦之称。最后这两句是说:已故国君想得很周到,为我考虑,为我留下了任家二妹子。庄姜不能直接说出她和戴妫的恋人关系,就拿这个说法做幌子,包括把戴妫的姓氏换掉,都是为了掩人耳目。我们可以想想:如果只是一般的姊妹感情,她怎么会把这些话安到这样一首流行情歌后面呢?全诗结构上的特殊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所以有专家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同性恋感情,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邶 风 · 凯 风

这一首《凯风》,写的是一个寡居多年、带大了七个儿子的母亲,因为生活艰难,她要改嫁了,他的大儿子,就是七个弟兄中的老大,写了这样一首诗,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当然也很伤心。他深知母亲非常善良,不是要抛弃他们,而是一家人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对母亲没有一个字的指责,只是责怪自己,说是怪只怪我们这些当儿女的不成材。所以古人说这首诗是“孝子之诗”。
1.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2.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3.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4.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歌的第一章,就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们一家人生计艰难,就像荒原上的酸枣树;我的母亲辛勤地操劳,受苦受累,护持我们长大,就像温暖的南风,让酸枣树长得枝条茂盛。“凯”有柔和的意思,“凯风”就是温暖的风;“自南”就是自南方吹来;“棘”是北方的酸枣树,我们成都平原没有;“棘心”是古人常用的比喻,他们把长在一棵树中间、往上面冲的嫩芽,就叫作“心”。“夭夭”是生长茂盛,《桃之夭夭》中已经讲过的;“母氏”就是母亲,用“氏”是尊称;“劬”是受苦,“劬劳”就是受苦受累。一个寡居的母亲带着一群娃娃,确实是非常辛苦的,古人的生活条件又差,这样的操持就更其艰难。她的大儿子首先要表达的,就是对母亲操劳的感激。
这个大儿子非常懂事,他感慨了母亲的辛苦之后,就站在儿女的角度自责,说是都怪我们不成器,不能干,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我们弟兄都成了才,就能让母亲留在家里,她就不会再嫁了嘛!这就是第二章的意思:“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这里把“棘心”换成了“棘薪”,就是酸枣树上强壮的枝干,比喻儿女长大了;“圣善”是说他的母亲既通达事理,又心地善良;“我”在这里是复数,是在代表他们七个弟兄说话;“令人”是指能干的、有本事的人。你看他这些话,没有半个字是指责母亲的,所以古人都赞叹《凯风》是“孝子之诗”。
第三章:“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这个“爰”是虚词,是“于”和“焉”两个字拼起来的,“于焉”两个字读快了就是“爰”,“于焉”就是在哪里,在何处;“寒泉”是冰凉的泉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优质矿泉水,我们四川乡下喊的“凉水井”里面的水。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泉水呢?“在浚之下”。“浚”是卫国的一个城市,就叫浚城,“下”还是读古音如hǔ,与“苦”押韵。这个“寒泉”不是这首诗凭空编造的,有研究历史的告诉我们,在浚城有座山叫寒泉冈,那里原来就是有“寒泉”。接下来的诗句“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就是我们妈妈白养了我们七个儿子,却一天都没有享到福!前面两句,是这个老大想到后面这件事时的心情:想到母亲为生活所迫而选择改嫁,我的心情就像浚城的那种泉水,凄寒冰凉。
第四章是这个老大的重复自责:“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睍睆”读音xiàn huǎn,象声词,鸟叫的声音;黄鸟又叫苍
根鸟,民间叫黄鸟窝儿,就是杜甫《绝句》里面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那个黄鹂,它的叫声非常悦耳,所以说“载好其音”。这个“载”要读作jì,就是“既然”的“既”,两个字是相通的,用在这里也是虚词,
《诗经》里面,凡是这种“载……载……”的结构,一般都是这个意思、这个读音,但是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的读法了,连中央电视台都把“载歌载舞”读成“zài gēzài wǔ”,都是按照现在的注音读的。“莫慰”就是无法安慰:春天来了,黄鸟的叫声那么好听,它都可以用叫声让人们愉悦,我们母亲,冤枉生了我们七个没出息的儿子,我们不能让母亲安心地生活,我们真是连黄鸟都不如哦!
读了这首诗,我们心头会非常难受。因为这个长子非常体谅母亲,通篇都没有说穿母亲改嫁这件事,做儿子的他不好直接说,只是反复责备自己。古时候的人评价《诗经》“温柔敦厚”,敦者人很踏实,厚者心很厚道。《凯风》所表现出来的这个心情,就叫“敦”,就叫“厚”。这样的诗,不仅可以供我们欣赏诗歌之美,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老人婚姻要受到很多当儿女的阻拦,还怪老人们不替儿女着想,一说起就充满怨恨。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想法,这样的儿女,应该来好好读一下这首《凯风》。




推荐阅读:

卡夫卡诗18首

根纳季·艾基诗32首

卡尔·菲利普斯诗选

密斯特拉尔诗11首

维森特·维多夫罗诗5首

胡什哈尔·哈塔克诗3首

维奥雷达·帕拉《感谢生活》

克亚鲁丁·哈代姆《阿富汗之歌》

安德烈·布勒东诗5首

加里·斯奈德诗7首

菲利帕·维丽叶斯诗4首

贾旺娃·德玛诗4首

乐波冈·马诗乐诗3首

詹姆士·马修斯诗2首

梅儒佩诗9首

盖瑞·斯奈德《八月中旬沙斗山瞭望哨》

普拉丝诗25首

克里斯坦森诗6首

蜂饲耳诗12首

妮娜·凯西恩诗3首

罗伯特·迪诺斯诗6首

伊克巴尔诗3首

费兹诗2首

卡斯米《今天和明天》

纪伯伦散文诗7首

安德拉德诗12首

尼娜‧卡香诗6首

普雷维尔诗3首

瑙瓦拉·蓬拍汶诗5首

诗琳通诗3首

巴雍·颂通《书籍·鲜花·水流·爱情》

昂堪·甘拉亚纳蓬《诗人的誓言》

罗伯特·勃莱诗11首

查尔斯·布考斯基诗7首

玛丽·奥利弗诗14首

苏阿德·萨巴赫诗3首

欧·艾·雷沙诗2首

萨义德《复活与灰烬》

尼·哈尼姆《请你再告诉我》

达格拉卡《地中海的诗》

罗伯特·布莱诗30首

勃莱诗10首

刘仲庐诗2首

陶金花诗4首

巴哈·扎因《迟延真实》

法德娃·图甘诗3首

珍黛妮·沙阿诗3首

马亨德拉诗3首

勃莱诗4首

叶维廉译保罗·策兰诗2首

丁尼生《鹰》

惠特曼《黄昏的和歌》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

马杰农《我相思成病》

马斯特斯诗22首

郭沫若译华兹华斯诗4首

华兹华斯《致杜鹃》

华兹华斯《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卡尔·桑德堡《雾》

华兹华斯诗10首

华兹华斯十四行诗6首

马林·索雷斯库诗11首

瓦夫什凯维奇诗10首

卡尔·桑德堡诗9首

芒达拉诗2首

穆巴迪亚特诗3首

达迪耶诗2首

威廉·华兹华斯《永生颂》

聂鲁达《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


笑看明月问狂客 我举太白君当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