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伐佐夫诗14首

保加利亚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伐佐夫(Иван Вазов,Vazov Ivan,1850~1921),保加利亚作家。1850年6月27日生于索波特城,1921年9月22日卒于索菲亚。
一八八九年,伐佐夫回到保加利亚,住在索菲亚,在那里继承了一个伯父的一些遗产。《轭下》就在保加利亚人民教育部所主办的《杂志》(sbornik)上陆续发表。这个刊物还在一八九二年发表了伐佐夫的又一部著作《里洛大沙漠》,一八九三年又发表了他的《在洛陀普深山中》。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二年,他主持了《晨星月刊》(dennitsa)的编务。一八九四年,史丹波洛夫独裁政权瓦解后,伐佐夫就当选为人民会议代表。一八九五年,任教育部长。一八九六年,发表第二部长篇小说《新的大地》,一九○二年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卡札拉尔的女皇》。这期间,他还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及诗歌。一九一二年,巴尔干战争爆发,斯拉夫联军击溃了土耳其帝国之后,他又出版了一个诗集《胜利的雷声》。一九一九年,帝国主义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看了反动的统治集团造成保加利亚人民的厄运,在怒愤的情绪下出版了诗集《它不会灭亡的》。一九二○年,保加利亚人民盛大地庆祝了他的七十寿辰及从事创作五十年纪念。一九二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宝座》,以心脏爆裂症突然逝世,九月二十八日,人民非常哀悼地在索菲亚给他举行了葬礼。

伐佐夫生于巴尔干山南麓的索波特城(现名伐佐夫格勒)。童年时在本地学校上学。15岁去普罗夫迪夫中学求学,爱好文学,习作诗歌。早期的诗作深受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商人,曾把他送往在罗马尼亚经商的伯父处当学徒。他常和侨民中的革命者来往,深受波特夫的影响。他在侨民刊物上发表了充满革命激情的《松树》(1872)一诗,赢得了声誉。不久回国,加入卡勃列什科夫领导的索波特秘密革命委员会,从事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并写诗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帕纳久里什台起义者》一诗成为1876年四月起义的进行曲。四月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罗马尼亚。他在布加勒斯特出版了诗集《旗与琴》(1876)和《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表达了人民“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并揭露异族统治者对起义的镇压,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两部诗集与《拯救》(1878)组成了描写四月起义的三部曲,它们的成就推动了保加利亚进步诗歌的发展。1878年保加利亚获得独立,他回国任贝尔科维察地方法庭庭长。他根据这一时期的见闻写成中篇小说《米特罗凡和陶尔米道尔斯基》(1882)。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诨名叫“小猪”的法官米特罗凡和绰号叫“狗头”的律师陶尔米道尔斯基两个朋友争权夺利,表现了外省上流社会生活的庸俗和无聊。





胡 风 文 艺 思 想 的 独 特 性


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诗人、文艺理论家、文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湖北省蕲春县人。胡风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有《文艺笔谈》、《文学与生活》、《密云期风习小记》、《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论民族形式问题》、《在混乱里》、《逆流的日子》、《为了明天》、《论现实主义的路》等。

“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依存。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还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并把这种主观精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决定的因素。胡风高扬生命主体哲学,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作家的人格力量,主张作家的作品应该表现“文艺家自己”的“精神力量”。提倡作家要有“主观战斗精神”和“敏感的感受力”、“燃烧的热情”  。客观现实生活必须通过作家的主观精神的拥抱和战斗热情的燃烧,才能使自然形态的现实生活转化为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写出真正的生活真实。同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只有通过创作实践活动才能来改造主观世界。二、主张文艺批评应是民主政治下面的民主性行为,是和火热的人生要求相呼应的。文艺批评应在艺术作品的世界和现实人生的世界中间跋涉、探寻,从实际的生活来理解具体的作品,解释一个作家、一篇作品或一种文艺现象对于现世的人生所能给予的意义。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在强调客观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强调作家的主观精神,并把这种主观精神视为文学创作最后的决定因素。他既反对文学的感性世界脱离革命理性指导或关照的非理性倾向,又反对用理性代替文学感性世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胡风的文艺思想既是哲学,又是历史,是人生观,也是艺术论,它除了“主观战斗精神”外还包括人道主义、民族形式等。民族形式是民族的现实内容的反映。他认为要大胆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外来形式,反对笼统地用民间艺术、传统文艺来改造“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批判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民粹主义,在坚持民族形式的同时,他又坚持向世界开放,破除狭隘的民族思想体系。他强调人道主义精神即突出强调主体能动的实践,反对把人当做容纳客观对象的“死的容器”或表现抽象思想的“工具”。他认为人道主义精神同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一致的,试图以人道主义反对客观主义,反对用宿命态度对待“必然的法则”的公式主义。

胡风的理论主张及其文艺思想有其复杂和驳杂的特性。应正确对待胡风思想的历史及时代意义,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思考胡风文艺思想对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所起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其理论主张对“七月派”作家的影响。




推荐阅读:

史蒂文斯《蓝色吉他手》

阿吉·米斯赫尔诗3首

奥尔良诗2首赏析

杜·贝莱诗2首赏析

尼玛·尤什吉诗3首

萨迪诗4首

涅扎米诗3首

埃及《新王朝时期的情歌》

山部赤人诗3首

日夏耿之介诗3首

萩原朔太郎诗3首

蒲原有明诗2首

木下圭太郎《顾望》

立原道造诗3首

密尔诗8首

莱昂纳德·科恩诗12首

多萝西·李夫西诗3首

阿兰·格朗布瓦诗3首

丽娜·拉尼埃诗2首

欧文·雷顿诗2首

里尔克《影像之书》

里尔克《圣母生平》

安娜·埃贝尔诗2首

马赛尔·昂达奇诗2首

厄尔利·伯尼诗2首

哥伦伯《遗书》

菲丽斯·韦伯《嫉恨的种子》

阿维森诗2首

亡灵书

尼罗河颂

阿顿颂诗

吉尔伽美什

伊什塔尔下阴间

古埃及劳动歌谣

巴鲁迪诗2首

里尔克诗14首

布罗茨基诗6首

邵基诗3首

沙迪诗2首

易卜拉欣《1919年埃及妇女大游行》

赛布尔《啊,我的星,啊,我惟一的星》

塔哈《热恋中的月亮》

瓦法《当夜色来临的时候》

里尔克《时辰祈祷·贫穷与死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苏尔达斯诗8首

奈都诗4首

安莉塔·波利坦诗3首

伯勒萨德诗2首

尼拉腊《云之歌》

本德《鸟语》

特德·贝里根诗13首

三木露风诗6首

土井晚翠诗4首

柿本人麻吕诗4首

山上忆良诗3首

室生犀星诗3首

三好达治诗3首

鲇川信夫《船舶旅馆晨歌》


皇猷被寰宇 端扆属元辰 九重丽天邑 千门临上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