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八章 把实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八章 把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八章 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应该把如魔术般虚幻的想法,

加诸在日常活动中所有的体验之上,

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它完全不是真实的。”

 

学生:我要如何把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仁波切:在一般的(共的)佛教体系之中,通常有“座上禅修”与“座下禅修”两种状态的差异。在经典体系的背景脉络之中,座上禅修状态如同虚空,而座下禅修状态则如同魔术般的虚幻。座上禅修被视为一个“座”(session),而座下禅修则是座与座之间的“休息”(break)。在座上期间,我们修行;在下座休息期间,我们活动、谈话、饮食和睡眠。

 

如此一来,在座上的禅修状态即是如虚空般地离于心之造作。座下禅修则有如八幻喻,它们先从魔术师的比喻开始,这个魔术师能够藉由咒语和神秘的物质,用魔术变化出虚幻不真的事物。它创造出看似真实存在的人物、动物和建筑。虽然这些人、事、物不具有任何具体的存在,但是观众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些人、事、物,进而相信这些幻相是真实的。事实上,它们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魔术创造出来的物品,在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件事物皆是如此。这八幻喻,除了魔术(如幻喻)之外,尚有回声(如响喻)、海市蜃楼(如阳焰喻)、倒影(如影喻)达婆城(Gandharvas,如变化喻)、梦(如梦喻)、彩虹(如虹喻)和水中月(如水中月喻)。这八幻都是有情众生迷妄地相现象(诸法)为真的例子。

 

根据经典的体系,在座下禅修期间,我们应该把如魔术般虚幻的想法,加诸在日常活动中所有的体验之上,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它完全不是真实的。”我们如此修持,视所有的体验都具有这种不具实体之感。在座上的修持,则是心中不执取任何事物。因此佛经教导,座上禅修的状态如虚空般了无造作,座下禅修状态则如魔术般虚幻。

 

在大手印、大圆满和大中观的背景脉络之中,你不在座上与座下之间做任何区别,不必区分修行,把一个修行区分为座上禅修状态,把另一个修行区分为座下禅修状态。在这个背景脉络之中,座上禅修状态持续下去,直到修行者的心散乱,偏离了明觉为止,然后这座上禅修状态就转变成为座下禅修。事实上,不论你是坐下、行走、饮食、谈话、躺卧或四处活动,这修持都是一样的。在你记得去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便立即看见了心性的面貌,看见了空性,就在那时,那本身即是见地。不论你是在站立、坐下、饮食、谈话或四处活动时认识了心性,这之间都没有任何差异。心不散乱即是座上禅修,心散乱即是座下休息。

 

切勿区分在座上禅修期间认识心性和在下座休息期间认识心性。在所有的活动之中,要时时刻刻住于不散乱的见地之中,住于本觉之中,如我一再所说的“短时、多次”。此时,能够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即是造作如虚空般的禅修状态。切勿造作任何事情,住于本然之中。在这个修持之中,没有必要对它持有任何概念,它是住于本然禅修状态的修持,而这本然的禅修状态即是无碍空觉之本初状态。本初空觉即是见地,此见地即是空觉无别。就本初而言,空虚的品质即是法身,觉察的品质是报身,而空虚与觉察的双运则称为化身。请时时刻刻熟悉这一点。

 

这本初状态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认识这一点,即是圆满的见地。我不是在说这见地是好的,而层次较低的道乘之见地是低劣的,但是其中见地掺杂了概念的程度却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说服自己:“这是禅修状态!这可能是空性。”这种作法是把空性加诸在我们的觉受之上。换句话说,这不是“如是”的本然状态。同样地,在日常活动之中提醒自己:“这全是如魔术般的虚幻”,这仍然是一种概念。

 

当我们执着于一个特定概念时,就如同一只被链条束缚的鸟努力拍动翅膀,却无法飞翔。正见的修持不是持有概念,甚至连细微的概念都不持有,它只是认识心性本身的面貌的问题。心性原本是空虚而觉察的,它不是出自我们的造作,不需要去对它持有一个概念。换句话说,当你记得去认识心性时,你会立即看见“没有什么要去看见的事物”,就是这样。在其他时候,我们忘记去认识心性,就失去了心性。

 

首先,我们需要去认识自生的觉醒。慢慢地、慢慢地,我们要重复非造作本然的刹那,发展出认识心性的力量和强度。一旦这认识达到稳定,我们的心就能够日日夜夜不散乱;此时,虚空与明觉已经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心受到二元分立执着的控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时间长到使我们把“无二”视为二元分立。因此,要我们立即习惯于觉醒的状态是有困难的,我们不认识心性已经到了“训练有素”的程度,而不认识心性,即是我们过去所有生生世世直到当下这个时刻的轮回所在。我们拥有这个不善的、深植于内心的习惯,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习惯转变成为认识心性的习惯。由于对初学者而言,认识心性的时刻只维持非常短暂的时间,因此必须多次重复认识心性的时刻。你不一定需要静坐来重复认识心性,切勿区分坐着修持和在日常生活中,行走、谈话、饮食和躺卧着修持之间的差异,切勿把修行局限于座上。“见”是本觉,“修”是本觉,“行”是本觉,这是习惯觉醒状态的方式。

 

我们需要去熟悉本觉,需要去修持真正的事物。目前我们看见心性的时间不可能持久,因为在认识自生觉醒上,我们是初学者。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维持长时间的禅修,那么它必定是一种模仿、一种造作,而这种模仿和造作正是我们不需要去修持的。相反地,我们应该一再地重复短时间的真正觉醒。你从上学就知道,你能学习是因为你用心,刚开始它是困难的,然后它变得比较简单,所有的修持都是如此。如同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已经习惯负面的习惯,即使我们拥有普贤如来的本质。由于不知道这一点,因此我们受到串习的控制,正如同梦中的体验或在中阴流转的例子。串习如同盖子,可以被移除。

 

如果你想要把这个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不要区分座上和座下。休息或座下禅修是指散乱,被散乱的力量带离了本然的状态,如同八幻喻一般。这八幻喻如同整个轮回般不具实体,而且没有必要去追求。散乱即是轮回的主要特征。

 

像一个无念的孩子般去体验

 

我们总是被教导:见地超越概念,本然明觉是非造作的。般若波罗蜜多、大圆满、大手印和大中观的见地,都是离于概念的。它们从来不是凡俗之人充满概念的见地,这种见地是日日夜夜念头不停制造的产物。话说:“透过有为,没有觉醒。”你被自己的心束缚,充满概念的心执着于心所觉知的一切概念。但是净见本身必须离于心所持有的概念,这当下的觉醒离于概念。

 

你需要去认识这当下的觉醒,在这当下的觉醒之中,过去的已经寂灭,未来的尚未到来,不要用另一个念头遮蔽这当下的觉醒。有情众生持续不断地这么做,一个新的念头之后有另一个念头,再有第三个念头,如此持续不断。切勿再让当下的觉醒和任何事物连结在一起,切勿接受或排拒,切勿确认或否定,切勿采纳或避免。住于当下觉醒之中,不执着任何事物,此即所的“心性”,你可以称它为“自生的觉醒”或“大手印”的见地,中观称它为“胜义谛”。世俗谛是指充满概念的心的状态,胜义谛则是指真实义的实相,它也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在大圆满之中,它是“空觉之无瑕法身”。如果佛法教法不使用语言和名称,那么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对不对?意义透过语言和名称显露出来。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像哑巴一样做出无言的手势,我们不会知道你的意思!

 

如同萨拉哈(Saraha)所说的:“放弃思惟者和被思惟者,像一个无念的孩子般去体验。”一个小孩虽然没有太多概念,但是他没有看见自性,如果他看见自性,也不会对其具有信心。把心所觉知的事物持有在心中,是概念形成的根源。例如“这是一只杯子。有一个盖子。上面有很多设计。有一点点茶留在杯子里”,这念头的列车被称为“执着于透过思惟、心理活动所觉知的事物。”另一方面,瑜伽士在看见一个杯子的刹那,认识到看见杯子的心性。于是,概念停止产生,他的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当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崩解时,轮就止息了。实际体验这一点,被称为“消融概念”(resolving the view)。你不持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那就足够了。

 

如同一个刚刚学走路的一岁孩子一般,我们尚未习惯这一点,我们只是稍微地习惯。孩子自己站起来,然后跌倒,他屡站屡跌;这正是我们目前的修行状况,因为内在的稳定力尚未形成。当你两岁时,已比较稳定;三岁时,甚至更稳了:当你十八岁时,你已经完全稳定了,是一个年轻的成人,你有能力去跑,或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当你的修行达到成熟,便称为“已经获得本觉的本然稳定”。

 

当你的心日日夜夜不再散乱时,你已经非常接近无禅修的法身宝座。你可以在密严净土的法身宫殿,和普贤如来坐在一起,这个状态为众生所带来的利益是任运而自动的。你不必说:“现在我想要利益众生。”不需要有那种念头,这如同太阳照耀时,你不必去让太阳温暖明亮,是不是?当太阳照耀时,它自然而然就是温暖而明亮的;当你达到稳定时,肯定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一旦你了悟法身的本质,就如同没有云朵遮蔽的太阳,它的明灿、温暖、光芒自然而然地散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了证利益自身的法身时,利益他人就毫不费力,这种了证常常被形容为“灿烂吉祥”(resplendence;梵shri;藏palden)。了证法身即是自身的吉祥荣耀,化现为色身,即是他人的吉祥荣耀,这是为什么诸佛被称为“吉祥诸佛”(glorious buddhas)的原因。

 

以正念为护卫者

 

在此同时,当从事日常事务时,我们的心一定会散乱。法身在我们之内,但是因为我们对法身的认识尚未稳定,因而陷入念头之中。然而,当我们有所认识时,念头的本质即是法身,它纯粹是了知、明觉的外在表现。在我们认识到思惟者的本质时,这种表现(念头)就无法留存,那时,你本然的自性即是一种真实。在这个表现之中,念头无法留存,如同一滴水无法留存于半空中。一旦你熟悉这种处理念头的方式,就不需要去压制思惟。你不需要去纠正它,不需要任何获得或失去觉醒状态的希望或恐惧。所以,“充满信心的见地离于希望和恐惧”,你不必去希望自在或恐惧拥有念头,因为在看见心性的刹那,念头已经消融了。你们了解这一点吗?清楚了吗?

 

不要期待你会体验到任何惊人壮观的事物。老实说,没有什么比认识本觉更令人感到惊奇的事物,在本觉之中,念头无法留存,五毒和串习失去它们控制本觉的力量。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我们就会陷入念头之中。大多数的有情众生不知道如何去认识心性,他们被念头带着走;在你认识心性的刹那,你已经看见了心性。“不见一物,是无上之见地”(Seeing no thing is sublime sight),这是如此的近在咫尺而令人难以相信。它不是一种想像的行为,是因为它是如此的容易,而令人难以相信!它甚至不需要透过一丁点的禅修,就可以做到。但是我们需要去习惯它,需要习惯于认识这空觉的本质。

 

用你的余生如此修持,你将不会恐惧死亡。生病时感到快乐,死亡时感到欣喜,是真正的瑜伽士。为什么你生病时会感到快乐,因为当死亡时,你就证悟了。人们通常会先生病,然后再死亡,如果没有死亡,这有形的身体不会消逝。透过这个修行,在死亡时,离于二元分立的心的本初觉醒,将会如大鹏金翅鸟(garuda)[大鹏金翅(garuda)是一种神话中的大型鸟,一破卵就能飞翔,象征本初智慧,其五种颜色有时象征五智。它是龙族之敌,在绘画上,常绘其喙咬一蛇、象征吞食烦恼。]那般自在翱翔,你的心如同本初觉醒般融入法身。你抵达法身的王座,握有法身的王国。

 

此时此刻,有情众生掌握了愚痴的王国,一旦我们清除了这了无觉察的曲径之后,就只有这本初觉醒的王国。在这发生之前,无明国王拥有五毒这五位大臣,五位大臣的副手是二十一种不善心所和八十种内在念头状态,八万四千种烦恼即是他们的臣民,这位暴君统治永无止境的轮回王国。我们全都居住在这个王国之内,并且认为这个王国简直是太棒了!

 

然而,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全都失去控制,失去所拥有的一切,我们的一切作为都白白浪费,完全无法给予我们任何帮助。在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的心继续独自前进,如同从奶油中抽出的一根头发。它继续旅行,没有选择何去何从的自由。愚痴无明的王国真的是徒劳无用,但是即使它毫无用处,我们仍紧紧黏着它。要获得真正的快乐是不可能的,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掌控,如果有所控制,就能够留在恩痴无明的广大宫殿之中。但是由于我们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伟大的愚痴王国完全帮不上忙。

 

如果我们不清除这无明,没有什么能够帮得上忙,没有什么能够带来利益。当然,从事善行会带来短暂的利益,是“除非你知道心的秘密重点,否则不论做什么,都会是上下颠倒的。”心的重点是离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的念头,住于无造作、全然开放的当下觉醒之中。如果不知道这个重点,那么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是上下颠倒的。有一句康巴谚语说道:“在你往后面倒下时,恭敬合掌不会有所帮助。”换句话说,如果不从根本清除无明,我们总是会回到轮回之中。

 

我们总是需要一件东两,那就是称为“正念”的护卫者,监视我们的心是否不小心就散乱。如你所知的:“在散乱的道路上,魔罗的盗匪伺机埋伏。”我们或许会认为,有邪灵会出来把我们抓走,但是散乱的心才是真正的魔罗。它如同一句著名的俗话所说的:“障蔽者是你自己的念头,障蔽者源自你自己的心。”一旦你的心日日夜夜心不散乱,那么就没有障蔽的力量能够控制你。

 

简而言之,我们能够把对心性的认识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完全是修持的结果。没有修持,对心性的认识只不过是惊鸿一瞥,稍纵即逝。我们或许会再度认识心性,但它总是消逝,因为我们总是忘记,心总是散乱。我们不认识心性的习惯已在所有过去的生生世世中受到巩固强化,它的力量简直是太强大了。除了我不断提及的“短时、多次”修持方法之外,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不论我们是坐着或行走,修持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短时、多次”,除非这样重复许多次,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习惯于认识心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认识心性是最重要的。随着你越来越熟悉于认识心性,对心性的认识越来越稳定,那么认识心性的时刻自然会越来越长久;而不认识心性的时期就会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少。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是重要的,直到最后有持续不断的本初觉醒为止,而这种持续不断的本初觉醒,就称为“正等正觉”的状态。在达到正等正觉之前,你需要一再地修持。

 

修持之道即是在日常活动之中,提醒自己认识心性,这种正念或“提醒”即是佛法修行的核心。随着这种正念越来越稳定,随着你在行走、饮食、夜间躺卧等日常活动中对心性的认识越来越稳定,你将能够一再地认识心性。然而,如果你没有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便将永远不会对心性有任何认识,如此,你将完全忘记自己真正的佛性是什么。这样不知不觉的活着,如同一具死尸,一具没有感觉的僵尸。在没有完全圆满证悟的品质的情况下,我们或许看起来像人类,活着并醒着,但是只要对自性一无所知,我们事实上就是僵尸。抱歉我这么说,但是一切有情众生都如同行尸走肉。(仁波切笑了起来)

 

学生:我们如何清除力量强大的烦恼?

 

仁波切:如果你知道怎么做,就可以在瞬间消除烦恼。当然,不是永远地根除,但是在那一瞬间,它完全消失了。每一个烦恼都是一个念头,而念头即是心的活动。当我们思惟时,注意力会移向一个对境,然后移往另一个对境,然后移向第三个对境,是不是?移动的注意力即是烦恼的根源。为了斩除这注意力的活动,我们必须认识这注意力来自何处,在那一个刹那,嗔或贪立即消。在看见这一点的刹那,没有念头,只有无念的觉醒。当我们认识本然的空性时,思惟消失了,然后念头再度来临,我们再度认识念头来自何处,然后念头再度消失。

 

举例来说,你生气,你认识它来自何处,然后嗔怒消失。籍由慢慢地、慢慢地应用此一修持,嗔怒的习性变得越来越微弱,你的心镜变得越来越清晰。在有念头的时刻,去认识思惟者,它如同擦拭一面镜子一小部分的尘埃,你可以在拭去尘埃的部分,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影像。蒋贡·康楚说道:“在念头之内,我发现无念。在无念之内,我发现本初觉醒。”当一面镜子覆满尘埃时,你看不见任何影像。如果你用针尖在镜子上稍微刮一刮,你将会看见一点点镜子。我们无明的思惟如同镜子上的尘埃,你拭去的尘埃越多,镜子上的影像就越清晰。

 

一旦你知道如何认识一个念头的本质,就会知道如何去认识其他的念头,其程序是相同的。它如同念诵法会的法本:当每一个偈子的最后几行是相同时,法本不会每一次都重复这几行,它只会说“及其他等等”,你不必每一次都去读这几行字,在那时,你就是知道这些字句。认识心性也是如此,你不必每一次都经历吃力费劲的过程,只要去认识心性,就是这样。思惟逐渐变得越来越微弱,生起的念头越来越少,念头与念头之间的间隔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长久。自然的稳定力自行延长,它变成一分钟、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所有这些结果都逐渐地源自修持。在某个时候,五毒永远消失。“离于念头,但却清楚地了知一切”,当我们离于念头时,五毒如何能够生起?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你只需要透过修持来熟悉对治的方法。当烦恼力量强大时,你可以说认识本初觉醒是完全不可能的吗?不行,当然不行。不烦恼的力量强弱,对治方法都会发挥作用。当然,你不是百分之百的稳定。在这时,谁是百分之百的稳定?这如同我之前所举的例子,我们如同试着走路的一岁孩子,站起来后立刻跌下去。我们不是百分之百的训练有素,我们刚刚认识心性,力量尚未圆满。我们尚未长大成人,当孩子长大成人时,便会变得独立自主。我们如同一个稚子,尚未有太大的力量,才刚刚找到自己的方向。

 

当你认识心性时,没有什么要看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东西,但是你却看不到,那么你可以为此感到难过悲伤。但是话说“不见一物,是无上之见地”,没有什么要看的东西,你需要了解这一点。你同意吗?这即是达成共识,藏语的字义是“角碰角”(touching horns),也就是取得联系。如果只有一个头,就没有“角碰角”,对不对?你不会取得联系。当我说:“没有什么可看的事物、心是空虚的”,如果你认识自己的心性,看见心性没有“东西”,那么你就和我“角碰角”了。

 

如果佛陀曾经教导:“空性具有色、香、味、触等等”,然后我们去看,却没有看见,那么肯定有大麻烦,因为我们找不到这空性。但是佛陀没有这么说,他说:“空性没有色、声、香、味和触。”不论我们怎么寻找心,可曾发现它具有色、声、香、味、触?当你认识心性,看见“没有什么可看”时,你就和佛陀“取得联系”。

 

当真正看到这一点时,你会哑口无言。它超越念头、言语和描述,你能够形容心性是什么样子吗?如此修持,切勿放弃。一再地看见它“没有什么东西可看”,让它保持本然的状态,它将会越来越持久。如果你刻意去延长它,它就会变得充满概念。切勿刻意延长它,也不要缩短它,见地应该离于概念,对不对?坐着沉思不会帮助你离于概念。

 

学生:当认识心性时,我们要如何处理不会消失的细微执着?

 

仁波切:如果真的认识本觉的状态,在那个刹那,没有念头、烦恼或串习能够留存。我们以记忆一首歌曲为例,这是一个串习或铭印。本觉本身离于串习或铭印,当这些铭印看起来不会消失时,这是因为我们对本觉的认识欠缺稳定力。当你把水倾倒在尘土上时,水和尘土混合在一起;但是如果你把水银倾倒在尘土上,水银完全不会和尘土混合,它保持完整而纯净。本觉如同水银,它不会和串习混合在一起。我们拥有本觉的相似物是可能的,这种本觉的相似物混合了二元分立的心,这就如同二元分立的心的尘埃。

 

本觉既不会被困在被觉知的对境之中,也不会被困在觉知对境的感觉器官之中,它不会困在觉知的二元分立的心之中,也不会陷入任何事物之中。因此,本觉被形容为无垢法身,意思是指完美无瑕。如果本觉受到串习的影响,即使只有一点点,你就不能称它为完美无瑕。本觉是指完全不受到任何障蔽、恶业或串习染污的状态,正如同水银不受到任何碰触它的事物的影响。

 

大圆满密续分心与本觉,教导本觉如同水银,二元分立的心如同水,被觉知的对境、感官和觉知的心之状态如同尘埃。水银不会受困,不会陷入这些事物之中,它不会受到这些事物的影响,不会与其同流合污;但是如水般的二元分立的心碰触尘埃的那一刻,它立刻和尘埃混合在一起,变成泥巴。本觉原本就是稳定的,不会困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之中。心则如同水,不具有本具的稳定力,你把水倒进泥土的刹那,它完全渗入泥土里。

 

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有心,不论了知与否,这心的本质即是本觉,有情众生同时具有心和本觉。真正的瑜伽士(这条道路上的修行者)在扬弃二元分立的心态:心消失的同时,让本觉的状态留驻。在西藏中部的苏色(Shukseb)尼寺,有一个伟大的女性大师阿尼洛千(Ani Lochen),每当有人请求她给予加持时,她都会表达一个愿望。她手中拿着法器碰触人们的头说:“愿你认识心性。”她对受其加持的每个人表达这个愿望:“愿你认识心性。”她总是说同样的一句话。她从未说:“愿你认识心。”她总是说:“愿你认识心性。”换句话说,愿你不再像水渗入泥土般陷入二元分立的心之中,而愿你如同水银般具有本然的稳定。

 

我们有必要去区分心与本觉。如果你陷入“心”中,你是一个“semchen”,意指“有情众生”,但是如果你精通本觉,便是一个“rigpa dzinpa”,意指“持明者”vidyadhara)[持明者(vidyadhara)指“智慧持有者”(knowledge Holder,是经由深奥的方法,持有本尊、咒语与大乐智慧者。]。莲花生大士证得四持明的果位,第一个持明果位称为“异熟持明”,第二个持明果位称为“寿命自在持明”,第三个持明称为“大手印(大印)持明”,第四个持明称为“任转(任运圆满)持明”。这是我们在修道上进展的方式。

 

第四章 止与观《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铁条技巧《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加持与证悟《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5《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