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道》70 - 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1)
第三部分 三士道
第三章 上士道
第一节 菩提心
二、如何发菩提心
我们已经了解了菩提心殊胜的功德利益,要怎么修菩提心呢?要按仪轨来修,有一个发菩提心仪轨,这个仪轨我们天天念:
诸佛妙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
我行施等诸资粮,为度众生愿成佛。
这个仪轨念三遍。诸佛妙法众中尊,诸佛就是诸佛如来,妙法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众中尊就是僧宝。皈依三宝以后,再发菩提心:我行施等诸资粮,为度众生愿成佛。“施等诸资粮”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施就是布施,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意思是我们做了这么多善事,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六道众生,说的非常清楚。我们要经常念这个仪轨,珠康瓦大师看到每个人时都会念“为度众生愿成佛”,时刻都在发菩提心。
传授密乘灌顶时,通常用这个仪轨传菩萨戒。发菩提心还有一个大仪轨,要整篇地传,比较长,还要供养很多供品,然后跟随上师来学习发菩提心,经常念这个仪轨,能积很大的福报。
上面讲的是修菩提心的仪轨,真正发菩提心的方法有两种:七支因果发菩提心、自他交换发菩提心。其中,七支因果发菩提心不包括自他交换发菩提心,自他交换发菩提心包括了全部的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一)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七支因果发菩提心讲的是根据七个步骤来发菩提心。顺序是:认定众生是母亲、思念母恩、报答母恩、发慈爱心、发悲悯心、发增上责任心、发菩提心。
这七个步骤中,后面心念的生起需要前者作为前提,是因果关系,所以叫七支因果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因是增上责任心,增上责任心的因是悲悯心,悲悯心的因是发慈爱心,慈爱心的因是报答母恩,报答母恩的因是思念母恩,思念母恩的因就是认定众生是母亲。这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认定六道众生全部是自己的母亲。
1. 认定众生是母亲
修认定众生是母亲之前,先要发众生平等心。
这里讲的平等心是指对众生无敌友分别,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如果连平等对待众生的心都没有,就不可能认定众生是母亲。
对待众生时,我们的内心往往是不平等的。比如,对仇敌有嗔心,对亲友有贪着的欢喜心,对非友非敌的人不理不睬等等。通过思惟苦谛时讲的亲仇变异无常等,就会明白,我们这样对待众生其实是不对的。轮回中,仇敌曾多次作过我们的亲友;亲友也曾多次与我们为敌;非敌非友的人过去既作过亲友,也作过敌人。众生都在轮回中流转,都作过我们的仇敌与亲友,所以,众生都是平等的。
不但如此,现在是友是敌,以后也不可能永远是。所以,对众生产生贪恋或嗔怒都是没道理的。另外,众生同样都经受轮回之苦,从这个角度来看,众生也是平等的。
经常这样思惟,就可以慢慢培养自己的平等心。如果能平等对待身边的亲友、仇敌和非友非敌的人,就可以试着对其他众生修平等心。如果对其他众生也能平等对待,就会停止造作因敌友分别产生的恶行,比如打击仇人、纵爱亲友等等,有敌友分别的人是无法生起菩提心的。能平等对待众生后,修认定众生是母亲就很容易了。
要怎么认定呢?我们认真思惟一下,就会认识到:众生的灵魂是无始的,轮回也是无始的。无始劫以来,我们转世了无数次,转世的次数比宇宙中的沙子还要多。每一次转世,都有众生做我们的父母亲,所以说,六道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而且不止一两次,六道众生都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父母亲,即使不是今世的母亲,也是过去世的母亲。
继续思惟这个道理,还会想到:有些令人讨厌的动物,比如蚊子或蟑螂。蚊子咬人会痒,还会传播疾病,所以人们看到了就想拍死它,看到蟑螂也是这样。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一只蚊子、蟑螂,是因为在某一世,做我们的母亲时,为了自己的孩子,造了很多恶业,辗转轮回,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再想想就会认识到,这些母亲众生都是为了我们,才下了地狱、堕入了畜生道,变成了其他道的众生。现在,它们换了一个外相出现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恨它们、杀害它们呢。
所以,我们要生起认定众生是母亲的心。一开始会比较难,可以祈请佛菩萨的加持:“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让我生起认定众生是母亲的心。”要经常祈祷。当业障消了一些之后,就会有一种感觉:看到蚂蚁觉得是母亲,看到蚊子,也会觉得是母亲,会有这样的心态、感受。
有一位大成就者叫香巴仁波切,成就非常非常高,他讲三士道时,因为他加持力的关系,小小的房子里可以容纳三千人,加持力非常大。每年的春秋,香巴仁波切都要讲一次三士道,每次讲的时候,他都会说:“真心修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要认定众生是母亲,在这上面要下大功夫。看到虫子,或是其他的某种动物,要马上想到这是自己的妈妈,没人时要哭出来,可以边哭边说‘母亲你好可怜’等话”。有一次,阿底峡尊者讲经时,突然对一个弟子说,你马上去下面的森林,你的母亲要吊死了。这个弟子腿脚不好,着急地说:“哎呀,母亲为什么要去吊死呢?”就马上跑到森林里,跑来跑去,很费力地找,也没找到自己的母亲。后来看到一匹老马,脖子夹在两棵树中间,快要卡死了,他就把马救了下来。回来后对阿底峡尊者说:“尊者啊,我妈妈不在森林里。但那边有一匹快要卡死的老马,我把它救了下来。”阿底峡尊者说:“那匹老马就是你前世的母亲。”
阿底峡尊者要圆寂时,很多人都来拜别他。每个人都哭得很伤心,大家都说:“尊者要圆寂了,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心里都很痛苦。尊者就对仲敦巴大师说:“将来如果有人说自己没福报,没见过阿底峡,不要这样想。阿底峡讲的法就是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如同亲见阿底峡。”我们要好好发菩提心,根据就在这里。
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名叫赞巴益西哲巴,他母亲死后,为了寻找母亲,他修了神通。用神通观察后,发现母亲转世到西藏的一个富人家,变成了灶台下的一条虫子。他就来到西藏,到那个富人家里放了三年羊。三年后,他请求主人允许,挖开灶台,找到那条虫子,念经超度了它。转身看见刚才坐的地方又有一条虫子死了,用神通来观察,一看,原来是自己前七世的母亲,又超度了它。
所以,我们见到的虫子、蚂蚁、蚊子等众生,都有可能是自己前世的母亲。常常见面的肯定是有缘份的,没缘份的蚊子进不到房间里来,没缘份的虫子我们也看不到,没缘份的众生之间也不会相遇。有缘见面的,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爷爷奶奶等亲戚朋友,死后转世变成的。
认定众生是母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讲大乘佛法时曾经说:“众生无有一处不曾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众生未曾做过我们的母亲,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
有人拜见阿底峡尊者时,见他屋子里有苍蝇,就去打。尊者说:“不要打它,它是我的母亲。”像阿底峡尊者这样有无限神通的圣者,能看到众生全部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我们凡夫还看不到,有一点点神通的,能看到前世、前几世或前几百世的母亲,会发现有的母亲在地狱,有的在畜生道,还有的在人间。修行层次比较高的会看得更久远一些。
目犍连尊者的母亲死后,他用神通来看,怎么都看不到这一世的母亲,看到的都是前世的母亲。尊者去问释迦牟尼佛,佛说:“那里太遥远了,你的神通有限,看不到。”然后,佛带目犍连去了那个世界。也是在人间,他母亲还是转世成了一个女人,当时正在担水。尊者给母亲传法,他母亲就修行解脱了。因为目犍连尊者看到了自己很多世的母亲,所以尊者经常四处度化众生,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母亲,应该度化她们。观音菩萨度化众生为什么这么勇猛呢?因为观音菩萨曾经非常精进,在阿弥陀佛面前发菩提心时,阿弥陀佛加持他,让观音菩萨看前世、前前世的母亲,他看到六道众生全部都是对自己有大恩的母亲,所以就非常勇猛,用最大的悲心来度化众生。
一定要生起认定六道众生全部是自己母亲的心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往期连载:
造者和教法殊胜
道的根本是亲近上师
《三士道》9 - 亲近上师(供养侍奉功德-下/虔诚信敬功德-上)
《三士道》10 - 亲近上师(虔诚信敬功德-下/塑造上师像功德/思念祈请功德)
《三士道》11 - 亲近上师(当佛礼敬功德)/不敬上师的罪业(身罪业/语罪业-上)
《三士道》12 - 不敬上师的罪业(语罪业-下/意罪业-上)
亲近上师后如何修学
《三士道》21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可贵性/得到暇满人身的条件)
《三士道》22 - 暇满人身(暇满人身的难得性/珍惜暇满人身)
下士道
《三士道》24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一)人必定会死)
《三士道》25 - 人生无常(如何思维人生无常 - (二)死无定期/(三)死时除佛法都帮不上)
《三士道》26 - 人生无常(临终之相的差别/如何成就人生无常观)
《三士道》27 - 三恶道苦(堕三恶道的理由/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上)
《三士道》28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一)地狱道的苦-下)
《三士道》29 - 三恶道苦(三恶道苦 - (二)饿鬼道的苦(三)畜生道的苦)
《三士道》38 - 因果(十业道-如何消除业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总结)
中士道
《三士道》41 - 苦谛(认识苦 - (一)五苦-下/(二)八苦-上)
《三士道》43 - 苦谛(认识苦 -(三)三苦/(四)阿修罗道的苦)
《三士道》45 - 集谛(烦恼 -性质/危害/(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上)
《三士道》46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中)
《三士道》47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六根本烦恼-下)
《三士道》48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上)
《三士道》49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中)
《三士道》50 - 集谛(烦恼 -(三)烦恼的种类-二十随支烦恼-下)
《三士道》51 - 集谛(烦恼 -(四)根源/(五)生起的因缘/(六)过患)
《三士道》52 - 集谛(业/死 -(一)死缘/(二)业的触发/(三)死亡前后的注意事项)
《三士道》55 - 道谛(总述-(二)加行道/(三)见道/(四)修道/(五)无学道)
《三士道》60 - 道谛(戒定慧-(二)禅定-下/(三)智慧)
《三士道》61 - 灭谛(解脱-(一)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 /(三)无住涅槃)
上士道
《三士道》62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一)~(三))
《三士道》63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四)~(九))
《三士道》64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70)
《三士道》65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71~120)
《三士道》66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21~150)
《三士道》67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51~180)
《三士道》68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181~200)
《三士道》69 - 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十)华严经讲菩提心功德-201~221)
三士道(下) 目录: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
三士道是终生的修行,事部班之前最起码要看三遍,读三遍,对菩提道次第有一个印象,以后慢慢读得越多越会深入。三士道不仅仅是加行班,事部班时还是要读,到了般若班还是要读,到了密宗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时还是要读,是终生的修行。
以上摘自阿旺嘉措金刚上师《法海宝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