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智化推动车载T-Box向融合方向演进

宋姣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2024-11-28

更多报告资源,请加微信(gasgoo2019)咨询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网联化程度持续提高,扮演车辆与云端信息中转站角色的车载T-Box开启升级换代。随着汽车EE架构向集中式演进,T-Box不仅支持4G/5G、C-V2X、蓝牙、UWB甚至未来6G、卫星通信等车内外通信技术,并将逐渐融合网关、域控制器等功能,从单一电子单元向信息通信域控制器和高性能计算平台演进。


盖世汽车研究院从行业概况、产业链及市场分析、发展趋势、代表厂家方案四个维度对车载T-Box行业进行研究,本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车联网是指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典型应用。车联网能够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功能,未来智能网联服务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基础功能。



车联网由“云-管-端”系统架构组成,“云”是指车联网云平台,主要包括远程监控平台、车联网服务平台、OTA平台;“管”是指网络通信或通讯协议,负责终端采集信息的上传和云端控制信息的下发,包括4G/5G/LTE-V2X、卫星通信、蓝牙、WiFi等;“端”是指智能终端和移动终端(手机App),负责数据采集和云端控制指令执行。


从车端看,车联网主要有T-Box(车载远程通信终端)和车机组成,T-Box作为车内网和外部网络的连接器,起上传下达的作用,是车端实现车联网功能的关键部件。T-Box通过移动通讯与车联网平台交互信息,通过CAN总线与车内相关控制器进行连接;车机为车主使用车端车联网功能的交互界面。



T-Box由4G/5G通讯模组、MCU、GPS、蓝牙、CAN通信、电源管理、E/B-call等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中4G/5G通讯模组是最主要模块,且成本占比最高,约为40%。



T-Box主要负责打通移动手机端、汽车端与云端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实现汽车上网的各类功能。车载T-BOX可实现车联网功能、远程监控功能、基础功能三大类功能。车联网功能包括车况查询、定位、远程控制、Ecall/Bcall、充电查询、车载WiFi、车机在线应用、OTA等;远程监控功能包括车辆实时监控、故障管理、终端控制等;基础功能包括4G通讯、系统自检、CAN信息交互、USB通讯等。T-Box对车主、车厂、监测机构各用户端都有相应的价值。


目前,车联网行业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正在积极地制定和落实,车联网相关政策将推动车载T-Box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车载T-Box行业存在数据安全风险、下游客户集中度高等制约因素。


产业链方面,车载T-Box行业产业链上游为车载通信模组、MCU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T-Box厂商,下游为汽车行业,产业链具备认证周期长、准入壁垒高等特点。


上游汽车通信模组市场由国内厂商主导,且集中度较高,头部代表厂商有移远通信、华为等。目前部分厂商已推出5G通信模组和C-V2X模组,并实现量产上车。


中游T-Box市场竞争激烈,以LG、法雷奥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基本垄断合资与外资车企,以东软、华为、联友科技为代表的本土T-Box厂商主要供应自主品牌,随着本土厂商产品的更新迭代,未来国产化率将逐渐提升。目前4G T-Box是市场主流产品,5G T-Box仍处于发展初期,部分T-Box厂家已推出集成C-V2X、高精定位、以太网通信等功能的5G T-BOX产品,并实现批量装配上车。


下游汽车行业T-Box主要是前装搭载,目前装配率接近70%,未来将发展成智能网联汽车的标配硬件。目前5G T-Box搭载率较低,随着2023年10月华为官宣在5.5G方面完成突破,有望推动推动5G T-Box加速上车。


市场规模方面,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T-Box装配量将保持平滑增长,趋于标配;未来5G T-Box的加速上车将提高T-Box产品价格水平,量价齐升将使T-Box市场规模保持增长,预计2027年乘用车T-Box市场规模达137.8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发展趋势方面,在产品功能上,T-Box软硬件趋向集成化,朝着5G、V2X、高精度定位等功能融合方面演进;在产品形态上,传统T-Box正在向智能天线、通信域控制器等多样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汽车EE架构的集中式演进;同时,车联网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T-Box厂商需要在硬件、软件、通信、数据等方面强化安全措施,保障T-Box的通讯安全。


/ 获取完整报告 /


欢迎扫码订购

盖世汽车研究院年度服务





多产业报告推荐

点击下方主题查看报告详情


智能网联 

1

智能汽车OTA产业报告(2024版)

2

人形机器人产业报告(2024版)

3

车载HUD产业报告(2023版)

4

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5

车联网V2X产业报告(2023版)

6

智能汽车HMI产业发展趋势(2023版)

7

智能驾驶及座舱SoC芯片行业报告(2023版)

8

车规级功率半导体产业报告(2023版)

9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0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1

车载显示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12

汽车产业ChatGPT技术应用展望(2023版)

13

车载声学系统产业报告(2023版)

14

座舱监测产业报告(2023版)

15

汽车氛围灯产业报告(2023版)

16

汽车车灯产业报告(2023版)

17

飞行汽车产业报告(2023版)

18

汽车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2版)

19

智能驾驶传感器产业报告(2022版)

20

车载操作系统产业报告(2022版)

21

汽车液晶仪表产业报告(2022版)

22

汽车基础软件产业报告(2022版)

23

车载摄像头产业报告(2022版)

24

智能汽车域控制器产业报告 (2022版)

25

智能汽车云服务产业报告(2022版)

26

车规级芯片产业报告(2022版)

27

智能座舱产业报告(2022版)


自动驾驶

1

自动驾驶感知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高精地图与定位报告(2023版)

3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3版)

4

港口场景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5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报告(2023版)

6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产业报告(2023版)

7

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8

车载毫米波雷达产业报告(2023版)

9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10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报告(2023版)

11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2

领航辅助驾驶产业报告(2023版)

13

智能辅助驾驶趋势展望(2023版)

14

车载计算平台产业报告(2022版)

15

智能泊车产业报告(2022版)

16

主流车规级芯片企业对比报告(2022版)

17

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报告(2022版)

18

智能汽车线控底盘产业报告(2022版)


新能源

1

乘用车混动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2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产业报告(2023版)

3

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产业报告(2023版)

4

固态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5

动力电池产业与技术动态研究报告(2023版)

6

800V高压平台产业技术报告(2023版)

7

新能源汽车BMS研究报告 (2023版)

8

氢燃料电池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9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报告 (2023版)

10

新能源乘用车驱动电机产业研究报告 (2023版)

11

车身一体化压铸产业报告 (2023版)

12

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产业报告(2023版)

13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报告(2023版) 

14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研究报告(2023版) 

15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及展望 (2023版)

16

钠离子电池产业报告(2023版)

17

动力电池安全性产业报告(2022版)

18

电驱动系统技术趋势展望(2022版)

19

新能源汽车空调热管理系统行业报告(2022版)

20

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电气化研究(2022版)


国内市场分析

1

2023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与未来展望

2

乘用车电气化供应链现状与展望(2023版)

3

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海外市场分析

1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海外市场研究与成功实践分析报告

2

东南亚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3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报告(2023版)

4

中东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5

拉丁美洲汽车市场研究报告(2023版)


盖世汽车研究院月刊/情报


联系咨询

电话:021-39586121

微信:gasgoo2019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