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科技文明背后的科技风险

2017-04-19 姚立澄 战略与政策论坛

  人类社会化程度越高,科技知识、技能越丰富,自然风险造成的灾害就会越低,而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则正相反。如何防范进而根除科技风险带给人类社会可能的灾难后果,也许可以从社会哲学、社会文明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人类历史的进程深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几百年来,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不断扩大活动的范围并刷新对世界的认识。
  在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在积累不同的反应。人们发现,核扩散、环境污染、疾病、战争的规模等等,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消失,甚至有的越来越严重。当人们感觉自己已摆脱自然灾害的威胁,越来越能够征服自然的时候,人类自己产生的科技文明却隐藏着无限的风险。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里这样描述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此书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幸的是,她也受到农药制造商的强烈抵制和人身攻击。
  科技风险、风险社会研究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发展为一个热门领域。科技风险概念形成的过程,大概包含了这样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对于核武器、杀虫剂等等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讨论范围小,主要是在专家的范围内,民众并未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讨论的主题也相对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和技术反对者参与其中进行辩论。辩论的主题是工业污染、公共卫生等,因此引起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焦虑。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直到现在。由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事故,造成大量放射性核物质泄漏,使得科技风险的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关注的焦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科技风险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核辐射、环境污染、疾病逐渐扩展到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研究和讨论也不断深化,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都参与其中。随着高科技以及其带来的后果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风险是全球性的,一旦失控,大家都是受害者。因制造风险而获利的团体,同样承受着科技带来的风险威胁。科技带给世界的负面作用推动着人们思考科技与人类社会的新关系。
  科技风险只是风险社会、风险文化中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德国(西德)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他的《风险社会》。贝克风险理论的出现改变了风险问题讨论的方向,提出了一种认识社会的新视角,对现代化的反思,为进一步广泛地讨论奠定了基础。贝克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科技神话以及工业发展积极作用的思维模式,使人们进入一个反思的时代。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德国尼克拉斯·卢曼《风险:一种社会学理论》等理论也相继提出,在西方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学者刘益东研究员,突破双刃剑思维,提出了“致毁知识”的概念。指出了科技知识正负效应不对称,不能抵消,一旦失去控制,将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科技风险提供了非常广泛的视角。
  风险与自然灾害不同,风险是尚未发生的灾难,是一个可能性概念。现代社会的分工和不同功能系统中的决策是风险产生的难以消除的根源。复杂性、偶然性、不可知和不确定性是社会功能体系的组成,也预示了风险不可避免。
  所以,我们应警惕这样的思维观念:我们现在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更多的知识并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就可以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实际上,人类社会化程度越高,科技知识、技能越丰富,自然风险造成的灾害就会越低,而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则正相反。
  如何防范进而根除科技风险带给人类社会可能的灾难后果,似乎还无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通过利用现代工业社会的自身制度性功能来处理和解决看来是不可能的,也许人们可以从社会哲学、社会文明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4月03日 第A3版:科技前沿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王乃彦院士: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2. 鲁白: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3. 科学政策如何确保科研的诚信与产出

  4.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5. 李侠: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6. 科技驱动文明

  7. 新型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唱主角”

  8. 分类施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

  9. 科研评价要自信自立务实管用

  10. 丹麦发布报告总结未来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趋势

  11. 日本智库评价中国经济形势和科研实力

  12. 中美未来的科研潜在贡献度和潜在引领度分析

  13. 中美科研实力比较研究:基于《2016研究前沿》的分析

  14. 邓小平:朱镕基是难得懂经济的干才 我不懂只能听懂

  15. 邓小平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6. 习近平: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17. 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18. 【专论】筑牢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基础

  19. 科技发展如何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20. 【专论】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21. 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的规律研究

  22.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风险的创新活动

  23.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维度评价

  24. 白春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

  25. 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打通“创新链”的过程

  26.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27. 《习近平时代》(廿四):熟知传统文化的领导人

  28. 科学报国 实现梦想-在"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上的讲话

  29. 李克强:第三方评估整改结果要向国务院汇报

  30. 李克强总理谈第三方评估报告

  31. 汪洋听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成果汇报

  32.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

  33. 法国评估2000-2015年间的企业创新支持政策

  34. “创新英国组织”评估英国增材制造研究与创新状况

  35. 兰德公司提出评估科研影响力的综合框架

  36. 美国科学院发布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评估报告

  37. 澳大利亚发布“研究参与评估”试点报告

  38. OECD报告评述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重点

  39. “高精尖”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土壤

  40. 讲好中国故事 必须建构全面透彻有力国际的话语

  41. 【任仲平】未来五年,中国如何处理好“最艰难的工作”

  42. 《自然》提出中国要促进科研与创新需加强科学基础

  43.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44. 2016年度科学技术突破和2017年展望

  45. 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46. 丘成桐: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哲学滋养

  47. 感恩2016,祝福2017

  48. 【元宵诗词赏析】祝大家元宵快乐!

  49. 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提及中科院多项成果

  50. 姚檀栋院士:将青藏高原研究推向卓越

  51. 杨卫:我国已到达世界科学中心的边缘

  52. 丁仲礼:应对雾霾,源头减排是关键

  53. 丁仲礼: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54. 【专论】雾霾倒逼危机治理

  55.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56.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57. 刘卫东:引领包容性全球化新时代

  58. 津渡:诗三首《穿过沼泽地》

  59. 布鲁金斯学会为特朗普政府提出50项创新政策建议

  60. [专论]决策背景复杂化态势与智库建设科学应对的探讨

  61. 潘教峰: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62.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63.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64. 樊春良: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不确定性

  65. 《科学》杂志:特朗普与科学之十大疑问

  66. 王作跃:冷战时期到奥巴马时代美国科技决策咨询研究

  67.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68.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69. 推进“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建设

  70.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7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72. 最新各国GDP排名和31个省份GDP排名

  73. 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74. @热点关注【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

  75. 国家最高科技智库呼之欲出

  76.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77. 中国智库的历史、现状与展望【附智库观点50篇】

  78. 潘教峰:加强智库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9. 潘教峰:中国加速迈向世界创新中心

  80. 穆荣平: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机遇

  81. 用文化自信支撑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82.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自信

  83.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84. 习近平: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85. 杨卫: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源头支撑

  86.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87. 白春礼: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88. 材料科学基金项目布局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89. 当前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六大误区

  90. 探访科学家工作室

  91. 万钢:深化创新驱动 增强科技供给

  92.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93. 河北全力打造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附各类新区名单】

  94. 千年大计!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95. 权威人士和国内外媒体看雄安新区【珍藏版】

  96.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97. 布隆伯格:我不能冒这个险

  98. 谁动了美国科技预算的奶酪

  99.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100.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30多处提及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