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111篇胶质细胞相关研究进展汇编

brainnews 2023-04-13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与前者合称为大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
传统认为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其作用仅是连接和支持各种神经成分,其实神经胶质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的作用,在形态、化学特征和胚胎起源上都不同于普通结缔组织。



Brainnews 精选了2020-2021胶质细胞的最新进展/报道 111 篇。

一起来学习吧!


欢迎加入

全国胶质细胞学术讨论群

添加小编微信

brainnews_11

-留言胶质细胞研究群-





BrainNews

胶质细胞相关主文推荐


1.两个月连发Neuron+Adv Sci,陆医大学牛建钦等聚焦少突胶质细胞在多种疾病的作用
2. Neuron重磅长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3.Nat Metabolism封面:星形胶质细胞在酒精代谢中的重要调控机制
4.专题| 高天明团队和游自立团队等接连发文聚焦热点:胶质细胞在情绪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5.Cell Reports:时松海课题组揭示大脑新皮层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程序
6.STEM CELL REP:源自双相障碍患者的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神经元活动,又是炎症在捣乱!
7.Nat Neurosci:补体C4A的过表达影响小胶质细胞的吞噬、突触修剪,导致行为的异常
8. Immunity:又是炎症惹祸!纹状体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释放前列腺素信号可诱发负面情感
9. Nature Neurosci: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间GABA能功能单元
10. Neuron重磅长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11. Nat Immunol:一种新型的小胶质细胞研究工具,为探索小胶质细胞开辟新途径
12.Cell Reports争鸣:单核测序不适用于人类疾病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检测?!
13.理解星形胶质细胞的钙信号:从获取到诠释| 脑科学顶刊导读64期
14.eLife:虞燕琴/段树民等揭示星形胶质细胞调控恐惧记忆的新机制
15.Nat Immunol:一种新型的小胶质细胞研究工具
16.Cell重磅:中科院杨辉组通过“剪刀手”将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可治疗视力损伤和PD
17.收藏版| 小胶质细胞重磅(经典)文章汇编
18.BBI:肝X受体通过调节海马脑区小胶质细胞和突触可塑性来预防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
19.Nature Reviews Neurosci: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手段的最全总结!
20.Nature Neurosci:百年经典现象再添新证据——衰老和痴呆或与这个细胞有关!
21.Nature子刊:范晓棠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LXRβ调节焦虑样行为机制
22.Nature子刊:Ucp2依赖的小胶质细胞-神经元耦合调控焦虑样行为
23.Glia专栏:神经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
24.Neuron:C9orf72缺失促进小胶质细胞介导的衰老和淀粉样蛋白积累过程中的突触丧失
25.Nat Commun:张烨团队揭示人与鼠星状胶质细胞的异同
26.CR: 体内成像显示成年斑马鱼中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分裂
27.Nature重磅研究:阿尔兹海默症中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串扰的关键介质——IL-3
28.Cell子刊:再谈炎症!聚焦炎症诱发抑郁模型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功能特性
29.Adv Sci:浙大刘冲团队发现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发育起源与异质性的关系
30.Cerebral Cortex:王朗课题组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具有稳态可塑性
31.Neurosci Bull综述:崔东红教授总结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研究模型及其技术进展
32.Cell:张春立团队首次重审小鼠体内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现象,结果出乎意料!
33.bioRxiv上线新研究:敲除Ptbp-1不会诱导胶质细胞到神经细胞的转分化的直接证据?
34.STM:小胶质细胞糖摄取的PET成像助力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诊断






其它精彩汇总



1,Nat Commun | 李靓/曾科团队揭示突触修剪抑制信号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BioArt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突触的修剪/清除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早期发育时,突触区域通过正向调控信号(iC3b/C3b-CR3),促进小胶质细胞对冗余突触的修剪。然而,小胶质细胞SIRPα信号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是否调节突触修剪/清除尚未明确。
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靓/曾科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文章,系统阐明了小胶质细胞SIRPα信号在发育早期突触修剪中的负向调控作用,并首次报道了该信号异常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突触病理。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小胶质细胞的SIRPα信号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AD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点。

阅读链接:

Nat Commun | 李靓/曾科团队揭示突触修剪抑制信号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


2,PNAS丨孔二艳/张中健团队揭示GFAP棕榈酰化修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

来源:BioArt

早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INCL是隐形遗传的人类疾病,其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导致大脑退行性病变。INCL的致病原因是去棕榈酰化酶PPT1发生自然突变导致该蛋白的功能性缺失,其直接结果是细胞内相关蛋白(PPT1潜在底物)棕榈酰化水平升高而引起其蛋白功能的改变,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日,新乡医学院-精神神经医学研究院孔二艳/张中健团队、梁银明团队和徐州医科大学高剑教授合作在PNAS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中骨架蛋白GFAP 的超棕榈酰化修饰促进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PPT1作为去棕榈酰化酶,调控着GFAP的去棕榈酰化修饰过程,因此,在PPT1功能缺失鼠(PPT1-KI)中,GFAP棕榈酰化修饰水平急剧升高,这导致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可能加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需要提及的是,Ppt1基因在人类中的自然突变(功能失活)导致了早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本研究成果将为INCL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的药物靶点。

阅读链接:PNAS丨孔二艳/张中健团队揭示GFAP棕榈酰化修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


3,喜讯!宣武医院郝峻巍团队发现卒中后神经炎症调控新机制丨专家视角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

PGC-1α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的机制

卒中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新发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0%。近二十多年来,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具有很高的疾病负担。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郝峻巍教授团队在Genome Medicine 杂志(IF:10.675)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利用特异性调控小胶质细胞内PGC-1α过表达或敲除的转基因小鼠,探讨PGC-1α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卒中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 (PGC-1α)调控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的新机制。

阅读链接:

喜讯!宣武医院郝峻巍团队发现卒中后神经炎症调控新机制丨专家视角


4,Nature 重磅:新发脑胶质瘤疫苗初见成效,瞄准肿瘤「阿喀琉斯之踵」

来源:丁香学术


胶质瘤,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神经胶质细胞恶化发展而来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颅脑肿瘤。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虽然手术治疗仍是首选,但难以根治,很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及替莫唑胺为主的化疗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案,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过往研究首次发现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1)突变以来,IDH1 突变的影响及意义逐渐成为了脑胶质瘤的研究热点。许多科学家以 IDH1 为靶点,通过肿瘤疫苗、细胞疗法等免疫治疗方式,以期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取得突破。

近日,来自德国海德堡的 Michael Platten 团队研制出了一种靶向 IDH1 突变的肿瘤疫苗(IDH-vac)。这种肿瘤疫苗可以在患者体内有效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发挥抗肿瘤效应。该成果发表在最新的 Nature 上。这项研究提供了开发一种更有效、更长期地抑制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法的潜力,给广大脑胶质瘤患者带了希望的曙光。

阅读链接:Nature 重磅:新发脑胶质瘤疫苗初见成效,瞄准肿瘤「阿喀琉斯之踵」


5,【Nature子刊】吓人!人脑中竟然存在“僵尸基因”,并且死后才开始活跃

来源:转化医学网
人脑死亡后,僵尸基因开始以更高的水平表达

僵尸基因,乍一听,似乎很恐怖。实际上它就是死亡后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的细胞,并且比生前发挥更好的功能。研究人员在常规脑手术中收集了新鲜脑组织,并在其切除后多次测量分析,以模拟人死后间隔。他们发现,一些细胞的基因表达在人死亡后增加了。这些“僵尸基因”——那些在死后间隔中表达增加的基因,是一种细胞的特性。这种细胞称为胶质细胞,它是一种炎症细胞。

研究人员观察到,神经胶质细胞会在人死后的数小时内生长,并长出长臂状的附属物,其活性会在12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基因对研究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来说非常重要。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上。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吓人!人脑中竟然存在“僵尸基因”,并且死后才开始活跃


6,陈功课题组 | 抗癌新疗法:将胶质瘤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来源:生物通
神经胶质瘤细胞转化的神经元
红色细胞是胶质瘤细胞;绿色细胞是转化的神经元

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致命的神经系统疾病,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介入治疗有限。由中国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脑修复中心负责人陈功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疗法,可以将胶质瘤细胞重新编程成有功能的神经元,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已于近日发表在《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杂志上。

陈教授团队此前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证明大脑内部神经胶质细胞在过表达神经转录因子(如NeuroD1和Dlx2)后,可以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在这项工作中,该团队进一步将他们的研究从胶质细胞扩展到胶质瘤细胞,并发现神经转录因子也可以有效地将胶质瘤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阅读链接:

陈功课题组 | 抗癌新疗法:将胶质瘤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7,脑肿瘤治疗新方法:将RNAi与“金子”颗粒结合,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来源:创鉴汇

 SNA药物显示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力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肿瘤细胞如何与免疫系统以及体内其他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缺乏了解。此外,血脑屏障的存在会限制许多蛋白药物或小分子药物进入大脑的效率。近日,来自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型球形核酸(spherical nucleic acid ,SNA)“药物”,能够杀死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细胞。

在早期临床试验中,该药物能够越过血脑屏障,并触发脑肿瘤细胞死亡,展示出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新型药物的潜力。该药物在最新研究中被命名为NU-0129,该药物的核心是一个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靶向Bcl2L12的小干扰RNA以共价结合的方式与核心相连。这是首个可以全身给药的SNA药物,显示出成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创新疗法的潜力。相关实验结果近日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期刊上。

阅读链接:

脑肿瘤治疗新方法:将RNAi与“金子”颗粒结合,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8,Cell Stem Cell | 脊髓损伤后通过体内重编程将NG2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并促进功能修复

来源:BioArt

神经元再生在维持脑稳态和对神经源性损伤的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缺乏神经元再生能力。脊髓损伤后可引起多种细胞增殖,然而没有确实的体内实验证明它们中的任何一类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后自然转化为成熟的神经元。近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张春立课题组及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徐晓明课题组联合在Cell Stem Cell 杂志发表文章。
他们发现,脊髓损伤引起的内源性SOX2高表达可引起NG2胶质细胞转化为DCX (神经元再生的标志物) 阳性的细胞,但不能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的神经元。有趣的是,过表达外源性SOX2可成功地将NG2胶质细胞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并促进脊髓损伤小鼠的功能修复。该研究揭示了NG2胶质细胞在成年脊髓损伤后具有潜在的神经元再生能力。

阅读链接:

Cell Stem Cell | 脊髓损伤后通过体内重编程将NG2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并促进功能修复


9,汤富酬/乔杰合作揭示人类大脑皮层中胶质发生初期前体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来源:小柯生命

EGFR分选数据集显著富集胶质前体细胞

人类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放射状胶质细胞作为干细胞渐次地分化出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胶质发生初期的皮层中就已存在大量的神经元细胞,而胶质前体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前体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基因十分匮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发生过程的认识。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富酬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合作在Cell Reports发表论文。

该研究着眼于人类神经胶质细胞发生初期这个关键的发育节点,通过分选人类发育期皮层额叶中的EGFR阳性细胞,成功富集了多个谱系的前体细胞,并对其中的多群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子、形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今后神经胶质细胞发育和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资源。

阅读链接:

汤富酬/乔杰合作揭示人类大脑皮层中胶质发生初期前体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10,Autophagy丨南京大学闫超教授团队在Autophagy发布大麻二酚CBD诱导胶质瘤线粒体自噬最新研究成果

来源:Autophagy

TRPV4是CBD治疗胶质瘤的可能分子靶点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类型,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胶质母细胞瘤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14个月左右。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是目前临床治疗神经胶质瘤唯一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替莫唑胺的耐药和副作用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在临床上充分发挥作用。
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闫超教授课题组在 Autophagy(2019IF:9.770)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大麻二酚CBD可通过激活TRPV4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致死性线粒体自噬进而抑制胶质瘤进展的原创性发现,揭示了CBD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胶质瘤治疗药物。

阅读链接:

Autophagy丨南京大学闫超教授团队在Autophagy发布大麻二酚CBD诱导胶质瘤线粒体自噬最新研究成果


11,分析近百位患者样本,多分子图谱指出脑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
来源:创鉴汇
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发病率最高。多数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14个月左右,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到5%,疗效极不理想,因此胶质瘤至今仍是全身肿瘤中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肿瘤细胞如何与免疫系统以及体内其他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缺乏了解。
近日,发表于科学期刊Cancer Cell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99例胶质母细胞瘤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多种图谱,研究人员发现特定的蛋白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可以用来描绘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亚型,得出了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活跃的基因,蛋白质,细胞和信号通路的图谱。图谱揭示了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新药物靶点,包括PTPN11 和 PLCG1蛋白,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提供了新的方向。
阅读链接:分析近百位患者样本,多分子图谱指出脑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


12,Cell:哈佛学者发现新型免疫检查点CD161,恶性脑肿瘤不再无药可医!

来源:生物世界

本研究的实验策略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对癌症以及自身免疫系统的认知愈渐加深,人类在癌症治疗领域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有许多癌症患者却无法从癌症免疫疗法中受益,例如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很少或没有的患者,部分年轻癌症患者和女性癌症患者,以及神经胶质瘤等恶性脑肿瘤患者等等。
近日,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杂志上发表论文。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RNA测序(RNA-seq)绘制了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和IDH突变型胶质瘤患者肿瘤浸润T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克隆图谱(31例患者)。研究表明,CD161受体是由肿瘤细胞和大脑中免疫抑制细胞上的一种名为CLEC2D的分子激活的,CD161的激活将会削弱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从而抑制免疫疗法的效用。这项研究发现了恶性脑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潜在新靶点。
阅读链接:

Cell:哈佛学者发现新型免疫检查点CD161,恶性脑肿瘤不再无药可医!


13,Science Advances:神经导航引导的聚焦超声在脑肿瘤中经颅血脑屏障开放和免疫刺激中的应用

来源:奇物论

聚焦超声(FUS)在微泡存在下可以瞬间打开血脑屏障(BBB),增加治疗药物在脑靶向部位的渗透,有利于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治疗。在此,长庚大学Kuo-Chen Wei、国立台湾大学Hao-Li Liu等人进行了一项剂量递增的试点试验,使用一种结合神经导航和手动操作无框架FUS系统的装置来治疗rGBM患者。

阅读链接:

Science Advances:神经导航引导的聚焦超声在脑肿瘤中经颅血脑屏障开放和免疫刺激中的应用


14,上海交大张川/南医大冯景AM:模拟病毒的核酸纳米凝胶通过巨噬细胞重编程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来源:奇物论
上海交通大学张川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冯景教授开发了一种类病毒的膜包核酸纳米凝胶Vir-Gel,其中内含治疗性miRNA,它可以将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从M2表型重编程为抗肿瘤的M1表型。通过模拟病毒感染的过程,Vir-Gel可以显著提高携带有miR155的核酸纳米凝胶的靶向性和细胞摄取效率。体内评价表明,Vir-Gel可以有效延长miR155的体内循环寿命,使其具有主动的肿瘤靶向能力和优异的肿瘤抑制效果。
阅读链接:
上海交大张川/南医大冯景AM:模拟病毒的核酸纳米凝胶通过巨噬细胞重编程以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15,南方医科大学Nano. Lett:新型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胶质瘤治疗瘤

来源:奇物论

由于血脑屏障/血-脑瘤屏障(BBB/BBTB)的存在,现有的纳米颗粒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在对胶质瘤进行全身化疗药物递送时仍然效果不佳。

南方医科大学王莺副研究员和樊俊兵教授将负载阿霉素的肝素基纳米颗粒(DNs)贴到天然柚子细胞外囊泡(EVs)表面从而构建了一种仿生EV-DNs,并将其用于实现高效的药物递送,从而显著提高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该仿生EV-DNs能够绕过BBB/BBTB,通过受体介导的胞吞和膜融合进入胶质瘤组织,极大地促进其被细胞内化和抗细胞增殖的能力,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实验也证明了在胶质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丰度积累的EV-DNs,从而表明EV-DNs在脑瘤中具有很高的摄取效果,可在体内发挥良好的抗胶质瘤的功效。

阅读链接:

南方医科大学Nano. Lett:新型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胶质瘤治疗瘤


16,【Nature】新发现!这种脑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组合作,抵抗大脑炎症

来源:转化医学网

LAMP1 + TRAIL 星形胶质细胞中的IFN-γ信号传导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为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提供营养和支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还会促进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

近日,由布莱根妇女医院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表明,特定的星形胶质细胞亚群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根据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信号在脑内发挥保护性抗炎功能。这种新发现的抗炎途径于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

阅读链接:

【Nature】新发现!这种脑细胞与肠道微生物组合作,抵抗大脑炎症


17,耗能占全身的20%,大脑神经元如何获得能量?

来源:生物通

星形胶质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能量:它们通过附属物与血管接触并从血管中吸收葡萄糖。然后它们将其输送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接口,即突触。在此之前,它们会将糖部分转化为其他富含能量的分子。“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证明少突胶质细胞在这些化合物的分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波恩大学细胞神经科学研究所的Christian Steinhäuser教授解释道。“这一点在特定的大脑区域丘脑中尤其明显。”

阅读链接:

耗能占全身的20%,大脑神经元如何获得能量?


18,Science子刊:circ2082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

来源:生物谷

在癌症中,未分化的干细胞可能帮助胶质母细胞瘤等肿瘤变得比其他形式的疾病更具侵袭性。某些基因应当会帮助细胞走向成熟,但不会影响年轻的干细胞。这需要microRNA组(microRNAome )发生重大的改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精确地指出了一种称为DICER的酶发生的关键变化,这种酶对这种microRNA组产生了一连串的影响。他们鉴定出主要角色circ2082(一种环状RNA)和RBM3(一种RNA结合蛋白),它们与DICER形成复合物,让其停留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细胞核中,因此破坏了细胞质中的microRNA组。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nuclear DICER–circular RNA complex drives the deregulation of the glioblastoma cell microRNAome”。

阅读链接:

Science子刊:circ2082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


19,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开吃”神经突触,维持环路平衡

来源:梅斯神经
在经验依赖性可塑性和认知功能中,成人神经元突触不断经历突触更替。在成年海马,突触是不断形成和消除的。最近,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发文表明,星形细胞吞噬对于维持适当的海马突触连接和可塑性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荧光吞噬细胞报告器,研究人员发现,在成年小鼠海马的CA1区域,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消除是由胶质吞噬细胞介导的。此外,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活动依赖性消除兴奋性突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星形胶质细胞缺乏吞噬受体MEGF10的小鼠中,兴奋性突触的消除有所减少,这导致过多但功能受损的突触积累起来。最终,Megf10敲除的小鼠会表现出长期突触可塑性的缺陷和海马记忆的形成受损。
阅读链接:
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开吃”神经突触,维持环路平衡


20,陈绍琛Adv.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用于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

来源:奇物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陈绍琛教授对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在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作者在文中综述了目前3D生物打印的GBM和血脑屏障模型,介绍了GBM和血脑屏障的微环境成分和用于模拟原生组织的相关生物材料以及实现模型制备的相关生物打印策略。作者认为,3D生物打印的GBM和血脑屏障模型有望作为传统模型的仿生替代品,以用于实现更可靠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前药物筛选,最终推动GBM的药物开发。
阅读链接:
陈绍琛Adv.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用于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


21,陈绍琛Adv.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用于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

来源:奇物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陈绍琛教授对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在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作者在文中综述了目前3D生物打印的GBM和血脑屏障模型,介绍了GBM和血脑屏障的微环境成分和用于模拟原生组织的相关生物材料以及实现模型制备的相关生物打印策略。作者认为,3D生物打印的GBM和血脑屏障模型有望作为传统模型的仿生替代品,以用于实现更可靠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前药物筛选,最终推动GBM的药物开发。
阅读链接:
陈绍琛Adv.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打印策略用于构建胶质母细胞瘤和血脑屏障模型


22,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Angew:超声控制血小板修饰小胶质细胞抗炎极化,用于靶向治疗缺血性中风

来源:奇物论

中风后存在强烈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死亡率很高。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主要免疫细胞,其独特的抗炎表型能减轻炎症,促进神经元再生,具有治疗中风的潜力。然而,中风部位小胶质细胞的按需抗炎极化在治疗应用中是无法控制的。

清华大学李景虹等人开发了一种血小板杂交小胶质细胞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超声辐射特异性极化成抗炎表型,用于中风后大脑的靶向性修复。经过工程化的小胶质细胞与损伤的脑血管有很强的粘附性,通过超声响应的IL-4脂质体修饰可以实现按需抗炎极化。静脉注射的小胶质细胞平台在中风部位显示出预期的抗炎极化作用,并加速内源性小胶质细胞的M2型极化,以促进中风的长期康复。

阅读链接:

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Angew:超声控制血小板修饰小胶质细胞抗炎极化,用于靶向治疗缺血性


23,Sci Adv | 温子龙组发现成体斑马鱼脑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胶质细胞亚型

来源:BioArt

两类小胶质细胞功能差异

小胶质细胞作为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占据人脑总细胞数的10-15%,是中枢神经系统里最主要的免疫细胞。11月18日,香港科技大学温子龙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文章Two Phenotypically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Microglial Populations in Adult Zebrafish,揭示了成年斑马鱼大脑存在两种在形态学、组织分布、发育来源、转录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都截然不同的小胶质细胞亚型。

阅读链接:

Sci Adv | 温子龙组发现成体斑马鱼脑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小胶质细胞亚型


24,《自然》子刊重磅发现:反应性星形胶质产生双氧水促进老年痴呆

来源:小柯生命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C. Justin Lee、Hoon Ryu等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严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通过产生H2O2来促进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理特征。11月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究人员通过使用GiD(一种新开发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动物模型)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发病机理中揭示出星形细胞反应性的重要性,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可以控制为轻度(GiDm)或严重(GiDs)。在三维培养的AD模型、病毒感染的APP/PS1小鼠和AD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在GiDs中由H2O2诱导的AD的病理特征得到了一致的重现。

阅读链接:

《自然》子刊重磅发现:反应性星形胶质产生双氧水促进老年痴呆


25,Nature Neuroscience:星形胶质细胞能够控制机械感觉超敏反应
来源:奇物论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键调节器,被认为在发育中的大脑和脊髓中是异质的。日本九州大学的Makoto Tsuda等研究人员,发现浅层薄板门脑干中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能够控制机械感觉超敏反应下降。
研究人员确定了成年人中位脊髓背角(SDH)浅表层的星形胶质细胞群,这是由Hes5基因定义的。体内成像显示,足底辣椒素注射的有害刺激通过来自蓝斑能量降低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信号激活了Hes5 + SDH星形胶质细胞,该信号需要通过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ARs)传导。鞘内去甲肾上腺素通过Hes5 +星形胶质细胞中的α1A-ARs引起机械性疼痛超敏反应,并且化学上刺激Hes5 + SDH星形胶质细胞足以产生超敏性。辣椒素诱导的机械性超敏反应通过抑制向Hes5 +星形胶质细胞降低的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被阻止。此外,在慢性疼痛模型中,Hes5 +星形胶质细胞中的α1A-ARs是确定度洛西汀镇痛作用的关键调节剂。
阅读链接:
Nature Neuroscience:星形胶质细胞能够控制机械感觉超敏反应


26,JCI | 吕万革团队揭示抑制神经胶质瘤干细胞活性和神经胶质瘤抗药性的新靶点

来源:BioArt

10月5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万革教授课题组题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modulator inhibition overcomes temozolomide chemoresistance and antagonizes tumor recurrence of glioblastoma的研究论文。

研究揭示了CK1A/BTRCP/MBD3/NuRD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干细胞分化的新机制,报道了MBD3(Methyl Cp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3)蛋白的稳定性与神经胶质瘤干细胞的活性相关,药物Pyrpam (pyrvinium pamoate) 能够导致MBD3蛋白降解从而促进神经胶质瘤干细胞分化、降低胶质瘤细胞TMZ(替莫唑胺)耐药性并抑制神经胶质瘤复发。

阅读链接:

JCI | 吕万革团队揭示抑制神经胶质瘤干细胞活性和神经胶质瘤抗药性的新靶点


27,Cell Reports | PTEN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中PI3K不同剪接体的功能

来源:BioArt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发病率高、侵袭性强、预后差的恶性脑肿瘤。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如PIK,PTEN的基因突变在GBM里最为常见,是靶向治疗理想的分子靶点。

9月29日,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Jean J. Zhao和Thomas M. Roberts在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Divergent Roles of PI3K Isoforms in PTEN-Deficient Glioblastomas。研究人员利用动物模型发现不表达PTEN的GBM的生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p110α,而p110β主要在肿瘤的迁移和侵袭起关键作用。基因敲除任何一种催化亚基p110α或p110β都可以抑制小鼠的肿瘤进展,但同时基因敲除p110α和p110β可以完全阻断GBM的肿瘤发生。通过一系列实验都表明同时抑制p110α和p110β才可以比较理想地阻断GBM的肿瘤生长及抑制肿瘤信号通路地激活。

阅读链接:

Cell Reports | PTEN缺失型胶质母细胞瘤中PI3K不同剪接体的功能


28,Cancer Cell | 王嘉/李凯/董瑞合作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为儿童肿瘤王诊治提供新思路

来源:BioArt

9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李凯、董瑞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嘉团队在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Single-Cell Characterization of Malignant Phenotypes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Adrenal Neuroblastoma,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解析了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单细胞图谱,为人们深入了解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往的研究表明神经母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含有分化的嗜铬细胞样表型和未分化的神经嵴细胞样表型;而该研究则挑战了这一认识,揭示出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在分子表型上类似于分化的嗜铬细胞。该研究进一步发现嗜铬细胞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增殖型和分化型)和肿瘤细胞的状态高度相似。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揭示肿瘤细胞的这两种状态和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高度相关。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诸多和神经母细胞不同状态相关的标志基因;其中某些基因的功能已经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而一些新的基因的功能仍有待探索。

阅读链接:

Cancer Cell | 王嘉/李凯/董瑞合作首次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单细胞图谱——为儿童肿瘤王诊治提供新思路


29,Cell Metab | 宋源泉/李书鑫团队发现胶质细胞代谢决定中枢轴突再生

来源:BioArt

研究阐明的主要机制

9月16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的宋源泉教授团队与天普大学医学院的李书鑫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Metabolism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Glial Metabolic Rewiring Promotes Axon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可以显著地促进轴突再生,并且帮助神经元功能恢复,首次揭示了胶质细胞代谢与神经元轴突再生之间的联系。

阅读链接:

Cell Metab | 宋源泉/李书鑫团队发现胶质细胞代谢决定中枢轴突再生


30,Cell | 揭示病理性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新机制
来源:BioArt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占成年哺乳动物大脑胶质细胞的5%-20%。c/EBP家族是转录因子,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在多种细胞因子和其他促炎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域有结合位点,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损伤的炎症过程。
近日,来自Genentech公司的Kim Newton和Vishva M. Dixit在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Ubiquitin Ligase COP1 Suppresses Neuroinflammation by Degrading c/EBPb in Microglia,发现c/EBPβ在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受到泛素连接酶COP1的翻译后修饰调控。缺失COP1,c/EBPβ迅速积累,驱动促炎和神经退行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缺失Cebpb的一个等位基因就能阻止促炎表型。缺失COP1同时增强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的神经毒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神经毒性几乎全部由补体介导。COP1缺失的小胶质细胞显著加速小鼠模型中tau介导的神经退行性。
阅读链接:
Cell | 揭示病理性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新机制


31,【Nature子刊】新突破:大脑单次注射一种蛋白就可缓解2型糖尿病

来源:转化医学网

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啮齿类动物中,一次外科手术注射一种叫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的蛋白质可以使血糖水平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正常。然而,对于这种生长因子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这种持久的益处,人们还尚不明确。

在9月7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和《自然代谢》的两篇相关论文中,国际研究小组描述了大脑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的复杂生物学反应,发现向大脑单次注射一种蛋白就可缓解啮齿动物的2型糖尿病。

第一个团队描述了强大的细胞反应,这些反应似乎可以保护大脑信号通路,而这些通路对控制血糖至关重要。另一个团队,包括一些相同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被称为“周围神经网络”的细胞外基质组件,它将参与血糖控制的神经元群缠绕在一起。研究人员了解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可以修复因糖尿病而损伤的神经网络。这种反应是维持糖尿病缓解所必需的。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新突破:大脑单次注射一种蛋白就可缓解2型糖尿病

32,Cell Reports | 彭勃组成功实现高效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移植)

来源:BioArt

传统的骨髓移植(tBMT)和小胶质细胞移植(tMT)无法实现高效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移植。彭勃团队开发的mrBMT和mrPB可分别将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分化为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在全CNS范围内替换原生小胶质细胞。此外,通过mrMT,可实现在局部脑区的小胶质细胞替换。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重要的免疫细胞,携带有基因突变的小胶质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和发展。2018年2月,彭勃课题组在Nature Neuroscience和Cell Discovery发表两篇通讯作者论文,阐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内小胶质细胞再殖(microglia repopulation)的起源,并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具有惊人的自我更新潜能。

该团队以再殖现象为基础,开发了三种用外源性细胞替换原生小胶质细胞的方案,实现在全CNS范围内高效地细胞替换。相关论文于2020年8月11日刊发在Cell Reports上,标题为Efficient strategies for microglia replacement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阅读链接:

Cell Reports | 彭勃组成功实现高效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移植)


33,《自然》子刊新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海马-皮质交流来促进远程记忆形成

来源:小柯生命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Inbal Goshen课题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调节海马-皮质交流来促进远程记忆形成。8月3日,《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

研究人员在CA1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了Gi偶联的设计受体hM4Di,从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星形细胞操纵会专门损害长期(而非近期)记忆回溯,并且在检索过程中会降低前扣带回皮质(ACC)的活性。发现在记忆获得期间大量募集了投射ACC的CA1神经元,并伴随着ACC神经元的激活。

阅读链接:

《自然》子刊新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海马-皮质交流来促进远程记忆形成


34,Nano-Micro Letters:自组装蛋白超结构作为一种强大的化学动力治疗纳米制剂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

来源:奇物论

通过活性氧(RO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可以为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丹麦技术大学的Yi Sun、Ming Zhang、Tao Zheng等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型的CDT纳米制剂。

采用血红蛋白(Hb)和葡萄糖氧化酶(GOx)作为CDT催化剂。通过交联技术将多聚体超结构作为自递送实体,而不是将蛋白质封装在药物递送纳米载体中。红细胞(RBC)膜被伪装在蛋白质的超结构上,以促进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所制备的RBC@HB@Gox纳米粒子(NPs)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结构简单,在肿瘤部位有较高的蓄积量。研究人员成功地证明了NPs在体外能有效地产生毒性ROS杀死U87 MG肿瘤细胞,并在体内抑制GBM肿瘤的生长。

阅读链接:

Nano-Micro Letters:自组装蛋白超结构作为一种强大的化学动力治疗纳米制剂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


35,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是2016年由美国梅奥诊所Fang等首先命名的一种可治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以脑膜、脑、脊髓和视神经等受累为主要表现,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针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也称为GFAP免疫球蛋白G(GFAP immunoglobulin G,GFAP-IgG),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我们通过使用"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 astrocytopathy""autoimmune astrocytopathy""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tibody""星形胶质细胞病"等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上1980年至2019年10月的文献发现,国内外至今已有100余例报道,以美国梅奥诊所的病例数最多,其次为中国、意大利和日本。本文就本病的临床诊治进展做一系统综述,旨在提高相关医生对这一全新疾病的重视和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
阅读链接:
【综述】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


36,Cell | 黄薇等揭示人类胚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与大脑皮层白质扩张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来源:BioArt
7月16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Arnold Kriegstein实验室在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rigins and Proliferative States of 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围绕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谱系来源、增殖能力和扩散方式展开研究,从而探索人类大脑皮层白质扩张(white matter expansion)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阅读链接:
Cell | 黄薇等揭示人类胚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与大脑皮层白质扩张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36,【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单细胞RNA测序项目!首次发现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有望抑制癌细胞

来源:转化医学网

胎脑路线图显示胶质母细胞瘤以祖细胞癌细胞为中心的三系结构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脑癌,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是有限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源自单一癌细胞类型的癌细胞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用来减缓癌细胞的生长。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个癌细胞RNA测序项目,包括55000个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和20000个正常脑细胞。

研究人员第一次检测到他们所描述的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这是一种所有其他癌细胞都从中发育而来的细胞类型。他们显示出肿瘤的细胞分级组织起源于胶质瘤干祖细胞。团队创建了一个可用于识别癌祖干细胞特异性治疗靶点的层级图。研究分析表明,正常的大脑发育协调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发育,提示了胶质母细胞瘤层次的可能来源,并有助于识别癌症干细胞的特异性靶点。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题为“单细胞RNA-seq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重现正常的神经发育层次”(Single -cell RNA-seq reveals that glioblastoma recapitulates a normal neurodevelopmental hierarchy)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单细胞RNA测序项目!首次发现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有望抑制癌细胞


37,JEM:破解吸烟促进肺癌细胞钻入大脑之谜!科学家发现尼古丁能改变小胶质细胞特性,让大脑变得适合癌细胞生长

来源:奇点网

对照组(左)和尼古丁组(右)小鼠脑转移和骨转移的情况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而且容易发生转移,据统计,有10%-36%的肺癌患者都会发生脑转移,而且这个数字可能还是被低估了。在最近的《实验医学杂志》上,维克森林大学浸信会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吸烟是促进肺癌转移到脑的一个原因!
实验发现,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促使大脑中的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改变表型,增加促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促进了转移灶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如此,尼古丁还会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阻止它们去处理肿瘤细胞。不过,研究人员鉴定出了一种从小白菊中提取的化合物小白菊内酯,可以阻止尼古丁改变小胶质细胞的表型,从而抑制脑转移。
阅读链接:
JEM:破解吸烟促进肺癌细胞钻入大脑之谜!科学家发现尼古丁能改变小胶质细胞特性,让大脑变得适合癌细胞生长丨科学大发现


38,【Science子刊】嗅球中小胶质细胞的的“看门犬”,可保护大脑免受感染

来源:转化医学网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NINDS)的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特定的一线防御措施,可以将感染局限于嗅球,并保护嗅球的神经元免受感染侵害。该研究发表在《科学免疫学》上。

由NINDS资深研究员多里安·麦克加文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发现CD8 T细胞是负责控制病毒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鼻组织感染后对保护大脑非常重要。麦克加文的小组利用先进的荧光显微镜技术,实时观察了CD8 T细胞如何保护大脑免受鼻病毒感染。

CD8 T细胞与小胶质细胞接触,感染的嗅觉神经元可以将病毒颗粒“传递”到小胶质细胞,然后T细胞即可检测到它。然后,T细胞通过释放抗病毒分子产生反应,从而以不杀死细胞的方式从神经元清除病毒。这项研究证明了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让T 细胞参与,来从神经元中“吸收打击” ,然后使抗病毒程序发挥作用。

阅读链接:

【Science子刊】嗅球中小胶质细胞的的“看门犬”,可保护大脑免受感染


39,Cell Research | 运用生物3D打印建立高度异质性的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

来源:BioArt
生物3D打印GBM模型流程及模型的明场、荧光图。
6月4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Jeremy Rich教授,Shaochen Chen教授,西湖大学谢琦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Three-dimensional bioprinted glioblastoma microenvironments for modeling cellular dependencies and immune interactions 的研究论文。
他们运用数字光处理3D生物打印技术和透明质酸(HA)衍生材料,将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NPC)按照健康组织包围肿瘤组织的结构分布,建立了3D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体外模型。依靠生物打印建立的3D体外模型有高重复性、高通量、可控性,可用于研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反应及巨噬细胞对肿瘤生发转移的影响;3D模型中的GSC的转录谱可用于预测患者的生存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此模型还可作为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平台,用于发现特定于3D多细胞微环境中的依赖性和潜在癌症驱动基因。
阅读链接:
Cell Research | 运用生物3D打印建立高度异质性的胶质母细胞瘤微环境


40,在过去11年成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癫痫控制结局更好、生存更长

来源:西北胶质瘤中心

低级别胶质瘤(LGG)是一组生长缓慢的原发性脑肿瘤,占所有胶质瘤的15%至20%。成人中最常见的LGG是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和IDH突变1p/ 19q联合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II级)

低级别胶质瘤越早越大范围切除成为一种趋势,这项研究旨在比较过去11年来在同一神经肿瘤诊所观察到的成人LGG癫痫控制和存活率,并确定手术方法的改变是否导致相应的结局改善,文章发表在2019年的《NEURO ONCOLOGY PRACTICE》上。

结果显示2017年的PFS和OS以及癫痫结局较2006年有显着改善,但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而降低生活质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胶质瘤治疗的手术方法发生了变化,全切率显著增加(P <0.001)证实了早期干预优于等待观察,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6年为21.5%,2017年为60.8%)。早期切除是改善生存率和癫痫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阅读链接:

在过去11年成人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癫痫控制结局更好、生存更长


41,祝贺!15年来中国内地首个胶质母细胞瘤疗法获批

来源:药明康德

再鼎医药与Novocure公司5月13日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肿瘤电场治疗爱普盾的上市申请,用于与替莫唑胺联用治疗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以及作为单一疗法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而爱普盾是15年来中国内地首个获批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法。 

爱普盾通过将电场覆盖到特定区域治疗肿瘤,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治疗了超过15,000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电场治疗也已通过人道主义设备豁免(HDE)途径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治疗,这一适应症的上市申请随后也将在国内提交。除胶质母细胞瘤和MPM外,多个全球3期关键性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以评估肿瘤电场治疗用于治疗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疗效,同时针对肝癌和胃癌的2期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阅读链接:

祝贺!15年来中国内地首个胶质母细胞瘤疗法获批


42,Nat Comm | 胶质细胞调节大脑血管再生新机制

来源:BioArt

在时间发育上,大脑的血管系统的成熟过程伴随着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提示胶质细胞中存在某种调节血管系统的机制。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e factor, HIF)是人体细胞的氧气感受器。

4月24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联合北加州Shriners儿童医院的Fuzheng Guo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 上发表了题为 “Glial type specific regulation of CNS angiogenesis by HIFα-activated 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  的研究论文,首次在体内阐明了胶质细胞中的缺氧诱导因子如何调控血管再生。

研究表明,虽然胶质细胞的HIF都能上调血管再生,但是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别通过作用下游的VEGF和WNT信号通路来产生新生的血管。

阅读链接:

Nat Comm | 胶质细胞调节大脑血管再生新机制


43,Nature Genetics意外发现帕金森病与少突胶质细胞有关

来源:生物通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数百个与脑部疾病相关的基因座,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结果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相整合,追踪到受脑部疾病影响的细胞类型,包括帕金森病。

根据他们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成果,研究人员将神经疾病与投射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联系起来。不过,他们还发现,帕金森病不仅与胆碱能和单胺能神经元有关,还与肠神经元有关,这支持了帕金森病起源于肠道的理论。让人意外的是,帕金森病还与少突胶质细胞有关。

阅读链接:

Nature Genetics意外发现帕金森病与少突胶质细胞有关


44,男性自闭症与小胶质细胞缺陷的关系,或能揭开自闭症性别差异之谜

来源:转化医学网

近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自闭症(ASD)的许多情况可能是免疫细胞的问题引起的,这些免疫细胞通常可以在生命早期减少不必要的大脑连接。该研究于周二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科学家发现有证据表明,这种蛋白质过度生产的最相关影响,发生在称为小胶质细胞的大脑免疫细胞中。通过在小鼠中进行研究,确定蛋白质的过量生产会损害小胶质细胞,从而损害其突触修剪功能,但仅限于男性,从而导致自闭症样的社交行为缺陷。

阅读链接:

【Nature子刊】男性自闭症与小胶质细胞缺陷的关系,或能揭开自闭症性别差异之谜


45,PNAS | 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

来源:BioArt

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神经干细胞按照顺序依次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顺序分化作为一种进化,它的优势在于优先产生的神经元形成复杂裸露的神经环路,后产生的胶质细胞根据神经环路来确定其数量以及位置。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焦建伟研究团队在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调控星状胶质细胞产生和其功能的机制。

这项研究表明,CD93是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的负向调节者。CD93通过一系列磷酸化级联反应将信号传递给β-Catenin,β-Catenin进入细胞核激活转录抑制因子ZFP503的表达,ZFP503通过与辅助因子Grg5相互作用结合到星形胶质细胞相关基因Gfap的启动子区域,从而抑制Gfap的表达。

阅读链接:

PNAS | 焦建伟团队揭示星形胶质细胞精准产生机制及其异常导致自闭症


46,脑科学研究院邵志勇课题组发现 “肌肉-表皮-胶质”信号轴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

来源: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邵志勇课题组在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信号通路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4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 muscle-epidermis-glia signaling axis sustains synaptic specificity during allometric growth in C. elegans”为题,在线发表于elife杂志上。

前期在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中发现上皮细胞中唾液素同源蛋白CIMA-1通过胶质细胞调控突触空间位置的特异性,即突触特异性受到上皮细胞-胶质细胞轴的调控。通过正向遗传筛选,邵志勇课题组最近发现了体壁肌肉-胶质细胞轴也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肌肉中表达的保守的ADAMTS家族金属蛋白酶MIG-17通过调控基底膜影响胶质细胞形态,进而调控线虫神经环(类似高等动物的大脑)中突触空间特异性。结合上皮细胞-胶质细胞轴对突触特异性的调控,我们总结出上皮细胞-肌肉-胶质细胞轴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因为上皮细胞-肌肉-胶质细胞轴是在个体长大过程中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因此我们称之为突触异速生长(Synaptic allometry)

阅读链接:

脑科学研究院邵志勇课题组发现“肌肉-表皮-胶质”信号轴调控突触空间特异性


47,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回路形成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t)是哺乳动物大脑中含量最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它在维持血脑屏障、调节局部血流量、抗氧化和代谢支持以及神经回路的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各种分泌信号控制突触的形成、成熟和修剪。

神经回路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过程,首先,轴突和树突之间形成未成熟突触;其二,突触成熟,沉默突触转化为活性突触;其三,敲除和修剪过量及不合格突触。星形胶质细胞可以控制突触形成、成熟和消除的每个阶段以支持神经回路的发生和维护。本文将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回路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阅读链接:

综述|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回路形成作用研究进展


4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胶质瘤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来源:外泌体之家


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且异质的脑肿瘤类型,预后较差。胶质瘤细胞可以与其周围环境进行通讯,比如通过外泌体传递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近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勇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发表综述,总结了外泌体ncRNA在神经胶质瘤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阅读链接:
【综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胶质瘤外泌体中的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49,一篇《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将改变我们对大脑的思想方式

来源:生物通

Wellcome-MRC剑桥干细胞研究所、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新方法:人脑和小鼠大脑样本核酸成像,绘制新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再将这些图谱与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单细胞基因组数据相结合,从而拓展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描述,最终形成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三维高分辨率图像。

新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不像先前认为的那样“均匀”,它们根据所在大脑皮层中的位置采取了不同的分子形式。像神经元一样,星形胶质细胞也被组织成了多层,但层与层的边缘不那么清晰,与神经元层有重叠。

阅读链接:

一篇《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将改变我们对大脑的思想方式


50,Cell突破:恢复免疫系统可以支持脑损伤后的修复
来源:细胞

研究人员发现,在恢复免疫细胞以支持修复过程后,治疗脑损伤的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昆士兰大学的研究集中在大脑的学习和记忆中心--海马体,以及它在成年期产生新的脑神经细胞的独特能力,这对学习至关重要。
"恢复活力的小胶质细胞改善了小鼠的学习和记忆,防止了组织损失,刺激了神经元的诞生,"Vukovic博士说。"我们已经表明,小胶质细胞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了,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它们如何支持和刺激促进修复的途径。"这项研究发表在《Cell》杂志上。
阅读链接:
Cell突破:恢复免疫系统可以支持脑损伤后的修复


50,Science | 神经胶质细胞调节内质网应激抵抗和长寿
来源:BioArt


神经系统感知细胞内应激状态、协调蛋白质稳态的能力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蛋白质稳态出现整体性丢失,并且由于无法建立有效的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ER而加剧,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并增加疾病的易感性。研究显示,神经元中选择性过表达xbp-1s可以阻止年龄依赖性的诱导UPRRER下降的现象。神经元XBP-1s可导致远端肠上皮细胞中UPRER的非自主性激活,增强内质网应激抵抗能力,延长寿命。
1月24日,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ndrew Dillin在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Four glial cells regulate ER stress resistance and longevity via neuropeptide signaling in C. elegans,报道了在4个CEPsh(cephalic astrocyte-like sheath glia)神经胶质细胞中过表达XBP-1s能够延长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机制上,与神经元XBP-1s通过突触小泡调控UPRER不同,CEPsh神经胶质细胞的XBP-1s通过神经肽诱导远端肠道细胞中UPRER的非自主性激活,导致线虫对蛋白质聚集和长期内质网应激更有抵抗力,进而延长寿命。

阅读链接:

Science | 神经胶质细胞调节内质网应激抵抗和长寿


51,Nat Commun:自身的免疫细胞竟然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来源:细胞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应对全身炎症时可以调节大脑保护屏障的通透性。最近在一项由名古屋大学医学院Hiroaki Wake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表明小胶质细胞--大脑中驻留的免疫细胞最初可以保护血脑屏障免受系统验证的破坏,系统验证是一种与诸多因素(如吸烟、衰老、糖尿病)相关的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增加的慢性炎症。然而,这些小胶质细胞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破坏它。
阅读链接:
Nat Commun:自身的免疫细胞竟然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52,Nat Neurosci | 衰老大脑的特征之一:富含脂滴的小胶质细胞

来源:BioArt
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衰老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失去稳态并表现出严重的功能障碍。早在1907年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是最早描述小胶质细胞独特特点的科学家,他发现在痴呆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的胶质细胞中存在脂肪囊。自从1970年以后,异常的脂质蓄积已被认为是骨髓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脂肪滴,被认为是炎症反应的结构标志物。
1月20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系Tony Wyss-Coray教授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Lipid-droplet-accumulating microglia represent a dysfunctional and proinflammatory state in  the aging brain,揭示了在衰老进程中特定存在一类紊乱的(分泌更多的促炎因子,吞噬功能减弱)、富含脂肪滴的小胶质细胞。
阅读链接:
Nat Neurosci | 衰老大脑的特征之一:富含脂滴的小胶质细胞


53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基于外泌体的一种新的基因治疗策略

来源:外泌体之家

近日,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疗法技术,将人类细胞成分转化为大量纳米颗粒的生产者,这些纳米颗粒装载了了遗传物质,具有逆转疾病进程的潜力。该研究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IF=17.135)上。

尽管这项研究还处于概念提出阶段,但这种实验性疗法减缓了神经胶质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了其存活期。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占人类恶性脑瘤的80%。

阅读链接:

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基于外泌体的一种新的基因治疗策略


54Neuron | mRNA m6A甲基化修饰参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以及中枢系统髓鞘形成

来源:BioArt

2019年12月31日,来自芝加哥大学的Brian Popko/庄小溪/李扬/何川团队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分校的明国莉团队共同在Neuron上发表了文章。
该研究利用小鼠模型选择性敲除不同发育时期的少突胶质细胞中m6A甲基化修饰蛋白(m6A writer),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揭示了m6A甲基化标记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OPCs)分化成熟为髓鞘形成细胞(myelinating oligodendrocytes),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进一步发现m6A标记显著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的少突胶质细胞的信使RNA剪接(mRNA alternative splicing),并且参与有髓鞘神经轴突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郎飞结的形成。

阅读链接:

Neuron | mRNA m6A甲基化修饰参与少突胶质细胞发育以及中枢系统髓鞘形成


55,数百万病毒注入大脑,致命肿瘤患儿的生存期延长了一倍多!NEJM发表重磅试验结果

来源:医学新视点

一名患儿在治疗后(右图),大脑肿瘤内被激活的免疫细胞(棕色)增加

胶质瘤是一种致命的儿童肿瘤,一直缺乏有效治疗。30年来,这些患儿存活率都没有改善。如今,这种新兴的“溶瘤病毒”取得重要进展,有望为此打开治疗新局面。通过病原体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治疗癌症和其它疾病的理念已经由来已久,并在一些试验中得到了证实。“溶瘤病毒”也是遵从这一理念,通过感染肿瘤,不但能够直接杀伤细胞,而且还可以激活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这项1期试验探索了溶瘤病毒在儿童高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

医生将数百万拷贝的病毒直接注入孩子的大脑中,以感染他们的肿瘤并激发免疫系统的攻击。在这种“不寻常”的治疗下,十几个患儿的寿命达到了过去患者的两倍多!这一项针对儿童大脑肿瘤的重磅临床试验结果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21年会公布,并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阅读链接:

数百万病毒注入大脑,致命肿瘤患儿的生存期延长了一倍多!NEJM发表重磅试验结果


56,高能物理所/北京核工业医院AFM:外显体包埋的10B碳点用于脑胶质瘤原位小鼠模型的精确硼中子俘获治疗
来源:奇物论

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BNCT)是放射与药物结合的二元、靶向、细胞级精准放射性疗法,利用中子与肿瘤内的硼元素发生核反应所产生的重离子来摧毁癌细胞,对若干种恶性肿瘤,包括浸润、扩散、转移等的癌症有良好的疗效。为此,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更妹、北京核工业医院Zizhu Zhang等人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优异水溶性和光学性能的新型含硼碳点(BCDs),用于BNCT,可在体内外追踪。

BCD-Exos用于BNCT治疗脑胶质瘤,通过调整硼在癌细胞中的生物分布,提高T/N比,加之BCD-Exos荧光成像在体内肿瘤部位硼与中子照射的精确匹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

阅读链接:

高能物理所/北京核工业医院AFM:外显体包埋的10B碳点用于脑胶质瘤原位小鼠模型的精确硼中子俘获治疗


57,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关闭运动回路的关键时期:提高成人大脑可塑性成为现实

来源:梅斯神经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形成神经系统的某些部分对输入信息的变化特别敏感。打断这些关键时期可能会对神经元连接和大脑功能产生终身影响。识别关键时期关闭的机制可以使研究人员了解大脑如何在成年期变得不那么可塑性,为提高脑损伤或疾病后的神经可塑性提供新的治疗途径。近日,Ackerman等人在Nature杂志上撰文,确定了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运动回路发育的关键时期,并建立了该系统关闭关键时期的细胞和分子基础。这种机制可以使被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向神经元发出信号,从而关闭了形成运动行为的发育窗口。
阅读链接: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关闭运动回路的关键时期:提高成人大脑可塑性成为现实


58,《自然》子刊:再次刷新AD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吞噬有毒的松散Aβ,“拉出”致密的Aβ斑块丨科学大发现

来源:奇点网

致密性与松散性Aβ淀粉样蛋白

淀粉样前体蛋白自发过量形成Aβ沉积,一直被认为是AD标志性的病理特征和起病的关键因素。Aβ以致密性和松散性最为常见,Aβ是大脑中的“垃圾”,小胶质细胞是清除这些“垃圾”的工人,通过增强小胶质细胞的吞噬活性,应当可以促进Aβ的吞噬和清除,恢复小鼠的认知能力。

近日,由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Greg Lemke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重要研究结果,发现小胶质细胞在表面蛋白TAM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下,促进Aβ致密核心斑块的生成;如果这一过程受到阻碍,会产生更多有害影响。

阅读链接:《自然》子刊:再次刷新AD认知!科学家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吞噬有毒的松散Aβ,“拉出”致密的Aβ斑块丨科学大发现


59,Sci. Adv.丨徐良/陈烨/黄煜伦等合作揭示胶质母细胞瘤的活跃染色质图谱

来源:BioArt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异质性高,预后差。目前,GBM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一系列与GBM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并提示存在基因变异以外的促癌机制。解码GBM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GBM的疾病特征和病理机制。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H. Phillip Koeffler课题组徐良博士和陈烨博士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黄煜伦博士等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GBM临床标本、对照脑组织样本以及GBM细胞系中的组蛋白H3K27ac修饰图谱,并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数据,定义了GBM和对照脑组织中的活跃顺式作用元件和核心转录调控网络。

阅读链接:

Sci. Adv.丨徐良/陈烨/黄煜伦等合作揭示胶质母细胞瘤的活跃染色质图谱


60,阿尔茨海默病中噬斑小胶质细胞的基因特征被发现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失智症,其特征是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堆积。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免疫哨兵,不仅负责清除外来入侵者,还通过清除淀粉样斑块等有毒废物来维持大脑的稳态。然而,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其与淀粉样斑块积累的关系仍不清楚。

近日,来自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和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科学家团队发现了与淀粉样斑块吞噬作用相关的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即大脑中β-淀粉样 (Aβ)蛋白的沉积被吞噬。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为旨在解决这种不治之症的潜在疾病机制的干预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

阅读链接:

阿尔茨海默病中噬斑小胶质细胞的基因特征被发现


61,Nat Comm丨高天明团队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自闭症发生

来源:BioArt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先前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自闭症的病理过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与自闭症之间的因果关系。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探讨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作用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的发生,其机制是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ATP减少通过P2X2受体使GABA能突触传递减弱,进而导致自闭症发生。抑郁症与自闭症是高度共患病,结合该团队之前的报道-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ATP介导抑郁症的发生提示该病理机制可能为这两种疾病共享,并且,针对此靶点研发的药物有望达到治疗两种疾病的效果。
阅读连接:

Nat Comm丨高天明团队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自闭症发生


62,全球首批!首款治疗脑瘤的溶瘤病毒在日本获批

来源:药明康德

胶质瘤是由于大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癌变生成的原发性脑瘤,占所有原发性脑瘤的80%。恶性或高级别胶质瘤的进展迅速,而且复发几率高,患者的预后不良而且治疗手段有限。日前,第一三共公司宣布,溶瘤病毒疗法Delytact(teserpaturev/G47∆)已经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条件性限时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

新闻稿指出,这是世界上首款获得批准治疗原发性脑瘤的溶瘤病毒疗法。它通过对HSV基因组的基因工程修改,增强Delytact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且在裂解肿瘤细胞的同时,激发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增强了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活性。

阅读链接:

全球首批!首款治疗脑瘤的溶瘤病毒在日本获批


63,Sci Adv | 臧建业/莫茜合作发现WDR5识别组蛋白五羟色胺化修饰

来源:BioArt

WDR5与5-羟色胺基团相互作用的结构

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方式,受修饰酶(writer)、去修饰酶(eraser)的动态调控,5-羟色胺是色氨酸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作为神经递质,在体温调节、情绪控制、记忆形成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在5-羟色胺能神经元前体细胞中组蛋白能被5-羟色胺共价修饰,增强转录因子复合物TFIID与启动子区的组蛋白结合,促进5-羟色胺能神经元前体的分化。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臧建业课题组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莫茜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 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WDR5是组蛋白H3Q5的5-羟色胺化修饰(H3Q5ser)的reader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激活基因转录,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
阅读连接:

Sci Adv | 臧建业/莫茜合作发现WDR5识别组蛋白五羟色胺化修饰


64,Advanced Science | 第三军医大牛建钦等揭示了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对生命早期应激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的作用

来源:iNature Life

星形细胞发育不良牵涉到与早期生活压力有关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然而,能导致精神病症状的潜在星形细胞病变机制仍不清楚。近日,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牛建钦、肖岚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易陈菊等研究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阐明了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在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发育中的Wnt-paracrin-依赖性但不依赖髓鞘的作用,为生命早期应激中的星形胶质细胞病变机制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并参与人类生命早期应激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阅读链接:

Advanced Science | 第三军医大牛建钦等揭示了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对生命早期应激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的作用


65,Nat Commun | 张烨团队揭示人与鼠星状胶质细胞的异同

来源:BioArt

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中风、脑创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是医学界的难题。科学家在实验小鼠模型中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新疗法的喜讯频频传出,但是人体临床实验往往以失败告终。人和小鼠的神经系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尤其是在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细胞分子机制方面人和小鼠有什么异同呢?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张烨研究组及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研究文章,揭示了人与小鼠星状胶质细胞的异同。

研究发现人和小鼠的星状胶质细胞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力有天壤之别。人的星状胶质细胞比小鼠的更容易因为氧化应激而死亡。小鼠的星状胶质细胞缺氧后会启动大量促进神经再生的基因表达,人的星状胶质细胞却不会。该研究提供了改进小鼠疾病模型的方法,望帮助科学家发现有临床价值的神经系统疾病新疗法。

阅读链接:

Nat Commun | 张烨团队揭示人与鼠星状胶质细胞的异同


66,Cell Research | 卞修武/平轶芳/时雨团队揭示脑恶性胶质瘤血管周细胞促进化疗抵抗的病理机制

来源:BioArt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脑原发性恶性肿瘤。日前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团队前期发现脑胶质瘤血管构筑异质性,其中微血管周细胞(pericyte)高增殖性和多起源性是血管异质性的主要特征,与新生内皮等成分构成GBM血-瘤屏障(blood-tumor barrier, BTB)。胶质瘤血管周细胞可以源于肿瘤干细胞的转分化,参与构成BTB。

近日该课题组在 Cell Research 上发表新的研究论文,进一步报道了肿瘤血管周细胞通过非屏障功能促进GBM抵抗常规化疗药替莫唑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证明靶向CCL5-CCR5轴的小分子抑制剂马拉维诺与替莫唑胺联合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阅读连接:

Cell Research | 卞修武/平轶芳/时雨团队揭示脑恶性胶质瘤血管周细胞促进化疗抵抗的病理机制


67,STTT | 连续取得进展!中山大学郭德银团队发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新方法

来源:iNature

胶质母细胞瘤 (GBM) 是一种致命的原发性脑癌,中位生存期不到 2 年。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对ICBs耐药的GBM患者中PTEN突变显著富集。然而,PI3K 抑制剂和PD-1阻断剂的组合仅具有中等在PTEN缺陷肿瘤中具有协同作用,因为该组合不会诱导肿瘤消退。因此,克服PTEN缺陷GBM中对ICB的抗性仍然是一项临床挑战。

近日中山大学郭德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引入了“化学/生物/免疫”三联疗法的合理设计,以克服 PTEN缺陷型GBM的免疫抗性。该研究结果将PTEN缺陷确定为OV治疗的生物标志物,并表明靶向肿瘤衍生的细胞因子谱是调节肿瘤微环境的有吸引力的策略。由于GBM中PTEN缺乏率约为40%,该研究对GBM治疗有明确的意义。

阅读链接:

STTT | 连续取得进展!中山大学郭德银团队发现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潜在新方法


68,世界首个磁场肿瘤治疗人体实验:显著减小致命脑肿瘤

来源:生物世界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起源于脑部胶质细胞的、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但更常见于成人。只有一款名为Optune的肿瘤电场疗法(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获得FDA批准上市,但效果温和。近日,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的David Baskin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期刊发表了论文。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头戴式无创振荡磁场肿瘤治疗仪,并对一名53岁的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了实验性治疗,治疗5周后,他的脑部肿瘤缩小了31%。据悉,这是世界首个磁场肿瘤治疗的人体临床试验,表明该疗法可能代表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胶质母细胞瘤新疗法,且与现有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多种优势。这项研究为致命脑肿瘤的无创和无毒副作用治疗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无需放疗或化疗治疗脑肿瘤的世界。

阅读连接:

世界首个磁场肿瘤治疗人体实验:显著减小致命脑肿瘤


69,【一起读文献】AD病理性小胶质细胞通过细胞外囊泡途径加速Tau扩散

来源:小崔和他的小伙伴们

病理性tau通过小胶质细胞来源的EVs分泌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细胞,具有许多特殊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病的tau蛋白病理进展。淀粉样斑块的积聚将大脑中的初级先天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退行性小胶质细胞(MGnD),其表现出对斑块、凋亡神经元和含有聚集及磷酸化tau蛋白的营养不良神经突的吞噬作用增强。
近日,波士顿大学Kevin Clayton团队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发现与失活的小胶质细胞相比,MGnD小胶质细胞在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病理反应中释放出更高水平的EVs。这些EVs似乎包含病理上的p-tau蛋白,这可能是一种解释Aβ斑块如何增强tau蛋白病理传播的潜在机制。
阅读链接:
【一起读文献】AD病理性小胶质细胞通过细胞外囊泡途径加速Tau扩散


70,Adv Sci | 体内克隆分析揭开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发育起源与异质性的关系

来源:BioArt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OPC)是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细胞之一,不仅可以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而且可以与神经元直接建立突触连接,调控神经活动。OPC也是成年大脑中主要的增殖细胞,对于大脑的正常发育及其功能的正常行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刘冲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长文。该研究首次建立了针对OPC谱系的体内克隆分析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发现背侧和腹侧两种干细胞起源的OPC细胞命运截然不同,证明了发育起源对于OPC细胞命运具有决定作用。
阅读链接:
Adv Sci | 体内克隆分析揭开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发育起源与异质性的关系

71.Nat Cancer丨史艳红/伊成器合作揭示PUS7和假尿嘧啶修饰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促癌机制
来源:BioArt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成年人原发性脑瘤中最常见也是最恶性的肿瘤。目前亟需对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了解,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日美国加州希望之城(国际癌症研究与治疗中心)史艳红课题组和北京大学伊成器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ancer 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
课题组利用GBM患者脑瘤来源的肿瘤干细胞(GSC)平台, 发现PUS7可调节tRNA上的假尿嘧啶修饰,进而通过tRNA介导的具有密码子倾向性的蛋白翻译调控来调节GBM中重要的信号通路, 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这一研究确定PUS7作为GBM肿瘤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 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并发现了PUS7化学抑制剂。这些小分子化合物有希望在将来成为治疗脑瘤的有效药物。
阅读链接:
Nat Cancer丨史艳红/伊成器合作揭示PUS7和假尿嘧啶修饰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促癌机制

72,STTT | 重大进展!四川大学龚启勇/吴敏开发新的材料,为更好的切除胶质母细胞瘤奠定基础来源:iNature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形状不规则,很难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近日,四川大学龚启勇及吴敏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包括用吲哚菁(Cy7)分子和肽(ANG或DANG)修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的MRI/NIR荧光双模态成像纳米探针,来定位恶性神经胶质瘤并指导准确切除。两种肽/Cy7-SPIONs探针在体外均显示出优异的肿瘤归巢特性和屏障穿透能力,并且都可以在体内磁共振成像(MRI)和离体近红外(NIR)中介导纳米探针在神经胶质瘤部位的精确聚集荧光成像。这种用肽的逆对映异构体修饰的MRI/NIR荧光成像双模态纳米探针有可能在术前准确显示GBM,以进行精确成像,并在术中进行实时成像。阅读链接:
STTT | 重大进展!四川大学龚启勇/吴敏开发新的材料,为更好的切除胶质母细胞瘤奠定基础

73,【Science子刊】颠覆!首次3D打印出完整的活体肿瘤,癌症探索迈入“真实”3D时代
来源:转化医学网
3D生物打印出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的显微图像
目前常用于癌症疗法发现、开发和评估的实验是使用2D培养皿中的生长物(癌细胞)而进行的,然后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中进行测试。但这为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制造了基本障碍,且只有万分之一的潜在药物能成功进入市场。近期,以色列科学家对实验平台的研发实现了颠覆,创造出了3D“活“培养模型,这将对不仅在癌症范围内的科学实验研究都带来巨大影响。
研究人员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了一个完整的活体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这个打印出的肿瘤包含一个复杂的类似血管的样管系统,血细胞和药物可以灌注其中并流动,实现了对肿瘤的真实模拟。3D生物打印模型具有快速、可靠且可重复地为特定病人预测最合适的治疗方法的潜力。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阅读连接:
【Science子刊】颠覆!首次3D打印出完整的活体肿瘤,癌症探索迈入“真实”3D时代

74,俄罗斯医生成功为全球首个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实施创新手术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据塔斯社日前援引俄罗斯卫生部国家放射医学研究中心的消息称,俄罗斯医生为世界上首位患脑癌——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进行了特殊手术——隔离脑部灌注术,并取得成功。接受治疗的是一名45岁女患者,患有右顶叶和额叶胶质母细胞瘤。她尝试过传统治疗方法,但未能奏效,肿瘤仍在生长。会诊医生决定为其做这台实验性手术。
创新手术的特点在于手术过程中大脑通过人工血液循环装置与身体分开供血,在这个阶段,向器官输送浓缩剂量的化疗药物,它能杀死肿瘤,但不伤害其他器官,大脑功能也不会受到影响。待毒性降低后,大脑再重新连接全身血液循环系统。
阅读链接:
俄罗斯医生成功为全球首个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实施创新手术

75,Dev Cell | 神经元的“双刃剑”—肖波团队揭示乳酸引发外周神经损伤的新机制
来源:BioArt
神经系统控制着我们的所有行为, 因此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但如何维持它的稳定性仍然知之甚少。先前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乳酸可以为神经元提供能量代谢支持,并且发现阻断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乳酸转运过程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但是胶质细胞乳酸代谢的关键调控机制以及与神经元/轴突功能的关系仍不清楚。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波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Developmental Cell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发现外周胶质细胞—施旺细胞中Rheb调节的丙酮酸—乳酸转化代谢对于维持外周神经系统轴突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神经元长期摄入过量乳酸会造成外周神经损伤,说明乳酸对于神经元来说可能是一把 “双刃剑”。
阅读链接:
Dev Cell | 神经元的“双刃剑”—肖波团队揭示乳酸引发外周神经损伤的新机制

76,【PNAS】研究发现了存在于肠道中的“第二大脑”,其神经胶质将为治疗肠道疾病开辟新途径!
来源:转化医学网
结肠直肠癌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结肠直肠癌病发中起作用,激发了研究这些微生物的兴趣。然而,对癌前息肉相关的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作用知之甚少。近日发表在PNAS 上的一项研究对人类肠道的肠道神经系统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人的肠道中,特殊神经系统细胞,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数量与猫的大脑中发现的数量大致相同。这就像在我们肠道里存在的第二个大脑。这是一个遍布我们肠道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巨大网状系统。该研究揭示了神经胶质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影响着神经元回路所携带的信号,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为肠道疾病的新疗法铺平道路。
阅读连接:
【PNAS】研究发现了存在于肠道中的“第二大脑”,其神经胶质将为治疗肠道疾病开辟新途径!

77,压力使癌细胞变强?研究发现压力刺激增强神经胶质瘤适应性,帮助其逃避药物治疗来源:生物世界研究模式图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脑肿瘤,它起源于脑部胶质细胞,同时也是一种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类肿瘤很难根除,在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耐药性,使得抗癌药物再难起作用。近日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 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这项研究表明,在压力应激环境下,例如化疗药物攻击,神经胶质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的方式动态地修改自己的基因,改变自身基因表达模式,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以逃避抗癌药物的治疗。阅读链接:
压力使癌细胞变强?研究发现压力刺激增强神经胶质瘤适应性,帮助其逃避药物治疗


本期编辑:brainnews编辑部,能力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请留言指出,非常感谢

题图来源:abovewhisper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