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评估:重读毛主席两篇《再论持久战》——《反投降提纲》和《反对投降活动》的体会

远望智库 易评估 战略前沿技术 2022-04-11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机:18501361766


重读毛主席两篇《再论持久战》——《反投降提纲》和《反对投降活动》的体会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近年来,“长期竞争”和“持久战”在大国关系研究中渐成热词儿,话题颇多,各种说法不绝于耳。时下,“投降”与反“投降”和“分裂”与反“分裂”,更是如火如荼,或甚嚣尘上。但是,由于个人知识上的盲区和空白太多,羞羞答答的总也拿不出一己之见,在许多领域都不敢贸然说话,只有埋头读书学习的份儿,真是不好意思。端午小长假3天,静下心来重读毛主席针对抗战第二阶段中“投降论”和“分裂论”泛滥及其危害先后发表的《再论持久战》报告和《再论持久战》文章,顺便把相关情况又捋了一遍,体会还真的不少。在此向各位朋友和同仁显摆显摆。

一、两篇《再论持久战》现在哪里

大家知道,全球人也都知道,《论持久战》是毛主席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连续9天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的讲演,是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又一篇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然而,对于毛主席的两篇《再论持久战》——《反投降提纲》报告和《反对投降活动》文章而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尽管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两篇《再论持久战》也是尽人皆知的,其份量亦不亚于《论持久战》,但在今天身处和平环境里的人们来说,知道者就不是很多了。


其实,早在30多年前,我就从一卷本《毛泽东选集》中读过《反对投降活动》(534~538页,中国科学院翻印,1968年8月)。又在20多年前《毛泽东文集》出版之后,读过《反投降提纲》(196~23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但是,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两篇著作原本叫作《再论持久战》。只是在3年前,看了倪德刚老师在《毛泽东研究》(2016年第6期第11~15页)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毛泽东两篇〈再论持久战〉的贡献》的文章之后,我才注意到其背后的故事,又经过一番查证和研习之后,才搞清其中的原委。

《反投降提纲》是毛主席于1939年6月10日和13日分别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和结论。对此,在《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第131页就有记载:1939年7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中央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和致国民党书等文件,“周恩来发言说,我们要指出支持长期抗战是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请毛泽东作《再论持久战》,答复如何继续支持抗战的办法。”此前,毛主席的确分两次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作了报告。但这两次报告都没有收录到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之中。直到199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毛泽东文集》时,将其编入第二卷,并把毛主席作的两次报告,统称为《反投降提纲——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提纲》。因为改名了,所以,很少为人知晓。

《反对投降活动》是毛主席于1939年6月30日为纪念抗战两周年撰写的题为《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的文章。毛主席在文章的开头写道:“我手边收集了不少材料,撰写一篇纪念抗战两周年的论文,借以答复自《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出版以来从某些方面发出的责难、挑战和质疑,名之曰《再论持久战》。这里只能简略地说一说当前时局的危机问题。”这篇文章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反对投降活动》,并将开头一段话略去(《毛泽东年谱》修订本,1893-1949中卷,130~131页)。也因此很少为人知晓。

至于两篇《再论持久战》在建国后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时为何改名,就不得而知了。但从研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我还是以为,切实弄清两篇《再论持久战》现在哪里,或者说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到它们,并以恰当方式还原其当时的本来面目和所处背景条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两篇《再论持久战》与《论持久战》有何关系

从两篇《再论持久战》的这个名称上即可看出,它们是《论持久战》的续篇,与《论持久战》处在同一辈儿上,在份量上也差不多。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针对抗战爆发后不久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而写的。对此,毛主席就讲到:“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者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某些性急的朋友们也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很快就能战胜,无需乎费大气力。这些议论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向都说:这些议论是不对的。可是我们说的,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现在好了,抗战十个月的经验,尽够击破毫无根据的亡国论,也尽够说服急性朋友们的速胜论了。”其在针对性上是非常明确的。

应该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及时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科学结论,彻底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它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及结局,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目标和方向,规定了抗日持久战的指导方针,规划了进行战争的途径、方法和战略战术,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头脑,成为了中国争取抗战胜利的理论纲领。至此,抗战的理论问题都OK了。那么,到了1939年6月,毛主席为什么还要以《再论持久战》为题,分别写论文和作报告呢?

我注意到,毛主席的《再论持久战》报告和论文,是明确针对抗战两年之后——即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新出现的“投降论”和“分裂论”的。然而,这跟《论持久战》有什么关系呢?我也注意到,其实毛主席早在《论持久战》中就预见到并明确指出将要出现的“投降”和“分裂”问题。例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坚持抗战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共产党,这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又其一,国民党,因其是依靠英美的,英美不叫它投降,它也就不会投降。又其一,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这三者互相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其中,唯独指名道姓地预言国民党内可能出现投降问题。再如,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言抗战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将要面临的“分裂”问题,并且明确指出:“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此阶段内,必须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其中鲜明地强调了“反对分裂”的问题。也就是说,并非当时讲漏了,这回来补充。而是当时早已经预见到,而展开讲的时机未到。

虽然两篇《再论持久战》在题目和内容表述上差别很大,文章不足2200字,而报告却长达20500余字,但是无论文章或者报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必须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战到底。“投降”和“分裂”对中国抗战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两个连带着的毒瘤。从“投降论”和“分裂论”在抗战第二阶段的泛滥和危害程度不难看出,毛主席之所以发表两篇《再论持久战》,直接动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反对投降、反对议和,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战到底;一个是反对反共、反对分裂抗日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战到底。其根本目的是再次强调持久战的必然性。

如果说没有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就没有中国全面抗战以来形成的大好局面,那么可以说没有毛主席的两篇《再论持久战》的及时加持,《论持久战》的愿景就很难实现、甚至根本不能实现。

三、两篇《再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价值

1.《再论持久战》文章虽然篇幅较小,但是言简意赅、文约义丰。其主要内容在于合盘端出“主和派”即“投降派”的整套观点、整套做法、整套阴谋,即时表达了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抗战争到底的决心,应该说它是我几十年来读到的最为犀利、最有战斗力的短文。其内容十分丰富,我更在意其中涉及的六个方面:

第一,揭示了“主和派”即“投降派”产生的根源。此时全面抗战已经两年了,“和战问题”又起,主要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由于国际投降主义者的妥协企图,由于中国抗日阵线中一部分人的动摇性。”因为当时“不但汪精卫在演出,更严重的就是还有许多的张精卫、李精卫,他们暗藏在抗日阵线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白脸。”因此文章强调投降是当时最主要的危险。

第二,批驳了“主和派”即“投降派”反共的卑鄙技俩。由于“主和派”即“投降派”仅仅是抗日阵线中的一部分的动摇分子,所以他们为达成投降的目的,就不得不进行欺骗宣传,而首要的就是反共。于是他们大量制造所谓“共产党捣乱”,“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听指挥”,“陕甘宁边区实行割据,向外扩展”,“共产党阴谋推翻政府”,乃至“苏联阴谋侵略中国”等等的假消息、假报告、假文件、假决议,以蒙蔽事实真相,争取舆论。因为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和坚持者,如果不反对它,那么就不能破坏国共合作,也就不能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投降目标。

第三,指出了“主和派”即“投降派”对日判断的错误根据。他们错误地认为日本已经不行了,因而它将改变其根本政策,自动地退出华中、华南甚至华北,使得中国可以不要再打而取得胜利。错误地把中国的胜利寄望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让步。

第四,戳穿了“主和派”即“投降派”寄望国际压力的荒唐。文章明确指出,许多“主和派”分子,他们不但希望各大国对日本压一压、迫其让步,而且还希望各大国对中国也压一压,以便向他们“主战派”证实:“你们看,国际空气如此,只得和吧!”“太平洋国际会议是有益于中国的,这不是什么慕尼黑,这是复兴中国的步骤!”同时,文章严厉斥责了那些认为太平洋会议并非东方慕尼黑的无稽之谈。这些都让“主和派”即“投降派”无所遁行。

第五,表达了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主战派”方面,抗战到底的决心意志。坚定地宣称共产党愿意和全国一切爱国党派、爱国同胞一道,巩固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国共合作,抗战到底,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并以此号召和鼓舞全体抗战军民。

第六,斥责了那些公开或暗藏的汪精卫辈制造反共空气、挑拨国共磨擦、甚至企图挑动国共内战的阴谋。文章指出了他们这种分裂阴谋的实质,不过是实行投降的准备步骤,他们的投降政策和分裂政策不过是出卖民族利益、图谋少数人私利的整个计划的表现。可谓痛快淋漓。

2.《再论持久战》报告篇幅较大,内容更为丰富。总体上分为报告和结论两大部分,具体包括目前形势的特点、抗战的前途、当前的任务和结论等内容。篇幅所限,这里只能作个梗概的介绍。

第一,分析了目前形势的特点。报告指出目前的形势,是由于三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日本的诱降政策,二是国际的压力,三是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动摇。并一一进行了阐述。

第二,指出了抗战可能存在的两种前途。报告指出国民党投降可能与继续抗战可能是两个可能。有投降者,有抗战者,又是两种状况。报告认为,一方面,“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与局部的妥协”。另一方面,“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与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的前进与发展。”“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的。”基于上述认识,报告认为抗战可能有两个前途:一个是大部抗战,小部投降;一个是大部投降,小部抗战。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在于:第一前途,也是长期的曲折的;第二前途,则更是长期的曲折的。

第三,提出了党在当前的三大任务。报告基于对上述好坏两种可能情况,特别是可能的坏的情况的估计,提出了党的三大任务:其一,全党努力从思想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舆论、准备群众,以随时可以对付各种意料之外的袭击和各种大小事变。其二,全党努力,同一切爱国进步分子、一切爱国进步的国民党人员亲密联合,并一道去动员群众、开展反投降斗争、公开揭穿反共即准备投降的实质,孤立投降派与反共分子,以便继续抗日。其三,不论何种情况下,党都要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与三民主义为基本任务。

第四,回答了党应注意的二十八个问题。报告基于党的三大任务,指出党应注意对下述各问题了解、解释并进行必要的工作。包括:六中全会的方针与现在的方针之间是否一致问题;为什么此时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准备自己,并准备舆论准备群众问题;为什么假如投降成为事实时还要坚持民族战线、国共合作与三民主义问题;拥蒋问题;反汪问题;抗日除奸问题;民主民生问题;磨擦问题;友军中不发展党的组织及从某些军队中撤退党的组织问题;援助友党问题;中央组织问题;干部教育;学习运动;生产运动;青年运动……以及两条战线斗争;团结战胜一切,等问题。

第五,作出了三个方面的结论。包括时局问题、转变问题和策略问题。

3.两篇《再论持久战》对于抗战的贡献巨大。然而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和讨论很不充分。我注意到倪德刚老师概括的四个“挽救了”,反复学习之后深以为然:

其一,挽救了国民党彻底投降的危险。事实上,当时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了,国民党一大批官员当汉奸了,国民党一批批军队当伪军了。在此情势下,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变成“蒋精卫”,国民党政府之所以没有成为第二个“汪伪政府”,两篇《再能持久战》着实发挥了重要的警示与遏止作用。

其二,挽救了共产党被消灭的危险。事实上,当时国民党40万大军封锁、围困陕甘宁边区,制造了深县惨案、平江惨案,以及后来的皖南事变,等等。当此国民党企图消灭共产党之际,如果没有毛主席两篇《再论持久战》的及时提醒和共产党人的预先准备,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堪忧。

其三,挽救了抗日统一战线彻底破裂的危险。事实上,国民党已然公开反共,并颁布条例严格限制其它政党的抗日活动,他们公开在抗战期间借日寇之手坑害非嫡系抗日武装力量等。当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将破裂之际,如果没有两篇《再论持久战》大声疾呼、晓以利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难以维系。

其四,挽救了抗日战争彻底失败的危险。由于国民党领导抗战不利导致徐州失守、广州失守、武汉失守以及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当此抗战濒临失败的危机关头,毛主席于《再论持久战》报告中郑重表示:即使“大半边天都黑了,剩下共产党抗日,我们也要干下去,也能干下去的。这样干个三年五年,唤醒人民,吸引友军,又逐渐形成新而大的抗日阵线,那时,我们就成了抗日救国的核心与领导力量。”由此可见两篇《再论持久战》的气魄是何等的雄壮,亦可见其对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传递了何等坚强的信心、决心和意志。

好了,呼呼啦啦、洋洋洒洒更兼囫囵吞枣地辑录这么多文字,各位朋友和同仁可能早已厌烦或犯困了。但是,最后我还想说的一点是,从研究方法上考察,如果说《论持久战》是战略净评估的经典范例,那么同样,两篇《再论持久战》都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产物,都是“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的产物,都是针对平衡/不对称的状态和趋势进行分析的产物。一句话,它们都是基于净评估的产物。关于最后这一点,下回我还要详细地说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易评估相关文章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卫星 混合战争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