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的“定力”是从哪里来的?(杜课544期)

杜骏飞 杜课 2023-07-10

人的“定力”是从哪里来的?

(谈话录)

Q

老师时常让我们要有定力,要能坦然自处,但很难做到。比如我们有时遭到白眼,受人冷遇,被人围观,大庭广众下无地自容。有时别人讽刺、打击,还有谩骂、造谣,教人难以承受。遇到这些,该当如何才是有定力?


杜骏飞:
 
被人看,是人生宿命。由“镜中我”来观看我,则是孱弱人性。至于被他人言语行为,扰乱心志,更是我们必须修行的课题。


上次我们在杜课里,提到福柯的一句话:“观看是一种权力的实施”。但是,这种权力究竟是谁赋权的?


一种解释是“自我赋权”——你认为:我有权力和你开玩笑,所以我就开玩笑,类似于几天前我们说到的“男作家开女性的玩笑”,这是男作家自认为的权力。或者,你认为:我有权力看你,批评你,歧视你,否定你,所以我就看你,批评你,歧视你,否定你。

 
还可以有一种解释,是“让渡权力”,让渡主体,是你本人,又或者是整个社会。执法机关的权力,是由整个社会让渡给它的,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让渡给它的,那么观看者呢?他们在观看中所体现的权力,是由被观看者让渡给他的。你在人前感到无地自容时,那无地自容是你赋予他人之力。


所以你“感到”受人冷遇,被人围观批评,那些人的权力,也是你让渡给他们的。
 
那是否有人认为,自己天然地拥有这种权力呢?也是有的。有些人自视甚高,认为他人理所应当被自己批评,而他人却不能批评自己。


但是你应该清楚,在人心的深处,这并非真实之物。以为自己天然地拥有对他人的否定权力,这是一个错觉。要知道,如果我赋予你,你才拥有对我的否定权力,如果我不赋予你,你则不拥有任何“对我”的权力。

 
就在前几天,我开车走神了,是把道开错了,挡住了后面一辆车,我赶紧停下来向后面的人道歉,但这人非常愤怒,且不依不饶,跑过来污言秽语,谩骂了足足一分多钟。


我如何对待他呢?我可以选择对骂,可以讲道理,可以报警,可以求恳,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我选择了收回赋权:我假装没有听到他的谩骂,我做了简单的有礼貌的回应,但与他说的话完全没有关系,同时,我面带微笑,仿佛听到了莫扎特的音乐一般。


因此啊,他在讲到一分钟的时候,发觉自己丧失了意义,仿佛和空气在说话,那时,作为“侮辱者”的主体性消失了,因为他所谩骂的对方,好似没有丝毫被伤害到。我猜测,他由此开始反观自我赋权的合法性,并对当下的语境产生怀疑。最后他走了,我则继续在听我的音乐。


实际上,那一天的剩下的时间,我都有大好心情。


这个例子,是在证明:在心灵层面上,赋予他人权力的人可以收回赋权。这种收回,不是外部的对抗,而是心内的安定、认同,以及调谐与再确认。


你看,观看是一种权力的实施,但是对权力的剥夺来自反权力的诞生。这种反权力是一种制约,把权力当做不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关键的精神反抗,有点类似以“政治不参与”来反抗政治。



我时常谈起《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Andy教给我们什么?正如书中所说:Andy有一种大多数犯人所缺乏的特质,是一种内心的宁静,甚至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漫长的噩梦终有一天会结束。他对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希望深信不疑,永不失去自由自在的状态,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光芒。


这就是那种安静的、沉默的、来自心灵的定力。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无法拥有强权,但是我们大都可以拥有“弱权力”——这柔弱的权力,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柔和、坚韧、无所不在的自我存在,是柔弱胜刚强的人的精神。
 
在面对别人的谩骂时,人能不生气本身就是一种辩驳,并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辩驳能力。


在面对权力的压迫时,人能坚持心灵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并且是最为关键的一种反抗能力。


唐朝百丈大智禅师在《丛林要则》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我们被人冤枉,受到侮辱,为什么忍耐可以为自卫、不辩可以为解脱?


你可能认为,那是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或者认为,那是因为不辩才会息事宁人。


其实,并非仅仅如此。



忍耐的本质,不是坚忍,不是苦苦挣扎,而是心内安然,不为所动,如此,则不赋权于人,而赋能于己。


不辩的本质呢?也不是沉默示弱,或者退避三舍,而是以地之厚,承载万物而不言,以心之大,容纳是非而不语。


这就是古语所云,“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固然,见到谬误,勇敢辩驳是一种气节,但那种勇猛,当是出自公益。


而因一己之利,一星半点荣辱,马上出言答辩,甚或愤然反击,则未必明智。面对宵小之徒,或蒙受流言蜚语,如果一味以口舌相讥,或是示强以言语,则未免落了下乘。


其实,当是时也,最好的回答还是不反诘之反诘。按你分教,是能化能容,犹如万流入海;在人看来,则是不动如山,而又一默如雷。


唐代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有一则玄妙对谈,被许多人传诵,对曰: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番问答,道的是以定力面对污蔑的智慧。我以为,妙则妙矣,但还是有一分忿然,三分介意。倘若说的是“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当更通是理。


以大音希声为雅乐,以默然无言为雄辩,这个道理,听起来不可思议。


然而《维摩诘所说经》有言:“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这解脱,原名就是不可思议,这道理,原本就足证不可思议。


所以慧远在《维摩经义记》里阐释说:“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不思据心,不议就口,是说不据心而思,不就口而议。如此为不辩之辩,如此为不落常理。


如此,你可体会到王阳明所说的“静处体悟”——摈去杂虑,体认本心。如此,你可体会到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这些都是修行自身,是培植定力的功夫。


如此,你亦可因有主见而不畏人言,因有自信而不畏人群,因有自由而不惧权力,因有宽厚而不动如山,因有辩驳而微笑不语。


愿你铭记。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柏格理的故事平生不识孙明经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从何处启航,向何处驶去?元宵节


关注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教材、历史与记忆看那些“灵魂的丧尸”!一只青蛙的三种旅行你为什么喜欢发红包?耿直的招聘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杨婧婕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