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黔西北记忆(118)织金东山寺

作者:张晓佳 云上毕节 2022-03-30



在织金县城东面0.5公里处,一山拔地而起,高出地面六十余米,山上林木葱茏,藤蔓荫深,这就是织金有名的东山。东山山势险峻,三面均是悬岩,只西面有一曲径可以攀登至山顶。山腰有一寺庙,取名东山寺,为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古建筑群”的25个景点之一。



 ▲远眺东山寺(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走进东山寺,四周苍松挺拔,翠柏苍郁,仿若时光倒流。东山寺坐东南向西北,依山而建,有正殿、前殿、钟鼓楼、山门,占地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二千平方米。东山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并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伴随着岁月的烟霾,历史的风雨,东山寺的命运一直与时代的兴衰联结在一起,几经湮灭与重建,寺内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楼。


 ▲东山寺正门(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殿又名“梵帝宫”,系5间并排悬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阔18.71米,进深7.75米,九架梁,青瓦屋面。


 ▲东山寺正殿“梵帝宫”(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正殿对面是前殿,属悬山式木结构建筑,翼角翘首,阔21.52米,深8.72米,前有斜形靠背栏杆,走廊作为上山通道,如悬空楼阁。现在主要佛事活动都在此处进行。


东山寺一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后殿间左厢为钟楼,构成梯级四合天井。钟楼内原悬铁铸大钟一口,日暮方击,钟声悠远可达20公里外,故名“东寺晚钟”,为织金八大景之一。楼右侧建有鼓楼一座,与钟楼统称钟鼓楼。


 ▲“东寺晚钟(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瑰丽山扉昼日开,云峰翠掩涤尘埃。

发人猛省端无价,古寺钟声夜半来


 ▲“东寺晚钟(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有史记载,旧时东山寺的钟楼、鼓楼依山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夜半钟声,随风而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也正是这东寺晚钟,让东山寺这个范围不大的寺庙远近闻名,从清朝开始一直到今天,绵绵不绝,回荡依旧。


寺后左侧30米处有一洞,寺与洞之间有108级曲折石径相通,石径左沿栏杆由108节石龙构成,龙头高扬,栩栩如生,龙随石径起伏,蜿蜒而上,尾起于寺后,头达于洞旁,全长58.5米。


 ▲全长58.5米的石龙(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东山由大理石与石灰石相间构造,山上溶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慈云洞,洞内钟乳石形似观音;中层为打拳洞,洞内宽敞平坦,乃昔日僧侣习拳练武的地方;下层为穿洞,洞口西向,从东山寺左后侧入,东通后山,上入打拳洞,洞径南壁中部有窗洞开于绝壁,引光入洞便于穿行。可谓是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 

 

 ▲东山寺周边的洞穴(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闻钟声,除烦恼;赏石刻,陶性情。听过钟声,再欣赏东山寺的石刻壁题,脑海中就有了东山寺文化的深刻印记。


东山寺的16处石刻壁题,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走廊,它的书法百花齐放,它的内容常常记载了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其中,清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年间军门提督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的“佩剑披云”字大如斗,笔力遒劲,醒目壮观;民国时期织金县长王佐题刻“出岫云蒸”圆润浑厚,笔法欧苏。还有多处小字石刻,亦足供观瞻和研究。


 ▲清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年间军门提督赵达庵驻军于此时所题的“佩剑披云”(图片来源于毕节之最


东山寺自建立以来,因历代战乱,经过多次修缮。20世纪60年代,东山寺的损毁较为严重,寺内原有的大钟、鼓楼等已不复存在,正殿也是残垣断壁。为恢复历史文化遗存,织金县分别于1982年、2005年、2010年对原有的部分建筑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尽可能完整地保持了旧时东山寺的原貌。



 ▲东山寺内部(片来源于网络


2011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专门从江苏南京定制的造价为22万元的大钟运抵织金县城,随后于端阳节重新悬挂于已修葺一新的钟楼之上。现在,它的面貌、身姿以及话语,又都恢复如初了,就好像原有的那口铁铸大钟,在百年之前传出去的声响,现在,回音又从遥远的地方传了回来。 

树影婆娑中,东山寺身姿挺拔,依旧焕发着青春。它历经历史的风雨,一次次被严重损毁,又一次次浴火重生,今天依然安稳沉静,好像不曾经历苦难。也许,这就是面对生活最好的姿态。


织金东山寺(视频来源《毕节之最》,时长6分55秒)



作者简介

张晓佳,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现任毕节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编   辑:朱   薇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