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快乐!我们将通过回顾2022健身行业年度大事记的方式,向大家打开农历新年的第一期推送。这篇大事记包含了精练GymSquare在过去一年发布的100篇精选原创推文,内容主要涵盖健身房、健身教练、健身消费者、线上健身、运动品牌等不同角度。概括来说,过去一年或是大部分健身房、教练「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消费信心恢复仍需等待,但加速步入理性是既定事实;刘畊宏成为过去一年现象级的健身博主,Keep冲击上市有望成为中国健身行业新的里程碑;运动品牌的新老交替之争愈发激烈,国产品牌在迎头赶上...也有新兴业态和创新产品值得盘点,比如更多户外运动方式和社群的出现,以及多元化的健身课程和相关服务等,这些也都将成为这个行业未来的重要组成。我们将以2022年1-12月作为不同时间节点,盘点当月推文内容精选,整合为这篇年度回顾。2022-01
00后教练,已经逐渐站上中国健身房的训练场中央了。背后更多因兴趣而生,并认同这个职业。他们在慢慢接过接力棒,承担健身行业更大的责任。「双减」学科培训的没落后,体育培训正成为风口。而受到疫情持续冲击的线下健身房,也将青少儿健身视为新的掘金场。在健身和校外培训这两个交叉领域中,儿童体适能成为新的黑马。从美国头部团课健身房的经营状况,和全球健身趋势的调研中,团课健身在美国似乎仍然受困于疫情的影响余波。很多团课工作室却没有挺过,甚至依然还停留在疫情的寒冬。解压似乎正和很多健身房的训练方式相提并论。我们甚至在一项针对不同课程的训练方式和心理训练效果中,有着确切的科学论证。如果运动服和运动鞋是健身房第一标配,那么排在其次的,则是健身时出现频率颇高的帽子和耳机。当「身材自爱」矫枉过正,对运动的排斥可能是新的极端做法。
诞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Keep,终于开启了冲击上市的新篇章。这是这家创立于2014年的互联网公司创业的第八年,以及全球疫情爆发的第三年。场下的「基础体能训练」、以及「专项体能训练」,是保障谷爱凌进入奖牌争夺的基础,而成熟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是她站在最高领奖台的关键因素。比起的篮球、橄榄球联赛中男性运动员更为炸裂的运动表现,在冰雪运动中的女性,并不输男性。自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冰雪运动从传统大众运动中崭露头角,但热闹的背后,更多损伤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那些关于「温州皮革厂倒闭」和「鞋王退市」的新闻,正在告诉我们,运动鞋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新时代的鞋履选择。
替代了加拿大奥委会合作了16年的公司,美国老牌公司HBC哈德逊湾公司。当然,也是瑜伽服起步的lululemon,第一次赞助奥运国家队。
这里不只有亟待规范的健身房预付费,一系列夸大功效、质量不佳的健身产品同样名列前茅。女性一直是健身消费主力军,这也让女性专属健身房的诞生变得尤为自然。赞助加拿大冬奥运动员服饰让lululemon在athleisure品牌中再一次出圈,而在北美,有一个服饰品牌甚至不需要花钱背书,就有当红明星争相为其代言,这个品牌就是Alo Yoga。
精练GYMSQUARE旗下中国健身行业研究团队「精练研究院」,已面向全国受影响健身房发起调查,旨在反应全行业生存现状,以及为从业者提供发声窗口。结合从业者深度定性访谈,我们总结出这份《2022疫情特刊|健身行业生存现状调查》,供全行业在疫情特殊时期下作为参考。
卷土重来的上海疫情,让整座城市正经受严峻考验,其中也包括成千上万个上海健身房。3至4月份的整个传统健身房旺季,正被一场汹涌的疫情所打破。上海健身房,这一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就像开设自己的第一家上海健身房一样,刘畊宏显然带着朴素的健身热情和理想主义。相比大陆依然稍显粗放的传统健身房商业环境,刘畊宏在接受GymSquare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都提到了教练应该提供「好的服务」,而不必成为一个销售。相比热闹的线上,今年的线下健身却因为疫情关系错失春季旺季。对流量变现需求更迫切的健身房而言,「刘畊宏们」会是答案吗?
飞盘文化的潮流,伴随着城市健身文化的兴盛。它不再是功利性的「增肌减脂」、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满足身心愉悦的社交需求,成为了更多人的运动原动机。就像lululemon之于瑜伽,一身NOBULL,似乎有助彰显训练者是CrossFit硬核健身领域的OG。 也是从打透CrossFit社群开始,这个小众运动品牌正走向成名之路。
背后有闭店导致的岗位缺失,也有收入下降带来的被迫转型。比如在上海,包括外卖骑手、社区配送员在内的工作,已成为部分教练员获取收入的方式。在所有由销售转向服务的模式调整中,按月付费的利好正在凸显。现金流在重新启动后,首先迎来的不是入账,而是房租、水电费等的催缴。同时,大批教练选择「返乡」,也给运营进一步增加了困难。如果说「精致露营」展现了城市青年,经历疫情逃离城市空间的迫切愿望,那么更加放飞、更具运动体验的户外运动,可能是疫情结束后,北上广深的又一个流行趋势。和刘畊宏直播健身频频登上的热搜之中,跟练受伤的话题已经开始出现。不论是关节扭伤、撞伤,还是训练过度导致的大腿肿大,都让直播跟练的受伤案例,开始更高概率出现。运动品牌的竞争显然已经「卷」到了线下。跑团、露台瑜伽、户外团课,甚至飞盘、露营、腰旗橄榄球,只要天气适宜、场地允许,一线城市的运动人的朋友圈,被精致的运动现场照片贴着各大运动品牌logo刷屏。
这几乎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运动风景线,那些活跃的运动品牌,以多样潮流运动的形式融进城市的文化地标。
门店负增长、营收正增长,背后原因已经不只是和疫情复工、用户回流有关,市场资源正在流向现金流更加健康,以及内容运营体系更为完善的健身房。4月1日到7月1日,这是数万上海健身房从业者从未有经历过的三个月,从无奈的等待,到无尽的焦虑,再到艰难的信心重建,对于上海健身市场来说,失去了一个完整春天,但对于数万上海健身房创业者来说,三个月是凛凛寒冬。一进一出,这家亚洲头部的健身瑜伽会馆,在先后经历香港和大陆两地疫情挑战之后,希望通过管理团队的大调整来应对危机。不管是通过课程筛选压缩成本,还是注重专项提升用户粘性,这些工作室正展现着健身行业背后多元发展的巨大可能性。2022年有无数人通过抖音认识了刘畊宏,而同样在这一年里,「健身镜」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家庭健身新秀却沉寂了下来。快速梳理循环训练概念,即通过布置多个站定,每个站点对应不同的动作,内容涵盖自重训练动作到小工具甚至固定器械,要求会员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数个动作的循环。这或许是新一波反抗身材羞耻的浪潮,女孩们正在重新夺回原本被他和他们掌控的身体。月薪1万5,自由健身——意味着有足够经济能力保持健身消费。月薪2万,健身自由——意味着有足够经济能力在健身消费中有更多选择。
健身训练鞋,代表的是运动健身爱好者在举阻类、动态类、静态类三大类——举重、团操、综训、瑜伽等六小类的健身运动中,所穿着的能适用于其健身方式、增强其健身表现的鞋履。时尚、显露身材、在剧烈运动时提供肌肉支持性是leggings代替普通运动裤的关键元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leggings都适合健身/运动时穿。
当用户不再是耐克单纯的追捧者,而摇身一变为审阅者,如何击中中国用户的心,成为耐克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即便运动内衣最早是女性进入健身房的着装准备,但运动内衣和瑜伽裤的健身房外流行几乎一致,女性彰显的自信健康美,远远比去健身房运动本身的意义更大。当代的运动拖鞋在普通拖鞋「凉爽舒适」的基础上,还增添了专业、功能、潮流buff。能否继续火下去的更关键原因,在于破圈收获流量之外需要长期的精细耕作才能换来用户复购。疫情封锁对中国健身房的影响正在持续,其中包括对于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大型健身俱乐部。从现在到未来,健身行业将一直缺好的健身教练。健身服务的优化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运作背后需要运动科学的理论支撑。体育专业为健身行业输送人才,任重而道远。
康复职业门槛的降低,将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填补这一业态从业者稀缺的市场。小镇做题家,泛指没有足够资源支配、天赋不够出众,但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就的普通人。王俊凯等国内艺人和詹姆斯等NBA球星的青睐,更使其迅速破圈,带来新媒体平台打卡浪潮,增加了社交属性。
不爱社交,甚至轻微「社恐」的人,也占据了团操课用户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不爱在群聊里说话,喜欢卡点上课,但对团课的狂热,却可能不输社牛。
自2018年被LVMH旗下基金L Catterton Asia收购以来,威尔仕一直在尝试进行变革。从全面推广月付制,到如今的健身团课自运营,也是疫情之下,威尔仕的继续自我变革。「扩张的小白人群」与「兼职化的飞盘教练」其实是失衡天平的两端。2022年过半,F45的增长故事也正在破灭。问题的出现,除了融资的突然泡汤,也让加盟模式本身的风险被无限放大。随着锐步陆续结束和CrossFit、UFC、莱美的合作,其产品的健身属性逐渐削弱,或将被健身群体所冷落。相比之下,越来越多的健身服饰品牌,正在触达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健身镜的需求尚未被市场大规模验证之后,家庭智能力量训练设备开始崭露头角。
一部分年轻人正在摆脱学生时代被晨练支配的恐惧,开始爱上了健身房早课。更多人迈进健身房的部分动力,其实是一身好看的健身服。通过技法和体能的相融合来全面瓦解对手,恰恰是这项折叠缠斗运动的魅力所在,以至于让更多人开始「巴柔上瘾」。
在更成熟的健身市场,美黑正在成为都市人群追求自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词。相比于大众宠儿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HIFT 是融合更多功能性动作,但更少休息的加强版。在行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并不明朗的当下,教练们的管理进阶之路依然漫漫。
多家一线城市的健身场馆,2022年第三季度以来私教营收同比下降明显,降速最多达到约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北上广深不再是梦想温床,跟城市白领一样,有一小批健身教练想要逃离北上广,开启自己的反向创业之路。不仅有新冠疫情、不当言论、CrossFit中国公关危机等因素。本质还在于CrossFit中国官方支持不足,健身房场馆主对CrossFit的执着不在;CrossFit教练更高的执教标准下难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以及过高的大众消费者参与门槛。
健身者走向户外,既有疫情反复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正在注重情绪价值、社交属性的运动需求。古老棒铃,已走出肌肉健美丛林,长成更具功能的健身方式。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功能价值趋于稳定,消费者开始从「为了有用消费」转向「为了喜欢消费」。“我圆肩驼背、骨盆前倾、还膝超伸,整个人看起来没有自信,再不健身就完了。”这或许是无意的佛系选择,也可能是长期形成的习惯,甚至是上课迟到后的无奈妥协。
当健身私教成为团课教练,虽然他们在运动专业性上更有优势,但是在一对多授课、氛围调动、时间把控等软技能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一个运动爱好女生来说,重复洗涤带来的消耗、技能的提升、身材的变化、社交的需求、或只是想换个心情,都可以成为买新装备的理由。
次卡兴起,私教包月受宠,健身团购出现,更多健身房的营销动作凸显出C端消费者开始躺平了。
随着运动健身行业的发展,一些以冲浪、徒步、农场体验为主题的度假旅行,也被囊括进旅修的范畴。
比起出门没带耳机,更令健身人难受的是「健身运动忘带表」,或者戴表忘开运动模式。健身不戴表,有了「代表没健身」的错觉。大码在很大程度上,才是更多尝试运动女性的真实写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健身教练正在另谋出路,在本职工作之外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机会。功夫热的同时,却在健身房中难寻它的身影。这其中既有「养生不健身」刻板印象,也有宣传推广中过分强调「炫技动作」带来的敬而远之。不同于70、80后热衷的洗脚按摩,拉伸馆正在成为90后、乃至00后的新式按摩店。
作为一家和lululemon一样从加拿大走出的品牌,如今正占领着中国中产男性的衣柜,盯上了他们的钱包。作为最大竞争对手,lululemon已在近两年重点布局男装生意,试图作为女装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而刚刚进入中国的Vuori,显然要赶在lululemon之前围猎中产男性。但与帕梅拉合作6年的PUMA,尽管稳居全球运动服饰前三甲的位置,在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中一直有些边缘化。当功能性随着穿着、洗涤次数增加而削弱,也意味着是时候对健身服去旧迎新了。对于健身房来说,2022的双十一并不是狂欢,而是有关存亡的大考。对于俱乐部当下而言,寻找增量无比重要。按月付款的消费门槛更低,显然能够在供给侧竞争激烈、消费意愿下滑的时候,作为一种抬升客户转化率的方案。背靠全国近4万家健身房,在二手健身器械转卖的江湖里,已跑出一个偏门生意。张伟丽重夺金腰带的消息让国民再次沸腾,但比起搏击在竞技场上的万众瞩目,全国数千家搏击馆的生意着实冷清了不少。健身房之外,教练的培训业务也是受影响最深的。健身培训师所受的影响,同样尤为剧烈。当一部分硬核健身者放下杠铃,走上核心床,他们不是转变健身领域,而是选择触发新地图,发现短板,进一步提升运动表现。
如果把运动生活方式看作是北上广新的潮流趋势,那么这股风向正吹向都市人的通勤包。美国健身市场并没有发生想象中的强力反弹,反而迎来了一场业内玩家竞争格局的巨变。健身之于健身者,一直都有个不可被忽视的作用——几乎可以抚平每个情绪低潮期。一张姣好身材的健身相片背后,一定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和投入,但也不排除满满的心思。
虽然盼来了全面放开的政策消息,但随之而来的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加速,再次对全国健身房经营造成巨大冲击。感染的教练、停摆的健身房,这是逐步放开后摆在健身房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让健身房最终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去负债,是对这一业态的愿景蓝图。更少的客流、更短的课时,意味着收入骤降。尤其是对于重度依赖课时费,且无底薪组成的教练员来说,感染范围越是扩大,收入清零的风险将变得越高。早在放开前,全球健康与健身协会IHRSA调研发现,有95%的健身爱好者想重拾健身房的训练模式。英国健身市场分析机构Hussle也观察到,在英国宣布完全开放的前一个月,健身房用户搜索量回到了疫情前量的95%。刘畊宏退烧潮来临,是看客散去了,也是畊练女孩回归生活正轨。追求健康饱满臀型会成为下一个趋势,而突破了生理和几何物理的夸张翘臀只会是一场看似繁荣的虚假泡沫。婵柔,一种看起来在使用精密仪器进行螺旋运动的健身形式,在中产消费者中开始流行。「山系」起源于日本,由日语Yama Style翻译而来,其中Yama为日语「山」的发音。这种着装风格的兴起不全在于人们在户外越野功能需求的增长,反而更多在于日本年轻一代困于都市圈后,对于渴望回归自然的自我表达。脱下就能训练,穿上即可通勤。羽绒服已成为都市人在健身房外的必备单品。选购羽绒服的原因也少不了穿搭需求,就好比经典款The North Face已成为俊男靓女训练后的「宽背」、「翘臀」放大器。
种种现象背后,也反应了羽绒服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迭代方向——保暖是前提,潮流是必须。■ GYMSQUARE
后台回复「社群」,
加入精练GymSquare核心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