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丨马艺华:我的老家在沂蒙山

马艺华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马艺华,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中国煤炭报》。后转投《中国体育》杂志和《运动·休闲》杂志,现在《中国体育报》供职。


原题
我的家乡沂蒙山



作者:马艺华



啊,又是一年7月28日,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43年前,唐山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地震那天我在沂源


而43年前1976年的这一天,还不满17周岁的我,正在老家山东沂源看望在那儿工作的哥哥。哥哥是1969年从上海去黑龙江建设兵团而又回老家原籍沂源东里插队,再到县城南麻皮革厂务工的。

那一年暑假,妈妈找了一辆从上海去青岛的车让我搭上,该青岛的单位是从上海进的新的日野卡车。途中路过山东日照石臼所妈妈的老家给我放下,公路旁请一位老乡用独轮车推着我的行李进村。

后来我又独自坐长途车去了日照碑廓我大姨家住了两天,再从碑廓坐长途车经临沂转车(在大车店捱了一宿)到了我爸爸的老家沂源。记得车到了沂源县城的长途汽车站,我又扛着行李跨过沂河桥走到南麻皮革厂。找到了哥哥的宿舍,他正在休息。

宿舍里住着五六个人,我被安排在这一宿舍别人的一张铺上,我五叔也住在这个宿舍里,他跟我哥既是同厂,又是同屋,还是叔侄关系,互相有个照应。

7.28这天临晨,我是没感觉到,他们说感觉挺明显的,当时还传说山东也正酝酿着一场大地震呢。于是厂区就搭了地震棚,我和哥哥、五叔及大伙儿都住在了一个很大的棚里。现在想想这样的不安定生活很是糟心,吃喝拉撒睡什么的都不方便,但当时年轻的自己没怎么当回事,反而觉得很新鲜。

那时候没有相机,沂蒙山之行没能留下照片。后来从老家回沪经过青岛在中山公园花钱拍了一张照片,这就是当时的我


露天电影院


那些日子,县城经常进行地震防范演习,来不来地拉演习警报,晚间演习时还会组织看露天电影,我心里因此还觉得地震能带来另一番乐趣。

放露天电影的地方我记得是在一个部队医院院里。放电影的晚上,晚饭后只见县城的男女老少都拎着小板凳奔往同一个方向,这场景很是壮观,后来很难再见到了。好像该部队医院离皮革厂不算近,但在小县城这是晚间唯一的娱乐活动,所以大家目标都十分一致,不能放弃这点欢娱的时光。

那时跟哥哥同一车间有个女工姐姐叫单国华,好像是已经许了人家了,但还没结婚,对哥哥和我都很关照,时常把我和哥哥叫到她家去吃饭,她一家人对我们也十分热情。

有一次我得病了,发烧又拉肚子,人几乎要虚脱了,走路两腿都飘,强打起精神哥哥带我去县医院看病。正好单国华的妹妹单国庆在县医院工作,她看到我去了,赶紧跑前跑后地带我看病拿药。

看露天电影的时候,她姐俩也时常会跟我们在一起。记得有一次看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电影,我指着电影中的一个人物说那不是某某演员吗?单国庆就问我:你们是不是常见啊?她的问话我觉得挺可乐的,那么个大上海,那么多人,怎么可能跟一个不认识的人常见呢?要是在县城里,就那么几个人,也许可能。

山东之行的一路上,我都带着一本手抄的歌曲本,应该说上面抄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如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南江村的妇女》《摘苹果的时候》中的插曲,还有西哈努克亲王谱写的歌颂中柬友谊的歌曲等。单国庆看到之后很是欣喜,跟我借了去都一首一首地抄下来。

离开老家以后,我还跟单国华姐姐有过书信联系,即便后来她调到淄博市人民制药厂工作了也有联系。1988年在济南举办首届全国城运会,当时有一个乒乓球项目在淄博举行,我去那个赛场时特地去了一趟制药厂找这个姐姐,但是没能找到,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露天大浴场


在沂源期间,他们皮革厂还常组织篮球队跟外单位队交流比赛。因为他们厂打篮球的人手不够,居然把我这身子单薄的学生当“外援”替他们厂队出战。记得有一次是到县里的消防队跟他们打篮球比赛。消防队官兵一个个身体结实,训练有素,我也撞不过他们,结果败下阵来。但我奇怪,为什么身高1米82的哥哥没上场,他打篮球吗?他可是上海洋泾中学(当时还算是具有业余体校的功能,哥哥上学期间练投掷)毕业的呀。现在想想真是,一个人多练就了一种技能,那怕是初级的打篮球这样的“雕虫小技”,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能较容易地融入新集体。

前面说过,从县城出来,过了沂河桥就是皮革厂了。因为厂子挨着沂河,我在那儿的夏天,男人几乎都去沂河里洗澡。那时候沂河水清澈见底,见到这条河就会想起电影《南征北战》里胖战士在大沙河边捧起河水时说的一句词:“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我们趁着朦胧的夜色洗澡,相互间看不真切,都毫无防范及遮拦,那时候沂河的夏夜是个天然的露天大浴场。洗完澡大家都凉凉快快地上床睡觉,很是惬意。

有一次大白天的,我和哥哥看到一个当地的大叔过河,走到中间河道水深之处,把衣服全都脱干净,从容地过河之后,坐在河滩的石头上又一件件地穿上,很是自然。但我和哥哥都觉得新奇不已。

那时节正是知了从泥土里出来、还没长出翅膀往树上爬的时候,那天晚上五叔带着我拿着手电筒到河边抓知了。从小在上海城里长大的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也不太敢,所以是五叔拿着手电照到一个就放到我拿着的大茶缸里。我们把正在树干上爬行的知了一个个地拿获,很快就把茶缸装满了,我就用手捂住,不让它们爬出来,手心被它们挠得十分痒痒,百抓挠心般的感觉很不舒服。可是回来后用油炸了吃也是很香的(写此文的时候,我五叔刚刚在老家沂源东里去世,享年92岁。十分惦念他老人家)。

后来1988年我再去的时候,那条河已经被周围的工厂污染了,有的河段呈现出了褐红色,那是肯定不能在里面洗澡了。

芦芽的山居时光


我父亲在兄弟几个里排行老四。我去老家见过二大爷、三大爷、五叔及他们的家人,没见过大大爷,那时候他已经去世了。我从小也不记得见过我爷爷、奶奶,所以从心底里十分羡慕那些四世同堂、甚至是五世同堂的人家,老老少少的一大家子人多热闹啊。

我去沂源那时,三大爷在芦芽铁矿工作。从沂源县城到芦芽有17公里,都是山路。那天下班吃罢晚饭,五叔骑车带着我,哥哥骑车带着行李,出发去芦芽看三大爷。五叔说去三大爷那儿他会弄好吃的,他们顺便和我一起去改善伙食。

记得五叔骑的那辆自行车好像只有一边的车把上有手刹,主要是要靠倒转脚蹬子刹车,可能在山地这样刹车比较有效。但在上海时没见过这样的自行车,有些稀奇。一路上不是坡,就是弯,上上下下,兜兜转转,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我不那么舒服。最可气的是天即将黑的时候下起了雨,黑天、山路又下雨路滑,实在有点悬,于是商量着打道回府,改天再去芦芽。

往回走着走着,发现不见了我哥哥。急得我和五叔又掉过头来沿路搜寻,我五叔用山东话、我用上海话长一声短一声地在四下里黑茫茫的山路上喊,怕他眼睛近视看不清,黑夜掉下公路。寻了半天,没有结果,等我们半夜回到皮革厂时看到,哥哥已经回来了。

后来五叔还是找了一辆顺路的卡车把我带到了芦芽。果然正如五叔所说的,三大爷为我杀鸡宰羊地忙乎好吃的。羊是他自己宰的,就在他住的房前院子里,自己剥皮,自己切割。那么新鲜的羊肉,肯定是鲜香无比,只是三大爷的口重,我吃了太咸。好像老家人都挺能吃咸的,我爸爸也是,后来家里人为此没少跟他唠叨。

在沂源期间,正是酷暑时节,但在芦芽山里还算舒服,特别是早上跟着三大爷去一处泉眼打泉水,嘴里喘出气来都冒烟,穿着短袖衣服还冻得慌呢。一路走,还一路采着山里新鲜的黄花菜,当天就炒了鸡蛋吃。芦芽山里的日子过得好舒心,怪不得三大爷乐意独自一人在那里工作呢。

结束了沂蒙山老家之行,我又坐长途汽车穿越了大半个山东省来到青岛找我的六舅。他在海军部队,是我妈妈家最小的孩子。在青岛盘桓几日之后,就乘坐客轮回到了上海家。我的这个暑假过得很是丰富多彩,真得感谢我妈能放心大胆地让我独自“闯荡”齐鲁大地。
 

 这是1988年再去沂源时在沂河照的像



马艺华读本
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双榆树的"女理发师"
歌曲串起我们的校园芳华
 我在大学收获了最完美的礼物
也许有一天昆明湖会变成一个足球场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刘晓华:我竟然参加了拆除北京古城墙

田沈生:京城里那些忘不了的儿时旧事

萧蔚:东八楼,我儿时的记忆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情窦初开
陶洛涌: 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刘索拉: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冯印谱:那些年,农村工作队的“西洋景”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桑宜川:四川大学中学部50年忆往
王明析:我的中学,操行评语及背后的故事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