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苑丨池莉: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

池莉 新三届 2022-05-15

    

作家简历


池莉,1957年生人,现居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下放知青;1976年就读于冶金医专,毕业后任职于武钢卫生处,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成人高考入读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1987年《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1990年成为武汉文学院专业作家;1995年后陆续担任武汉文学院院长、武汉市文联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原题

我的写诗简史

——《池莉诗集•69》后记



作者:池莉



诗歌就像水和空气,对于我来说非同小可。


自幼写诗,胡乱几句。记不住具体年龄,只记得行为诡秘。写毕藏入小木箱,藏入即飞快落锁。“文革”抄家,小木箱失踪。按“文革”大事记推算时间,我人生第一批诗稿,应写在10岁之前。 小木箱失踪,胆战心惊,头悬“文革”利剑,不知何时砍下,惶惶中更加依赖写诗安慰自我,不料课堂上被同学抢去纸条,告发校方,“文革”利剑随即砍下:“……,该女生本属黑五类子女,校方革委会还是以教育为主,将其划入‘可以改造好’之列,但其不思悔改,小资情调特别严重,不断书写‘道德败坏仇视人民对抗文革’的资产阶级东西,腐蚀广大同学的革命意志。……,经学校革委会研究决定给予处分。处分一:立即开除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处分二:不准许升入初中。”以上文件,刻骨铭心。
母亲亲自到学校接受处理,黑着脸埋着头奔出校门,当街读完这份文件,一把拽我到面前,再推开,举起巴掌,又垂下,说,鬼写鬼写什么啊!初中都没得读了啊!知不知道你这辈子完了啊!这个污点在你档案里一生啊!
天塌地陷,世界末日。那一天,那一刻,那种危险,深深烙印在岁月之中,永不消逝。那一年我12岁。 背起书包,四处流浪,异地借读。借读生没有资格领取课本,最重要事情是每夜抄写借来的课本并装订成册。自然无暇也不敢偷偷写诗,但慢慢揣摩到可以把诗句变异,现身在公开的作文之中。于是作文成绩好得出奇,经常满分,经常成为全班范文。这是12岁至14岁。 高中时期,语文成绩的优异令我蜚声校园内外。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自豪之余,不免偶尔充当我保护伞,便以一丝宠爱抵挡万般羞辱。百感交集,诗兴大发,不过此时已经学会保护自己,只在课余时间,只在江河湖畔,只在无人处,肆意狂写,写完即撕成碎片,统统撒入水中。这是15至17岁。 末代知青,集体住宿,四周全是监视之眼。只写宏大话语,类似“鸟不高飞啊,怎知蓝天之阔,人不远行啊,怎知世界之大。”这是18岁至19岁。 招生回城,就读冶金医专,学习卫生专业。文革结束,新时期文学春雷滚滚,写作灵感如火山爆发:诗歌、小说、散文、童话、神话、寓言,什么感觉来了就写什么。所有暗伤,都化作涓涓诗流,写满一个笔记本又一个笔记本。这是20岁至23岁。 为代表班级参加某个大型赛诗会。我在食堂,一边吃饭一边笔走龙蛇,写了一首《雷锋之歌》,由耿海倾同学,在武钢工人文化宫登台演出,该同学天生好嗓音,又在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多年,一番声情并茂朗诵,打动无数人心。一位文学杂志社编辑,恰巧在现场,恰巧被打动,因此我的诗歌顺利变成铅字,获得公开出版。从此,约稿从大江南北纷至沓来。由自己一首最浅薄最装腔作势的诗,我走进了写作生涯。这是23岁至26岁。 弃医从文,再度入学。于武汉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同时恋爱来临。恋爱带来茂盛诗句,也带来再度羞辱。诗稿本被偷走,被传阅,被羞辱。最糟糕是被法庭采用为判罪证据,友人被判有罪,锒铛入狱。
某个黑夜,我第一次,烧毁诗稿,中断写诗。这是26岁至28岁,只写小说。 小说获得全国性反响,写诗欲望故态复萌,但绝对只是私下写写,绝对不公开发表。这是29岁至30岁。 第二次烧毁诗稿,在16年婚姻结束之后。 走出婚姻,个人空间日渐宽阔。靠文友极力怂恿,试着让私藏的诗歌面世。诗人海男对我鼓励最多,我在她的《大家》也就发表最多。但依旧杯弓蛇影,十分畏缩。这是45岁前后。 第三次大规模烧毁诗稿,大约是在五、六年前。某个漆黑凌晨,忽地就害怕被人发现诗稿,忽地就觉得无地自容,忽地就认定所有诗句的最终意义是“无”。 2014年8月至11月,我去了美国IOWA大学国际协作计划。
住在IOWA河边,每天傍晚在明艳的秋色中慢跑,天空总是蓝得叫人想哭,云朵总是白得叫人想笑,空气新鲜得总是脑洞大开,诗如泉涌,总是。
临别与友人聚餐“水电站”餐馆,酒壮怂人胆:我得出版一本诗集。 2015年,整理诗稿,约见陈垦。之所以选择陈垦的上海浦睿文化,一是信任他们的文学质地,二是信任他们的制作精美,三是要让自己受到一个认真负责出版合同的约束,以免一时冲动,再来一把火,销毁所有诗句。
暗暗,更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诗集一旦出版,恐惧不治而愈。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不再总是更多地感知生存的可憎。
平和降临,终于。 

2016年4月初 汉口



(本文摘自《池莉诗集•69》,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出版。)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文苑新生代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孔捷生黄子平对话:

1980年代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张曼菱:北大我的“寒窗”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
陈原:党报为崔健 《一无所有》正名
马雅:想当年,郭路生和他的朋友们 
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郭路生写下《相信未来》

陈凯歌:让人欺负惯了就成坏人了

陈凯歌:下乡时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周大伟:悲观与乐观之间:

陈凯歌之问

西川:从北大出来的那一代人
嵇伟:沉默害羞的莫言,
也有蔫坏的一面

金弢 :莫言"哭"倒了柏林墙

鄂复明:"文革地下文学"
毕汝谐《九级浪》完璧再现
毕汝谐:关于《九级浪》的一段回忆
顾晓阳 :洛杉矶湖街客栈,
高朋满座一碗炸酱面伺候
我们的今天,得益于他们的昨天
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数码的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
张抗抗:被抄走的日记,
11年后“漂流”回来了
方方:提起笔我就是悲观主义者
方方:生命到底有怎样的坚韧
迟子建:对方方的一次写生
查建英:那的确是一个浪漫时代
金弢:诗人舒婷与莱茵河的红草莓
张洁:带着沉重翅膀扑进无字文坛
路遥在德国被偷300美金之后
徐晓:我的朋友史铁生
北岛:七十年代记忆断章
北岛:我的八十年代
诗人芒克:我完好无损地活到现在
周舵:当年最好的朋友诗人多多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知青心路历程
甘铁生: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开心年月
《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考
启麦:解读地下文学《决裂·前进》
王小妮:我们身上的暴戾

王小妮:80年代没有传说那么美好

王小妮:文革这代人的悲哀与自救

徐敬亚:我的诗人妻子王小妮

柴静记野夫:日暮乡关何处是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卢新华与"伤痕文学"的应运而生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黑马:1977文青们的春播秋收 
李昕:我的红卫兵梦,
提心吊胆的"冒牌"日子
李昕:我的吊诡人生
邢仪:路遥,我同学嫁的那个陕北青年
路遥:我整个少年时代,
都像是在爬下水道
扼杀路遥的,是失败的知青爱情,
还是致命的遗传基因?
冯骥才:无路可逃,墙缝里的文学
冯骥才:无路可逃,抄家与结婚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冯骥才:一个8岁的死刑陪绑者
阿城印象:兵团知青“故事大王”
阿城:“文革”结束,
大专院校进了一大批社会油子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福尔摩斯
肖全: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