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张志鸿:“严打起因于杨得志女婿被杀”是谣言!

张志鸿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原题

“1983年严打起因于

杨得志女婿被杀”是谣言!





作者 :张志鸿



因为“唐山女孩惨遭群殴”的新闻成为舆论焦点,有些人又翻出一桩“旧闻”。例如,近期某公众号上出现了一篇《唐山事件 想起83年全国严打起因》。



其大意如下:


1983年,杨得志的次女杨秋华和她的爱人到河南南阳(或郑州)度假。杨在街上被小流氓调戏,其夫打退了小流氓;小流氓求助某民警,该民警仗势(岳父是公安局副局长)欺人,打死了杨得志的女婿。得知自己的女婿闯了大祸,公安局副局长开枪打死了他,然后饮弹自尽。杨得志时任对越自卫反击战云南方面总指挥,大怒,上报邓小平,邓即部署全国开展“严打”。


看见这样的“新闻”又一次复活,我觉得好笑,上网去找辟谣的帖子。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杨得志的女儿杨秋华女士本人曾出面辟谣,坚决否认。


她最有力的证据是:我的爱人还活着。


似乎她还说过:我们夫妇从没有去过南阳。


当时的谣言,是说杨得志女婿在南阳被害,不是在郑州。


但是,我花了两个小时,竟然找不到杨秋华的辟谣贴!用“杨得志女儿”、“杨得志女婿被杀”等关键词搜索,只看见满屏的谣言!


而且越编越离奇,看看标题就可以知道。



作为历史爱好者,笔者最厌恶的就是谣言。


既然找不到杨秋华的辟谣贴,我就依据常识,对这个谣言作几点驳斥:


第一,最初的谣言是说杨秋华夫妇去南阳度蜜月。事实上,杨秋华出生于1950年,1983年已经33岁。在当时,33岁新婚不合常理,人家长得又不丑。



第二,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79年2月17日开战,西部方向的总指挥确实是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3月16日,我军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国内,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1980年3月,杨得志升任总参谋长等职,远离了南方前线。所以,把“杨得志在前线指挥作战”与“女婿在后方被杀”过度关联,只能出自军盲、史盲的臆想。


杨得志将军


第三,根据本人的读史经验,凡属重要事件,只要不涉密,大概率会有当事人、知情人的回忆出现。但迄今为止,我没有看见任何人的证言,无论是南阳的,还是郑州的。


第四,“严打”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其主要原因一定是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紧迫性的社会问题,而不是“杨得志女婿被杀害”这种孤立的小概率事件。如果说,当年确实有一批刑事大案对中央的决策起到了推动作用;那么,影响最大的也只能是“东北二王特大杀人案”。


1983年2月12日(除夕),沈阳市王宗坊、王宗玮兄弟在沈阳某医院偷盗被抓,开枪打死4名工作人员,此后一路南逃,先后在湖南衡阳、湖北武汉、江苏江阴等地作案,累计杀害10余人,直至9月18日在江西省广昌县被军警击毙。此案性质恶劣,涉及多省市,历时八个月,据说是第一个由公安部悬赏通缉的刑事大案。笔者当年在长沙市某中学执教,也听过会议传达的案情通报,当时的氛围有些紧张。事后,军旅作家、贺龙的长女贺捷生还创作了报告文学《击毙二王的报告》,发表在1984年第1期的《昆仑》杂志上。


1983年8月25日,中央即下发《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通知》(中发[1983]21号),拉开了“严打”即“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大幕。


1983年严打现场


第五,类似的谣言还有“秦基伟儿子大闹石家庄”等等。这类谣言为什么很有市场?个人觉得,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力崇拜”、“侠客情结”有关,甚至与“窥私心理”有关。这是一个大题目,恕不展开。


最后再说一点困惑。在网络审查日趋严格的当今,这一类谣言能够存活多年(我在网上找到的最早的谣言出现在2014年),并屡屡翻新,让人啼笑皆非,联想到“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八个字。


如果哪位读友找到了杨秋华女士本人的辟谣信息,请在本文后面以“留言”告知大家,或通过后台转给笔者,我替众多瓜友们表示感谢!


谨此帮助辟谣,文责自负。


                2022年6月12日


补记:6月13日,"新三届”笔友月湖渔樵先生出面向一位朋友咨询,这位朋友是杨得志将军的亲戚。该朋友证实:所谓"杨得志女婿在河南被杀”确属谣言,杨秋华女士的先生至今健在,杨家已多次辟谣。


张志鸿专列

正招本科生屈居简陋分院,

新三届人第一次校舍抗争

913事件,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乌克兰,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乡

张志鸿:肖邦父与子的一百年

我的乡愁,那些正在远去的明师

张志鸿:一名小镇少年的阅读饥渴

韶山火车站:五十年沧桑的见证
张志鸿: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为“四人帮”殉葬的那些人
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走访茶陵潘汉年流放地


作者提供本号分享,插图选自网络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青山自牧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80年代

徐世平:严打扭转社会治安混乱局面
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
苏斐:那天她闯进男澡堂,
一辈子命运从此改写
胡耀邦严打“流氓衙内”,
邓小平要求多杀几个
梅长钊:1980年代的私人旅游
马岭:北方菜市场的蔬菜价格,
一个女大学生的微观调查
刘海鸥:二胎,母亲的力量
杨敏:中央讲师团兴衰:
男女关系成敏感问题
顾晓阳:中央讲师团支教半年,
我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马雅:出国集训班,
干部子弟有点不受待见
李存信:"叛逃"舞者惊动中美高层
郑力刚:那时清华"青椒"人人想出国
张华之死引爆争论:
大学生救掏粪老汉牺牲值不值?
朱志宏:吃掉美国国旗惊动省外事处
孔捷生:北京芳邻众生相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顾晓阳:八十年代大学校园纪事
顾晓阳:那一波出国潮是怎么形成的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没有传说那么好
查建英:那的确是一个浪漫时代
钱理群:不要将80年代过于理想化
老猫:一九八六年的群
邓丽君:她的歌声,
是对苦难民族的人道补偿
80年代,那时我们有梦,
现在听到梦破碎的声音
“潘晓来信”事件台前幕后
林肃:广院研究生校外办班,
差点拿不到学位证书
陈原:人民日报为崔健正名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演讲
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清华"青椒"人人想出国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舞会
王蒙: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