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心战“疫”:莫让语言标签隔离了爱

RUCPSY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2-05-12

同心战“疫”:莫让语言标签隔离了爱

王佳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020年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打破了原本祥和的节日气氛,扰乱了全国人民的春节计划。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抗击疫情中彰显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手牵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决心。

但是,在抗击疫情中也出现了一些特定词汇,如“武汉人”、“湖北人”、“武汉肺炎”,等等。这些词汇无形中将“武汉”、“湖北”孤立于大众视野中,无疑是给武汉贴上了“标签”,甚至在大多数人意识中将“武汉”=“病毒”,这些词汇无形中将武汉从中国版图中凸显出来。人们对来自武汉的人和车都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和恐惧。前一段时间,总能听到一些标语:武汉人请放过我们;鄂A牌车辆禁止驶入;武汉人是“瘟神”等。疫情发生在武汉,如果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地,就会出现指向这些城市的语言标签。所以,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语言标签在疫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好语言标签以利于抗疫。

语言标签具有划分功能。语言标签的划分功能可以用容器隐喻来解释。容器隐喻(metaphor)就是用容器状的意象图式来表征抽象概念,主要用来表征事物类别、个体与他人间的亲密度等。一般说来,与个体亲密度高的人在同一容器内,与个体亲密度低的人在同一容器外;相同类别事物在同一容器内,不同类别事物不在同一容器内。即,具有相同标签的群体在心理上处于同一容器内,具有不同语言标签的群体处于该容器外。

事实上,中国社会是一个“圈子”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如学术圈、演艺圈、亲属圈、朋友圈;有各种各样的“门”,如“家门”、“师门”、武术与戏剧中的“派”;有各种各样的“友”,如“戏友”、“牌友”、“战友”、“病友”乃至于“狱友”。从大处讲,在当代中国,还存在城乡二元体制, 如“农村人”、“城里人”;即使都生活在城市中,也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分,企业也有“央企”、“国企”、“外企”和“民企”之别。这些“圈子”、“门”、“派”、“友”、“体制”、“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一圈又一圈,组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在汉语中,描述容器隐喻与差序格局的表达比比皆是,如“血浓于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亲三分向,是火就热炕”,“隔层肚皮隔层山,十层肚皮不相干”。中国人的老乡观念忒强,有“老乡见老乡, 两眼泪汪汪”的说法。张海钟等人研究表明,老乡心理也是一个圆轮式结构,即以父母或自己出生地的村和社区为中心,向外画圆,一圈一圈向外推, 越往外,感情越淡化,越往里,感情越深。他们还发现,参照本省(市)人的回忆成绩好于其他参照条件。因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生活,实行的是“疏不间亲”的人际交往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具有家族性、师生性的军队往往都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岳家军、戚家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这些都体现了容器隐喻与差序格局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取向在很大程度上由容器隐喻和差序格局共同决定:在宏观上,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容器隐喻;在微观上,在同一“容器”内部,又存在差序格局。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红二代”、“拆二代”、“富二代”、“东北人”、“上海人”、“河南人”以及现在的“武汉人”、“湖北人”,等等。这些语言标签无形中就将这些群体划分在一个容器内,容器内的个体是“内”,容器外的个体是“外”。容器将人们划分成了不同的内外群体。按照容器隐喻理论,容器内的群体成员之间互有好感,容器外的群体成员之间有疏离感,这叫“内外有别”。在此次疫情时期,社会给武汉人贴上了明显的语言标签――“武汉人”,即使疫情过去,这些标签仍然可能保留下来。这一语言标签就把武汉人隔离在“容器”外,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武汉人产生不友好情绪。因春节和疫情因素,有500多万武汉人离开了这座城市,分流到全国各地。原本这些人是回老家与家人团聚的,可回到家乡一看,好像不受欢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监控,人们避之而恐不及。鄂A车牌的车主对此更深有体会,开鄂A车牌的车,感觉就像是偷车贼一样提心吊胆。他们随时可能被举报,被限制出行。这500多万武汉人,有人在外住不了店,因为旅店不收留武汉人;有人想回国回不了,因为没有哪个航班愿意接受武汉籍的乘客。可能有人会说:在非常时期,才非常对待,理解一下。可我们隔离的是病毒,不是武汉人;防控的是疫情,不是被疫情围困的同胞。虽然有少数武汉返乡人员携带病毒回家,但绝大多数武汉人是无辜的。我们在喊“武汉加油”的时候,请真诚地对待返乡的武汉人:他们不是“病毒”,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和我们一样,同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而广之,在世界上,属于“外”的也不是中国人、韩国人、意大利人、伊朗人乃至法国人、德国人,他们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内,只有病毒才应该被拒之于外。在新冠肺炎病毒来袭时,无论肤色、种族、民族、国籍、籍贯如何,应精诚团结,同心抗疫,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抗疫期间以邻为壑,只会引起种族歧视、民族歧视、地域歧视,有百害而无一利。

语言标签也具有融合功能。处于同一容器内的群体更容易产生好感,亲密度高,亦更容易团结一臻。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武汉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勇气。“武汉人”这一语言标签此让所有武汉人民团结起来,共抗病毒。为了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总体战,武汉痛下决心,采取了封城措施。在疫情期间,武汉人饱尝了人间的苦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武汉人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全中国、全世界的大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感恩武汉人民,而不是相反。

在中国,虽然人们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但同是“中国人”,同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共赴时艰的践行。“中国人”的标签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在困难面前,国人团结一致,共抗疫情,体现了民胞物与、大爱无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疫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有一个信念——抗击新冠肺炎,同有一个身份——中国人。党中央向全国吹响了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人民战争的号角。解放军带着军人的承诺来了,医疗队带着兄弟省份的情谊来了,民间企业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疫区,海外侨胞亦向祖国伸出援助之手。全球华人无论身处何方,都祝愿祖国度过难关。当人们一再强调“中国人”身份时,已然忘记了“武汉人”这一区域标签,我们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武汉人”的标签将武汉人民团结起来,但也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立;“中国人”的标签则将大家共置于名叫“中国”的同一容器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迎战疫情。

因此,在疫情期间,应合理利用语言标签的融合功能,降低其划分功能。在疫情面前,每一个人和武汉人都是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同是中国人。我们的共同敌人就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让我们打一场有温度有大爱的战“疫”,团结一致渡难关,迎接胜利的早日到来!

作者简介:王佳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18级心理语言学博士生。

文字/王佳佳

设计/李琛

 出品/心理学系新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如何看待疫情时期的语言标签?

人大人心 3-10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内”与“外”

人大人心 3-11

警惕语言标签在疫情舆论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人大人心 3-12


阅读更多

抓住复工复产契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良情绪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面对疫情如何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8):无力感的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员工篇:居家隔离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哀伤的另一面:痛苦并成长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7):孤独感管理

疫情防控不能松劲的心理科学依据

写作:一种疫情下缓解焦虑和哀伤的自助方式

疫情后续社会心态发展趋势及应对

疫情后续阶段公众的不良社会心态及其调适

肺炎时期的亲情管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6):倦怠管理

疫情防控阻击战之组织篇:听心理学HR聊聊复工在即的那些事儿

如何理性的应对网络谣言?

疑病及自我调节

抓住疫情防控契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5):怨恨管理

孤独感及自我调节

如何在疫情来临时保护好家中的老人

新型肺炎阻击战中,企业员工应关注三项修炼

一位心理学教师给丈夫的来信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4):社会性抑郁管理

“四分之三现象”——为了顺利度过下一个14天,你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3):无聊情绪的应对

一线抗疫群体心理健康防护建议

高风险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防护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2):愤怒管理

少出门、少出门、少出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面对新型肺炎的中庸之道

疫情防控战之情绪战(1):恐慌管理的理性思考

新生婴儿及其家庭在疫情中的身心防护

疫情防控不能忽略的几件心理大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给被隔离的人们更多的关爱

把握住社会心态主阵地,打好疫情阻击战之情绪战

如何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议

疫情之下,莫让孩子染上恐慌

心理指南:被病毒感染后,我们可以怎么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官方订阅号

「人大人心」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