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路 | 从《古典研究》到《古典学研究》的十三载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 2023-07-02


编者按



创刊于2010年的《古典研究》是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主编的国际学术季刊,2010年至2017年共推出29期。2018年《古典研究》改为《古典学研究》辑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共计出版10辑,每辑字数约15万字,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2022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并成立了新一届编委会,迎来新的开端。最新一辑(即第11辑)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每辑字数增至20万字。回顾《古典研究》至《古典学研究》的十三载,刊物始终关心中国古典文明的现代处境,坚持跨学科的视角,力求贯通文学、哲学、史学和古典语文学。从具体文本入手,研究、疏解、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以促进对中西方文明的深度认识。立足于中国文明“伟大复兴”的当下语境,在《古典学研究》辑刊即将迈向新征程之际,我们回顾十三载的云和月具有特殊的意义。既重温了学术情谊,向一直支持刊物发展的作者、译者和编辑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期盼未来有更多学界同仁成为我们的作者和译者,共同见证《古典学研究》的成长。



《古典研究》发刊词:无往不复

刘小枫


中华民族有着踏实、温厚的教化传统,但在西方文明引发的现代性文化冲击下,这个传统已然支离破碎。百年来,我国学人面临的尚未完成的历史使命是:深入理解西方文明,进而重整中华传统文明精神。如今,何谓“西方文明”,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仍然还是个带惊叹号的大问号。百年来,虽然诸多前辈学人曾致力于认识西方文明,但更多关注现代的、而非古典的西方文明形态。即便我们了解了西方的现代文明,也并不等于我们理解了西方的古典文明;如果不了解西方的古典文明,我们未必能透彻了解西方的现代文明;没有透彻了解西方的整个文明形态,也不会通透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神处境及其未来命运。
像西方学人一样,现代之后的中国学人面临两条道路,不得不在两种命运面前做出自己的抉择:要么盲目而热烈地跟从种种后现代主义以更为彻底的解构方式破碎大道,要么切实回归古典学问。现代中国学术的视域已然全盘西化,由于对古典西学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数代中国学人虽不乏开创华夏学术新气象的心愿和意气,却缺乏现代之后的学术底气和见识根底。因此,积极开拓对西方古典传统的深入探究,当是中国未来学术的基本方略。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重读自己的历代经典时才会有知己知彼、心底踏实的学术底气,从而展开广阔、深邃的学术新气象。
重拾中西古典学问坠绪,回归古典精神之路,不仅是因为现代性问题的时势所迫,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和心性取向:古学经典需要贴文解释,如此解释是涵养心性的澡浴。疏证诠释中西方古学经典,不外乎跟随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高度,不负读书人的亘古使命。

《古典研究》编辑委员会


主编:刘小枫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耘、王扬、王献华、甘阳、巴莫曲布嫫、包利民、白钢、成官泯、朱振宇、李猛、吴飞、林国华、邱立波、周春健、张文江、张辉、黄瑞成、程志敏、杨克勤、熊林

名誉编委

Ronna Burger (Tulane University, U.S.A.)

Charles Butterworth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Michael Davis (Sarah Lawrence College, U.S.A)

Michael Erler (Universitat Wurzburg, Germany)

Franco Ferrari (Universita degli Studi di Salerno, Italy)

Miriam Griffin (Oxford University, U.K.)

Anna Kelessidou (Universite d Athenes, Greece)

Harvey Mansfield (Harvard University, U.S.A)

Tomas Calvo Martinez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 Spain)

Vana Nicolaidou-Kyrianidou (Universite d Athenes, Greece)

Thomas Pangl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U.S.A)

Cristina Rossitto (Universita di Padova, Italy)

Nathan Tarcov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Alonso Tordesillas (Universite de Provence Aix-Marseille I, France)

Richard Velkley (Tulane University, U.S.A)





“古典研究”季刊目录(总第1-29期)


▲ 2010年春季卷 总第1期封面





2010年春季卷 总第1期



论文

开端之思——《伊利亚特》卷一行1-7义疏  刘麒麟

魂兮归来——《奥德赛》第十一卷“招魂记”中的忒瑞西阿斯先知  黄瑞成

灵魂的自由选择如何可能?——柏拉图《王制》卷十617d2-620d5解读  张文涛

探问哲学的本相——《情敌》的情节和论证初探  吴明波

未完成的灵魂转向——柏拉图《帕默尼德》迷局初探  曹聪

教育立法者——柏拉图《米诺斯》中的神话  林志猛

书评

古罗马思想史上的刀光剑影——读阿德勒《维吉尔的帝国》  王承教





2010年夏季卷 总第2期



论文

浑在自然之神——赫拉克利特残篇札记  刘小枫

安宁女神的城邦神义论——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开篇释义  娄林

柏拉图《书简七》的文学形式初探   彭磊

柏拉图的《克利托丰》辨析  张文江

《上行记》中的斯巴达人与雅典人  高挪英

魏晋至隋朝医学理论与数术学说  梁茼

“随时撰述以究大道”——章学诚《原道》解义  李长春

书评

苏格拉底与斯瑞西阿得斯——评奥瑞根《阿里斯托芬〈云〉中的修辞、谐剧性和语言暴力》 黄薇薇





2010年秋季卷 总第3期



论文

胡安娜的陀螺与佩涅洛佩的纺锤  朱振宇

 “阴阳不测之谓神”——《墨兰波迪亚》断章中的忒瑞西阿斯先知  黄瑞成

哲人的“乌托邦”——伊壁鸠鲁《致美诺凯乌斯》释读  罗晓颖

法比乌斯的问题——塔西佗《关于演说家的对话》主题初探  曾维术

哈姆雷特王子与鬼魂  林志猛

语文学家之战——尼采与他的同行们  凌曦

从“齐物”“观物”到《东西均》  邢益海

书评

我们现在怎样读荷马?——评陈戎女《荷马的世界:现代阐释与比较》  杨风岸

简评阿奎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评注》英译本  王涛




2010年冬季卷 总第4期



论文

歌唱、爱欲与知识——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510-548)疏  肖有志

《高尔吉亚》的开场  李致远

《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阅读笔记(上)  张文江

霍布斯论异端  赵雪纲

市民悲剧博取谁的眼泪——莱辛的《悲剧通信》与鲁索的因缘   刘小枫

伯纳德特如何读《奥德赛》  赵山奎

《汉志》“出、入、省”与班固的学术观  周春健

“轴心时代”的诗学审视——章学诚《诗教》探析   李长春

书评

一只手抓住了两个世界——重读纳吉的《荷马诸问题》  尹虎彬




▲ School of Aristotle, Gustav Adolph Spangenberg


2011年春季卷 总第5期



论文

个人与城邦的对抗——迪开俄波利斯在《阿卡奈人》中的申辩  黄薇薇

柏拉图的问候语  彭磊

从斯巴达到波斯的“异邦”形象  陈戎女

《普罗提诺的生平和著作顺序》阅读笔记(下)  张文江

尤利西斯的喜剧之死——《地狱篇》26解读  朱振宇

施特劳斯重述《法义》方式初探  程志敏

明先王之“所以迹”——为孔子手定六经备一说  曾海军

“去家界”进“大同”——康有为《大同书》解  刘涛

书评

诗术之“和”——对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式解读  徐戬




2011年夏季卷 总第6期



论文

划分法中潜藏的睿智——柏拉图《治邦者》258b5-261a6释义  张爽

柏拉图《普罗塔戈拉》初探  樊黎

《约翰福音》的作者问题  谢文郁

《人性的、太人性的》与尼采的“自由人”  刘振

《哲学与律法》中的尼采与迈蒙尼德  黄瑞成

“泰伯三让天下”的不同解释镜像  史应勇

《庄子·齐物论》之“齐”发微  刘麒麟

吴季札让国析义  赵林

书评

浪漫的抑或政治的莎士比亚  彭磊




2011年秋季卷 总第7期



论文

赫西俄德笔下作为秩序的themis  程志敏

肃剧诗人的渎神言辞——《希珀吕托斯》开场绎读  胡镓

ἐποποιία正义——亚里士多德《诗学》1447a28-b2释疑  陈明珠

《君主论》各主题可能的古典型态  张觅

《庄子•齐物论》析义(上)  张文江

方以智《象环寤记》试解  邢益海

书评

从蒂迈欧看《蒂迈欧》——评萨利斯《分布学:论柏拉图〈蒂迈欧〉中的开端》  叶然




2011年冬季卷 总第8期



论文

《阿弗洛狄忒赞歌》中的三女神  泰田伊知朗

无知与不虔敬——柏拉图《法义》卷十885e7_886e2读解  林志猛

统治者抑或哲人——色诺芬的《居鲁士上行记》VⅠ.1.17-33释读  高挪英

自然与约定——西塞罗《论共和国》卷三中的正义观   王双洪

自由的得与失——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小识   曹为

康有为的释经与共和革命  张翔

书评

“福音”教化下的勇士悲剧  蓝露怡

作为政治意志的宪法——阿纳斯塔普罗,《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  赵雪纲




▲ 徐悲鸿《孔子讲学》,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2012年春季卷 总第9期



论文

高尔吉亚与海伦的责任  托尔德希拉斯

喀提林的“第一演说“绎读  吴明波

康德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评  董波

康德与自由的社会性  黄涛

奥斯丁的偏离  赵林

《自然权利与历史》中的启示与哲学之争  李明坤

《庄子•齐物论》析义(下)  张文江

经学家的“理想国” 李长春

书评

古典学的何种“传统”  刘小枫




2012年夏季卷 总第10期



论文

论民主审议——《战争志》3.37-50解读  胡全威

诡计多端的哲人——柏拉图《希琵阿斯后篇》疏  王江涛

宙斯的政治技艺——《忒阿格斯》的意图与论证  刘振

迷宫重构:《埃涅阿斯纪》6.20-35义疏  王承教

文不在兹乎  吴小锋

方以智的《冬灰录》及其禅学  刑益海

《四库总目》“四部关系论”四题  周春健

书评

哲学之上的民主?  冯庆




2012年秋季卷 总第11期



论文

城邦的训导者——《阿卡奈人》题解  黄薇薇

狄开俄波利斯的心与心智  陆炎 蒋歆微

以蛙之名——有关《蛙》的几个问题  杜佳

陷入僵局的青年苏格拉底——《帕默尼德》130b-134e8 解读  曹聪

论《普罗塔戈拉》中的“羞耻问题”  陈芸

施特劳斯论鲁索与共和设计  刘小枫

论朱子的章句学——以《中庸章句》为中心  许家星

书评

公羊学是什么——评阮芝生《从公羊学论〈春秋〉的性质》  赵林




2012年冬季卷 总第12期



论文

柏拉图《法义》中的神学  林志猛

高尔吉亚《海伦颂辞》译注  何博超

智术师的古代敌人  程志敏

鲁索在《致达朗贝尔的信》中的公民身位  郝春鹏

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说”一辨  陈奇佳

鲁《诗》“四始”的哲学主题  叶然

汉宋视域下的“孔子之叹”  张清江

书评

古罗马文教的嬗变  黄汉林




▲ 《诗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13年春季卷 总第13期



论文

《论戏剧书》与卢梭的转变  黄涛

《偶像的黄昏》与尼采的意图  刘振

扎拉图斯特拉的“前厅”  娄林

克莱因《现象学与科学史》释读  晋世翔

《齐物论》的义理脉络  张永义

君主的双重身位  徐戬

书评

大学教育的古典之维  罗晓颖




2013年夏季卷 总第14期



论文

新神与城邦——《酒神的伴侣》中狄俄倪索斯的角色转换  罗峰

论智术师运动的破坏性  程志敏

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  樊黎

《斐多》中的第二次航行  徐逸飞

《大学》“明德”:境界还是起点  邹晓东

段玉裁校勘学原理探研  王振华

书评

评“张居正集”  潘林




2013年秋季卷 总第15期



论文

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汉译考  陈戎女

普鲁塔克和柏拉图式神义观  张文涛

但丁:从爱的诗人到佛罗伦萨公民战士  朱振宇

骑上公牛跨越地中海  伦格尔

《论语·季氏》“血气”新释  赵雨

《庄子•寓言》析义  张文江

言说鬼神与经典诠释  张清江

书评

一个作为古典学家的政治哲人的思想地图  高山奎




2013年冬季卷 总第16期



论文

透过雅典的泛阿西娜赛会审视口头诗学  纳吉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尺度、正中和德行  慈照

亚里士多德论政治的性质  程志敏

汉译《圣经》和《古兰经》中的“慈怀”  雷立柏

《诗经》中的“不可”之歌  陈明珠

中国古代的善恶报应信仰初探  吕宗力

书评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在中国的的开新  曾怡

评谢和耐的王夫之研究 程艾蓝




▲ The Erechtheion, Acropolis, Thomas Hartley Cromek.


2014年春季卷 总第17期



论文

《荷马颂诗》中世纪抄件T研究  泰田伊知朗

何谓僭政  麦格琉

考验、全知与神意   张缨

皮科致巴尔巴洛信中的双重面具  徐卫翔

一个没有异端的世界  赵雪纲

早期儒学与古典政治  陶磊

陈献章的诗酒之乐  刑益海

书评

“睡梦之门的前世今生”   王承教




2014年夏季卷 总第18期



论文

有才干的领袖和有缺憾的人——伊利亚特卷4-卷8的战争劝喻解析  基里娅库

苏格拉底的节制——《卡尔米德》开场绎读  彭磊

灵魂的自我运动  樊黎

哲学与音乐文化——从和谐视角解读柏拉图《理想国》  王扬

“灵泊”中的宁静与叹息——地狱篇第4曲情节一解  蒋鹏

《庄子•达生》析义  张文江

《经学历史》对经学历史的歪曲——主要讨论汉魏经学史部分  史应勇

书评

德语古典小说中的修养——评谷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  邓深




2014年秋季卷 总第19期



论文

柏拉图《泰阿泰德》“序幕”中的基要问题  贾冬阳

拉尔修·第欧根尼笔下的苏格拉底身世  黄瑞成

阿格西劳斯的勇敢  高诺英

《诗艺》与“理想诗人”  吴明波

尼采论“好战争”  田立年

《诗经•卷耳》大义发微  柯小刚

大学明德是人为的最高境界  邹晓东

书评

一个非西方视域下的埃克哈特  龚隽




2014年冬季卷 总第20期



论文

论《克力同》的结构和意图  罗晓颖

作为伊斯兰思想学徒的迈蒙尼德  格里菲尔

弗朗齐斯嘉的“高贵”与阿伽通爱的颂歌  朱振宇

堂吉诃德为何不来中国?   谭姜山

基尔克果《哲学片断》书名汉译辩  田王晋健

“学习”释义  吴小锋

由《解老》探韩非的“内圣”学   刘娟

书评

民主政制与宗教兼容吗?  刘振 ——评伊文斯《公民祭仪》





2015年春季卷 总第21期



论文

阿基琉斯之盾与《伊利亚特》的史诗世界  杨风岸

西西里远征前的苏格拉底   李智星

哲学的迷狂:《斐德若》解析   柳孟盛

驱动与德性  徐健

邢昺《孝经注疏》考实  陈壁生

《淮南鸿烈•道应》帝王之道精粹  张羽军

中观论派关于名言问题的论述  李为学

书评

李零论兵和中国传统  陈建洪




2015年夏季卷 总第22期



论文

观看、灵魂与城邦  肖有志

在运气与命运之间  智恒

从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来看“感性直观”是否真的可能  王玉峰

施特劳斯论迈蒙尼德与现代启蒙  赵柯

《诗·王风·大车》诗旨再辨  张峰

《文心雕龙》的化、感辩  赵华

《易传》《中庸》与宋明理学   陶磊

书评

古典的态度与学问的取舍——评哈夫洛克《希腊人的正义观》  程志敏




2015年秋季卷 总第23期



论文

古代雅典城邦宗教与民主政制  刘振

克法洛斯为何是《王制》的开端   张波波

《法义》中的美德之城   唐敏 龙卓婷

《希琵阿斯前篇》286c-289d疏解  王江涛

培根与斯威夫特笔下的科学政制  冯庆

圣人治天下:《淮南鸿烈·原道》帝王之道疏解  张羽军

《论六家要指》中的形神问题  吴小锋

书评

“图宾根学派”式柏拉图研究的得失论  ——读先刚的《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何祥迪




2015年冬季卷 总第24期



论文

忒奥格尼斯的封印  张芳宁

《马蜂》开篇的政治隐喻  胡镓

色诺芬的领导观中的虔敬  弗劳尔

论古典自然法与神法  程志敏

历史学与生活:尼采历史观概述  郝春鹏

范祖禹《帝学》述论  陈晔

“游夏之争”的理学回响  张清江

书评

尼采的赠礼——读施特格迈尔的《尼采引论》  田立年




▲ 尼采画像,孟克绘


2016年春季卷 总第25期



论文

《斐德若》中的“忒伍特神话”解析  戴晓光

普鲁塔克《论苏格拉底的精灵》中的艾帕米农达斯  罗勇

谁是优秀的史家  朱琦

论《裘利斯·西泽》中的政制选择  陈会亮

李尔王的高贵谎言  汤梦颖

论主——《论语》“问社”疏解  涂汉培

君臣纲纪与中唐政治危机  陈慧

书评

伯纳德特如何解读《奥德赛》 黄薇薇




2016年夏季卷 总第26期



论文

柏拉图笔下的城邦与护卫者  王进

普鲁塔克与修昔底德对尼基阿斯的叙述  万永奇

《暴风雨》中的自然状态与政治秩序  吴亚蓉

施特劳斯最后的哲学教育  曹聪

《仪礼》宫室结构考  陈绪波

《孔丛子》中的孔子论《诗》与汉代四家诗  雷欣翰

早期儒家与神秘主义  陶磊

书评

哲学与诗歌的必要张力——评普拉宁克《柏拉图与荷马》 程志敏





2016年秋、冬合卷 总第27、28期



论文

苏格拉底式辩驳法  张波波

珀律比俄斯论史家之德  马勇

霍布斯对政治秩序根基的重构  姚啸宇

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人性论”逻辑及其“自然神论”基础  康子兴

《春秋》、《左传》以及春秋时代  张毅

《论语》中的“戒”、“慎”、“畏”  张丰乾

韩非论“民”思想研究  曾海军

唐宋儒家心性言说的展开  郭畑

明诚两进与至善之道  李旭

书评

如何重估我们的传统?——读卿文光先生的《思辨的希腊哲学史(一)》高山奎






▲ 《雅典学院》(局部),拉斐尔绘


2017年夏季卷 总第29期



论文

《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之盾”的阐释传统  肖剑

苏格拉底的精灵  吴一迪

哲人王即“活的法”?   韩潮

“好人”论:昆体良对西塞罗演说家德性要求的修正  姚云帆

《赫尔墨斯文集》的“上升之路”  高洋

具体存在与未来哲学  王宏建

书评

早期希腊诉歌中的政治与哲学——评《古希腊早期早期诉歌诗人》   娄林







《古典学研究》简介


《古典学研究》的前身为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主编的国际学术季刊《古典研究》,2010至2017年间共推出29期。2018年,《古典研究》改为《古典学研究》辑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出版,每辑字数约15万字,全文收录于中国知网。2022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成立了新一届编委会,迎来新的开端。

本刊立足于中国文明“伟大复兴”的当下语境,从跨学科的学术视角出发,力求贯通文学、史学、哲学和古典语文学,研究、疏解、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古典学研究》编辑委员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焕生      甘 阳      刘小枫      刘 锋 

   李永平      吴 飞      谷 裕      张文江   林志猛      贺方婴      梁 展      彭小瑜

   彭 磊


《古典学研究》辑刊

内容简介与目录



第一辑  古典哲学与礼法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了国内古典学研究领域一线学者的八篇文章,探讨了古典哲学与礼法的关系,内容涉及柏拉图政治哲学、古典自然法理论、古典自然状态论、古希腊廊下派、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以及中国传统的诗经学、庄学,等等。刘小枫专门为此撰写了《普罗米修斯与自由乌托邦:阿里斯托芬〈鸟〉译读》一文,分析了阿里斯托芬笔下鸟儿城邦的隐喻,揭示了自然爱欲与礼法的对立,并富有洞见地提出了《鸟》是《云》的续篇:苏格拉底的哲学打破礼法规定的后果,便是《鸟》所描绘的情形。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两篇书评文章,分别评论英语学界古典学研究作品《苏格拉底式的王者色诺芬》和《李维撰史的意图和方法》。


刘小枫 主编  林志猛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目  录

catalogue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


专题:古典哲学与礼法


哲人王即“活的法”?(韩潮)古典自然状态论(林志猛)芝诺《政制》中的“悖论”(徐健)古典自然法概览(程志敏)
论文普罗米修斯与民主的秘密(上篇)(刘小枫)斐德若的爱欲与城邦(肖有志)从“六诗”到“六义”(周春健)道、一与气学(丁耘)
书评评《苏格拉底式的王者色诺芬》(潘戈 撰  邓斯怡 译)重估李维(杨志城)◆ 《古典学研究》创刊号:古典哲学与礼法

第二辑  荷马的阐释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八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陈斯一、肖剑、张文涛、贺方婴、刘小枫、梁晓杰、吴飞、潘斌,皆为国内古典学研究领域一线学者。陈斯一、肖剑、张文涛、贺方婴几位老师的文章专论荷马史诗,涉及荷马史诗的创作方式、阿基里斯盾牌上的微观世界与史诗叙述的宏观世界之对照、荷马时代的神义论和正义论、王者的自我历练与德性培养等主题;刘小枫老师通过解读阿里斯托芬《鸟》剧与普罗米修斯形象,揭示了民主制下的平等自由背后的问题;梁晓杰老师对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与《君主论》进行了镜像式解读;吴飞和潘斌两位老师着眼于中华礼仪制度,分别阐述了晚清张闻远的丧服学体系,以及清儒胡培翚的古典《仪礼》学研究。另有李孟阳博士的书评一篇,介绍《荷马:史诗的共鸣》对史诗传统背后神学脉络的勾勒。


刘小枫 主编   彭磊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目  录

catalogue

题:荷马的阐释再论“荷马问题”中的口头与书面之争(陈斯一)“阿基琉斯之盾”的阐释传统(肖剑)《伊利亚特》中“宙斯的正义”(张文涛)特勒马科斯游历记的政治寓意(贺方婴)

论文

普罗米修斯与民主的秘密(下篇)(刘小枫)

谁是新君主?(梁晓杰)

《丧服郑氏学》徵引文献论略(吴飞)

胡培翚《仪礼正义》探论(潘斌)

书评

末代英雄与神人分离(李孟阳)


◆ 新刊|《古典学研究 》第辑:荷马的阐释


第三辑 尼采论现代学者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尼采论现代学者》有四篇专题文章:娄林透过尼采的学者和哲人之分,以及尼采对学者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叩问了何谓真正的学术研究;刘振分析了青年尼采的现代国家视角,以及这一时期尼采身上强烈的希腊传统烙印;黄子轩解读了尼采重估事业的奠基之作;叶然剖析了尼采身上哲学式爱情与本能式爱情的绞缠。


此外,高洋揭示了《赫尔墨斯文集》知识层次不断上升的结构性特征;王江涛对普罗塔戈拉的“启蒙神话”作了绎读,证明仅凭智慧称不上善谋;姚云帆细捋了昆体良的“好人”概念如何超越了西塞罗对演说家德性的规定。中学方面,曾海军阐发了老庄为何以及如何以质朴之道治民,从而使民心不乱;吴小锋考察了“中国”一词词源,强调“允执厥中”;唐文明则对新文化运动及启蒙主义信念做了反思,探讨了儒教文明的未来。另有包帅译伯恩斯书评一篇,评述了施特劳斯对《善恶的彼岸》的解读。


刘小枫 主编  林志猛 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目  录

catalogue


题:采论现代学者

尼采论学者与民主政制(娄林)自然的分裂与拯救(刘振)重估一切价值的前哨站(黄子轩)

尼采论爱情作为悲剧激情(叶然)


论 文
《赫尔墨斯文集》的“上升之路”(高洋)谁是“善谋”的德性之师?(王江涛)昆体良对西塞罗演说家德性要求的修正(姚云帆)老、庄的治民思想(曾海军)“中国”古义与易教精神(吴小锋)

共和危机、现代性方案的文化转向与启蒙的激进化(唐文明)


书 评

阅读尼采《善恶的彼岸》的一个新视角(伯恩斯 撰  包帅 译)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三辑:尼采论现代学者


第四辑 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


内容简介

abstract


第四辑《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收录六篇专题文章:丁若汀分析了高乃依如何围绕权力欲与君权合法性构建戏剧张力,宣扬君主美德;吴雅凌揭示了拉辛如何依循“圣史”与“肃剧”两种书写传统,创作出谜一般的《亚他利雅》;贺方婴围绕何谓“恨世者”这一政治哲学问题,呈现了启蒙戏剧论战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思想史脉络和政制歧见之争;梅德分析了罗恩施坦如何偏离古典主义,为巴洛克悲剧开辟新的维度;姚曼透过人们对格吕菲乌斯悲剧的诟病,寻绎巴洛克悲剧的本质特征;瓦格纳分析了格吕菲乌斯《查理》第二版的改动对查理形象的升华。
此外,温玉伟尝试经由莱辛的“思想密室”探寻其隐微教诲;李睿着眼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三种《尼伯龙人之歌》接受模式,探究其如何一步步成为“德意志民族史诗”;成官泯针对柏拉图著作的真伪、分期及“苏格拉底问题”,对学界主流看法做了梳理,并提请人们注意其戏剧特征和写作意图;龙涌霖将“慎独”置于心志论脉络理解,强调其经验指导力。书评部分是段保良对沃格林《秩序与历史(卷五):求索秩序》中译本的点评。



刘小枫 主编  林志猛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目  录

catalogue


题: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高乃依悲剧中的权力欲与君权合法性(丁若汀)圣史与肃剧(吴雅凌)何谓“恨世者”(贺方婴)罗恩施坦的巴洛克戏剧与古典(梅德 撰  谷裕 译)戏剧家格吕菲乌斯与被弑的君王(姚曼 撰  王珏 译)

格吕菲乌斯的悲剧《查理•斯图亚特》(瓦格纳 撰  谷裕 译)


论文启蒙时代的莱辛及其友人(温玉伟)
《尼伯龙人之歌》与《伊利亚特》(李睿)柏拉图阅读中的几个问题(成官泯)

早期儒学心志论及其慎独工夫(龙涌霖)


书评

沃格林《求索秩序》汉译本指谬(段保良)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四辑:近代欧洲的君主与戏剧


第五辑 赫尔德与历史主义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赫尔德《哲学如何变得更为普遍且造福于民》(苗思萌译)、《绘画和音乐何者影响更大?》(李佳欣译)译文两篇。
专题文章方面,李睿从德语发展史角度梳理了赫尔德语言哲学思想;冯庆讨论了赫尔德文本中的“自然”概念,以及海德格尔对赫尔德的阐释;胡继华、丁莉探究了赫尔德历史哲学的思想基础。
论文部分,王锐结合儒家均平之道分析了夏震武的复井田之论;傅正以诠释学视野分析了阮元、傅斯年的“性命古训”之辩;文晗考察了1525年德国农民革命背后新的政治思想;田立年解读了尼采的思想舞蹈与重估一切价值的关系。另有陈建南关于刘小枫《海德格尔与中国》的书评1篇,商榷沃格林是否陷入了历史主义。

刘小枫 主编  贺方婴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赫尔德与历史主义冯庆 策划
哲学如何变得更为普遍且造福于民(赫尔德 撰  苗思萌 译)绘画和音乐何者影响更大?(赫尔德 撰  李佳欣 译)论赫尔德的历史语言观(李睿)《论语言的起源》中的“自然”(冯庆)

象征的灵知:赫尔德历史哲学的思想基础(胡继华、丁莉)


论文孔孟之道,在均与平:夏震武论井田(王锐)乾嘉汉学与民国古史考据方法之异趋(傅正)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与近代政治革命(文晗)

尼采的舞蹈(田立年)


书评

沃格林是历史主义者吗?(陈建南)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五辑:赫尔德与历史主义


第六辑 色诺芬笔下的哲人与君王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专题文章4篇:潘戈文章(曾俣璇译)分析了色诺芬《会饮》中折射出的苏格拉底对公民特别是年轻人爱欲的引导与争夺;伯恩斯文章(曹彧译)通过居鲁士与其父冈比瑟斯的正义探讨,揭示了居鲁士所受教育之得失;彭磊分析了《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如何以智慧使朋友受益;高挪英揭示了色诺芬《斯巴达政制》中隐含的对斯巴达生育法的批评。
论文部分,陈湛以叙利亚文别西大版本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的细读和译本的比较,来取得文学史和宗教社会史的结论;时霄分析了18世纪“古今之争”中蒲柏的立场和信仰;邹蕴围绕嵇康《声无哀乐论》,探讨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董成龙发掘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多重古今之变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观察。
书评部分,杨志城认为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受限于“虚构”叙事,忽视了虚构人物本身以及色诺芬写作意图的复杂性;谢乃和介绍了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对于推动宋代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


刘小枫 主编  彭磊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色诺芬笔下的哲人与君王

色诺芬《会饮》中的苏格拉底政治哲学(潘戈撰  曾俣璇 译)

冈比瑟斯与居鲁士论正义(伯恩斯 撰  曹彧 译  隋昕 校)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朋友”(彭磊)

《斯巴达政制》中的女童教育和婚姻法(高挪英)

论文

《以赛亚书》叙利亚文译本探微(陈湛)

蒲柏早期诗歌中的宗教议题(时霄)

音乐与自然情感:嵇康的乐教(邹蕴)

《明夷待访录》的通史“法”意(董成龙)

书评

评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杨志城)

评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谢乃和)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六辑: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


第七辑 《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专题文章4篇:张清江分析了不同时代儒者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教导的解释;金方廷基于先秦语料,尝试还原“管仲之器”的本意;刘伟分析了从《论语》中以“责善”为代表的朋友之道,到游侠、王阳明的朋友观的变化;蔡新乐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分析了学界对“一以贯之”的意义疏解及今译和英译。


论文部分,张文江解析《周易·系辞下》第二章,追溯了中华文明体的源流演变;潘亦婷分析了daimōn在《奥德赛》的全部用例,对其涵义的共性与差异作了说明;柳孟盛从文学视角对《高尔吉亚》序幕作了戏剧式解读,并联系历史语境发掘背后的政治与哲学之争;万昊解读了《欧蒂德谟》中苏格拉底对智术师的暧昧态度,以展示智术师的另一面相;崔嵬通过论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指出了现代教育对古典思想的误读;杨晓强分析了蒙田《雷蒙·塞邦赞》折射出的市民阶层的人性论和幸福观。


书评部分,程志敏反驳了琼斯在《宙斯的正义》中对柏拉图的批判,指出现代世界过度批判和压制理性的危险;张霄对三卷本《柏拉图〈法义〉 研究、翻译和笺注》(林志猛,2019)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了阐发。 


刘小枫 主编  林志猛 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死生与教化(张清江)

“管仲之器小哉”新论(金方廷)

《论语》中的朋友观及其流衍(刘伟)

《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蔡新乐)

论文

《周易》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张文江)

《奥德赛》中的daimōn(潘亦婷)

哲学与修辞术之争(柳孟盛)

智术师教诲中的死亡与谎言(万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古今政治教育的分野(崔嵬)

人与动物的“同一个自然”(杨晓强)

书评

为理性一辩:兼评《宙斯的正义》(程志敏)

立法、德性与哲学:评林志猛《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张霄)◆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七辑:《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第八辑  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专题文章4篇:陈斯一指出,《安提戈涅》中的“自然—习俗”张力,不仅存在于家庭伦理与城邦伦理之间,更存在于个体自然力量与共同体习俗规范之间;颜荻分析了欧里庇得斯《伊翁》中的公民身份问题所掩藏的雅典的危机与出路;龙卓婷解析了埃斯库罗斯《和善女神》中的宗法正义与城邦正义;莱因哈特对《和善女神》作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和结构分析。
论文部分,何祥迪围绕海伦形象分析了荷马史诗中的伦理观念;吴明波通过奥德修斯讲述的克里特故事,探究了奥德修斯的正义观及自我认知;蔡丹君分析了北魏后期乡里私学兴盛的文化背景及其影响;李智星重新审视了刘勰的宗经论及其对讹滥侈艳文学的批判。
书评部分,冯庆围绕拜泽尔《浪漫的律令》对德意志浪漫派的“哲学阐释”,指出浪漫派对柏拉图主义的现代偏离多于继承;郑漫介绍了埃德尼《地图学》对源于现代西方的作为单一范式的地图学的批判。


刘小枫 主编  贺方婴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陈斯一策划)

《安提戈涅》中的自然与习俗(陈斯一)

欧里庇得斯《伊翁》中的公民身份问题(颜荻)宗法正义与城邦正义(龙卓婷)《和善女神》中的法权问题(莱因哈特 撰  窦飞 译)

论文

海伦的罪与罚(何祥迪)

修辞、自我与正义(吴明波)乡里私学与北魏后期文化格局的形成(蔡丹君)在经学与文学之间(李智星)

书评

德意志浪漫派是“柏拉图主义者”吗?(冯庆)评埃德尼《地图学:典范及其历史》(郑漫)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八辑:肃剧中的自然与习俗


第九辑  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


内容简介

abstract

本辑收录专题文章5篇:吴增定从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入手,探讨了其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文明的起源、平等、自由等问题的思考;谢清露分析了卢梭的社会契约如何基于公意,在联合他人力量的同时保障个体自由;赵宇飞梳理了amour-propre[自恋]概念在卢梭思想中的基本作用和所处地位;岳鹭遥指出卢梭的“自然状态”概念虽有多个面相,但其核心在于人性自足或者说自然整全的规范性目标;斯科特分析了卢梭如何利用《爱弥儿》版画来教育他的读者。 
论文部分,马永康剖析了《论语》中富有争议的“井有仁”章,认为其体现了“以智行仁”的思想;狄里奥基于古希腊肃剧文本细读,指出标准的肃剧会鼓励民众对政制及其固有习俗的探询;张云天基于沃格林对博丹的阐发,指出其“不宽容”实则着眼于对智识秩序、灵性秩序以及政治秩序的维护。
另有肖京书评一篇,介绍延续了休谟思想生命力的经典研究——利文斯顿的《休谟的日常生活哲学》。


刘小枫 主编  贺方婴 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吴增定 策划)

私有财产、自我意识与自由(吴增定)

非社会的社会契约(谢清露)

卢梭思想中的amour-propre(赵宇飞)

卢梭的“自然状态”概念初探(岳鹭遥)

《爱弥儿》的五幅版画(斯科特 撰    杨光 译)



论文

《论语》“井有仁”章的道德实践意义(马永康)

治疗僭政的肃剧(狄里奥 撰    崔嵬等 译)

论博丹的不宽容(张云天)


书评

遏制对日常生活的形而上学反叛(肖京)

◆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九辑:卢梭对现代道德的批判


第十辑  古典自然法再思考


内容简介

abstract

《古典学研究(第十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收录专题文章4篇:程志敏探讨了古今自然法理论的分野及重审古典自然法的必要;亚当斯循着古典自然法观念的发展线索,追问从自然中衍生出伦理法则的可能性;于璐分析了西塞罗对古典自然正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许越通过对《会饮》的绎读,指出爱欲是朝向圆整的热望,而苏格拉底赋予了爱欲以更高的可能性。
论文部分,鲁家亮通过分析里耶秦简中的仓官职能,展现了秦县下诸官的复杂关系;谌祥勇阐发了廖平眼中新世界地理格局下《周礼》的意义所在及其文明抱负;张立立剖析了《泰阿泰德》中的“跑题”如何作为一种更有效的说服方式;李斌杰对拉博埃蒂思想的形成及其后果作了探讨;郁迪着眼于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济贫乱象,管窥近代英国国家构建之得失;刘海超论证了托克维尔的真正关切乃是“民主的专制”背后所暴露的现代政治危机。
书评部分,王志宏介绍了拜泽尔对浪漫派本性的重新阐释。


刘小枫 主编  贺方婴 执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目  录

catalogue

专题:古典自然法再思考(程志敏 策划)

再论古典自然法(程志敏)

古希腊罗马思想中的自然法则(亚当斯 撰  杨立 译)

西塞罗论自然法和理性的限度(于璐)

朝向圆整(许越)


论文

里耶秦简所见秦县仓官的基本职能(鲁家亮)

廖平“《周礼》学”的新世界图景(谌祥勇)

《泰阿泰德》中的苏格拉底“跑题”(张立立)

拉博埃蒂的呐喊(李斌杰)

利维坦的“温情”与济贫问题(郁迪)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专制”(刘海超)


书评

早期浪漫派的真面目与新启示(王志宏)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十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






  重磅 || “经典与解释”丛书廿周年暨500种出版纪念

  致敬 | 《经典与解释》辑刊出版61辑纪念

  特讯 |《古典学研究》辑刊正式上线中国知网

 ● 新年特辑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22年

 新年特辑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21年

  新春特辑 | 2022年度“通识阅读”书单:历史的开端

(编辑:陈子博)
关注我们

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作者无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