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这片土地上的大运河

文汇学人 2024-01-27
近日拍摄的浙东运河沿线居民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大运河有很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在时间上,中国大运河的建设绵延2500年,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由历代王朝不断地疏浚与整修,至清代末年的漕粮改折为终点。在空间上,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元代经过截弯取直之后形成了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全长174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它们连接中国的沿海与腹地,连接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等文化区域,无论是规模还是里程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正如单霁翔所说:“大运河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构成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的水利大动脉,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中国的大运河与江南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从江南的角度看,运河文化不仅历史久远,而且与江南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联系。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当时正是春秋晚期,吴王夫差在打败宿敌越国之后,准备北上伐齐,于是开挖一条自今天扬州向北经射阳至淮安的人工运河。这条运河引长江入淮河,沟通了两个水系,长约170公里,因其途经邗城,因而得名“邗沟”。邗沟就是后来大运河的发端,由此可见,大运河与江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尽管吴国是为了称霸而开凿人工运河,但是它却引发了一个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一项水运交通工程加速了南北文化融合,由政治因素而起,促进了经济发展,进而引发区域文化蜕变,运河文化的资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进程。

隋唐大运河,顾名思义,指的是中国大运河在隋唐时期建设开凿的部分。这条运河的路线是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这条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隋朝时开凿的部分全长2700公里。从此,以运河为主体的中国交通运输大动脉开始形成。隋朝开凿大运河,可谓毁誉参半。因为在古代,要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必须要征召大批劳力,这对于当时的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承担了主持任务,负责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由于工程浩大,需征调百万民夫,因此这也造成了隋朝承载的民力负担过重。后来隋末的社会动荡,不能不说与此有关。但是,隋朝定都于西北的西安,而国家经济倚重江南地区,故而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这是大运河开凿的重要背景。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和东北方向拓展。

隋开皇四年(584),隋文帝杨坚命宇文恺率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今陕西西安)西北引渭水,从汉代漕渠故道向东,至潼关入黄河,长300余里,这就是广通渠。从此漕运畅通,关中地区因之富裕,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广通渠改名为永通渠。

开皇七年(587),为了举兵伐陈,隋朝廷在今天的淮安到扬州,开通了山阳渎,这就促进了国家在分裂后尽快统一。后来为了取直,便不再绕道射阳湖。仁寿四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师到达洛阳。大业元年他下旨开始启动两项重大工程:一是营建东都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就是从这时正式开始的。隋炀帝动用了200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其成为洛阳下江南的主要水道;同年又用10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和长江;大业四年(608),用河北民工百余万人挖永济渠,在白沟、平虏渠等基础上,一直开到北京南,这就打通了洛阳到今天北京的水运通道。大业六年(610),隋朝又整治了江南运河,运河直通余杭。至此,全长2700公里的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将一个庞大的帝国连成一个整体。这个工程在当时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河道可以通行大型船只,成为隋唐帝国的水路大动脉。隋炀帝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征调百万以上的民工,耗费钱粮无数,最终导致身死国灭,隋朝二世而亡,被唐朝取代。但是,从此以后定都于西北的封建政权不再有物资缺乏之患。如果说,隋唐盛世是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那么,大运河无疑是原因之一。它通过国家级的重大工程解决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相互联系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而隋唐大运河在江南留下的,不仅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更是整个江南文化地位和影响力的抬升。

隋唐大运河历经500多年,一直是中国各朝政府依赖的交通干线。到南宋末年,运河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由于政治中心转移到东部,因此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长安,从长度上看缩短了900多公里,此后的大运河又运行了700多年,这也就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标志着运河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的结果。13世纪,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西方旅行家来到中国,他曾经面对一条人工开凿而成的河流发出了感慨,赞美这条人工运河:“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由大汗下令挖掘的,为的是使船舶能从一条大河驶入另一条大河,从而由蛮子省可直达汗八里,而用不着沿海航行。这样宏伟的工程之所以值得赞美,不仅在于它把境内的河道交通连接起来,或它惊人的长度,而且因为它为沿岸各城市造福无穷。河的两岸也同样建有坚固、宽阔的河堤,因此使陆行也十分便利。”这条令旅行家马可·波罗如此惊叹的河流就是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

还有就是自杭州起至宁波的浙东运河。浙江东部地区的水资源很丰富,地势也较为平坦,修建运河的难度不算很大。据考证,浙东运河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西晋时修建了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此后,这段运河与上虞以东的运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一起构成了浙东大运河。南北朝时运河形制已经基本成型。唐代中叶浙东大运河得以疏浚整治。南宋时期,由于宋金对立对外贸易的需要,南宋政权非常重视对浙东运河的整修,因而浙东运河的航运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自此以后,这段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起沟通南北、维系漕运的使命。元明时期,这段运河虽然不复南宋时的繁华,但朝廷仍然对浙东运河进行修缮和维护,因此航运一直畅通。到清代以后,浙东运河逐渐衰败。至近代,铁路运输的出现才使得浙东运河航运功能的重要地位被陆地运输取代。由于运河穿越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历史上只能分段航运。1966年开始,经过不断改造、疏浚和整治,浙东运河终于可直达杭州,与京杭运河联结。2006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启动。最初,这一计划仅仅包括隋唐运河和明清运河。在专家和媒体的推动下,2008年11月,浙东运河终于被纳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计划。

可以说,运河为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江南的城市群从此获得了地位上的抬升,融入了运河城市文化带之中。江南除了拥有鱼米之乡这个称号以外,又成为“华夏文薮”。由于大运河,中国的南北文化加速交流融汇,物质和精神财富得以重新分配,这个庞大国家的不同地区终于被整合到了一起。

隋大业六年,隋炀帝杨广下旨开凿江南运河。这时,运河的开凿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南北统一、社会稳定。隋朝廷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重新疏浚,加深拓宽。待完工的时候,江南运河已是蔚为壮观:自镇江直达杭州,全长800里,宽有10余丈,来往舟船络绎不绝。隋炀帝对国力的滥用当然值得人们去争论,但他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却也在运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自此以后,这段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起沟通南北、维系漕运的使命。更为重要的是,江南的城市群从此获得了地位上的抬升,融入了运河城市文化带之中。江南除了拥有“鱼米之乡”这个称号以外,又成为“华夏文薮”。由于大运河的便利,中国的南北文化加速交流融汇,物质和精神财富得以重新分配,这个庞大国家的不同地区终于被整合到了一起。

江南的运河共分为三部分:淮扬运河、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它联系和沟通了淮河、长江、太湖和杭嘉湖地区,这就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因此可以说,运河为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选自:

书名:江南文化资源研究
作者:刘士林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

更多相关阅读


关于大马士革玫瑰的点点滴滴
东海上的一串珍珠:马祖列岛的历史变迁
不一样的陶渊明:反复出仕与反复退隐
东方美人:拥有最多名号的台湾茶
马百亮 | 今天如何书写印度历史印度之名
张新璐|不再作为“小大人”的儿童
延雨 | 二十世纪中印艺术交流一瞥
一见歌德误终生
裘陈江 |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林长华 | 我国古建筑的“物谜”文化
尹敏志 | “勿长时间看而不买”:日本的其中堂书店
王丁 | “皇马”还是“王马”
红其拉甫在哪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
受伤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
坚净翁——启功先生杂忆 | 韩天衡茶叶、丝绸、瓷器……18世纪流行美国的“中国风”
也来说说孔阳先生 | 王振复
王荣华 |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宣传于漪、曹鹏?当督陶官唐英面对剧烈的审美转折
英国的古老习俗——“告诉蜜蜂” | 赵秀荣
“曼哈顿计划”女物理学家和她的中国养牛生涯
谁是现有记载中最早从美国来中国的美国人
印尼 | 寻找梭罗河的足迹
金克木 |诗的年纪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为何衰落了
周恩来和尼克松在国宴上怎样喝茅台
殷人的酒文化
杨振宁如何加入了奥本海默的普林斯顿研究院
沈从文晚年书法中的童心 | 刘媛
芯片和彼此依存的世界
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为何是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德国?
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来新夏 | 什么是龙鳞装
宋代文坛顶流的天价稿酬
大英博物馆如何错误地“打开”了《女史箴图》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谈《本草纲目》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的黑水城西夏文文献
探访南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坎特伯雷博物馆
如果你想了解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哈贝马斯……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
坦桑尼亚何以成为“人类的摇篮”
王韧丨古画中的消夏文化
《长安三万里》之后:宋代诗人的谪仙梦与功名心
“非洲温暖之心”马拉维的渔民生活
姜义华 | 追寻“考古学上的中国上古史”赵琦 | 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希腊共同体的秩序
沈丹森 | 中印研究的兴起、发展与现状南非是如何列入“金砖五国”之一的
郑家馨 | 南非钻石矿业的发现和争夺往事
怀念学术书苑
听“苏联楼”诉说往事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为何选址在哈同花园?
汪耀华 | 上海曾经的专业书店
徐静波 |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南宋时期浙江的医政令和医药律令张幼仪: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李雪涛 | 不凋的智慧之树——怀念周珏良先生
成都大运会上的“太阳神鸟”有多少神秘故事
电梯狂想曲:在钢筋混凝土中,人是匿名的,又有短暂亲密的联系
“社会科学”一词的发明
赵珩 | 炝与温拌
老舍:可爱的成都怎样读懂“不明觉厉”的《本草纲目》
郑逸梅 |西瓜美学家施昌东的传奇人生 | 陈允吉 高曜
齐白石 | 从雕花匠到画匠
程毅中 | 失而复得的螾庐寄妹诗与张元济先生的题诗邹怡 | 寄情沙漠的江南水乡之子高峰枫 | “披头士”与《老子》47章
叶朗 | 曹雪芹如何继承了汤显祖
“重叠金”:额黄与返照 | 孙华娟秘鲁国庆日,血的节日邓云乡 | 为邓家菜出联
蒋凡 | 漫谈《封神演义》被称作“民间神谱”的《封神演义》
赵四方 | “足底曾经十二州”
周汝昌谈红楼:宋翔凤说曹雪芹性格放浪,不拘常理
郭立暄 | 醇醴中人浓有味,大音入耳听无声——评杨成凯《古籍版本十讲》
黄可 | 郑振铎与《中国版画史图录》
王丁 | 张德彝笔下的德国三皇之年
“梅雨”何以成为我国气象学科的关注重点攀登者——记《资本论》翻译者张钟朴 | 康岩
长着胡子的岛:巴巴多斯
岱宗夫如何?——重读《望岳》| 刘摩诃赵长征 |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南这片土地上的大运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