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过度偏激算不算君子?答案在风中飘 | 君子系列演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37gfeccs&width=500&height=375&auto=0
拙见说
手执折扇,步履稳健,他笑容可掬,在台上面对着上千观众谈笑风生,仿佛“风雅”这个词,就是为郑培凯所创造的。
他给大家阐释了“君子不器”,在现代社会意义里面,人不应该作为一样器物而存在,君子,这个不断被革新概念的词语,应该被赋予以社会关怀,有那颗包容的心在,这对社会的多元发展尤为重要。
郑培凯在演讲中提到这么一句话:“所以这两千年来,君子的概念是建筑在道德伦理、人际关系上,你做一个人,你做一个有德的人,这个德不是说你生下来就有德的,跟贵族不一样,是你必须要好好地做一个人。”
﹛今日拙词:君子不器﹜
讲到历史,对君子的概念出现,我们是要讲三四千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社群、社会出现,然后阶级出现,一个政权出现,一个制度出现。我们也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在夏商周政阶段,甚至是再早一点,在新石器、农耕时代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统治者,有被统治者。孟子讲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阶段出现,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君子跟小人之分,其实就是贵族统治跟一般的劳动人民、老百姓的区别。
所以君子在最先的时候,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一个贵族,出身非常重要,它的阶级性非常地强。那么这个东西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周朝的后期,东周的时候开始出现许多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东周后来诸侯兼并,整个社会秩序乱了,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整个阶级的情况变了,整个社会结构变了,政治结构也变了,这个时候就有一些新的想法。
其实孔子就是在这个时候,对于君子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界定跟很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农耕社会开始可能五六千年以前,差不多到三千年前,一直到差不多两千五六百年前这段时间。原先这个君子的意义,其实就是一些比较能干的人,比较有力量的人,有权利的人掌握了这个权力,然后他们是贵族。其实我们有时候想一想,全世界的历史都差不多,欧洲也一样,你出身是贵族,你永远是贵族。一直到后来社会变了,就有所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
孔子最重要的解释,其实就是把君子民主化,什么叫君子民主化?其实就是君子道德化。以前你只要是贵族,你当然整个的教养就有所不同,知识的掌握就有所不同,知识就是权力,你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权力就可以统治其他的老百姓。
他们也同时认为这就是有德,我们看看《尚书》——《皋陶谟》里头很清楚地讲到,君子有九德,这个德是他的整个贵族家族传统给他的,那么你有这种德,你就有资格来统治。可是到了东周后期的时候,春秋战国的时候非常明显,孔子看到的统治阶级已经很乱了,这个时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什么状况都出现了。
所以我们发现孔子的重要性是以道德伦理为基础,来界定君子。那么这个就是我说的道德君子的出现,这个就是君子的民主化的出现。不管你出身是什么,你这个德是自己要争取到的。You earn it不是说you’re born with it。所以非常重要,这个影响了后代。
因为儒家一直影响整个中国的文化、思想、传统,所以我们就发现两千年来,基本上这个君子的概念是建筑在道德伦理、人际关系上,你做一个人,你做一个有德的人,这个德不是说你生下来就有德的,跟贵族不一样,是你必须要好好地做一个人。
君子不结党营私孔子在《论语》的记载里面,我们发现有102处讲君子是什么。孔子不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一个词、一个概念,它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和标准。它是按照真正的实际、现实生活当中的展现来讲到底君子是什么。我们讲到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等等。我们看论语的时候,有时候就觉得糊里糊涂,到底什么是和,什么是同?为什么和跟同不一样。
其实朱熹后来的解释很有意思。我们看古代的一些经典,有时候也要看后代解经这些学者怎么解释。因为找一个传统能够承续两千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不断地诠释,不断地探讨、讨论,然后大家才会接受的一些概念,这个变成所谓的正统概念,后来也是会被挑战。
朱熹到了南宋的时候特别提出把以前的一些学者,对于君子的界定讲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觉得他分析得很清楚,就是说这个其实都是公与私的分别。君子跟小人差别,分界的定义不太大。一个是他有公心,一个都是私欲,这个就有差别。换句话说,在人际社会里面,假如这个人整个行为、言行和实践,整个运作的方式,不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是考虑到比较大的。
我们也知道儒家从家到国到天下,这整个考虑是比较为别人的,不是一个私心的展现。这一种的“和”,就是“和”,“同”就是为了私心,为了自己的私党,所以差别在这里。君子跟小人之分,朱熹的解释就在这个方面。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周”就是很考虑的,也就是有公心;“比”,比党,就是我这些人结党营私,这种是小人。
其实我们虽然说它是一个道德的概念,可同时它有它一定社会政治的现实性,而且在实践当中要展现出这个真实的,你到底做人是怎么做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我们知道所谓的封建社会时间一久有许多人会假借着一些名义。我们也知道什么假道学、伪君子这些词,也在中国传统里头时常被大家提出来。其实探讨的是同样一个东西。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古代的贵族君子到儒家提倡的,然后一直到2000年道德君子的概念,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近百年来的君子,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现代君子。 近现代社会对君子的需求因为现代最大变化是农耕社会,整个社会结构解体,农耕社会的道德基础,宗族的关系解纽,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它必须想要怎么样重新复兴。第一是复国强兵,先把军事、政治加强起来,好抵御外武。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传统的文化,像君子的概念必定是会被推翻掉的。因为这个没有用,到了晚清,到了民国初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
其实这也是有历史的变化,早先也是贵族,后来到了民主化进程之中,逐渐变成一个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的基础。
所以在中国20世纪初,梁启超讲是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就发现,君子这个概念就开始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有些人问我鲁迅算不算君子,我有时候想来想去,鲁迅在某些意义上来讲是君子,但是在长远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他反传统反得特别激烈以后,他把许多的东西都纳入一个革命思维当中,所以我觉得他这个过度偏激算不算君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这个大的动荡当中,不断地革命,不断地要推翻、打倒,好建设一个新的社会基础,新的文化、新传统。这样的状况下,我就觉得君子的概念,真的是值得我们提出来重新讨论。什么是21世纪的君子概念?要不要有君子的概念,君子概念有没有意义?
我个人是觉得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看整个历史的发展,不止是中国,古今中外看下来,你就发现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需要有一些秩序,需要有一些体谅、容忍,这样才有多元的发展。 否则,只有你自己,就是你结党营私之后,你自己的观念是对的,对别人你统统打击的话,这很难有比较平和的、容忍不同意见的一个新的民主社会出现。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可能可以重新定义我们现代君子的意义。 人不应像个器物那样活着
这就回到我刚刚讲的,我想要讲的一个特别例子,在《论语》里面讲的“君子不器”,“器”就是器物的器。历代解经人都认为“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你不是做一个像只是像器物让人家使用的东西,你应该是比较广博的,有多重意义的,多元发展的一个人格,这样的人才能够是一个君子。
我就在想我们近代的教育制度,我们其实是鼓励年轻人主要把你的专业做好。而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又是专业分工,分工得非常厉害,我们在学校里头总是提倡博雅教育或者是通识教育,人要多关怀社会,要有人文关怀,了解社会,同时把你的专业也做好。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我们发现其实在实践上很难的。我们发现我们整个教育从中学一直上来,考试考到大学,然后去确定你的专业分科,专业分科以后,你最主要关注的是你的专业,找到一个职业,你是一个职场上的人,整个教育变成一个职场教育。这样子的状况,你怎么让这些年轻人从整个培养的过程当中,他就能够体谅别人,能够关心社会,能够对于广大的人文有一定的认识跟了解?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现代君子怎么样出现?假如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所以我就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回头看看当时在春秋时代提出“君子不器”这个意思,其实有它另外一个重要的意思。在那个时候,我们讲的还是比较贵族和平民分界很严、阶级很严,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是一个民主比较广泛的、民主化的社会情况之下,我们假如说是所有的年轻人,我们的训练基本上就是要他做一个螺丝钉,做一个器,好像社会已经知道他要怎么走了,我们规划好,你就做一个螺丝钉,我给你安在这里就坐这里,你不要想别的事情。这样长远来说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其实是不利的。 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君子不器”,不应该是个器物,不应该是一个螺丝钉,这个意义还蛮重大的,跟我们讲整个教育理想是有关系的。一个社会希望发展往更民主的,更追求真善美的社会发展,所有的人都应该对这些有一定的关怀。
这不见得是你的专业,可是你有一颗心在这里,你关心这个事情,你会体谅别人,你会容忍、包含不同意见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发展会比较蓬勃。这样的态度,我觉得就比较符合君子的态度。 包容让社会更多元
当然,现在的君子到底应该怎么定义?我想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因为现代的社会比较复杂,尤其是越来越多人知识水平提高以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每个人的意见假如有冲突的话,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接纳或者容纳,甚至只是说容忍这些不同意见,同时能够存在。那意见不见得是错误的,因为他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代表了不同的想法,代表了不同的理想,代表了不同的一种追求,那我们难道不是更希望一个社会,现代的社会更开放,更多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发展他自己吗?
所以我觉得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的“君子不器”跟现代我们重新探讨君子的意义的时候,我觉得是还蛮重要的。因为假如我们不能够有这样一种思想的空间,不能够关怀别人。你只是对你自己职业很专长,努力做,好好地赚钱,好好地养家,我做一个好好的公民,其他我也不管。其实这也不是太差,可是我觉得这是做一个公民的基本条件,这个算不算达到现代君子的标准?我想这个就值得大家探讨了。 我觉得一百多年的动荡,使得许多传统的观念都受到挑战、甚至整个推翻或者忘记。到了21世纪,很可能是我们进行一些反思,我们从文化传统里面的一些观念,我们做一些新的厘清,给赋予新的意义。这样可能在追求一个未来比较美好的社会的时候,这个意义就比较大。
我觉得讨论君子这个东西,你说是属于道德哲学、伦理哲学的,可是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的人际关系不能够只是为了私心,为了自己自私的利益,然后追求下去,因为追求下去一定发生种种的社会冲突、矛盾,跟很复杂的、很纠缠的一种社会关系。这样的话,问题就比较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的天下为公,我从小就记得这个,我们要背这个孙中山先生每次题词,天下为公,它还是有一定的意义,不是完全只是一个口号。
所以有许多东西,我觉得我们回顾以后,我们发现假如它在真正实践当中有特别意义的时候,有一些虽然是过去传统的讨论,可是现在我们赋予他新的意义之后,还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探索。我觉得君子的概念,其实还是值得好好地探索的。 我想讲到这里,就让大家都参与,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讲到这里为止了,谢谢大家!郑培凯
生于大陆,长于台湾,上世纪70年代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他研究中华文化并致力守护传统的美。于他而言,“寻美”不仅是学术生涯的毕生追求,更是人生要旨。
活动预告
我记录,我追捕,我拯救——从湄公河到奥斯卡| 拙见+ 1023 活动报名
1023「拙见+」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天
18:30开始正佳演艺剧院四位讲者用21分钟演讲传递思考- 长按扫码购票 -
▼
近期推荐
他玩转茶曲诗书,年轻时却曾激烈反传统,如今他说鲁迅实在不能算是君子
活动回顾
0828 | 拙见年度盛典·当代中国君子的标准
0911 | 拙见+广州精神
●●●
人物
郑培凯 | 袁伟时 | 张维迎 | 陈俨 | 华新民 | 雷颐 | 李欧梵
莫言 | 褚时健 | 王蒙 | 闾丘露薇 | 柳红 | 范以锦
李宗陶 | 莫西子诗 | 任法融 | 余秀华 | 马家辉 | 陈忠实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