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急活,也是慢活、细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尾线留痕 Author 李晶april
【李晶专栏】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急活,也是慢活、细活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向我咨询的父母都会提到一个共同问题:在不知不觉之间,孩子就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有的时候孩子也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好的,但却很难改变,更难坚持。
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养成习惯的几个关键环节。
1、观察:习惯就是不断重复的行为,而孩子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来源于对他人的观察。
2、模仿:所谓模仿就是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样学样”。
3、练习:同一个行为,需要不断重复地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成为习惯。
既然养成习惯需要经过这几个步骤,那么防止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并且改变不良习惯也需要从此出发。
一
重要的第一次
习惯一旦养成再想改是很难的,因此父母在第一次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就坚决制止,是避免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步骤。
比如在孩子第一次打人时坚决制止,就会避免他养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孩子第一次未经允许翻别人东西时坚决制止,就会避免他养成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在孩子第一次闯红灯时坚持制止,就会避免他养成无视规则的习惯;在孩子第一次抄作业时坚决制止,就会避免他养成投取巧的习惯。
“第一次”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可以让孩子通过父母明确的态度,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了重复练习,就减少了形成不良习惯的可能性。
二
从根源入手
都说“孩子的行为是父母的镜子”。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先要进行反省,看看是否自身就存在这些问题。
比如发现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总是很晚才睡;发现孩子爱玩手机,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总是拿着手机放不下;发现孩子不爱看书,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没有阅读的习惯;发现孩子总与人打架,就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经常打孩子。
如果经过反思发现孩子的问题源于自己,那么改变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好的行为,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进而开始新的模仿与练习。
孩子每天除了与父母相处,还有很多时间与同学、朋友在一起,所以也可能受他们不良行为的影响。
比如看有些同学玩游戏,他也和他们一起联网玩、或者比赛;看有的朋友抽烟有趣,他也一起尝试;看有些同学抄作业、伪造家长签字,他也偷着做;看有的同学在外面买零食,他也不吃学校的午餐。
那么当父母发现了这些迹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同时,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更多更恶劣的影响,必要时父母应该对他进行物理隔离。比如每天接孩子放学,或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让他减少与不良朋友共处的机会,并以新朋友代替旧朋友。
除了亲人与同学朋友,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崇尚暴力的动画片、推崇美貌与财富的综艺节目、教孩子恶作剧的口袋书等,都会使孩子的行为产生偏差。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与纠正,也会让他形成难以改变的形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对此,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平时阅读的书籍、接触的媒体内容,和举止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隐患,就要及时引导、制止与隔离。
三
改变在于坚持
对于大多数孩子,改变不良习惯的难度不在于认识,而是坚持。如果不能长期坚持,坏习惯总会反复,好习惯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那么父母怎么帮孩子坚持呢?
方法一:以鼓励代替批评
关于改变不良习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批评一次就够了。过多的重复不仅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反感与抵触。
而如果每当孩子有了好的转变时,父母总是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不仅可以让孩子看到希望,还能因为父母的接纳而更有信心与动力。
方法二:与孩子一起改变
说起缺点,每个人都有。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约定一起改正缺点,获得进步和提高,对彼此都是一件好事。
同时,互相监督比父母单方面监督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平等的态度。这种被人尊重的感觉很容易激发起他的自信心与上进心。进步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是急活,也是慢活、细活。只要父母方法正确,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作者签名售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