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言

庚子年荷月,应作家洁尘之邀,东京大学胡昂教授在轻安讲授「日本庭园细见」。一个周日的午后,他怀揣着15万字讲义,471幅精致“书页”步入洁尘书房,由此开始了四期共20小时的集中讲义。讲述循日本庭园的千年流变之线,赏名园、论名家、析名作。或回游、或坐观、或舟游了22座名园,拜谒了那些时代剧人物与作庭巨匠。蛰伏于这些主题,流淌于细节中的则是更为内核的观看态度、美学意趣与哲思构想。
时隔一年,这堂课在许多参加者心中仍记忆犹新,未能参加的朋友也多次表达了遗憾。本公众号将摘选集中讲义精华篇章,以系列推文形式面向广大读者,借此分享与传播庭园文化。



修学院离宫位于京都市左京区山麓,是日本最大的庭园建筑群,由上御茶屋、中御茶屋、下御茶屋3座庭园构成,面积54万平方米。与桂离宫、仙洞御所齐名,为日本三大皇家园林之一,标志着王朝文化审美意识的顶点。


修学院离宫空间布局


后水尾天皇理想中的山水景胜地,是拥有雄大规模又深入相融于自然环境的庭园。这种外部空间的巨大体量虽然与绝大多数日本传统园林精小的体量相去甚远,但依然遵循着日本传统美学的设计理念。从结构上来看,上、中、下“御茶园”庭园各自单独成园,自成体系,形成以建筑为主,配合池庭而成的小庭园。三个庭园由中央的松林道交叉连接,属于典型的园中园结构。这些主干道加上三处庭园约实际上只占离宫院落总体面积的16%还不到(总面积高达545755平方米,树林面积37940平方米,庭园面积86731平方米,庭园内水田和旱地79663平方米)。因此,修学院离宫就形成了由诸多景点与小庭园共同构成的一个独立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式园林布局。宏大的山林体系结构下分布的精巧小园林依然保持着日本传统庭园的独特韵味。


· 修学院离宫空间布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受中国《易经》风水文化影响,日本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在选址方面也更加注重风水格局。修学院离宫建于比睿山麓,以上御茶屋中的邻云亭为全园最佳观赏点,更是园林序列中最高潮部分,因此以邻云亭为基准点,邻云亭正对浴龙池,又有梯田为背景,下接京都城,前庭视野开阔,背靠比睿山,成为了玄武方位的主山;后有北山做靠山;瓜生山和瓢箪崩山分别位于浴龙池的左右两侧,成为它的“青龙”和“白虎”;在不远处又有上高野水室山形成的案山;远处借北山、爱宕山、西山等景色,形成绝佳的风水格局。而浴龙池中的池水则从山润中流出,经雌雄两道瀑布于东北方流入浴龙池,又从浴龙池的东南方流出进入中御茶屋池庭并由此流出,完全符合东北来水、东南去水的风水理论。


· 修学院离宫风水格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修学院离宫游览序列


修学院离宫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地貌,使其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并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山、水、梯田与城市融于园景中。顺应山势变化利用地形特点,根据每个空间层次对地势要求的不同,适时布置建筑、植物、水体等其他园景,形成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

 

修学院离宫的园林地势为东高西低的趋势,整个园区采用串联的形式将园内上中下三个离宫联系起来,庭园由西向东依梯田而建,逐级升高,空间层次极为丰富,其空间序列组织也与地形的高差变化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修学院离宫的空间序列划分为四个阶段:开始段(起)、引导段(承)、高潮段(转)、尾声段(合)四部分,这同样也是修学院观赏游览的体验序列。


· 修学院离宫游览序列(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修学院离宫的空间序列中的开始段(起段)——引导段(承段)——高潮段(转段)——尾声段(合段)四个阶段分别位于比麓山的山脚、山腰、山顶、以及山下四个位置,与地形一一对应。这样的布局并非巧合,而是后水尾天皇利用地形组景的结果。山脚地势相对平缓,且访客易于到达,因此将参观者休息处建于此处接待宾客,为整个空间序列拉开帷幕;山腰处丛林密布,建筑庭园点缀其中,恰好与山下的繁华街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庭园的寂静幽深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上御茶屋的高潮起伏埋下伏笔;山顶处的上御茶屋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再经人工稍加修饰,便成为了全园的精华之所在:而山下主要是从邻云亭开始的下山路段,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庭园景观别具风情,构成了尾声段


开始段(起段)


开始段是从参观者入口开始,至下御茶屋庭园入口御幸门结束。


· 修学院离宫游览开始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离宫总门位于下御茶屋南端,由竹子搭成一个简朴的入口。朴素的素材给人在踏入园林之始便渲染出一种“日式高格调”的氛围。这里是整个交间序列的开始,总门向西而幵,带有一个约200平米的前广场,除了起交通集散作用外,在过去还是盆踊(—种节日中表演的日式传统舞蹈)大会举行的场所。进入总门,沿着主园路向北拐几步后,就到了同样面西而幵的御幸门,“御幸门”顾名思义是皇族进入的正门,却同样也是简素灰暗的样式。


· 御幸门(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引导段(承段)


引导段从下御茶屋的御幸门起至上御茶屋的御成门结束,主要包括下御茶屋的寿月观、御兴寄及其庭园景观和上御茶屋的乐只轩、客殿及其庭园景观,以及连接这段空间的松并木道。从下御茶屋的御幸门——寿月观——御兴寄——中御茶屋的表门为第一引导段。从中御茶屋的表门——客殿——乐只轩——上御茶屋的御成门为第二引导段。


· 修学院离宫游览引导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第一引导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第二引导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中御茶屋面积约为6900平方米,是由“乐只轩”、客殿和前庭三部分构成。中御茶屋建筑高低错落、庭园紧密朴实,但与后水尾天皇最初的设计是否一致己不可考。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通往中御茶屋的松林道,这一点确定为后水尾的规划方针。它独到的地方在于其不仅起着连接三庭园的交通功能,还为行走于其间的人提供了开阔丰富的视线观览空间。就像联体建筑中的透明管道,将庭园的内外空间界限淡化、有了互动交流的空间体验。


· 寿月观(左)、乐只轩(右)(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关于这一点,据考当年后水尾天皇在规划设计时是刻意保留山庄周边的农田环境,将上、中两茶屋分别远置于山林中和农田边缘,不影响农民的正常劳作,只是用松林道连接三园。而松林道一方面为游览提供交通串联的御道,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农民往返田间地头的交通要道。这样,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时而能看到后水尾天皇的御驾来往于山林坡下,而后水尾天皇本人则也会乐衷于在通行路上观赏农田的自然风光,或者体察“人间”社会和民情,形成了非常有机而和谐的互动空间。


高潮段(转段)



上御茶屋,是在修学院离宫中面积最大,地势最高。面积约为45900平方米,海拔149米,是以倒三角形的浴龙池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园,也是整个休学院离宫的精华之所在。


· 修学院离宫游览高潮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通向上御茶屋的主干道直入修学院梅谷的山腰,从山下完全看不到山上的道路和景观。如果第一次到这里来,沿着路向山上走去时仿佛要进入世外的深山老林中探险一样,出发时根本不知道前方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就这样怀抱着一种对未知的希冀与恐慌,一步步进入山中,游者的心情也随着地势的增高一点点波动起来。等到终于登上道路末端,再穿过一道御幸门,却又突然柳暗花明,上御茶屋出现在眼前,整个景致戏剧性地豁然幵朗。

 


茶屋外作浴龙池,浴龙池中用土堆成三个小岛:中岛、三保岛、万松坞,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万松坞上种植着赤松、黑松、枫树等植栽,与中岛相连的千岁桥也是值得称道的景观。造型流畅而优美,洲浜、干泻、溪涧、瀑布、千岁桥、廊桥、平桥、象征须弥山岛的水中赤岩、象征着三神仙岛的三座中岛等池泉庭的精华要素在此处尽数上演,再加上变化丰富的植栽,开阔的视野,行走于其间,上可借景山谷幽境,下可俯览乡间山野美景,身旁则鸟语花香、生生不息,让人禁不住感叹在荒野山中竟然深藏如此精妙静僻的优美庭园。

 

· 浴龙池(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然而,如果说整个离宫的设计像一首诗歌叙情的话,此处还不算全园最高潮的节点。顺着进入御幸门后右侧的踏步拾级而上,来到山庄的制高点“邻云亭”附近,邻云亭处在海拔50米的位置,比浴龙池高出10米。建在最高处的茶室邻云亭专为观景而设。对借景的运用堪称绝妙。近借山端、松崎、定池、深泥池、北山,远借京都市区街巷、爱宕山、西山等。站在邻云亭,回首再看身后风景时,己然又是另一番韵味。灌木被特意整形修剪成弧面,为这个视点留出了极佳的视线,远处的田野、近处的山林、山下的庭园、山间的松道,一起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毫无保留地展现着自然环境的美。

 

· 邻云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邻云亭视野(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邻云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下方的梯田又在纵向上进一步将空间扩大,与京都城共同构成画面的“中景”。梯田形态自由,大小不一,阶梯状排布,由每一层阶的梯田形成了无数的小空间穿插其中,极大的丰富了空间的变化形式。远处的北山、爱宕山、西山等连绵山脉成为了空间的背景,提高了空间的纵深感,使得整个空间富于丰富的变化且层次分明。后水尾天皇也是通过设计观赏这样的风景,将自己政治生活中遇到的愁思和愤凭,融进自然化为超脱和释然。



尾声段(合段)


邻云亭——枫桥——穷邃亭——土桥——御舟屋——西滨返回御成门经松并木道回到表总门,共同构成整个空间序列的尾声部分。


· 修学院离宫游览尾声段(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位于邻云亭与枫桥之间的园路沿地形变化高度不断下降,引导人们经枫桥到达穷邃亭,自然地将空间的高潮部分过渡到尾声阶段。因此这段园路不仅仅是修学院离宫高潮段的尾声,更是尾声段的开始。它通过园路的高低变化形成一定的高差,借周围层林尽染的山峦景色将游人注意力转移,有效的缓和了空间节奏不同带来的不适感,使得空间自然的过渡。

 

浴龙池中岛的正中建有穷邃亭,平面四方,屋顶为瓦顶,四面开窗,可以收取框景。后水尾天皇修建的上茶屋、下茶屋诸建筑几乎均被损毁或重建过,唯有穷邃亭仍然保持着原貌。幕府末年己被荒废,后来进行了大幅修理。宝形造(攒尖顶)、柿葺(薄木板瓦屋顶)、屋顶顶部设有瓦制的露盘,其上装有切子头宝珠(多为立体六角形)。


 

游人从中岛上的穷邃亭穿过经土桥,围绕浴龙池环湖一周,近距离观赏湖边风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体验空间趣味。尾声阶段依旧延续水景这一素,在松并木道两侧设有用于灌溉的沟渠,充分利用水体,将作用发挥大最大。从松并木道一路沿台阶向下,到达表总门,从而完整的为修学院离宫做完美收官,至此修学院离宫的游览结束。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建筑文化」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