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奕宏:不相信“唯一”,永远探索表演的更多可能性

Pmovie 拍电影网 2020-02-12


昨天下午,2019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迎来了最高潮——蒲公英公益行动·段奕宏表演创作讲堂


这是段奕宏第一次出席这样的活动,相比于“讲座”,他更愿意称此次活动为“分享”。他说道:“我愿意给大家分享一种可能、一种机会、一种经历,这也是关于传承。我是看着诸多前辈的电影作品成长起来的,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创作)的同时,我很愿意去传递一种演员的本质、格调。”他同时表示,在传递的同时,更期待着跟年轻的导演、创作人、电影人合作,毕竟自己“还是一颗种子”。

 

作为“蒲公英公益行动”的第一位艺术精神传递者,段奕宏在最开始就提到了与吴天明青年电影基金会的深厚情谊。《暴雪将至》最大的推手就是吴天明青年电影基金会,这个平台给了《暴雪将至》很大的机会。“支持‘蒲公英公益行动’对我这样的一个被帮助过的、受益的创作者来说是义不容辞。”段奕宏说。


为了参加此次讲堂,段奕宏专程从正在筹备的网剧《双探》剧组中请假而来。在这部戏中,他不仅是主演,还是监制。对于新身份的尝试,段奕宏表示:这个戏的导演是很年轻的80后,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可能会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调性、追求、冒险精神,这是我看重的。我害怕自己越来越没有冒险精神,在创作上顾虑的太多、被束缚住。青年的那种生动、鲁莽劲儿、鲜活劲儿是我特别受用的,也是特别担心丢失的。

 

这堂干货满满的大师课,是由对谈嘉宾、两岸三地青年导演的重要推手焦雄屏与段奕宏共同交流碰撞而成。段奕宏从多年的演艺经历出发,做了真挚而深度的分享,其中有对既往角色的回顾与剖析,比如在泰国拍摄《食人狂魔》的虐心经历、《非凡任务》中毒枭老鹰的个性化塑造、《暴雪将至》中反复重拍和呈现等电影的幕后创作故事;更有关于如何成为优秀演员的自省与极致追求,比如,就演员相互之间的合作、演员与导演的合作、演员的控制力、演员如何选剧本、演角色的共性重要还是个性重要等专业问题。


以下为拍电影网Pmovie整理的段奕宏表演创作讲堂全记录:


想诠释好台词,得先“怀疑自己”


台词对于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表达,非常重要。演员不仅仅说的是编剧写好的台词,同时要具备理解能力。作为一个演员首先得有一个特别好的创作心态,那就是怀疑自己。


《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的台词经常是让我吃不透的,因为当时我的知识还需要去积累、对历史的认识还需要提高。所以当拿到看不懂的本子,首先怀疑是自己,我为什么看不懂?是因为我的维度还不够广,我的精神世界还很有局限性,我们对战争、生命、环境和生存的理解、探索都太有限。台词是最最基本的,所外化的是精神世界、思想,要想更好地诠释好台词精髓,那些苦功夫、技术活都得是背后必须要下的功夫。

 

《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那些台词,不是靠着聪明劲儿就能完成,是我打进组那天就开始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说几十个地名、小吃名字,只有在这种熟练程度之下才敢去寻找质感,才有可能去摸到编剧的精神表达。表达有多种方式,然而我们懂得的太有限了,这不是简简单单情绪的问题。我觉得表演之所以高(深),是精神、思想太难触摸,这是技术是解决不了的。


演角色的共性重要还是个性重要?


我们演员尤其是学院派的,很容易接受的一种知识是要做个性的演员。可是我慢慢发现,演共性是很难的,比如说我们都在演军人、医生、银行职员等等,但可能我们对基本的职业要求、气质、习惯都不了解。你强化的是个性的话,那么这个个性一定是把自身的东西带到无数个作品当中,它是一种局限性。所以,演共性重要还是演个性重要?我觉得应该先去了解共性。

 

为什么不能缺了体验生活这个环节?这还是归根于我们作为创作者的局限性。我们去创作一个自己不了解的职业、生活年代,那么质感从何谈?演员所提供的质感跟这个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先去了解共性,从共性当中提炼跟剧本精神表达更接近的动作、言行和情感。


不局限于一种表演方法


当时和孟京辉导演合作《恋爱的犀牛》的时候,把我击碎了,他否定了我,我曾经坚信不移的信仰、方法和塑造方式都被他给击碎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那个阶段我的状态是孤立无助的,那种恐惧、害怕、被否定,一直困扰我。


《恋爱的犀牛》


我们曾经因为《犀牛》第一次的预演、彩排有过一次激烈的争执,争执之后各自回家修整五天再去上海正式演出。这五天里面我想了很多,我是坚持体验派的表达,还是彻底放下来融进以及强迫自己接受他的表达——游戏、天马行空。他的东西是无所谓的,没有因果的。然而我所一直坚持的体验派讲究的是因为、所以、存在,逻辑必须严丝合缝。可是在他那,这些都不需要。

 

这期间我遇到了一个给我启发特别大的高人,他说了四个字——似是而非,我当时好像有点顿悟的感觉。要在表达上“似是而非”,原来的我太固守于一种表达的可能性,太相信表达只有一扇窗户,这就是是局限。之所以困扰,是因为我还是不够相信孟京辉,做得不够彻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话,我永远演的是自己的局限性和自己的认识,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要感谢孟京辉,感谢《恋爱的犀牛》,让我打开了在表演上很大的可能性。


《恋爱的犀牛》


演员与演员之间,要“互相成全”


我特别想谈这个话题,就是演员跟演员之间怎么合作。记得2010年在敦煌拍高群书导演的戏,杀青的时候,有一个演员说“老段,我特别想撼动你,我想跟你飙戏”,我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互相飙戏吗?这其实给我们带来健康的竞争,但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消极的有失水准的表达,这是很可怕的。为一个镜头多与少,一些台词的多与少,为导演轻视或者忽视你就去争吵,这都不是一个健康的创作者心态。

 

邓超跟曹保平导演合作了三部戏,他们之间的默契程度让我很羡慕,但是没有嫉妒。我不能有嫉妒,因为我是第一次。第一次和导演合作一定会有欠缺的东西,我觉得这种东西会严重的影响到一个创作者的心态。面对这种波动的时候,演员该怎么办?必须自己做心理辅导排除这个干扰因素,因为它会影响演员的精准、专业性的判断。


《记忆大师》


我跟黄渤在合作《记忆大师》的时候,第一次见面就说这两个角色是互相成全的,希望彼此互相成全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很直言不讳。我相信好的演员、高水准的演员首先要具备合作心态与机制,这个很重要。

 

另外,我特别在乎像郝蕾这样优秀演员的认可,特别相信她能看到同行取得表演上的成色和表达,因为我也是。作为演员我们有责任提色,有责任让同行看到一种可能性,包括寥凡、王景春,他们所取得的结果以及付出,让很多年轻的演员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坚持。


感性之前,要先做理性的分析


我觉得演员分不同的阶段,曾经有个阶段我特别迷恋感性至上,此时此刻、此时此景我就关心个人状态、表达和情绪。慢慢的,我更关注的是,演员自身的理性分析、导演和编剧的分析。

 

演员在这其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更应该先理智地分析,然后再来感性的、下意识的表达。这是对成熟演员的一个要求。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表演就没有根,没有基础。

 

举个例子,《暴雪将至》这部电影97%的戏份都是雨中完成的。那是在二三月份拍的,天气非常寒冷,当时我身体接触的第一反应是能少拍一条是一条,我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尽快、精准地传达出来,少受几次罪,可是不行,因为其他部门还需要磨合,一个镜头至少得拍十条。


《暴雪将至》


我怎么去克服逆反心理、寒冷、一次次的重复,这些都是演员要承受的。

 

我就记住一条“老段,你记住观众不知道你遭了多少罪,观众不知道别的部门发生了很多意外,只知道这一条你是否尽善尽美,你是否呈现了高水准的表达”,每当我有逆反心理撑不住的时候,我都要提醒自己,我要给观众留下高水准的、不留遗憾的表演。

   

还有一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外在(雨水的冲刷)给我带来的表演上的可能性,我是于国伟(段奕宏在电影中饰演的角色)还是段奕宏。于国伟是生活在那个土壤的一个保安,他对当地的气候习以为常。而我却是第一次经历,我不是于国伟。所以雨水对我来说是必须克服的,我要享受这个雨水,因为要完成当下抓嫌疑犯的目的。

 

说服了自己以后,我就渴望一遍一遍地拍,“导演再来一条,刚才的眼珠分心了”,“我没有做到专注,再来一条”。这种“再来一条”给了董越导演底气,给了他表达的机会,各部门也不会因为犯错误而紧张,丢失了充分的表达机会。演员会给大家带来追求阻碍的能量和底气,所以需要期待一个健康的创作氛围,同时也要坚守和承担创作健康氛围的责任。

 

我在拍摄电影《二弟》的时候,跟非职业演员合作,发现自己作为职业演员太能演、太会演,太想去表现我是个演员,一根烟恨不得抽出七八种样子。


《二弟》


作为演员,通常会经历一个建造房子的过程——用不同的材料让导演认可我能创造,我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大家往往会疏忽考虑,这是不是电影所需要的。

 

我们作为演员的基本素养,喜怒哀乐,摸爬滚打,不是说掌握之后就要全部拿出来,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一个成熟演员的克制力、控制力。所以说,表达上的克制和控制尤为重要。


演员的创造力


我觉得演员个人的造诣和创造能力尤为重要,导演信任我,请我来诠释他笔下的人物,他信的一定是演员的创造能力。

 

就拿《非凡任务》来说,手帕不是在看完剧本之后迅速捕捉到的,而是在泰国试装的时候想到的。我很在乎环境给人物带来的可能性,俗话叫“接地气”,要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泰国的气候非常炎热,这在剧本中提到过,但是演员往往会忽视掉,因为他把它当作一种表演,而丢失了基础土壤提供的可能性。


《非凡任务》


当时我看到那里有几个手帕,也不知道是给谁准备的,我流着汗就拿过来擦了一下,突然感觉这个动作特别有生命感。

 

因为我不想呈现港片里的那种毒枭形象,不想去复制别人的形象,但对于这个人物的创造力在哪儿我也不知道,正是这个手帕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人物的调性。

 

《非凡任务》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你最后塑造出来的人物要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标准在哪儿?我不知道。正是这种“不知道”吸引着我一次次的去创作、去脱胎换骨。

 

我感谢导演没有断然地否定我,他根据我的表达,相信我的自我逻辑。因为外在的多样性不会让我丢失最想表达的核心。


不相信“唯一”,力争呈现更多表达方式


我经常说再给一次机会,我再换个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在探讨当中,力争去说一些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我不怕我想到的,就怕我压根儿没想到的。作为导演,要能看到一个演员提供的不同素材,不断接近作品的表达,这个判断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认为这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不去看你的第二种或者第三种表达,我就会很着急,因为我对我的表达是充满质疑的,所以我觉得所谓的经验是一个双刃剑。

 

我着急,急的是他过于信任我,他过于信任我的经验或者判断,或者是他自己的判断。我总是给我们彼此一个怀疑,“行吗,这个就这样吗”。

 

我觉得拍戏当中牵扯的时间更多是在选择表达方式。我们要在探讨中不断做出筛选,如果连这种预备的心理和状态都没有的话是很可怕的。


《烈日灼心》


演员如何选剧本


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之前有一个阶段我特别愿意选择有表演空间的,比如说在这个戏里,有很大的年龄跨度或者有一个强设置的剧情,让我在精神状态上有跌宕起伏的可能性。我喜欢特别激烈的戏剧冲突,觉得这样能给我提供表演的机会。这个阶段我是对电影欠缺很多了解和认识,还是从话剧的角度考虑电影和电视剧剧本。后来慢慢发现,那个时候可能就是冒傻气。

 

我还拉着大家一起排练,排两天演员都不来了,我还想怎么回事啊,过了几天他们在背后说,“这个人太二了,还叫他们一起排练”,我心里还觉得我这么傻吗,他们怎么跟我不一样啊。

 

从我的心理去分析的话,我觉得我还是太不了解电影的表演状态,把排话剧的一套搬到电影剧组,排出来的东西都不生动。后来我慢慢懂得要从不同合作者的身上接受他们的理解。


《一九四二》

 

就像今天这种经历,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刚才吴妍妍女士在上面讲,我在下面手心都冒汗了,我真的紧张。演员的紧张感来自于哪儿?在乎一种表达,在乎我能分享什么。

 

我怎么会紧张呢,为什么?这就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它让我看到那一刻我是脆弱的。这个心态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是表达的流畅性,可是你练了100多遍以后仍然要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不要去顾及表达的成色,只顾及第一步怎么出去。就是这个顾虑把我的魂拉回来了,这种状态很微妙,也很奏效。


“跳脱”是一个成熟演员应具备的能力


我曾经特别享受在呈现角色的世界当中。2004年拍过一个泰国电影叫《食人狂魔》,这也是真人真事,说的是三几年的时候,一个广东的年轻人流亡到泰国,吃了四个小孩的心脏。


《食人狂魔》


拍摄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但是我却期待做噩梦,期待恐惧所带来的东西,那时候我其实整个精神状态都不对了。


有一场戏是要在火车桥下面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生活中很可爱,经常给我拿玩的吃的,可是我在火车经过的瞬间出现幻觉,看见我真的在杀她。我被自己的幻觉吓到了,那一刻我不能原谅自己,哭了将近一个小时。


《食人狂魔》


其实这种享受和痛苦是复杂的。那时候作为一个演员我还不够成熟,我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事情,也深信这种经历会带来不一样的成色,可是对于我个人所遭受的事情也是非常可怕的。

    

有这样创作习惯的演员应该要具备一个成熟的跳脱方法。西方演员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走出和进入角色,中国演员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们在建立真实度的同时,也要学会拆除表演对身心的影响。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演员真的挺伟大的,用自己的身心来塑造一个人物。后来我发现,未必深陷在人物的境遇当中,就能达到原来不可及的表达状态,跳脱也是一个成熟演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演员会说,“别动我,离我远点,我这个人物状态会飞了”。这其实是你给自己强加的创作心态,反而是一种局限性。


我也极力维护过自己好不容易抓到的人物瞬间,可是又发现改变不了外在的环境,我只能改变自己内心的创作习惯。演员要学会在改变自己的同时,真实地、温柔地触摸外在的因素。我要把所有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化为当下的瞬间去呈现。


我渴望和不同的创作者合作


作为创作者,我对自己深表怀疑。我对这个世界、对人有很多局限性的认识,我渴望不同的故事,渴望不同的导演、编剧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解读和感受,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一个演员应该呈现的价值,我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


今天我有幸认识了三位杰出的青年导演,他们都谈到了对生活以及生存环境的一种认识,我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毕业二十年,去年才重返我的家乡新疆,当我下定决心走出那片土地的时候,对它竟一无所知。

二十年之后我再回到故乡,发现自己是那么肤浅,对曾经生存、生长的地方都不了解,作为一个创作者这是万万不应该的。

 

所以这些年轻的导演对自己生活的土壤有这么深厚的感受,是我特别特别佩服的,我特别兴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我曾经有过也应该一直延续下去的一种状态。



- FIN -

拍电影网Pmovie系今日头条号特约作者

 更多专访 



杨占家 鲍德熹 芦苇 梅峰 陈果

王竞 桑林 刘苗苗 杨超 许宏宇

廖庆松 杜笃之 马修 张献民 沈暘

 顾小白 钟伟 韩景龙 黄朝亮 滕丛丛

林良忠 刘勇宏 王博学 李淼 金培达

任长箴 周浩 顾桃 秦博 程工

谢君豪 王劲松 姜广涛 宫哲

张艺谋 陈凯歌 贾樟柯 姜文 徐浩峰

王家卫 吴宇森 许鞍华 陈国富 徐克

侯孝贤 杨德昌 李安 胡金铨 乌尔善

昆汀 马丁·斯科塞斯  罗杰·狄金斯

奉俊昊 是枝裕和 娜丁·拉巴基

入群/合作/投稿:pmovie-learn(微信)

课程咨询:pmovie_peixun(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