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州味道|走过潘公桥

湖州发布 2023-01-12


“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湖州发布、湖州晚报、爱湖州联合推出栏目《湖州味道》,通过个人记忆及研究还原城市现场,展现湖州在历史各阶段的风物、风味、风气和风度。除了邀约之外,也欢迎网友投稿,稿酬从优。稿件可发送至963458800@qq.com ,主题请写上“湖州味道”。


湖州味道①|湖州味道②|湖州味道③

湖州味道④|湖州味道⑤|湖州味道⑥

湖州味道⑦|湖州味道⑧|湖州味道⑨

湖州味道|湖州味道⑪|湖州味道⑫

湖州味道⑬|湖州味道⑭|湖州味道⑮

湖州味道⑯|湖州味道⑰|湖州味道⑱

湖州味道⑲|湖州味道⑳|湖州味道㉑

湖州味道㉒|湖州味道㉓|湖州味道㉔

湖州味道㉕|湖州味道|湖州味道㉗

湖州味道㉘|湖州味道㉙|湖州味道㉚

湖州味道㉛|湖州味道㉜|湖州味道㉝

湖州味道㉞|湖州味道㉟|湖州味道㊱

湖州味道㊲|湖州味道㊳|湖州味道㊴

湖州味道㊵|湖州味道㊶|湖州味道㊷

湖州味道㊸


全文1596字,阅读约8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仲正强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老湖州的故事大致分为“南与北”,南面的湖州青山隐隐,文人墨客流连在这儿留下了华美的辞藻与动人的故事;而北面的湖州,依托着霅溪之水,南来北往的船只在这停留,贩米估衣,俨然人间烟火气。而湖州城北的故事往往是出了潘公桥便戛然而止。



潘公桥,坐落在湖州城北田盛街中段,横跨于“霅溪”、“苕溪”两河交汇之处,是一座三孔石拱桥,全长57.5米,远远看去似长虹卧波。此桥因是明工部尚书、水利学家潘季驯捐银所建,故名“潘公桥”。



作为明代著名水利专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兵权和历任工、刑、兵三部尚书的名臣,潘季驯在历史书上有着厚重的一笔,虽出生于江南书香世家,潘季驯却心怀抱负,不甘只在文章上显露才华。


他为官后历时近10年四次奉命治理黄河,被称为“千古治黄第一人”。要知道,在古代,黄河之水泛滥就如同猛兽出笼一般,各级官吏避之不及,而潘季驯却坚持了十年,并且大有成效,他一生心血所编写的《河防一览》《两河管见》等水利专著,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明万历十二年,潘季驯遭人诬陷而贬官回乡。那时湖州临湖门外两溪交汇之处水流湍急,两岸居民过河十分危险,早在潘季驯其父潘尚之时见此险情便有建桥之意,奈何没有成行。



到了潘季驯这里,既然已经回乡不如就放下庙堂之忧,尽全力造福乡里,于是已过花甲之年的潘季驯毅然捐银2500两,从选址到设计施工,潘季驯事事亲力亲为,他是把治理黄河的信念放在了这座桥上。桥历经5年时间落成后,形制为五孔石梁桥,当时的乌程县令为了表彰潘季驯的这一善举,将桥提名为“潘公桥”。



我对于潘公桥的认知,是从初中开始的,每天一大早骑着自行车从北面的华丰骑到南面的碧浪湖,穿越一座湖州城。每当经过新建的潘公桥时,总是向着西面看去,只见不远处的那一座老桥在朝阳中逐渐褪去了沧桑,桥下的粼粼波光似乎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如今工作了,不论是开车或是步行路过,我也会继续站在新桥眺望着老桥,这里除了可以看一眼这座见证我成长的“老者”,向着远方望去、还可以看见逐渐被楼房遮掩的飞英塔,以及更远处湖州的新地标“双子塔”,在这里我欣赏的是一幕城市的发展。



在潘公桥的南北两侧,原来各有一只赑屃,记录着潘公桥的建造历史,随着岁月流逝,南堍赑屃在抗日战争时毁,北堍赑屃则在1987年筑路时埋入地下。



如今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北堍的赑屃终于重见天日,虽然现在已是残缺,但是它高昂的造型似乎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它依旧履行着它的使命,只是碑文换成了当今政府重修潘公桥的记录,同时还为它建了凉亭遮风挡雨。



走在潘公桥上,50级的台阶早已被风雨打磨得光滑,石缝中的野草枯荣交替,这充满着历史的感觉。在桥上,老人身着休闲,倚着桥上的“吴王靠”阅读着手机里的时事热点,眉头深锁……




两个衣着鲜亮的孩童不顾雷雨将至,拿着玩具在桥上追逐,后面跟着催促着回家的家长,童声笑语在此刻回荡在桥上。也许只有在老桥这样的地方,城市的安逸才会被无限地放大。


潘公桥的两岸,印象中是破败的老房子,现在是一排整齐的仿古建筑。这里叫做“潘家廊”,据说清朝统治时期作为前明大臣潘季驯的子弟不愿为清廷服务,便合族弃仕从商,在潘公桥东堍沿龙溪岸筑潘家廊,安排潘氏族人经营商业,潘家店铺经营丝绸,也开茶肆、酒楼等。



现在的潘家廊,是一条8000平方米的商业街,依托着龙溪港的美景,继续着湖城旧日的市井喧闹。



在湖州,潘公桥是一处历史的遗留,也是一处不可缺少的城市元素,走过潘公桥,风从桥上出来,古桥的沉稳美得让人心安,这是潘季驯留给家乡的一份心意。



潘公桥的桥墩上刻有4副楹联,东联:“胜举重兴,两岸行人欣利涉;规宏大起,同时宝塔告成功”、“鳌柱高掌,惠周梓里;龙溪叠锁,瑞聚菰城”,西联:“苕水西来,龙脉远从天目注;毗峰东峙,螺发低向镜心涌”、“跨岸垂虹,双桥接影;卧波龙偃,二水安流”。


这四副对联,不仅把湖州的自然人文描绘了出来,更是早于百年前把今日湖州的美预言了出来。我想这便是古今的一份承诺与传承。




来源:湖州发布制图:戴若瑜
编辑:梅菁晶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山川秋色美摄于安吉县云上草原摄影:潘学康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南太湖号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