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四 丧葬习俗

2017-03-01 陈秉荣 保德新青年

编者语:《保德民俗》一书是县政协文史资料,陈秉荣先生著,从现在开始不定期编发保德民俗。


初终


人之刚死,谓之初终。其实,从人的频死阶段开始,葬仪活动已渐次展开。


一、上板


生者病重垂危,经多方救治无效,确认绝无生还希望,在奄奄一息之际,亲属要将棺材盖搬回家中,将垂危病人移置其上待毙。如事先没有备下寿材,可用门板代替。俗言,病者如亡于炕上,鬼魂将永远背负石板,受不尽的劳役之苦。


民间把这种俗仪称作“停尸”。


二、沐浴


在垂危病人上板后,亲属要给其洗脸、擦洗身体、剪指甲。是男士则要给剃头。是女士,则要给梳理头发,戴好头饰,让其干干净净离去,绝不能蓬头垢面。古人沐浴,仪式繁冗,今人也十分重视。


三、招魂


人刚断气,子女要连续不断呼喊“回来”、“不要走”,信仰佛教的人家,子女则念“阿弥陀佛”,让佛陀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



四、含殓


含殓,也称“小殓”,俗称“穿老衣”。亡人气绝,亲属要给其整容,即眼不闭者,要按摩眼皮,使其闭合。口鼻有污物者,要用新毛巾蘸温水擦洗干净。要在亡人口内纳入一枚银币或其它硬币。此俗来源于古代的“饭含”和“衔枚”习俗。“饭含”也叫“含饭”,是周朝始有的一种习俗,即在亡人口中放置食品,取意于实来实去,不空口而走,永不做饿鬼。“衔枚”之俗,始于汉代。“枚”,本是在行军打仗时,为防止士兵喧哗,口中含的一种类似今“马衔”的东西。后人效此法,在亡人口中含放硬币,是怕其到阴司地府信口胡言,招致不测之祸。


换衣。整容之后,趁尸体未僵化前,要迅速换衣。衣服忌用双数,意思是让其“单人单数一人而去”,不要拖累别人,替换下的尸衣不再穿用,或烧毁、或抛弃,意在冲灾驱厄。亡人的生前铺盖也一般不再使用。


穿好衣服后,要将尸体手臂及腿放顺,并用红裤带将腰缚住,两腿也暂时缚住,以保持尸体不变形态,待移尸入棺后再解开缚双腿的带子。


更衣后将尸体仰卧于木板上,脸上盖一张大白纸,俗称“苫面纸”。其用意有二,一是不让生人目睹死者遗容。二是检验人是否真死。若属假死,一旦气出纸动,便不致误入棺木。


还有一说:“一张纸隔阴阳”。民间认为,人亡化鬼,不可复见其面目,以一张“苫面纸”为界,割断幽冥。



五、大殓


大殓,又叫“入殓”、“入棺”、“就木”、“黄金入柜”,俗称“装穿”。装束齐备后,将尸体放入棺木,称之为“大殓”。


大殓时间,一般为酉、戌时。如果死者系暴亡或因家境贫寒,寿衣寿木尚未备办,则停尸待办,但在三日之内,务必入殓。


入殓前,棺内要用松香、黄蜡烙缝,做到滴水不漏,以防尸解后污水渗出。忌用纸裱糊,因为古时有一种“纸搭”的酷刑,即用纸蘸水蒙面,使受刑者窒息死亡。如用纸裱糊寿木,死者将会受到这种惩罚。寿木处理过后,还要铺一些防潮、防渗物质,如草木灰、锯末等物,再铺一层干草(谷草),俗称“铺草”。取意为“坐草而生,铺草而归”。


带有“七星板”的寿木,此时要放置七星板,在七星板上铺褥子,然后移尸其上。“七星板”是一块铺在寿木内的薄板,上有七个透雕孔,雕孔呈“北斗”样排列。细溯其源,乃秦始皇地宫之制。


没有“七星板”的寿木,则直接在干草上放置褥子、尸体。


铺垫就绪,则可移尸入棺了,入棺时,孝子用孝布一丈二尺,衬于亡人腰下,轻轻吊起,其它亲属扶头捧足,缓缓将尸体放入棺中,头枕黄香,足蹬酒曲,腰间用物垫起,使头、脚不能相顾。松动空间用干草填实。然后盖上小被子,大殓告成。


殷实和富有人家,还要放入亡人生前用的心爱器物,如眼镜、文房四宝、烟具、酒具、茶具、丹瓶及其与福寿相关的吉祥工艺品。但不可放入铜铁器物,否则亡人转世后会有铜心铁胆,胡作非为,恣意生事。


有“覆面板”的寿木,此时便可将“覆面板”盖上。“覆面板”是一块盖在尸体上面的薄木板,在面部挖一孔,正好露其脸面。然后将棺盖虚掩盖上。如果没有“覆面板”的棺材,则将棺盖直接虚掩盖上。在缝隙处挂五色线七根。


贫苦人家,如置办不起棺材,则用它物代替,有的用旧柜,有的用美其名曰“瓷棺”的大瓮,还有的用席子卷,或用柳梢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整个大殓过程中,生人互不搭话,只用动作示意,生怕惊动了亡人。



六、烧倒头纸


入殓后,柩前置一砂盆或瓷盆,名为“交子盆”,讹传为“爝纸盆”或“教子盆”。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宋初,四川使用铁钱,体大值小,流通不便,商人发行一种纸币称为“交子”。其性质同存款收据相近,可兑换,也可流通。


“交子盆”,也就是货币盆,是为亡人烧化纸钱的盆子。


取白麻纸一百张,用“纸钉”打制成“贯钱”形式的纸钱,在“交子盆”内焚化,其纸灰用纸包好,三天后揣入死者怀中,说是给死者准备的上路盘缠。这一仪式叫烧倒头纸。


七、嚎丧


烧罢倒头纸,则全家举哀,孝子、亲属跪集柩前放声大哭。一来表哀悼,二来告知街坊领里,某君已逝。还有一说,死后如果无人哭泣,死者转世将会成为哑巴。


八、供倒头捞饭


用粟米制作捞饭,盛于两个上下相扣合的碗内,盖顶碗底部凿一个小孔,插入新筷子一双,供于柩前,作为亡人的“阴饭”。那个透孔碗,另有用项。俗传亡灵路过“孟婆厅”要饮“迷魂汤”,用此碗盛汤,尽皆漏掉,亡灵可保持清醒头脑,不至于胡言乱语,招致苦头,更不会牵连无辜。



九、点“随身灯”


“随身灯”又叫“照尸灯”。此灯点燃后,昼夜不熄,直至随柩入墓。俗传,由阳世到冥界,要经过一段漫长的黑道,“随身灯”是为其指引道路的。而今多以蜡烛、电灯代替。


十、烧“离门纸”


诸事已毕,将近亥时,孝子柩前点纸,引出大门之外,送亡灵上路,俗称“烧离门纸”。也有人家,事先做好纸马一骑或小汽车一乘,此时在大门外焚化,让亡灵骑马或坐车上路,俗称“随气马子”,或“随气车子”。


十一、报丧


亡人入殓后,孝子要身穿重孝,手柱哀杖到人主家报丧,请人主家于第三日前来与死者遗体告别。人主因亡人性别而异,男是舅家,女是娘家。


其它主要亲戚也分别被告知。


十二、请阴阳生


阴阳生简称“阴阳”,也称“平事”,意思是可保人平安无事。


阴阳生,是以办理丧葬中“风水”、“择日”、“驱邪”等迷信为业的人。保德丧葬活动中,阴阳生是个重要角色,但“承凶葬”者则可有可无。

(待续)

保德民俗相关文章: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三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二 丧葬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一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十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九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八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七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六 诞辰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四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三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二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一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三十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九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八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七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六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二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八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七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六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五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四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三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二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一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十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九 岁时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八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七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六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五 婚姻习俗

陈秉荣《保德民俗》之四

陈秉荣 || 保德民俗

【保德民俗】第一辑 人生礼仪

【保德民俗】第二十二节 年末岁尾话“腊八”


作者简介:

陈秉荣先生1941年生于保德县石塘村,早年曾任公社书记,后历任县文化局长、档案局长等职。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在方志、民俗、民间文艺等方面颇多建树。他是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忻州走西口研究会理事。他学识广博,研究领域宽泛,堪称是保德传统文化的半部活词典。几十年来,他如同一位勤勉的老农,不计寒暑,不避风雨,默默地耕耘于大山深处。除主编完成《保德县志》以外,他还校点重印了《保德州志》,创办了《保德文化》杂志,出版了民歌集《大河采风》、散文集《定羌杂识》,手中还存有《保德农业合作史稿》《金瓶梅方言》等书稿。他为挖掘整理保德文化遗产,传承保德文明付出了大量心血。年近古稀,他孜孜不倦,执笔写下了这部三十万字的《保德民俗》,为保德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