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干姜用法面面观
I导读:干姜为“温中土之专药”,仲景借干姜温中之性,灵活配伍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值得学习。
试论仲景妙用干姜“温中”
作者/陈仁寿
干姜气热,味大辛,入肺、脾、肾三经,而偏入脾、胃经,具有温中焦脾胃之殊功,故《本草思辨录》云:“干姜为温中土之专药也。”干姜的温中作用始论于《神农本草经》,谓:“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嗽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对于干姜的温中作用,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进行发挥,扩大了其适用范围,除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出血、下利等症外,还通过配伍用于治疗寒凝胸痹、腹痛、寒湿肾着、呕吐等。
一、温中以祛寒止痛
脾属中焦,主升降,贯上下之气,气滞不畅,不通则为痛。痛证之因,以寒凝为多。仲景治寒凝痛证,常用干姜作为佐使药物,无论属虚寒,还是实寒,均有应用,取其温中焦、振奋阳气之功,从而达到祛寒之目的。
如《伤寒论》386条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欲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组成,主中阳受损引起的“身疼痛”,方中用干姜的目的主要在温中、振奋阳气,使寒散痛止。
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云:“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此“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即由中焦阴寒内盛、气机凝滞所致。大建中汤方,以人参、饴糖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以干姜合川椒直接温脾、散中焦之寒,共奏止痛之功效。
另外,仲景治疗胸阳不振、寒凝所致的胸痹疼痛,在应用其他散寒止痛药的同时,亦配干姜治之,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中,乌头、赤石脂、川椒、附子皆为辛热之品,祛寒散结,干姜虽为佐药,但合辛热诸药能温运脾阳,加强祛寒能力,达到止“心痛”之目的。
二、温中以健脾利湿
中焦主运化水湿,肾着及泄利常由中焦不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所致。仲景治疗常用干姜温运中焦,以化水湿。
如《金匮要略》治肾着“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用甘姜苓术汤,方中即以干姜温通中焦脾阳,配甘草、白术补中益气健脾,茯苓淡渗利湿,四药共奏散寒除湿之功。
仲景方干姜还用于久利,如《伤寒论》307条云“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上,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下利不止,便脓血”乃泻利日久,脾阳虚衰,中气下陷,不能固摄而致,治当温中健脾助运,故桃花汤中用赤石脂、粳米涩肠固脱的同时,用干姜温中,以达到健脾助运止泻的目的。
三、温中以降逆止呕
《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呕吐病因颇多,中阳不振、寒湿中阻、胃气上逆常可致之,仲景善用干姜温中通阳、祛寒以降逆止呕。
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又《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汤主之。”上二方,皆以干姜温中健胃、降逆下气,配半夏旨在加强降逆功效,用人参以扶正益气。然用干姜治,呕吐必须辨证正确,属中焦虚寒者方可使用,除呕吐症状外还或伴有四肢不温、畏寒、面色㿠白、便溏等症状,当细细辨之。
四、温中以固摄止血
《金匮要略注》(沈自南著)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所统。”故中焦虚寒、气不摄血,则可导致各种出血证。虚寒出血,治疗当从温中入手,以达到固摄止血的目的。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呕血不止,柏叶汤主之。”方中,用柏叶清降,折其上逆之热,用干姜、艾叶温中健脾固摄,三药同用,共奏止血之功。血证用干姜之意,李时珍认为,此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后世受此影响颇大,并进一步发挥。《本草正》在论述干姜温中固摄作用时云:“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至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也。”
干姜为仲景方中应用较频繁的一味药,共54处、45方,其温中作用主要表现于散寒止痛、健脾利湿、降逆止呕、固摄止血几个方面,其应用原则在于灵活配伍。干姜的“温中”作用始载于《本经》,但仲景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可见,仲景用药在于灵活,通过配伍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