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廉·布莱克诗18首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
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 嚎 叫 》的 后 现 代 主 义 特 征


《嚎叫》(“Howl”, 1955)是著名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的代表作。1955年10月13日,在旧金山第六画室诗歌朗诵会上,金斯伯格首次宣读了被誉为“垮掉分子”的“袖珍版圣经”的《嚎叫》,标志着“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正式登场。对于《嚎叫》的后现代特征,批评家有的据内容从反智性、反文化、反传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据形式从碎片化、反逻辑的意象、语言的游戏、自发写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嚎叫》的后现代性不仅是形式层面的,在形式层面她当然是的,但她的后现代性更是内容层面的,是对以启蒙理性及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的控诉和反抗。

《嚎叫》的诗前题记里说这首诗是献给卡尔·所罗门(Carl Solomon)的。卡尔·所罗门是金斯伯格在纽约州立精神病院结识的病友,他思想激进、智力非凡,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憎恶,被金斯伯格称为“疯狂的圣人”。在《嚎叫》的最后一节,诗人和所罗门来到他们共同住过的精神病院罗克兰,一共19个“我与你在罗克兰”,振聋发聩,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精神病院!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诗章开头,我们看到这是因为“我看到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子黎明时分晃过黑人街区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精英”作为理性的代表已经发疯,且被疯狂所毁灭。他们曾经创造了世界,或许以为自己创造了这个世界,但在这第一诗节,连续59个句子以“他们”开头:“他们失声痛哭在白色体育馆内一丝不挂如同骷髅般的机械前战栗不已,/他们狠咬侦探的后颈在警车里高兴地大叫因为没有犯下任何罪过无非处于发狂鸡奸酩酊大醉,/他们跪下嚎叫在地铁里从车顶上被拖下犹如挥手抖动着生殖器和手稿,/……他们肆意狂热交欢握着一个啤酒瓶拥抱一个爱侣手拿一盒香烟一支蜡烛从床上摔下,又在地板上客厅里继续最后精疲力竭靠在墙上恍恍惚惚幻想直落最后阴门躲开意识高潮,/……”这59个“他们”把精英们失落的主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他们全部成为了世界的“他们”,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他们”的位置令人喘不过气来。他们醉生梦死的、极端的、疯狂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的无奈的表征。

是什么使这个世界变成了“罗克兰”,把所有的精英都变成了“他们”?在《嚎叫》的第二部分第一句话作者就发问,“是什么水泥合金的怪物敲开了他们的头骨吃掉了他们的头脑和想象?”这真是一个恐怖的景象,到底是谁?其实第一句诗已经有了暗示,就是“水泥合金的怪物”,现代性的物质代表。紧接第一句,作者以连续10个“摩洛克”开头的诗句“嚎叫”着指责火神“摩洛克”所喻表的现代性后果,它宛如“噩梦”,“缺乏爱”,是“战争巨人”,是“屠杀生灵的发电机”,等等。“摩洛克的脑袋是纯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摩洛克的胸膛是一架屠杀生灵的发电机!摩洛克的耳朵是一座冒烟的坟墓!”更加可悲的是,“摩洛克早就进入了我的灵魂!在摩洛克中我有意识可没有肉体!摩洛克吓得我丢失了与生俱有的痴迷!”面对摩洛克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侵害,作者来到了罗克兰,或许,非理性才是我们对抗以理性为代表的现代性机器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无奈,与现代主义文学在批判里有希望的信念截然不同,在《嚎叫》里,所有的希望都只能由罗克兰来承担。正是在此,我们说《嚎叫》是一首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诗歌。



食 指 《 相 信 未 来 》 解 析 :
紫 葡 萄 化 为 深 秋 的 露 水

诗人食指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开朦胧诗之先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崛起的朦胧诗派第一人是北岛,但他并不是写朦胧诗的第一个人,在当代中国,写朦胧诗的第一个人是60年代开始写作的食指。北岛是从1970年开始写诗的,他的真名叫赵振开,那时他是一名建筑工人。1970年春,北岛从河北蔚县工地回北京休假,与同学史康成等泛舟颐和园的湖上。史康成立于船头,昂首朗诵诗歌:“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北岛听后为之一动,问作者是谁。史康成说,郭路生。郭路生是谁?不知道。这位不知何人的郭路生和他的这首诗从此被北岛记住。很多年以后北岛谈及那天聆听郭路生的诗的感受时这样说道:“那些诗句对我产生的震撼是无法描述的,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意外的窗户。”(《北岛:靠“强硬的文学精神突出重围”》)
郭路生其实就是食指,是食指的真名。
史康成朗诵的那首诗歌就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1948年11月21日,诗人的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员的母亲在行军路上分娩,当时正值初冬,天气寒冷,母子被送到冀鲁豫军区的一所流动医院才剪断脐带。呱呱坠地的孩子故起名路生。
1978年,郭路生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同他的真名一样,这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决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此他索性用“食指”作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食指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他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当年的12月20日,他从家乡北京去了山西杏花村插队。在离开北京之前,他挥毫写下了《相信未来》。
那是一个艺术思维被冰封的年代,此诗的问世,其陌生化的审美效应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啊!《相信未来》流传甚广,在永恒的时空漾起悠远的回声——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那个群魔乱舞、人妖颠倒的年代,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青年食指不甘沉沦,在诗中裸露人类的良知和尊严,虽然对命运的思索是单纯的,甚至还带有一点孩子气,但对当时苦闷地面对一片晦暗的年轻人来说,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诗不啻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它对整个时代及其现实进行了最初的思索和反思。
诗的前三节排山倒海般的推出诗的主旨:相信未来。
第一节紧扣“灰烬”这一意象,因为“灰烬”是万念俱灰的象征,但诗人最终铺平灰烬,吼一声:相信未来。
第二节的起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极富诗意。葡萄的“紫”,让人联想起伤痕的颜色,而“葡萄”和“露水”的转换因了其形象的同质,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秋去冬来,注定了“深秋的露水”的稍纵即逝,伤感、惆怅、失落,全由这一诗句汩汩溢出!而“凝霜的枯藤”的紧随,更是加重了诗所渲染的失望气氛,随即诗人又吼一声:相信未来!
第三节诗人一反沉闷的笔调,用了“排浪”、“太阳”、“大海”、“曙光”等有力度的和暖色调的词汇,推出宏大的画面:“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而后吼一声:相信未来。
说是“吼”,其实在诗中表现为“写下”——写下:相信未来。
第一次写下“相信未来”是用“美丽的雪花”;
第二次写下“相信未来”是“在凄凉的大地上”;
第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是“用孩子的笔体”。
雪花终究会融化,“相信未来”并不能长久生存;孩子的笔体稚嫩得很,怎负荷“相信未来”的重量;倒是“凄凉的大地”,也许更能拱起“相信未来”的一片丽日晴空。三度写下“相信未来”,与其说是看出诗人的底气稍嫌不足,毋宁认定此乃诗人一颗诗心的烂漫表露。
如果说诗的前三节是抒怀,抒发在逆境、困境、厄境中生活的人们“相信未来”的情怀,那么诗的后四节则是言志,将“相信未来”的情怀凝固成牢不可破的坚实信念。所以,诗的后三节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劲健挺拔、铿锵有力的警句见长——
说“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所以“相信未来”;说“我们的脊骨”,经历“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后人“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所以相信未来。
第七节是诗人的收尾,再次点题:相信未来,以一连串的排比轰然作结: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质朴的语言却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信未来》的外在形式和思维框架,虽然仍是一般的政治抒情诗的范式,但食指已经挣脱了那个年代的诗歌沦为政治传声筒的羁绊,诚如评论界所指出的“食指是一位圣徒。在所有人的语言都被统一在最高指示下的时候,他喊出了自己的语言……作为一个启示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必然是质朴的,他不是为世界增加表现形式的艺术型诗人,他是为世界保留良知和尊严的宗教型诗人,他为整个时代争得了被救赎的一线可能”(庄周《齐人物论》)。
《相信未来》一问世就被人们谱成歌曲,在那个年代传唱四方。




推荐阅读:

叶芝诗15首

博尔赫斯诗13首

朗费罗诗14首

艾略特诗14首

狄金森诗20首

高银诗13首

古今和歌集:羁旅歌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选段)

洛尔迦诗11首

普希金诗11首

乔治·赫伯特诗2首

罗伯特·赫里克诗2首

席勒诗7首

勒内·夏尔《粉碎诗篇》

王尔德诗10首

王尔德《伊底斯的副歌》

保罗·策兰诗14首

保罗·默顿诗9首

康拉特·爱肯诗3首

洛勃特·弗洛斯特诗3首

马拉美诗4首

伊达奴谣曲20首

博尔赫斯诗12首

古今和歌集:离别歌

荷尔德林诗10首

华兹华斯《迈克尔》

诺拉·尼高纳尔诗6首

普希金诗7首

约翰·但恩诗5首

格丽克诗15首

卡拉姆辛诗3首

帕觉柯诗4首

济慈《圣亚尼节前夕》

托马斯·哈代诗12首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叶芝诗16首

普希金诗17首

苏马罗科夫诗2首

里尔克诗3首

勒内·夏尔《修普诺斯散记》

哈利·克里夫顿诗15首

嘎山·札克唐诗4首

保尔·福尔诗9首

凡尔哈伦诗6首

波特莱尔诗4首

佩索阿诗16首

万叶集Ⅱ

古今和歌集:贺歌

保罗·策兰诗14首

狄兰·托马斯诗9首

济慈诗15首

辛波斯卡诗15首

索雷斯库诗15首

艾略特诗15首

普希金诗15首

洛尔迦诗15首

安德拉德诗15首

保罗·默顿诗9首

华兹华斯诗13首

高银诗14首

雪莱诗9首

叶芝诗10首

王尔德诗11首

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

诺拉·尼高纳尔诗12首

马丁·梭罗楚克诗3首

西班牙民谣绝句25首

莎拉·蒂丝玳尔诗6首

莎士比亚《鲁克丽丝失贞记》

果尔蒙诗4首

布莱克诗歌6首

狄兰·托马斯诗8首

托马斯·哈代诗9首

丁尼生诗2首

文贞姬诗4首

谷川俊太郎诗4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9首

荷尔德林《阿尔希沛拉古斯》

拜伦《堂璜与海蒂》

博尔赫斯诗13首

叶芝诗12首

诺拉·尼高纳尔诗12首

卡图卢斯《小雀呀,我的情人的宠物》

杰尔查文《俄罗斯姑娘》

里尔克诗11首

威廉·莎士比亚《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彼特拉克《我那爱挑衅的心上人儿》

埃雷拉《哀歌》

卡蒙斯《我人虽在却心神不定》

希尔·维森特《人们说我必须结婚》

克鲁斯《我受到爱情的一次打击》

内察瓦科约特尔《春之歌》

菲利普·弗瑞诺《野忍冬花》

普罗佩提乌斯《空旷的树林西风轻拂》

莎士比亚《我情妇的眼睛一点不像太阳》


自君之出矣 弦吹绝无声 思君如百草 撩乱逐春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