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拥抱梅山

史洪亮 太原道 2020-02-09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感,以至离开多年后,更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梅山——我常常用华丽的辞藻描摹它的秀美和神奇;用神秘的口吻向朋友们讲述它近百年沧桑历史,以及发生在它身边的故事。我家住这里60多年了,梅山就是家的象征。



我家1952年搬進省委东花园,我1955年9月入学三完小(现改为山西省实验学校),二年级第二学期转入三桥街小学,这里的学生大都是省委、省政府干部的孩子。父辈在战争年代是战友,新中国建设时期又是同事,孩子们在一个学校,哥哥、姐姐是同学,弟弟、妹妹是一个班,生活又同住一个大院,真是亲上加亲。到1960年东、西大院已形成,东院、东花园是省委宿舍,西院、坊山府是省政府宿舍。子女们上小学大都就读于九一、三桥街、育英、红旗这四所学校。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父辈们为信仰而奋斗,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正在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辛勤工作,我们无忧无虑的学习和生活。放学归来坐小凳子围在一起做作业,然后结伴在大院里"疯",捉谜藏,爬梅山。五、六十年代梅山是全市的制高点,爬上最高处,整个太原城尽在脚下,极目远眺:雄伟的双塔,太钢的高炉,还有弯弯曲曲美丽的汾河湾。真是心胸开阔,美不胜收!男孩子们分两拨,各据一个小土丘,张起弹弓,玩打仗的游戏,夏天大家在池中戏水,学狗刨、练蛙泳,女孩子们跳皮筋、跳绳子、跳坊格。大家玩的很开心,那是一个值的回忆幸福的年代,真是荡起双桨,荡漾在幸福的海洋。



1964年秋天,我初中毕业去大同上中专,这个时期有一些孩子当兵,也有的象我一样去外地求学。每到寒暑假大家又聚在一起登梅山,照相留念。梅山象母亲一样张开双臂欢迎我们,指引远行的儿女找到回家的路。大家则紧紧的依偎在它身旁,挨挨着……更见证了伙伴终生难忘的友情。



1967年1月份文革夺权,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伙伴们搬离大院,各奔东西。我家搬到大墙外边离梅山不远的东后小河20号院,住大门口一间西房,先后搬去的还有:朱世林、贾明文、刘丽云、赵丽芬、王羽、赵明久、胡跃平、刘丽敏、李伏牛等十几家,东花园晓夏、小胖、桂森、江民、安明、小燕家则挤住到新道街北巷1号院。我们被撵出大院,造反派住进去了,我看见杨成效的家,正对后小河20号院。"走资派"被打倒了,没有了斗争对象,造反派不甘寂寞,两派斗了起来。文的不解气,咱就来武的,到了4月份武斗升级了,大棒、长矛換成了真枪实弹,梅山成为他们的杀人战场。那一年我们这一拨是初、高中生,大点儿的是十七、八岁,有的弟、妹还小才七、八岁。伙伴又在一起了,过上了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总电表,共享一个公厕,与民同乐的生活。父辈们大都住了看守所、学习班,学校早已停课,孩子独自在家。学习做饭,找来一本炒菜的书,先理论上武装一下,然后互帮互学提高厨艺。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连肚子也填不饱,厨艺的最高境界,也不过是如何用一点点油炒好拌面的调和,以及和面时少用白面多掺红面的经验。闲暇时叫上新道街院的伙伴们去公园,骑自行车上晋祠,合影留念,最远曾去过洞儿沟。秋天认真听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了解一下何时有雨,组织起来择日轮流到各家和煤泥打煤糕。按照规定时间,结伴去看守所、学习班,给大人们送換洗的衣物。在后小河住了几年,更增进了大家的情谊,现在一说起在后小河那几年的生活,伙伴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小妹问询我老妈时说:我可想范姨姨,在后小河住,厕所黑夜没灯黑漆漆挺害怕,我姐告我,范姨肚子不好上厕所时间长,现在还在,快去……



文革后期老干部逐步恢复了工作,1973年我家又搬回东花园小红楼。但大院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梅山的小门也常年锁着,上山也不方便了,发小们大多不在这里了,我也没有心情上梅山。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今年67岁,年近古稀,怀旧之情油然而生,时常怀念儿时的伙伴,怀念那个年代的梅山岁月。



四月中旬梅山开始了绿化工程,21号下午我路过看到小门敞开着,随即进园登上梅山,激动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化作美丽的诗句:


岁月一甲子,

寻故登梅山,

园内曲径幽,

塔尖刺云端。


拾阶腿颤颤,

登高目更眩,

又闻喧嚣处,

发小可安然?


我深深的拥抱梅山,更加想念儿时的伙伴,心中默默念:发小们,你在哪里?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红色的府东街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家在太原:杨家堡,都市里的村庄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上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泽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号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园话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飘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点滴情怀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记忆

家在太原 | 记忆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与宁化府益源庆之缘

家在太原 | 精营东边街那个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台,从梵音袅袅到书声朗朗

家在太原 | 双塔寺街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大营盘,海校,师院……一座大院的百年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文源巷东

家在太原 | 锦绣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里有个小学校

家在太原 | 大关帝庙往事:庙前那条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缉虎营小院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记忆

家在太原 |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张小苏:后花园的变迁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游园时代,迎泽湖畔无处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滨会堂,心中一段美丽的梦

家在太原 | 远去的水西关

家在太原 | 张小苏:杂院杂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园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经瓦房满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里还是新原里?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后时光

家在太原 | 三条因狭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园里的那些记忆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庄:富民路18号

家在太原 | “后小河”与七一礼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复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见证的解放路的几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细数太原“马地名”

家在太原 | 说不尽的大关帝庙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泽桥,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旧书店

家在太原 | 迎泽湖畔少年宫,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家在太原 | 细说晋源那些新地名的历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称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庄

家在太原 | 义井村的回声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烟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寻访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乡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