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总目录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2-05

凡例:
刊期
作者    文章标题/所在刊期页码
(如文章已在公众号推送,则提供超链接)

本目录盘点的2022年《中国图书评论》栏目有:
期刊导读、盘点、读书生活、社会关注、冷眼、双子书话、书界观察、书评空间、读家有方、重读、学术书评、思想现场、著译者言、思想前沿、特约书评人专栏。


栏目

期刊导读


执行主编:周志强
01期    思想的大航海时代
02期    技术人化的时段?
03期    黑格尔的“主人”
04期    “元宇宙”与我们的未来
05期    粮食安全、城市病理与尼采
06期    行动起来,才能什么也不做
07期    今生未卜,来世早知
08期    重估,也算是稿约?
09期    当虚拟成为现实  
10期    时代的转换之门
11期    孤独中坚守矛盾
12期    NFT与绝对主义


栏目

盘点


01期

苏丹/蓝江    2021年西方左翼思想译介盘点/8                    

郭敬燕    2021年传统语言文字学著作盘点/28



栏目

读书生活


01期
冯智强    孤独而不寂寞的斗士——百岁少年许渊冲的诗书人生/37

03期
凌晨光    “语言的第七功能”与口舌之用/14

06期
赵普光    不“冷”不“热”的子善先生——兼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7

11期
曾艳兵    后期疫情时期的“卡夫卡式隔离”/7


栏目

社会关注


01期
李宁    论当代国产悬疑电影的乡村想象/45
李闻思    “女性向”消费的幽灵——好莱坞的伪女性主义逻辑/55
杨毅    国产悬疑剧的社会寓言与叙事伦理/66

02期
程林    “日常科幻”在未来想象文化中的重点、潜能与困境——以近期机器人叙事为例/7
缪晶晶    超越人机关系的主奴原则 ——《克拉拉与太阳》的机器伦理批评/19
彭超    科幻的未来是“元宇宙”吗/30

04期
王毓川    回归现实:人类学视域下的“元宇宙”/8
王希腾/刘嘉宁    作为文学表征的元空间——以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为例/17
江玉琴/李艺敏    “元宇宙”的空间变革与当代思考——兼论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28

05期
高宇    现代城市的“空间洁癖症”——抽象空间、抽象主体及其“剩余感性”/16
张悦群    都市消费空间的“体验转向”及其文化生产逻辑——以SKP-S商业综合体为例/27

06期
邓剑    逃杀游戏批判——赤裸生命、至高权力以及“游戏集中营”的社会想象力/13
张成    伦理焦虑与人文关怀——悬疑解谜游戏对当代传说的继承与发展/23
周思妤    积极主体与自律的“绝对过程”——基于Switch平台的体感运动游戏研究/32

07期
杨俊杰    谈本雅明“技术可复制”/7
姜雪    文体和身份的双重“错位”——瓦尔特·本雅明作为作家的短篇散文创作/17
汪尧翀    论“语言”的限度:本雅明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错位/30

08期
姚建华    采掘“数字劳动”的富矿——从《数字劳动:理论前沿与在地经验》说开去/7
王行坤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重访古典希腊的“劳动与政治”/10
罗小茗    独异性社会中的文化赋值与数字劳动/23
苏熠慧    性别视角下的数字劳动/36
吴鼎铭/朱燕钦    论互联网产业中的审美劳动转型与实践/47

09期
章含舟    游戏现实主义的多副面孔/7
吕健/孙霄兵    数字时代的快感治理术——以电子游戏为例/20
李典峰    迅捷剑在艺术史和游戏史的复原与嬗变/29

10期
王峰    迎向“人类主义”消逝的时代/7
刘伟/陶锋    技术与身体:后人类视域中“身体”的形态、问题与反思/15

12
胡翌霖    从《货币哲学》看NFT的价值/7
朱恬骅    走向隐喻的“元宇宙”:数字制品的价值兑现/18


栏目

冷眼


01期
公维敏   反视觉化的视觉史——论马丁·杰伊的《低垂之眼》/77

02期
吕超   摇身一变:宫崎市定著《亚洲史概说》的前世今生/56

04期
樊祥    克拉里媒介理论视野下的赛博格形象误区/41
胡彦彦   重思平日与历史的辩证法:平日断裂下历史何以可能——评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53

05期
郭佳乐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辑佚与校勘/51

06期
刘思禾    荀子思想与思想史中的《荀子》/42

07期
田宝祥    论儒墨关系的“互斥”与“相用”——兼与陈来先生商榷/43

08期
刘畅    谈书籍整理类著作的评价标准——从《〈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辑佚与校勘》说起/56

09期
蒋浩伟   美学与政治的双重困境——论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后记”的几次删改/68
姚娇寅    命名的陷阱——再论“大理论”与“后理论”之争/80

11期
牛学智    轻描淡写的“史论”与张贤亮“改革三部曲”的真正局限/34
张武装    书以芜而误人——评《吴昌硕年谱长编》/48

12期
陶金    痕迹、真理、礼物——读德里达的《马刺:尼采的风格》/55
葛涛    这幅鲁迅照片被注错了46年/65


栏目

双子书话


01期
杨石华/陶盎然    《纸还有未来吗?》:交互性视域下的印刷文化史研究/86
刁颖/李晓媛    印刷品与新兴媒介的对峙——来自对《纸还有未来吗?》的思考/93

04期
李牧    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61
谢文娟    走向民俗的全球当代艺术/70

10期
王晓燕    “现实”的诸多内涵——关于《摹仿论》的思考/33
杨书睿    从罗曼语文学到世界文学——重新发现《摹仿论》/41


栏目

书界观察


01期
陈畅涌    亚裔美国文学译介出版观察(1998—2020)/101

02期
钟翠琴    走向“多元”与“精细”——2021年美学与艺术哲学图书盘点/40
王梦怡/张迪雅/卢文超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2021年艺术理论类图书盘点/48

03期
时豆豆/胡疆锋    文化研究:等风来——2021年度中国内地文化研究类图书盘点/68
李闻思    女性主义的当前时刻——2020—2021年女性主义理论图书译介盘点/84
孙若圣    史与论:2019—2021年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略/96
陈曦    2021年度儿童小说盘点与评述/107

04期
姚利芬/陈玲    自然·健康·科技——2021年科普图书盘点/88

05期
江雪   评奖与中国儿童文学观察/79

06期
谢倩    “元宇宙”出版热潮中的冷思考/83
李松/舒萌之    主体、主题与方法:学术史视域中的美国《现代中国文学通讯》(MCLN)/94

07期
金方廷    数字阅读时代的批评与审查:以豆瓣“小说打分器”小组所见“厌女”批评为样本的观察/102

08期
邓小燕    纸上乡土重建——对近年乡土自然图书新潮的观察/98

10期
王宇英    “你的苦痛与我相关”——当口述史方法与医学相遇/89

11期
段煜    出版家年谱的学术意义与编纂思路初探/101

12期
颜丽蕊    《聊斋志异》日本翻案史评述/101


栏目

书评空间


01期
徐劲/李文    《清代战争全史》:清代战争的全景画面/113
郑元英    潮平兼岸广人远倚天长——评《张謇诗编年校注》/117
刘佳    中国教师专业化百年历程/123

02期
卢阿涛    叩问“1949”的文学界碑——评黄万华《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118
崔昕平    重温红色战争史更深沉的赋予/123

04期
王文毓    大文本·大时间·大对话:巴赫金的俄罗斯性/104
马欣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111
牛军    从“奇辞”到“琦辞”/118
韦力    水流万里也有源/124

05期
赵勇    拿开人格面具之后的繁复之作——裴亚莉散文印象/107
陈香    来自三江源的大地史诗与人性礼赞/113
武迪    明代文言小说选本研究的力作——读《〈艳异编〉及其续书研究》/117
刘江滨    温暖而剀切的“对话”——读舒晋瑜的《深度对话鲁奖作家》/122

06期
叶怡雯    儿童文学写作的宏大主题/109
韩文淑    《乌兰牧骑的孩子》:重新发现草原的精神故乡/114
张颐武    《琵琶围》:对当下中国乡村生活的“深描”/118
魏丽娜    女性天空的文学拓展与精神支撑/122

07期
朱丛迁    文化与文化史的精到把握/116
李云    生命体悟诗学的新成果及启示/122

08期
苏文健    海外华人学者与跨地域中国现代诗学的形塑 ——评李凤亮等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115
王慧    审美幻象与乌托邦精神的信仰实践/120

09期
汪静茹    在远近之中体验与想象——北乔《远道而来》阅读手札/114
周蔚华    巫术、科学与政治/119

10期
柳思如/宋伟    东方文化韵味:道禅精神与茶饮美学/104
徐德霞    他搞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谈张炜先生的新作《橘颂》/110
孙莳麦    寻找一种“相认”的读法/114
孙悦    长篇小说《桦皮船》中的生命意味:离去即归来/119

11期
赵渭绒/车宇凡    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评曹顺庆、王超《中西诗学对话》/116
陈敬坤    以一种清晰的风格做哲学——评索姆斯《20世纪分析哲学史》/122

12期
石小溪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评《电影批评:阐释与建构》/115


栏目

读家有方


02期
李昕    流动与固化:百货公司与现代消费文化的发生/71

03期
方维保    历史视野中的当代红色文学及其经典化的本质——评阎浩岗等《“红色经典”的经典化之路》/121

04期
徐姝    “三国鼎立”与《武则天研究》/97

05期
王一笑    海伦·文德勒《花朵与旋涡》:“这是复合的灵视”/101

08期
汪君艳    文人趣味与物的“欲”?——读《趣味的历史》/107

10期
曾艳兵    空白日志与困惑美学——威廉斯《当她们羽翼尚存》的当下意义/97

11期
盛梅    “大国学术”理念的学术差异及文艺研究实践的意义/109


栏目

重读


02期
王天乐    黑格尔精神美学批判与艺术审美指向的多义性/81
聂成军/程旭冉    现实主义的二律背反:论怪诞现实主义的四个层级/94

03期
公衍萍    图像·儿童启蒙·教科书——从《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谈起/19
马雅/毛娟    “活在物质世界” ——读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28        
林铮   直面艺术的特殊性/38

05期
冯志强    作为社会学家的尼采:读《论道德的谱系》/40

06期
温志宏    媒介变迁及其中的新世界/55

07期
蒋兰心    从政治到美学——重读《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54
宋苑    宗教祛魅及其后的非正当性支配——基于韦伯《经济与社会》的分析/66

08期
夏乐    博尔赫斯神曲评论中的贝雅特丽齐与尤利西斯/61

10期
冯鹤雪   《释梦》:“多异性”的文本批评实践/71

11期
王思娴    “瓦格纳事件”的端倪——从《悲剧的诞生》看尼采与瓦格纳的“合”与“分”/77

12期
李进超    反美学的审美问题——重读亚瑟·丹托《美的滥用》/76


栏目

学术书评


02期
许婷婷    理念,作为艺术本质确立的基石 ——兼评埃米尔·乌提兹《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107

03期
杨建刚    重建一种“新审美学”何以可能——论《美学基本理论的分析与重建》的理论创新与学术价值/49
戴碧云    “偶性、形式和典范”:16世纪人体和医用植物插画中的概念/58

04期
夏永红    斯宾诺莎、活力唯物主义与物质能动性/80

05期
冯庆    《日常理性及其责任》中的“承诺”/62
杨剑龙    学术批评体系的科学性何以建构——读汤哲声主编的《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71

06期
李菡婷/韩振江    “加速”与“异化”——论罗萨的社会加速批判思想/63
王帅乃    寻回中国童话书写里的“女性情谊”/73

07期
张宏生/傅宇斌    从一人之“词心”至一代之“词心”——读彭玉平《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79
秦佩    艺术学的问题意识、研究范式与学理自觉——评《西方艺术学科史:从古希腊到18世纪》/90

08期
杨青泉    固本清源,推微知著——评朱寿桐《澳门文学编年史》/76

09期
周思钊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前身、建构路径与发展趋势/89
王姮    断裂叙事与主体缺失——小说《兜比脸干净》的文化解读/96

10期
刘骏    一种拉康意义上的缝合——论齐泽克对“西马”的再阐释/78

11期
吕超    宫崎市定“册封体制论”的殖民话语逻辑/86

12期
魏柯玲    帕斯卡·基尼亚尔:艺术家之相/88


栏目

思想现场


03期
陈洪/张昊苏    何为名著,以何导读——《四大名著导读》作者访谈/3

05期
何弘/李朝全    以文学的方式,关注粮食安全——《粮食,粮食》作者访谈/7


栏目

著译者言


05期
周正兵    文化经济学的工具箱——《文化经济学手册(第三版)》译后感/94


栏目

思想前沿


08期
苑辉   《霍华德庄园》中的文化与国民性重塑/86

09期
张先广    媒介理论:从人本主义到反人本主义的转向/105


栏目

特约书评人专栏


09期
刘金波    元典作为方法:关键词研究从可能到可为——兼评《元典关键词研究的理论范式》/44
李春青    谈谈关键词研究的方法与视角/55
胡亚敏    概念与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别样建构/62

10期
周宪    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气质/50
姜涛    在“虚无”与“开花”的辩证张力中/57
陈晓明    剖析当代诗歌中的虚无主义/63

11期
孟登迎    不做担保的霍尔:理论化探索与文化研究的反思——中文版《斯图亚特·霍尔文集》阅读札记/15
张亮    霍尔驭浪之旅的中国呈现——读《斯图亚特·霍尔文集》/27

12期
白烨    “茅奖”评奖中的一次意外收获/31
王春林    关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闲言碎语/36
党文亭    回看茅盾文学奖——以《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为对象的考察/45

感谢支持,欢迎继续订阅2023年《中国图书评论》。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 游戏研究 |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 | 数字劳动 | 技术与后人类 | 数字货币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 思想前沿 | 思想现场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总目录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