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 | 全线出击,Grab不再满足于做东南亚出行的老大了
东南亚共享出行小巨头Grab给自己订了个小目标,今年年底前融资超30亿美元。它的使命感已经从提供出行服务,逐渐扩大为“为东南亚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2018年,Grab的触角越伸越广,从出行到支付、外卖、快递,未来可以想见的还有旅行、运输、物流等等,它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只做地区内出行的老大了。
成立六年,Grab已经发展壮大。虽然入场比起前辈Uber稍微晚了一些,但后来居上,Grab击败了跨国巨头,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共享出行领导者。
一如中国的腾讯和印度尼西亚的Go-Jek,Grab的野心远不止在共享出行领域成为领头羊。如今,它已经开始向外卖、支付等服务领域进军。
这一扩张,成效初现,至少在合作伙伴的规模上已经反映出来了,GrabFood的餐馆数量和GrabPay的用户数量都是有力的证明。
Grab初战告捷,一方面引发了对于其长远发展规划的讨论,另一方面,人们不禁思考,这种扩张对消费者会有何影响?
教授简介
Nitin Pangarkar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副教授
MBA及NUS-HEC MBA双学位课程 学术主任
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
研究领域:战略伙伴、新兴工业经济体的企业国际化战略、高效企业
此前,在Grab收购Uber东南亚业务的消息震惊整个东南亚之时,其潜在的垄断能力就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警觉。这次收购,致使Grab遭到了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CCCS)的罚款。
毫无疑问,Grab服务品类的快速扩张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消费者有理由对此表示担忧。
在共享出行领域,由于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的存在,一款应用越受欢迎,它对司机和乘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当市场份额开始合并时,自然就引起了有关部门(CCCS)和消费者的关注。
此后,Grab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其中包括为司机提供更好的待遇。例如,当司机达成特定目标后,其收入就会得到保证。
然而,促销码减少、奖励降低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致使Grab的价格实际上上涨了10%至15%。这让CCCS警觉起来,并要求Grab取消其针对Grab司机的排他性条款。
目前,Grab正在尝试重新获取乘客和司机们的信任。然而,鉴于Grab在市场份额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共享出行仍将是企业的导火索。
垄断力量
在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对于Grab垄断的担忧尚不明显。因为生活中小额支付领域的竞争者众多。此外,Grab还要面对来自FavePay、Paylah和NetsPay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虽然GrabPay的用户群已然初具规模,但与之相比,NETS(星网支付)和Paylah(星展银行旗下支付应用)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为雄厚的资金。
这些公司的高层也都纷纷表达了对于移动支付领域志在必得的意向,未来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商用支付领域的竞争则更为激烈。银行、Visa、万事达卡和支付宝之类的大型跨国公司可能更有优势。
综上,对于Grab垄断支付领域的担忧并不多。GrabPay的确能够为用户提供便利,但Grab能够凭此获得多少优势尚不可知。最可能的情形是,多个支付平台共存,不会有垄断企业。
再来看GrabFood。通过与众多餐馆结成合作伙伴,GrabFood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鉴于以下两个因素,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忧其涨价的空间:
首先,现有的竞争者包括Deliveroo,FoodPanda和Honestbee(皆为新加坡网络订餐公司)等都是强劲的对手。鉴于新加坡的外卖市场巨大,即使未来存在市场整合的可能,该行业依然会持续吸引新的进入者。
其次,在外卖公司的商业模式中,除了用户方的送餐费用,餐馆也会支付一定的佣金。新加坡租金高昂,餐馆通常会愿意降低外卖餐点的价格,以激励外卖业务——毕竟外卖公司在为餐馆带来额外业务的同时,还无需占用最昂贵、最有限的资源——空间。
新兴竞争
尽管Grab有着拓展各种服务领域的宏伟规划,但对于其垄断能力的担忧,主要还是集中在共享出行领域。
CCCS的裁决可能已经缓解了部分担忧。此外,来自TADA和Go-Jek等公司的竞争,对乘客和司机来说可能也是好消息。Go-Jek资金雄厚,在印度尼西亚有着相当成功的经验。
总的来说,Grab管理层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将业务扩展到支付和外卖服务也是明智的。
GrabPay处理了乘客和司机间的大量交易,免去了Grab向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支付费用。
外卖在新加坡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在新加坡,外出就餐的风气盛行,因为夫妻双方都工作的家庭做饭时间有限,有了外卖,新加坡人可以不必做饭就能够在自己家中享用餐点。
业界对新加坡外卖市场的保守估计约为5亿新元。即使只分得这个蛋糕的一小块,对Grab来说也意义非凡。
从商业战略的角度来看,Grab管理层在抓住机遇和执行策略方面,的确表现出了高度敏捷性。
如何盈利
放眼未来,Grab将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股东会要求Grab尽快盈利。目前,Grab是一家成长型的企业,还在着重投资多种商业机会,而接下来,它必须转型为有盈利能力的企业,并且实现良性管理。企业初创期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
虽然Grab总裁Ming Maa表示,公司在2018年已经实现了10亿美元的营收,但他在8月份时称融资尚在继续。
其次,Grab必须试图抵制“大而全”的诱惑。像科技巨头腾讯那样打造一款“大而全”的应用固然吸引力十足,但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Grab需要谨记“ 80/20法则”,即公司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润,可能只来自少数服务。太多服务也许会让Grab失去重点,当公司需要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挑战时,整体利润就可能会降低。
在为多元化探索付出代价之后,许多公司正在回归业务简单化。谷歌放弃了部分moonshot项目,例如近期宣布将停止Google+服务;通用电气也采取了更专注的策略,出售了分布式电网和铁路业务部门;星巴克则打算重回业务的重心,即高品质咖啡本身。
因此,Grab目前专注于日常消费的基本服务,如出行、支付和外卖,在我看来,是十分明智的。
不过,我对Grab Cycle持怀疑态度,该业务的收入潜力有限——自行车运营所收取的每月8新元的价格,仅能为Grab带来不到100万新元的收入。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比体量不大,还可能会过多占用管理层的时间和注意力。
第三,奖励方面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在吸引消费者使用其服务的时候,Grab可能会采取补贴政策,但补贴往往难以长期维系,也会对盈利造成影响。
Grab可能已经从残酷价格战中汲取了教训。但是在短期内,通过加大奖励来应对竞争的诱惑依旧存在。一旦采用这种策略,公司可能会因为担心损失用户,而无法在这一时期过后将奖励额度调回正常水平。
总而言之,Grab的重点不应仅限于提供更多服务,而应该是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协同服务,以实现盈利。
依我看来,短期内Grab旗下的服务品类将会百花齐放,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将看到一种更加专注的形式——在应用中仅提供具有协同效应的高潜力服务。
因此,随着Grab的业务逐步扩展,消费者还是可以报以期待的。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Think Business,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原题为Grab’s expanding empire
作者:Nitin Pangarkar
翻译:杨嘉铭 | 编辑:李嵩皎 | 制作:秦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观点来自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机构观点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东南亚出行平台与新加坡各银行纷纷结盟
反垄断 | Uber和Grab被新加坡判罚950万新元
深度 | Grab收购Uber东南亚,是胜负已定,还是一场合谋垄断?
▼
点击以下学者名字,查看更多评论文章或视频
陈龚涛 | 陈仁宝 | 陈素娟 | 楚军红 | 戴家宁 | 段锦泉 | 方博亮 | 傅强 | 何龙 | 洪瑞云 | 胡震禹 | 黄宝金 | 黄幸亮 | 柯滨 | 梁慧思 | 廖文良 | 李真 | 林金玉 | 林玉萍 | 李利伦 | 李仁 | 刘其章 | 刘玉添 | 卢耀群 | 麦润田 | 麦珂 | 欧怡 | 钱瑞安 | 钱文澜 | 任启智 | 施永丰 | 宋照礼 | 王砚波 | 乌耀中 | 谢慧贤 | 杨楠 | 杨贤 | 张俊标 | 张世进 | 张岩 | 张子颖 | 钟基年 | 周正芳
Alex CAPRI | Andrew DELIOS | Ashok CHARAN | Daniel MCALLISTER | DE PATER, Irene Elisabeth | Ishtiaq Pasha Mahmood | Johan SULAEMAN | Jochen WIRTZ | Jayanth NARAYANAN | Julie Huan | Jussi KEPPO | Jumana ZAHALKA | Kulwant SINGH | Laina GREENE | Lim Wei Shi | Marleen DIELEMAN | Markus TAUSSIG | Michael FRESE | Nitin Pangarkar | Ravi CHANDRAN | Remus ILIES | Richard ARVEY | Robert KIMMEL | Sarah CHEAH | Simon Poh | Sumit AGARWAL | Pranay Gupta | Prem SHAMDASANI | Tambyah Siok Kuan | Thompson T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