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33:低分化甲状腺癌,混乱不堪的过往,以及并不清晰的未来

Jeff1978 卸甲而行 2022-11-22
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五星级志愿者建立的甲状腺癌科普公众号(案例在日记版),更新时间为当日20:00,欢迎病友加群,医生、医学生可加入训练营,见推文3。




前  言


低分化甲状腺癌相对罕见

根据文献统计约占甲状腺癌的2%-15%

它是导致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滤泡)

患者死亡的真凶

由于低分化癌的罕见和诊断标准的混乱

导致甲状腺低分化癌

时常被漏诊、误诊和低估

DOI:  10.1089/thy.2018.0509


低分化甲状腺癌是侵袭性癌

需要及时手术处理不能随意“观察”

需要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文献显示低分化癌预后较差

术后无病生存期小于12个月

平均生存期为50-60个月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鉴于网络上

关于低分化癌靠谱的知识介绍趋近于零

Jeff翻译文献中几度卡壳差点放弃

本期我们来做一个综合性分析

揭开甲状腺低分化癌诊断的神秘面纱


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无关





一、低分化癌诊断标准的历史



1

低分化癌:混乱不堪的过往




1907年

德国Theodor对低分化癌进行首次描述

1963年

英国Granner 和Buckwalter明确低分化癌的概念

但并没有明确低分化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


直到1983年和1984年

Sakamoto和Carcangiu先后提出不同的诊断概念

从此世界上有了2个低分化癌诊断流派

但并没有统一的低分化甲状腺癌诊断标准


2004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低分化甲状腺癌

纳入疾病名录

然而依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只到2006年“都灵标准”的出现



2

都灵标准:分歧中勉强达成共识




2006年3月

为了改变低分化甲状腺癌诊断标准不清的现状

代表甲状腺病理研究最前沿的国家和地区

欧洲、美国、日本的12名甲状腺病理专家

在意大利都灵会面“华山论剑”

共商低分化甲状腺癌诊断标准的制定大计


会议进展并不顺利

会前阅片讨论中专家意见一致性低于60%

日本和欧美国家之间的分歧尤为明显

尽管分歧很大

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低分化癌的诊断标准

即所谓的都灵标准

该标准现已被接受并集成在WHO 分类中





二、低分化癌诊断“都灵标准”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艰难制定的低分化甲状腺癌“都灵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



3

都灵标准:诊断方法更是一套算法




总结起来

2006版甲状腺低分化癌“都灵标准”

其实是一套诊断流程和算法

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肿瘤细胞除了有甲状腺滤泡源性恶性肿瘤的一般特征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梁状、实性或岛状结构


二是肿瘤细胞不具有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核特点

也就是不具备毛玻璃样核、核沟及核内包涵体特征


三是肿瘤细胞至少出现如下3个形态学特征之一

(1)核扭曲(convoluted unclei);

(2)每10个高倍视野下,核分裂象≥3个;

(3)存在坏死


下面是低分化甲状腺癌的诊断路径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4

都灵标准:组织学特征示范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特征说明:

a 明显的恶性肿瘤,血管侵犯和侵犯邻近组织

b 小梁生长模式

c 孤立而稳固的增长模式

d 肿瘤坏死

e 有丝分裂和砂粒体,无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核

f  raisinoid 核,小梁生长模式

g 上部嗜酸细胞低分化甲状腺癌 ,下部滤泡癌

h  低分化甲状腺癌中的滤泡癌残余物





三、低分化癌的误诊和漏洞


尽管低分化癌明确了“都灵标准”

但实际操作中仍有种种漏洞和问题

Jeff也综合整理了低分化癌

实际诊断中的关键点供大家参考



1

病理误诊:误诊为良性腺瘤




在识别出恶性肿瘤(血管浸润和/或肉眼浸润)后

所谓的 STI 模式(实体、小梁或岛状生长模式)

是诊断低分化癌的第一个特征

但由于极少数情况下低分化癌可能被完全包裹

甚至没有血管浸润

如果病理科医生不够专业

低分化癌非常容易被误诊为良性腺瘤



2

穿刺误诊:误诊为滤泡性肿瘤




细针穿刺

更是对甲状腺低分化癌诊断的挑战

由于低分化癌的罕见性、非特异性细胞学特征

并且低分化癌细胞学特征经常与滤泡性肿瘤特征重叠

以及穿刺时低分化成分取样错误

导致低分化癌经常误诊为滤泡性肿瘤


根据文献统计

只有27%的病例在细针穿刺阶段被确诊低分化癌

其余73%往往被归为“(疑似)滤泡性肿瘤”类别



3

比例误诊:低比例低分化成分诊断不足




并非所有的低分化癌

都是100%的低分化成分

低分化甲状腺癌

经常表现为高分化甲状腺癌(乳头癌或滤泡癌)中

部分低分化病灶


研究显示

约80%情况下低分化成分大于50%

剩余20%情况下低分化成分为辅

但“都灵标准”中没有明确

低分化占比的诊断标准


根据最近的研究显示

即使是10%的低分化成分

其对患者的影响效果(无复发生存和预后)

和100%全部由低分化成分组成的癌相当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四、低分化癌的诊断方向


尽管低分化癌的诊断存在种种问题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更多的文献研究

也发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分子技术:有望改变诊断不足现状




研究发现

在低分化甲状腺癌中

BRAF突变约10%-20%

RAS突变约20%-40%

但这两种突变也可以在乳头状癌和滤泡癌中发现


低分化癌患者中

TERT突变约40%-50%

PIK3CA突变约5–10%

但PIK3CA突变也在10%的滤泡癌患者中发现


TP53和EIF1AX突变被认为是甲状腺癌的晚期事件

TP53突变约20%- 30%

EIF1AX突变约11%

这些突变几乎不会在分化良好的患者中发现


另外就是同样被认为晚期突变的CTNNB1

它从未在分化良好的癌症中发现

低分化癌CTNNB1突变约10-20%

未分化癌CTNNB1突变约60%


此外还有MED12(15%)和RBM10(12%)

以及端粒酶逆转录酶 ( TERT ) 启动子 C228T 和 C250T 

低分化癌突变概率分别为 33.8% 和15%。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2

免疫组化:有望区分各种不同的类型




针对性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可以通过免疫组化进行低分化癌的判断

比如通过降钙素(CTn)排除髓样癌

低分化甲状腺癌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来源

往往tg阳性

但表达通常呈斑片状和局灶性

和高分化癌tg强阳性和弥漫性阳性存在区别


另外就是甲状腺癌中的恶性肿瘤标志物

如 Galectin-3 或 HBME-1 已被探索用于低分化癌

以及证实血管侵袭的 CD31 染色或类似的血管标志物

正在尝试用于低分化癌的鉴别


大约 40-70% 的低分化癌表达TP53

并且还观察到肿瘤抑制因子p21和p27的突变等


DOI:10.1007/s00292-019-0600-9





后 记


低危的高分化甲状腺癌(乳头、滤泡)

被过度治疗是客观事实

这是低危甲状腺癌精准观察的基石


但理智的甲状腺癌专家时刻提醒我们

仍有2%-15%的低分化癌

潜伏于高分化癌之中

他们因为误诊、漏诊以及低估

最终成为了“低危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真相


精准观察系列的文章

写到后面其实心情很沉重

在网络一大片歌功颂德

宣扬甲状腺微小癌无理由观察

各种微小癌躺平的混乱谣言中

没有人注意到极少数低分化癌患者

在生存的边缘挣扎

连最基本的诊断清楚都是奢望


网红们造谣不用偿命

而那些被黄牛群内鸡鸭鹅耽搁的患者

又太过于善良


好在互联网有一大批

有知识、有文化的甲状腺癌患者不断出现

相信精准观察的理念最终得到推广


今天的文章到此结束,感谢大家阅读,历史文章也很精彩哦!






7系列:甲状腺癌精准观察体系






6系列:准确率>90%的Jeff预判体系






5系列: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1-4系列:公众号早期文章




· END ·
------我是星标+在看的分割线------


设置好星标+点赞+在看」

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卸甲而行的消息啦!

 感谢您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