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强国须补好基础研究短板

2017-07-06 叶玉江 吴家喜 等 战略与政策论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需求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长远,切实补好基础研究这一短板,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民族复兴的宏伟战略。世界科技强国意味着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支撑高水平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创新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意味着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构建国际竞争先发优势的核心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发动机,是形成持续强大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所有世界强国都有非常强大的基础研究。纵观世界历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抓住了历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带动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国际竞争呈现从科技竞争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的态势。只有打造强大基础研究能力,才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占先机。反之,可能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大多数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持续积累。当代技术创新成果有90%左右是源于基础研究,卫星、通信、超导、核能、航空、航天、纳米等技术的突破都与基础研究直接相关。我国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比如,航空发动机有几十年研究历史但一直难以攻克,其中材料、工艺问题是瓶颈制约,而这些问题都与基础研究不过关、技术储备不足紧密联系。只有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才能为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供源头支撑。
  基础研究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研究基地和平台,是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承担主体,是形成强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基础。从事基础研究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运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科研方法,最能培养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最能有效激发创造潜力、塑造科学精神,是为国家储备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基础研究进展显著但短板依然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研究,通过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资源开放共享等重大举措支持基础研究发展,形成了从项目、基地、人才到政策的一体化部署。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基础研究投入大幅增长,科研力量和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2位,总被引用次数连续3年位居第4位,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加。各领域赶超引领步伐加快,并跑、领跑越来越多,化学、材料、物理、工程、数学、地学等学科接近世界前列,铁基超导、中微子、量子信息、纳米、空间科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生命起源和进化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级成果。总体上,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基础研究的短板非常突出。
  基础研究经费总量与结构“双失衡”。近年来,尽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总量持续增长,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长期在5%左右,而美国为19.0%,日本是12.3%,英国是11.3%。“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与创新规划中,基础研究预算为244亿欧元,而有关应用技术的预算为170亿欧元。投入主体比较单一,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占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75%以上,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比较低。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比例偏低,难以满足面向重大战略任务的基础研究资金需求,也无法对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的基础研究形成有力支撑。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双薄弱”。尽管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超过78%,但企业研发支出几乎全部用于试验发展,用于基础研究的非常少。过去10年统计表明,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美国、日本、欧盟等的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到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主要关注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带来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世界创新百强企业要么自身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要么拥有良好机制,能够吸纳外部基础研究成果。我国企业由于基础研究投入和积累不够,原创能力非常薄弱,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全球百强创新企业中大陆仅华为一家入选。企业缺位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脱节,科研人员与企业家缺乏沟通,企业无法获得知识和能力储备,这也是成果转化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础研究组织实施方式不适应大科学时代。随着科技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大科学装置成为核心载体,跨领域、跨国界、长周期大尺度研究成为重要内容,全球性大协作大投入成为主要方式。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建立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组织方式,围绕国家目标进行长期稳定支持,构筑大科学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科研机构靠竞争性项目开展基础研究,缺乏持续稳定支持,导致无法围绕国家使命进行长期性探索,难以产生重大原创成果。同时,大科学装置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国发起和组织大科学计划的人才和经验非常缺乏。
  评价的急功近利导致科研浮躁现象突出。从国家、地方到研究机构各层级都存在大量的项目、基地、人才、成果等评价活动,而且越来越复杂。评价中唯论文导向突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研活动都简单采取论文评价。人才帽子满天飞,评价人才不看实际贡献,而是看人才头衔。评价的急功近利导致科研人员“避重就轻”,只围绕热点搞研究,不去做难度大、风险高的原创性研究,甚至出现科研活动失范行为。长期沉下心来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数量比例呈下降趋势,原来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把力量投入到见效快的项目。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基础研究实现新跃升
  当前,世界科学前沿快速拓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国际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我国基础研究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基础研究的跃升引领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面向未来和长远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布局。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强化对国际科学前沿重点领域和方向的谋划布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孕育重大突破的方向,加强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深海科学等的超前部署,力争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加强对农业、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健康、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的前瞻性部署,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支撑。
  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继续发挥中央财政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企业利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计扣除等政策措施投入基础研究。通过公私合作、银行信贷、创业投资、慈善捐赠等多渠道多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通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引导企业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加强基础研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是长期过程,其间还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部分企业集成转化功能,加快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推动科研机构管理改革。把握国家实验室定位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组建,打造强大战略科技力量,在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领域形成系统创新能力。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探索国立科研机构管理改革。赋予国立科研机构国家使命,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充分发挥院所长作用,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活动。探索在国家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实施预算制,先期可采取重大任务委托制。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探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领域实施更长周期的支持机制。
  以加强大科学研究为重点推动基础研究的国际化。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超级计算中心等建设,推动科研设施与现有科研基地的衔接。依托大科学装置等组织开展大科学问题研究。发挥我国体制优势,适时牵头提出并积极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框架下,围绕共同关注的全球性或区域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来华联合开展研究,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与国外同行形成多样化的研究集群。
  以改革评价制度为切入点优化基础研究的发展环境。大幅减少国家层面评价活动,发挥科研机构主体作用,引导其建立内部评估机制和竞争机制,把评审活动分散化,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改变单一依靠论文评价科研产出的方式,按照分类原则确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采用长周期评价机制,实行国际同行评估,主要评价研究的原创性和学术贡献;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强调目标实现程度,主要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鼓励具有变革性创新的学术思想,鼓励敢为人先的创意创造,逐步转变跟踪思路,营造良好基础研究氛围。

【作者:叶玉江(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吴家喜,任家荣】

来源:学习时报,2017年07月05日 第A7版:科技前沿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3. 邓小平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4. 白春礼:科技兴则民族兴 科技强则国家强

  5. 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

  6. 引领量子科学革命风骚

  7. 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工业4.0”吗?

  8. 智慧城市建设应面向新科技革命

  9.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在雄安新区举办“新科技革命与雄安的未来”高端论坛

  10. “新科技革命与雄安的未来”高端论坛在雄安新区召开

  11. 已经到来的机器人革命,是机会还是威胁?

  12. 国际发展的变革性创新:发展中国家的机会和政策建议

  13. 生物科技将引发战斗力生成模式变革

  14. 李稻葵:变革的竞争

  15.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16. 总理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17. 李克强:科技创新要面向"双创" 在"顶天立地"上下功夫

  18. 开启未来30年科技新征程

  19. 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

  20. 科技部部长万钢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记者问

  21. 习近平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文)

  23. 中共科技部党组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

  2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

  25. 创新驱动在总书记心中有多重?

  26. 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27. 访全国人大常委杨卫:加强基础研究 保障创新的供给侧

  28. 该怎样增加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29. 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

  30. 中间阶段技术研发不应被忽视

  31. 【智库观点50篇】建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32. “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

  33.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34. 科学传播与大学精神

  35. 解读2016年美国科学院科学素养报告

  36. 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善科普?

  37.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摆到货架

  38.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39. 科技创新需要“劳逸结合”

  40. 警惕科技文明背后的科技风险

  41. 科普教育托起北京创新“新生代”

  42. 多措并举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43. 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44. 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

  45. 麦肯锡公司分析驱动全球转变的四大力量和十二项颠覆技术

  46. 十五部门印发《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

  47. “公私合作”模式已成创新治理热点

  48. 美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概览

  49. 创新英国发布2016-17财年资助及行动计划

  50. 法国将投入100亿欧元实施第三期未来投资计划

  51. 美国OSTP发布《2016年国家战略计算计划战略规划》

  52. 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解读

  53.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54. 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55. 人才:“聚”是基础 “用”是关键

  5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57. 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

  58. 让国家科技奖励回归荣誉本质

  59. 美国发布“纳米技术引发的重大挑战:未来计算”白皮书

  60.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资助的战略研究提出发展建议

  61. 叶文虎:新经济需实现生态生活生产共赢

  6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3. 工信部印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64.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及问答

  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66.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67.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68. 十年前学者如何热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9.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70. 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71.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文)

  72.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

  73. 向科技领跑者跃升需从改革找动力

  74. 自主创新彰显中国力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综述

  75. 弘扬科学精神: 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76. 《习近平时代》(十七):生态优先建设美丽中国

  77. 从环境权到环境公益诉讼(上篇)

  78. 从环境权到环境公益诉讼(下篇)

  79.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人民要论)

  80. 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81. 加快统筹立法和立法创新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82. 期待科学家做好科普【欧阳自远:对于科普来说,我是一个新兵】

  83. 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

  84. 激发新生产要素活力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附《意见》全文和答记者问]

  85. 优化人才体制 释放创新活力

  86. 用新体制新机制释放人才活力

  87. 北大教授饶毅发表最短毕业致辞《做自己尊重的人》

  88. 完善人才计划管理政策的思考

  89. 中国开启科技奖励制度3.0版

  90. 让创新释放出引领发展的雄浑力量(人民观察)

  91. 完善学部研究支撑体系,助力国家科技智库建设

  92. STEM教育在中国如何落地

  93.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率团访问英国、比利时、德国

  94. 携手共赢 中德科技智库开启全面合作新篇章

  95. 刘伟平率团访问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

  96. 对话杨振宁: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间非常渺小

  97. 还科学一份纯粹与沉潜

  98. 从“论文工厂”转向“创新发动机”

  99. 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

  100.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101. 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

  102. 特朗普总统的科学工作不及格

  103. 牢牢把握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法论

  104. 【光明论坛】“一带一路”为新型全球化注入新动力

  105. 把脉未来经济五大趋势 | 达沃斯博客

  106. 李克强总理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及对话(全文)

  107. 李克强:准确把握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新趋势

  108. 李克强总理在大连达沃斯发表主旨演讲(全文)

  109. 战略咨询院研究人员应邀参加“2017中德创新政策研讨会”

  110. 王元丰:新工业革命来了,制度须跟上

  111. 王元丰:面对人工智能挑战要积极有为

  112. 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法宝

  113. 培植好国民科学素质的土壤

  114. 让更多的创新资源聚起来活起来

  115. 芬兰瓦萨大学校长Jari Kuusisto率团访问战略咨询院

  116. 袁志彬:雄安如何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创新特区?

  117.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18. 创新驱动铸辉煌 科技强国启新篇

  119.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把握什么

  120. 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121. 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122. 白春礼: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123. 穆荣平:科技强国能力建设的政策思考

  124. 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

  125.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潘教峰院长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