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6年美国科学院科学素养报告
2016年2月,我国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尚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年,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发布“科学素养报告”,对于科学素养的概念和情境进行重读,报告从社会层面、群体层面、个人层面对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考察。
科学素养报告首先指出科学素养问题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包括:(1)经济价值。早在1918年英国自然科学与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一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物质生产和经济繁荣。教育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国家GDP与其公民知识水平测试表现之间的关系,指出一国的知识资本与其长期增长紧密相关。公民科学素养是培养科学技术及其他专业领域人才的基础,为提供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提供保障。(2)民主价值。一方面,包括空气污染、清洁能源、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现代公共问题需要有具备科学知识和理性的公民参与,另一方面,社会公共资源,例如空气、海洋、国家公园、公共图书馆、健康卫生设施等,也需要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的公民共同参与和保护。公民科学素养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3)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科学行为逐渐成为理解世界的文化行为,使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科学素养也成为文化素质的体现。(4)个人价值。科学素养能够帮助个体公民应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面对健康、卫生、能源、生活方式等一系列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决策时,科学的理念和知识能够帮助个人和家庭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科学素养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1)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扩展。科学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包括对科学知识和事实的掌握、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以及对科学的社会过程的理解。科学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远不止对科学事实和概念的理解, 还包括对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认识。历史上,对于科学素养概念的主流观点将其局限在个人能力测量层面,然而,在科技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仅注重个人的基础素养已不足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整体发展。(2)美国社会科学素养现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指出,近二十年来美国公民在科学素养上保持稳定,2014年的全民社会调查中,调查对象平均答对了65%的知识测试题目,这与1992年和2001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美国科学委员会的问卷调查中,80%的调查对象对科学及科学投入持正面的支持态度,90%的调查对象对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保持较高的信任水平。同时,美国公民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素养差距,这些差距主要受到收入、教育、种族、社会阶层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3)群体层面的科学素养。报告发现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群体意义,例如,在科学资源较少、科学素养较低的美国社区和群体,环境和健康的危机事件更容易发生。科学素养的表现具有群体性特征,尤其是当个人的科学知识与其所属群体的科学知识能够得到互动时,例如,参与社区或群体活动能够帮助个体公民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知识,通过与科学家群体进行互动,加强公共参与。(4)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的复杂关系。报告在科学态度上区分了对科学的总体态度,以及对气候变化、转基因、干细胞研究、核能等一系列特定科学争议的态度,指出对科学的总体态度无法预测在这些科学争议上的态度。报告指出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的关系比较复杂,受到多种个体和外部因素影响,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代表对科学的更大支持。
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素养概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特点,美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通过科学素养报告提出两方面建议:(1)加强科学素养的理解。包括科学界在内的社会参与者应该继续加强和扩展对科学素养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理解社会结构和组织如何能有效支持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理解社会和群体层面上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个体层面的科学素养的简单加总,在社会和群体层面上理解科学素养有助于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2)加强科学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委员会建议相关科学界需要对科学素养的新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扩展科学素养的概念。这些研究问题包括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的关系、科学素养的效用、科学素养和其他公民素质的关系、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等。
(鲁晓 周建中 张思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本文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供稿)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7-05-15 第7版 观点)。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徐匡迪:以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