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高兹谈李赫特丨我无意借夸耀学生来抬高自己丨他为何演奏时关灯丨他为何不提倡背谱演奏丨演奏者应以最纯净、最直接的音乐打动听众!
“听巴赫永远没错,哪怕仅仅是出于洁癖!”——李赫特
李赫特语录
“ 人生有太多的烦扰,世事纷繁,让它去吧 。”——李赫特
“为什么我弹琴时要这么暗的灯光?我这样做,目的不是为自己,也没有什么如他人所推断的古怪理由(是好是坏,就全看推测的人对我的看法了),而是完全为听众着想。这是个偷窥欲泛滥的时代,对音乐所造成的害处更是无以复加。手指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一点儿也不能反映音乐,而只是将制造音乐的努力表达出来,这对听众正确理解乐曲本身毫无帮助。听众四处张望,看看演奏厅,看看其他座上客,只会误导联想及分散了注意力,成了欣赏音乐的障碍。其实,演奏者应以最纯净、最直接的音乐去打动听众,因此,我衷心盼望这样的气氛会有助于你的沉思,而不是将你带进梦乡。”
“很不幸,我要很迟才开始在音乐会中看谱弹奏,虽然很久以前已经预知我其实应该这么作。想想也觉得有趣,边看谱边弹奏的方式,是从前的惯例,那时的曲目甚至还没有现在那么多,内容也没有那么复杂。但这个明智的作法,到了李斯特就终结了。时至今日,充塞在我们脑子里的,不是音乐,而是一大堆无用的资料,直把人累得要死。本来,弹琴的目的只是奏出好音乐,让听众受到感动。而现在背谱却成了一种竞赛,成了炫耀记忆力的机会,多幼稚,多无聊!正如我所敬重的老师涅高兹所说:‘虚荣先行,便是本末倒置。’将乐谱放在面前,就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约束演奏者奉艺术之名而行使的‘自由’,减少他的所谓‘个人风格’。当然,有乐谱放在面前,就一定没有那么容易达到自由奔放的境界。你需要多花些时间,勤奋练习,养成好习惯。因此,你越早开始这样做就越好。在这里我给年轻钢琴家一个忠告:请采用我这个更健康、更自然的方法,那钢琴家就不会一辈子来来去去只用那么几套音乐节目,把观众闷煞,同时又容许钢琴家创出更丰富,更多彩多姿的音乐生命。”
我们的国家是不乏优秀钢琴家的:除V·索夫罗尼茨基【西方音乐评论刚刚推送过】、E·吉列尔斯、L·奥伯林【有一篇他的访谈近期推出】、Y·扎克(Yakov Zak)、M·葛林伯格、M·尤金娜【西方音乐评论】等人以外、年轻一代还有巴斯基诺夫、Y·马里宁等等。
扎克简介
扎克(Yakov Zak ,1913-1976) 涅高兹的学生同窗包括里赫特, 吉列尔斯, 马里宁等 1937年肖邦首奖1965年后任莫斯科音院钢琴系主任, 学生中包括尼古拉佩特罗夫 等。扎克唱片不多就本人收藏除这普罗第二还有拉赫第四和帕格尼尼, 勃拉姆斯第二, Alexandrov奏鸣曲, 及德彪西舒曼作品。公众号后输入“扎克”可获取其云资源。
葛林伯格简介
葛林伯格(Maria Grinberg)是首位完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录音的俄罗斯钢琴家,也是霍洛维兹的师妹。葛林伯格1908年出生于奥德萨,她曾经在莫斯科师事布鲁门费尔德,1935年曾获得全苏联钢琴大赛的第二名。但由于犹太人身份,葛林伯格遭受政治迫害,不仅因为病痛而几乎被迫隐退,其诗人丈夫与学者父亲更被冠上「人民公敌」罪名,在收容所中被处以极刑。不过虽然经历残酷命运的历练,葛林伯格仍旧抱著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继续演奏活动,被乐迷视为等同鲁宾斯坦、哈丝姬儿的传奇钢琴家,但苏联当局却始终刻意忽略她的成就,直到她1978年去世为止。
葛林伯格也是吉列尔斯的同乡,里赫特的童年也在那里度过,拿过全苏钢琴比赛的第二名,但她远没有她的两位同乡那么幸运,出国演出的机会并不多,更没有欧美大公司的唱片合约。大多数时候在苏联各个城市巡回,而且也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投入钢琴教学。很少有女钢琴家挑战拉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一座协奏曲在规模和技巧方面的高峰,阿格里奇这样的妖婆级人物除外,曾有人形容阿格里奇的拉三比男人还男人,那么Grinberg的拉三比阿格里奇更男人,虽然速度不快,那些大和弦的力度,充分的发音共鸣,简直令人惊叹,也可以让我们管窥苏俄钢琴学派在那个年代的实力和风格追求。
这些名字多得难以胜数,而他们又都各各不同。如果要问我:“他们当中谁最了不起?”要知道这类问题常常是人们感兴趣的,这就如同问:“谁最伟大?巴赫、莫扎特还是贝多芬?普希金,但丁,歌德还是莎士比亚?拉斐尔、委拉斯凯兹(Velazquez,1599—1660,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艾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幻想风格主义画家。)还是提香?”坦白地说,对此,我无法作出回答。在物质世界里,我们之所以能确定厄尔布鲁士山是高加索山脉的顶点,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是因为它们都还可以测量。(又如,在赛马场上,我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一号马以四分之一头击败二号马,虽说我怎么也不明白何以这个四分之一头能够引起观众那样巨大的热情)然而比较精神领域内的现象并不像测定厄尔布鲁士山的高度似的那么简单?要知道,艺术鉴赏固然需要知性,但感性或者说非理性也每每参与其中。有句名言说得好:“各人的口味不同”,对欣赏趣味这种东西是难以作客观评价的,因而要公正的判定谁是最好的演奏家或歌唱家简直是不可能的。在个人方面,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演奏,较之炫技天才李斯特,帕格尼尼的演奏更让我心向往之,尽管后者是现代音乐表演艺术的奠基人。
在此,我想说几句题外话,在任何时代,艺术的创造者们,都是些才华横溢的人,但在研究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的时候,我们都不可忽略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与理解。正如我们若不把高加索山脉视为一个整体,便不能形容它的主峰一样,出于类似理由,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些概念原本也不必作过分精确的界定。
本书探讨了西方作曲家的社会地位。主要围绕与作曲家所从事的活动中的几个方面如物质回馈、精神回馈及社会影响等要素而展开,以个案研究阐述作曲家的社会身份。论文采取观察、比较等社会学方法,美学-历史双向研究方法,从音乐创作与作曲家的社会间关系,从作品概念的历史形成与音乐形式因素之发展等方面着手,分层次、多角度地论述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之形成。
在演奏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优秀钢琴家日益增多的同时,音乐的欣赏趣味也呈现多元化,并且个人化,这与十九世纪人们一致公认李斯特为钢琴大师的情形大不相同,对我个人而言:我喜爱并且尊敬的现代钢琴家至少能列出二十个,然而我的感受和判断力告诉我,李赫特是其中最杰出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25gkoa0y&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赫特演奏肖邦“冬风”练习曲Op.25 No.11
在他的演奏中,精神上的强有力,灵魂中的纯净深沉与完美无缺的演奏技巧恰如其分的结合在一起,这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现象,他身名远播,他的演奏到处引起一片赞美,究竟如何理解李赫特现象呢?我想这主要归因于他巨大的创造力;他将心力,智力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的惊人才能以及他卓越的艺术鉴赏力;李赫特还善于洞察音乐的内在秘密,无论他演奏巴赫,贝多芬,舒伯特,还是萧斯塔科维奇,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听众都如同窥见作曲家的巨大身影,同时又身不由己地被带进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充溢着“李赫特精神”的世界。
在此我想重申我在《作曲家——演奏家》一书中的观点,我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演奏家,他们之所以没有表现作曲才能,只是因为他们将自己整个的生命献给了演奏事业的缘故,就像一个母亲把她全部的爱给与她的养子,而不能做个称职的妈妈一样。我想李赫特正是如此,我这样说是因为我熟知他在幼年时写下的音乐作品,听过他卓越的即兴演奏。顺便提一下,李赫特不仅是音乐家,还是一位极具天才的美术家,并有若干画作(尽管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一些德高望重的画家告诉我,假使李赫特从事美术事业,他也能取得在钢琴领域里同样高的成就,像他这样同时在音乐、造形两个艺术领域显现天才的人实在少见的很。在他看来,所有的音乐都充斥着映象,他曾说,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让他想到巨龙吞食孩子的情景。而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则令他联想到工业化进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262rkg8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赫特演绎Prokofiev Visions Fugitives Op.22
李赫特的演奏风格总是取决于作品本身,而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就拿不久前他在科学家大厅演奏时的情景来说,先是海顿的《C小调奏鸣曲》,但当接下来弹到舒曼《新事曲》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不同了:全然是另一种声音,另一种个性,就像是换了一架钢琴在演奏,应该说无论作曲家的个性特征还是其时代氛围,李赫特都表达的极其妥恰。这就是我在《钢琴演奏艺术》一书中所说的“包罗万象”,我把这看作是一个钢琴家的最高成就。
这本书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很有系统的,从钢琴表演的方法学的观点来看,很可能它还有些缺点。它的作者并不追求陈述的严格的循序渐进性,也不企图包罗万象;更不把它看作规则指令的汇编。他只求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借助于它们可以揭开钢琴艺术之谜。本书对我们说来是艺术家 的生动的思想的结晶,它深入地讨论了那些最“使人烦恼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许多想法,尽管它们有时很散乱,但却是鲜明而深刻的。本书的优点——笔调生动、内容丰富、比拟犀利——是无庸置疑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8oyj6s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赫特演绎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李赫特在他的音乐会生涯里演奏过大量莫扎特奏鸣曲;巴赫的组曲、幻想曲和托卡塔曲;贝多芬的奏鸣曲,变奏曲,回旋曲,钢琴小品;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奏鸣曲》,间奏曲,狂想曲;舒曼的奏鸣曲,《交响练习曲》和大量小品,舒伯特的幻想曲和几乎全部奏鸣曲,遗憾的是他尚未演奏过萧邦的第一,第二奏鸣曲,他还弹过整场的斯克里亚宾,拉赫马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李斯特,也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演奏尤其令人难忘)舒曼,格里格,弗兰克,圣桑,巴托克,格拉祖诺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柴可夫斯基,还有不能忘怀的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萧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事实上,李赫特的演奏曲目之多,已不胜枚举。【这一点我们稍微搜一下QQ音乐、网易云、虾米音乐的收录即可。】
我深幸曾在里赫特的寓所聆听他的演奏,听他在钢琴上演绎瓦格纳,柴可夫斯基,里查·施特劳斯,德彪西的歌剧,米亚斯可夫斯基,马勒等人的交响曲,不能想象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打动人心的音乐诠释,他对音乐作品的构造与节拍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时,他的演奏又富于古典主义的均衡与和谐,他的天才使他在抓住作品整体框架的同时并不遗漏任何微小的细节,就像翱翔在天际的雄鹰一样将大地俯瞰得一览无余。大家不要误会,我无意借夸耀我的学生来抬高自己,李赫特让我骄傲倒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学生,事实上,对于具备李赫特这样才能的人,跟谁学习并不重要。
李赫特曾1957年曾到访中国!
1995年,国外一位资深乐评人颇为沮丧地说;“钢琴艺术万神殿,现在只有里赫特这一位大师健在了。” 两年后的1997年8月,苏联钢琴家里赫特以82岁的高龄在莫斯科告别了人生。自此,一个群星灿烂的钢琴大师时代宣告结束,里赫特、鲁宾斯坦、霍洛维茨等一代大师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
1915年3月20日,里赫特出生在乌克兰一个音乐家庭。自幼聪慧的里赫特15岁就成为钢琴伴奏,经常在当地俱乐部参加小型音乐会,19岁举行了首场独奏音乐会。1945年夺取苏联全国钢琴比赛大奖,1949年获得 “斯大林奖”,1961年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了象征着苏联最高荣誉的“列宁奖章”,在苏联历史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艺术家获得此殊荣。也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个奖,后来李赫特才有机会作为苏联艺术家代表访问世界,特别是到过中国!
由于德国血统的原因(父亲在早期肃反中被错杀),里赫特生活中常常沉默寡言,离群索居,苍凉而又神秘。在悲凉与抑郁的环境下,里赫特却是那样的平静、坦然,他藉著音乐的超脱和慰藉,将灵魂融入钢琴艺术,把愁绪寄情于艺术世界的冥想和沉思。看似冷峻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的热情,隐秘而耀眼。
上世纪50年代,作为苏联新一代钢琴家的代表,里赫特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以精湛的技艺震动了西方音乐界,赢得到了世界的赞誉和评价。他作为一位深受听众喜爱和敬佩的钢琴家,演奏的曲目宽广,特别擅长19世纪浪漫主义作品。在钢琴演奏中,新颖、诗意的艺术诠释,形成了他个人独特的韵味和迷人的唯美。
1957年里赫特来我国访问,给我国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会整理李赫特访问中国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傅雷对李赫特的评论。敬请留意。
聆听【神品李赫特】歌单,请点击阅读原文!
古典音乐交流群群欢迎加入,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
往期节目:卡蒂雅丨拉赫玛尼诺夫《悲歌》丨李帕蒂丨阿什肯纳齐丨朱晓玫丨西蒙·拉特丨夸斯托夫丨海菲兹丨巴赫养成记(上)丨曹秀美丨富特温格勒丨卡拉丝:“为艺术、为爱情”丨科莱里:“多么冰凉的小手”丨【古尔德专题】丨【王西麟专题】丨【邓泰山专题】丨索尔蒂、伯恩斯坦、卡拉扬争论谁是最伟大指挥家丨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丨普莱斯纳的灵魂之歌:纪念基耶斯洛夫斯丨321巴赫生日快乐丨钢琴家科尔托丨傅聪眼里的大诗人丨兰多芙斯卡丨钢琴家霍夫曼丨东德指挥家克格尔丨钢琴家瓦洛多斯丨俄罗斯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丨焦元溥对话傅聪丨傅聪还能更拼吗?丨傅聪家史珍贵视频丨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丨施纳贝尔论钢琴家天职丨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丨王健丨必听之曲丨年华易老,及时行乐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男高音范竞马的中国雅歌丨荷兰女高音阿美玲丨丨古尔德的荒岛音乐居然是它丨陈丹青论莫扎特丨中文钢琴演奏及作品研究书目大全丨梅纽因百年诞辰丨“创造贝多芬”的施纳贝尔是如何成才的丨钢琴家陈必先丨鲁宾斯坦九十岁访谈丨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丨1985年肖邦头奖得主布宁丨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丨资深表情帝郑京和也有“中国梦”丨舒曼《女人的爱情与生命》丨哲人钢琴家巴伦博伊姆论音乐丨乐评人郑延益的《春风风人》丨海菲兹了不起的几个原因丨巴伦博伊姆和学生郎朗丨巴伦博伊姆大师课丨郎朗钢琴大师课丨马友友第二的秦立巍谈艺录丨钢琴家鲍蕙荞访谈丨纪念马勒丨马勒的爱情宣言丨柔板要表达的是比死亡更有力量的爱情丨“虎爸”傅雷如何与傅聪一起成长丨很难找到这样的父亲了丨“爸爸打得我真痛,但播的种子在我心中扎得真深”丨不忘初心的吕思清丨“音乐无穷无尽,就像镜子,你给予多少,就会反射出多少。”